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第二中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教育志》
唯一号: 140431020230000782
机构名称: 景德镇市第二中学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070.pdf
起始时间: 1952年

机构描述

景德镇市第二中学,校址设太白园(昌江大桥东侧).该校系195Z年由昌江、紫阳两所私立中学初中部合并组建,名景德镇市立第二中学,首任校长张士华。初址设天主堂(市防疫站现址),后迁五龙庵(市宾馆现址)。1953年更名为江西景德镇初级电学。1955年迁太白园现址。1957年更名景德镇市太白园初级中学,1965年改为现名0196&年10月,学校分散下迁农村,校址被外单位占用,教师部分随校下迁,部分下放农村,图书、仪器全部散失。1973年4月复校,为完全中学。1978年,被定为市重点中学,1980年定为省重点中学。 校园占地面积40002平方米,建筑面积13459平方米。现有教学楼2幢,计教室35间,理、化、生物实验室8间,阶梯电化教室、语音室、微机房各1间,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配套齐全,图书室藏有图书2万余册。有灯光球场1个,水泥篮球场2个,各种体育器材,均较完善,300米跑道的运动场正在改建中。 全校现有37个教学班,高中班19个,学生1298人,初中班18个,学生1230人,教职员175人,其中专任教师133人,具有大专学历者占教师数55.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取得一定成效。1984年、1985年两届初中语文、数学实验班通过验收,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现在,正在进行的教改实验班,有“小学至初中语文跟踪试验”班,“奥材匹克初中数学实验”班,“优智儿童试验”班。从1979年至今,该校教师在全国和省、市报刊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达200余篇。 由于日常教学,坚持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火炬”学雷锋小组,从1979年:成立以来,在“学雷锋,创三好、树新风”活动中取得了丰硕成果。1979年9月,该小组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1981年5月,小组应邀派代表赴京出席中央召开的“全国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经验交流大会”.1982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授予“火炬”小组先进集体称号。1983年,再次出席“全国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座谈会”。《人民教育》1983年第3期发表了《让雷锋的火炬越烧越红》的经验介绍文章。1983年和1984年,均受到团中央的通报表彰。“火炬”学雷锋小组受到外国友人的称赞,日中友协福田一郎来我国访问期间,读了“火炬”学雷锋小组的事迹报道,回国后,写信致二中师生和“火炬”小组同学说:“从‘火炬’学雷锋小组同学身上,我看到了中国新一代青年高尚的精神风貌,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学校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先后为全国高等院校输送学生591名,其中有16名考取了硕士或博士研究生。1935年,12岁初中生余晶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预备班录取。校女子篮球队在全市“三好杯”篮球赛中连续三年获冠军。1985年荣获全省中学生女蓝冠军,同时被评为精神文明队。学校连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和市文明单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教育志

《景德镇市教育志》

《景德镇市教育志》是一种记录和总结景德镇市教育发展历程的文献资料,旨在提供教育相关的统计数据、政策规划、教育改革、师资培养等信息。教育志通常包含对教育系统的描述、教育政策的分析、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教育机构和学校的组织结构、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学生的招生和毕业情况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