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天官在义城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0881
专题名称: 父子天官在义城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199.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昌江东岸,距景德镇市鱼山镇两公里许,有个义城小村。一条小溪从后山涓涓流出,绕到村后成为一条小河汊,又注入村前的昌江。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这条小河断流,使朱元璋得以过河追打陈友谅,小河也就有了一点名气。小河旁的这个小渔村,本是个无名村落。明代初年,弋阳县信江河畔有几户姓刘的渔民迁到了此地,异乡人怕人欺侮,几户人家家长结为兄弟,以竹篱护村,并将小村取名为义村。义村人和睦相处,勤劳致富,十几年间就发了起来,成为一个不小的村落。可贵的是村里的长辈很重视文化,大家凑钱办了一个私塾学堂,村里的小孩到了学龄至少要读三年书才能干别的事,所以小字辈的没有一个是文盲。在这群孩子中,出了个叫刘秉义的小孩子,是个孤儿。他天资颖悟,三年私塾,一部《论语》、一本《唐诗三百首》能倒背如流。因家境贫寒,正苦于不能续读时,附近有个碧潭庵的长老法名清源,慧眼施恩,让这个孩子在寺内借读。 秉义坐庙读书,是神童遇奇人,也就有了奇事。相传秉义年少时读书,这个奇和尚清源念完了经文,就坐在蒲团上静听这朗朗的读书声,听到得意之处,还合掌赞叹,并烧出好的斋饭给孩子吃。读错了字,就立即指正,还解释给孩子听。后来秉义中了秀才,还照旧到庙里读书,这个奇和尚就不像以前那么爱听了。有一年秉义中了举人,不忘恩师,还在庵里苦读,准备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哪知这个奇和尚听见秉义的读书声,不但不欢喜,反骂了起来:“你这读书声,像驴鸣犬吠,最好离我远点!”秉义这时倒像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惊问师傅何故。 这时清源和尚才答道:“是你读书出了毛病,你小时候读的是圣贤之书,格言明训,我爱听;你中了秀才以后读的书,大部分是一些肤浅的词句和别人说过的话,我不爱听了;到了你中了举人,读的书更是一派胡言乱语,更叫我烦了!”清源说到这里停了一下,一声叹息说:“原来儒家与佛家不同,佛家追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儒家却是一步一步倒退。” 秉义闻听此言,心里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想到幼时读的是“四书五经”,是圣人之言,长大后读的是《史记》、《汉书》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虽有空论,但也不乏金玉之言;可是到后来读的是陈词滥调的“八股文”,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又有起承转合之规,就难怪师傅的责难了。师傅的话虽有偏颇,却让他在立身处世上受到不少启迪。后来,秉义到京都应试,虽是“八股文”,也写出了新意,得到了主考官和皇上的赏识,高榜得中,并敕封为吏部天官。以后,他教儿子刘俊敏读书得法,文思猛进。儿子也进士及第,亦受命天官之职,这就是传为当地佳话的“父子天官在义城”。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景德镇大部分街巷地名的称谓,并对这许多称谓与陶瓷文化的渊源及其千百年来的演绎、变迁、发展过程做了大量的考证,对每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和风光胜景作了生动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