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友”成员说纷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0876
专题名称: “八友”成员说纷纭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182.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这“珠山八友”俱是瓷都彩绘艺坛高手。本文在谈及“八友”绘画风格之前,先还得说一段小插曲,就是“八友”成员人名之争。由于“八友”画技之精湛、品位之高雅、业绩之卓著,对推动瓷都陶瓷彩绘事业发展意义深远;由于“珠山八友”这一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内外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对“珠山八友”初创时八位成员是谁,他们的尊姓大名为何,自然会受到人们及“八友”子孙后人的关注。但遗憾的是“八友”初创时没有他们记录的文字可供参考或一纸契约式文件记载,时至今日,后人众说纷纭,引起争议。好在时间并不遥远,根据考证,终究有一个正确的说法。据主持编纂《景德镇市地名志》的汪水传老先生在他《也考“珠山八友”人名》(载1998年9月15日《景德镇日报》三版头条)一文中所载,汪老为了搞清“珠山八友”人名问题,十余年前就先后亲自拜访了十余名陶瓷美术家和“八友”的后裔。原市政府参事室主任著名陶瓷美术家张志汤的徒弟汪维培,向他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材料。汪维培说:“当时人们对‘珠山八友’有四句话:‘八枝料笔,四根烟枪,父子一对,亲家一双’,这不是一目了然了吗?”接着汪维培详细解释了这四句话的含义:“八枝料笔”是说这八个人都是红店佬出身,“四根烟枪”是指有四个有相同的嗜好,“父子一对”是指王琦和刘雨岑(刘曾拜王琦为干爹),“亲家一双”是指王大凡和毕伯涛是儿女亲家。至于四个嗜好相同的人,大家都知道邓碧珊是个大烟鬼。这番解释不仅肯定了“珠山八友”是一个八位志趣爱好相同的亲朋故旧的自由结合体,也解决了对人名争议中是否有毕伯涛、邓碧珊的质疑。而对有无何华滋的争议,汪老重点拜访了何华滋的徒弟、著名雪景画家余文襄。余老虽时年已逾八旬,但身体还很健朗,记忆力颇强。当问及他的师父是不是“珠山八友”初创时的成员时,他言词恳切地回忆了当年亲眼目睹“珠山八友”一次月圆会的情景:那次,正是在师傅何华滋家开会评画,每人带来了一张纸画,师傅画的是《寒江独钓》山水雪景,大家赞不绝口。余老还回忆起那天还忙着替王琦、王大凡等师傅买菜、买酒、买烟的情景。 另外,从《也考》一文中得知,汪水传先生50年代在景德镇市陶瓷美术研究委员会工作,与当时还健在的“八友”成员王大凡、刘雨岑是忘年之交,他曾向王、刘问及徐仲南、田鹤仙是否属“珠山八友”成员。王、刘曾亲口认定属“八友”成员,但非初创时的“八友”成员。根据多方面的考证,“珠山八友”初创时成员,应该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何华滋、程意亭、刘雨岑、毕伯涛,而徐仲南、田鹤仙两位是随着“珠山八友”的变化发展而加入的。依据有二:一是《景德镇陶瓷史稿》作者徐文认为“珠山八友”有先后之分,初创时的“八友”成员虽然各有所长,但没有擅长松、竹、梅的画家,客户订购中堂屏风,需找画家配画,找擅长松、竹、梅的徐仲南、田鹤仙配画较多,故人们把配过画的徐、田均称为“珠山八友”。“八友”成员由于经营上的需要,也就默认了。二是“珠山八友”有“杂凑”、“满庭”的变化,王大凡的诗作中反映了这一变化发展的情况。“珠山八友”1928年创立,翌年毕伯涛去波阳奔丧,何华滋游弋浔阳;1930年邓碧珊到山东去了,八人中已去其三,后由徐仲南、田鹤仙等人相继加入,因而月复重圆,会仍常集。王大凡在1935年间,还写了这样一首感叹诗:“珠山八友半凋零,杂凑随人又满庭。道合志同原可共,无如不似旧(王)琦(汪野)亭。”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景德镇大部分街巷地名的称谓,并对这许多称谓与陶瓷文化的渊源及其千百年来的演绎、变迁、发展过程做了大量的考证,对每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和风光胜景作了生动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