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唯一号: 140431020210001923
机构名称: 新乐堂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328.pdf
起始时间: 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

机构描述

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张定山(绰号油咀)开办。张系半医半艺人员,在小南门头行医(中医儿科),业余从艺,他置办了锣鼓琴笛,桌围椅披(均为锦缎绣花),还有放在桌案上的玻璃珠子连缀成的小牌楼,小型瓷屏风,腊烛台等家什,有东家喜庆需要时,即来延请,他则邀集其他艺友去唱堂会,不仅唱京剧,另外,也唱文词(邀集文词戏艺人)。他本人唱大花(文词唱正生、小生)。女儿张正秀(小名正正)唱旦角。女婿陈文斌唱老生兼司鼓。陈文斌曾跟随在中央大戏院演出过的京剧老生陈文俊学戏,后又曾在景德大舞台跟随姓汪的师傅学司鼓。1943年,陈文斌在陈家弄的一个坯房中,常利用晚上,给一批爱好京剧的青年人教戏,如:陈阳清(老生,打杂工人),吴良清(老生,茭草包装工人),刘锦轩(旦角,画瓷工人),李红毛(老生,利坯工人),丁海水(老生,漆匠),熊海生(老生,漆匠),廖可道(花脸,开船行),谢立本(旦角,开船行)等,出于爱好,唱堂会时,陈文斌这帮小兄弟一呼百应。另外还有蔡汉良(旦角),蔡云龙(老生兼拉琴),黄少荣(老生)等,号称景德镇第一把京胡的张超凡(绰号细都佬),以及九根毛(司鼓),刘贤才、熊金贵、徐福田、王三毛(琴师)等人也常参加。一场堂会一般八至十人左右,生旦净末丑齐全,兼操乐器,专唱的人少。他们一般都是应约先到某个茶馆集中吃茶点,(多为两根油条一杯茶,或二两花生米一杯茶),吃了茶点后,东家派人来接,再去东家吃酒,然后唱堂会,唱完再吃一餐酒,这样吃两餐酒的,多系熟人相请帮忙,一般只少量收点箱租钱,琴弦钱,或不收钱。后来,大多数东家付钱,则在唱完后,吃一餐酒。并应好茶好烟款待。一般一场堂会,约六元至十元不等,每人分四角至八角左右。(扣除箱租等开支再分配) 唱堂会前,先在东家厅堂正中搁几上,摆好福禄寿三星瓷器菩萨与瓷屏风,八仙桌上摆好玻璃珠子缀成的牌楼,放好蜡烛台,点上大蜡烛,烧上高香或檀香,系好桌围、椅披,再摆好锣鼓等家什,开始清唱。演唱者,有的戴上瓜皮帽,穿上长袍马褂,至少也要穿件长褂,以示高雅。后来服装虽渐渐较随便,但仍需整洁。 清唱戏剧曲目,多与婚嫁喜庆、祝寿、满月等有关,即所谓彩头戏,应东家要求而定。如《龙凤呈祥》、《彩楼配》、《甘露寺》、《满堂福》、《郭子仪拜寿》、《赵颜求寿》(即《百寿图》)、《观音送子》、《花园得子》、《九锡官》、《珠廉寨》、《贺后骂殿》、《打龙袍》、《打渔杀家》、《捉放曹》、《武家坡》等,一般四折,三个小时左右。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定山
相关
张正秀
相关
陈文斌
相关
陈文俊
相关
陈阳清
相关
吴良清
相关
刘锦轩
相关
李红毛
相关
丁海水
相关
熊海生
相关
廖可道
相关
谢立本
相关
蔡汉良
相关
蔡云龙
相关
黄少荣
相关
张超凡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