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明行政村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地理名称: 长明行政村
唯一号: 140433020210004877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40.pdf
层级分类:
隶属: 瑶里镇

参考方位

坐落于瑶里镇西北约6千米的山沟里,一条窄窄的公路伴着小溪,串起几个自然村。依山傍水而建的房屋掩映在大树下,粉墙黛瓦,时隐时现。山太陡,地太少,村委会就建在山脚下,一条小溪横亘门前,左无邻,右无舍。河的对岸高坡上是长明村小学,站在溪边仰望陡坡上的校门,有种神圣、庄严的感觉。溯溪而上,沿着一条小路翻过高山,便可跨皖赣的省界到达安徽。鸟鸣山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年轻人不断外出,长明村也越发偏僻、宁静,感觉是到了世外桃源。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瑶里镇
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