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水稻种植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0078
专题名称: 景德镇市水稻种植情况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034.pdf
专题类型: 粮食
产地: 景德镇市
产量: 民国23年(1934)稻谷产量为12300万斤,26年产量为15536万斤,28年产量为14645万斤,29年产量为14700万斤,33年产量为18380万斤,37年产量为10696万斤。 1949年稻谷总产量为5918万斤,单产仅190斤。1950~1952年,采用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主的有效措施,粮食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稻谷总产量达到9666万斤,单产达280斤,比1949年总产提高63.3%,单产提高47.36%。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推行了以“三改”(即旱地改水田、单季改双季、中稻改早稻)为中心的增产措施,推广了改直播为育秧移栽,改稀植为合理密植,稀播壮秧,化肥(硫酸铵)施用,改间作为连作等技术,粮食产量逐年上升。至1956年,稻谷总产量达12262万斤,单产达到305斤,比1952年总产提高26.85%,单产提高8.93%。1957年下降到11219万斤。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和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而一度下降。1959年,稻谷产量为13253万斤。1960年,稻谷产量下降为10053万斤。1961年,稻谷产量只有10259万斤。1962年,稻谷产量下降到9768万斤。 1963~1965年,国民经济计划调整,农业又得以恢复和发展。1963年,稻谷产量上升到10928万斤。1964年为11861万斤。1965年上升为13762万斤。

专题描述

水稻是景德镇市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0%。稻谷的总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95%以上。 据《江西年鉴》与《江西统计月刊》载,民国23年(1934)稻谷产量为12300万斤,26年产量为15536万斤,28年产量为14645万斤,29年产量为14700万斤,33年产量为18380万斤,37年产量为10696万斤。 1949年稻谷总产量为5918万斤,单产仅190斤。1950~1952年,采用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主的有效措施,粮食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稻谷总产量达到9666万斤,单产达280斤,比1949年总产提高63.3%,单产提高47.36%。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推行了以“三改”(即旱地改水田、单季改双季、中稻改早稻)为中心的增产措施,推广了改直播为育秧移栽,改稀植为合理密植,稀播壮秧,化肥(硫酸铵)施用,改间作为连作等技术,粮食产量逐年上升。至1956年,稻谷总产量达12262万斤,单产达到305斤,比1952年总产提高26.85%,单产提高8.93%。1957年下降到11219万斤。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和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而一度下降。1959年,稻谷产量为13253万斤。1960年,稻谷产量下降为10053万斤。1961年,稻谷产量只有10259万斤。1962年,稻谷产量下降到9768万斤。 1963~1965年,国民经济计划调整,农业又得以恢复和发展。1963年,稻谷产量上升到10928万斤。1964年为11861万斤。1965年上升为13762万斤。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普遍推行“政治评分”、“割资本主义尾巴”,使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再次受到挫折,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稻谷产量徘徊不前,基本保持在1965年的水平。10年之中有4年减产,粮食总产量每年仅递増3.1%。全市社员口粮基本没有提高,三分之一的生产队,吃粮靠回供,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落实了党对农村的各项政策,经过拨乱反正,农业迅速发展。从1982年起,普遍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1983年调整农产品的收购价与产业结构。1984年完成乡社分设,农村经济向商品化发展,1984年夺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产。总产达到32937万斤,成为第一个高产年。1985年粮食总产为32612万斤。除部分特困乡、村外,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