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瓷石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0166
专题名称: 余干瓷石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0101.pdf
专题类型: 矿产
产地: 江西省余干县梅港乡

专题描述

产于江西省余干县梅港乡,地理位置为北纬28°27′30",东经116°44′40",距景德镇市112公里。瓷石产地有马岭、阳坊、谬坊、渗汤、梅港、塞上、大岭背等处,距黄金埠10公里~20公里。黄金埠位于信江河畔,水上运输经鄱阳湖可直达景市昌江,陆路有公路通往景德镇。 相传余干瓷石自唐代开始就断续开采,附近已发掘古代的窑场遗址及瓷片。余干瓷土在明代或明代以前就已成为景德镇制瓷原料之一,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余干不土八十斤直二钱……查记载清乾隆(1782)年间,刘典照在打鼓岭开了一口矿井,名曰头口仂,在麻田村建立水碓六车,制成瓷不销往景德镇,名曰“金埠余干”享有盛名。同时周纪洪在阳坊等矿区开采,瓷不名曰“阳坊余干。”清同治十年(1871)《余干县志·物产志》记载:景德镇在其地采掘这种瓷石制碗,因此称之为“碗石”。据《民国乡土纪略》(民国25年)载:余干瓷土“以金埠为最佳,采取亦早,约在雍正年间。”又载:“早年产额约一千万块,二十四年产额约六百万块,存山未售者,尚有四百余万块,每块重1斤6两。”1949年前最高年产量为3000吨(其中金埠余干1200吨、阳坊余干1800吨),90%销往景德镇。1950年恢复开采,成立白土站。1954年改为余干瓷土制造厂,开采老虎口矿,职工400余名,年产瓷土3000吨,隶属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1957年易名余干瓷石矿,1954年7月至1964年9月,该矿曾一度划归余干县管理。1964年10月改属江西省瓷业公司。1969年12月至1973年8月由余干县和景市合营。1973年9月迄今一直隶属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 余干瓷石储量丰富,据地质勘探报告,经江西省储委1981年批准,地质储量达220万吨,是景德镇市较大的制瓷原料基地之一。在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主管期间,先后申请国家投资和自筹资金共计228万元,于1958年与1964年两次对矿山进行技术改造,至1987年,年产矿石达12000吨,年机碓加工瓷不8000吨。 余干瓷石呈灰白色,断面贝壳状,莫氏硬度5~6。表面可见大块石英,少见绢云母矿体,瓷土呈黄色、坚韧、浸水后不易崩解。在SK10火锥下煅烧已瓷化,颜色呈灰色。余干瓷土的可塑性,干燥强度比南港瓷土优越,但收缩较南港瓷土大,白度比较低。大多用以配制中档瓷器或大件瓷器,含铁量少者可配制高压电瓷。 余干瓷石有金埠和阳坊二大矿脉,蜿蜒10多公里,矿点100多处。金埠矿脉先后开采的矿点有朱古咀、老虎口、茶园里、打鼓岭、鸡公岭、南源里、狮子爪、鱼公山、大岭背等处。阳坊矿脉先后开采的矿点有马岭、刺彭里、狮子包、祈雨岭、九谷岭、年家岭、十二股仂、象鼻咀、蛇形里、后高、店上吴家和河东塞里等处。1963年,经建工部非金属矿地质公司华东分公司踏勘,预计储量有2761万吨。当年12月,赣东北地质大队102队对鸡公岭矿段进行勘探,计算探出AB+C级矿石储量1.04.22万吨。1979年5月,景德镇市地质队对老虎口矿段进行勘探,探明C+D级矿石储量为54.22万吨。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