水运码头之镇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0894
专题名称: 水运码头之镇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207.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丽阳古镇,自唐称镇后,历经宋元至明代初期,十分繁荣富庶。自明以后,虽连年兵燹之乱,有所衰落,但仍然为古饶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古镇仍未失去热闹的旧貌。这是由于旧时以水上交通为主要运输线的缘故。 前面说过,丽阳有一自然景观“斗牛山”。两“牛”相斗,呈败势的“水牛”其背脊倾斜入江面,从西山口下来的回流水从“牛背脊”流过,已趋平缓,直经丽阳镇,人称“驮背水”。每当秋旱之季,西山口主流滩干水浅,这“驮背水”依然丰盈,形成了一条通达昌江下游的运输线。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它就成为远通皖浙、近达鄱(阳)乐(平)的水上通衢,从而给丽阳古镇带来几个世纪的繁荣。而今,时代向前,万物更新,沧海桑田,我们只能顺着前人的足迹,来寻觅古镇的依稀旧貌,来领略它昔日的繁荣与古朴。在清清的溪河之旁,绿阴深处,走过一条石板桥,一条长达千米的古街尚存。街宽虽只十来米,可两边都是整齐的古屋店面,还有幽深的小巷。有的街面仍留有平整的青石板路,街边开有排水沟渠。一条潺潺的溪河绕街边而过,两旁绿树成阴,风景十分绮丽。据当地一位老人介绍,此街早年分上、下街,上、下街都有各自的特色。上街靠近昌江“驮背水”,附近就是古镇历史上有名的柴棚码头。当年从浮梁而下的松杂柴木,包括窑柴,都由这里数十家柴棚上下转运。站在柴棚旧址,望着江水,就不由得让你想像当年大小柴船穿梭往来的热闹情景。木柴是旧时城乡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这个柴棚码头,可以说千百年来,为沿河上下的大小村落以至鄱阳县城的居民生活所需的燃料运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上街背后的寺山上,除了留有战乱时期挖的壕堑工事外,还曾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庙,古刹悠悠的钟声,附近村落都能相闻。古寺与柴棚,两相呼应,中间隔着一条溪河石板桥沟通,每天桥上行人络绎不绝,成为当年古镇热闹的风景线。因而上街高大的商行货栈较多,富户也较多。 下街则是古镇销售交易日用百货和土特产的主要地段。老人回忆说,以下街为主,包括上街和四边,有大小店铺百来家,从早到晚,一片喧闹声。早晨,方圆十多里的山村农民,推车挑担像赶集似地来到街上销售山货,购买日用品。老人笑笑说,他做小孩的时候,就常常被红头独轮车的吱吱呀呀声吵醒。景德镇和鱼山镇的小商小贩,也从水路、旱路来此经商,卖布匹的、卖儿童玩具的、变小戏法的、拉洋片看西洋景的,还有弈棋猜谜的……十分热闹。中午时分,大街上的几家饭馆酒店都是顾客盈门。傍晚,街上灯火通明,街上码头,从早到晚都有几艘甚至十几艘货船装卸货物。每当上半年雨量充沛时,街边小溪河水满了,常有小船在街边悠悠驶过,颇有江浙一带的水巷风情。如此喧嚣的古镇,坐落在寂静的山村,反差如此强烈,别具一番情趣。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景德镇大部分街巷地名的称谓,并对这许多称谓与陶瓷文化的渊源及其千百年来的演绎、变迁、发展过程做了大量的考证,对每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和风光胜景作了生动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