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山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0020210003107
人物姓名: 邑山
人物异名: 父名:祖源;号:甘泉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45.pdf
时代:
出生年: 1788年
亲属: 德燨;德煷;德耀;德集;德拱;德煊;孙秦臻

传略

邑山祖父名祖源,号甘泉,生于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例贡生,是“刚方有德人也,家少窘,权子母于昌江,由是日以裕……开居建室、捐资筑途、体恤姻娅、督诲后人”,深受族人敬仰。 邑山生6子:德燨、德煷、德耀、德集、德拱、德煊。邑山三子德耀之曾孙秦臻是窑炉建筑专家,曾任景德镇市建国瓷厂技术设备科副科长,后自己创办胜达瓷厂,生产高温颜色釉瓷。德耀曾孙女秦燕(老三)打破家族窑炉把桩技术传儿不传女的传统,也学会了把桩技术,创办“蕴玉瓷坊”,自己亲自掌管烧窑,是景德镇第一个女子把桩师傅。德耀之曾孙女秦胜照(老大),1957年2月生,自幼在迎祥弄17号邑山老宅长大,从事陶瓷艺术,擅长青花梅、兰、竹、菊及荷花的创作,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受聘于华南师大附中陶艺中心,为驻校大师,创办工作室“点石轩”。 据秦胜照讲述:大约7岁的时候,她在楼上瓷器陈列室躲猫猫,结果撞翻了一块板上摆放的瓷器,平日慈祥的父亲大怒,将她暴打一顿后关房里两天不让吃饭。平时经常在窑下玩耍,碰破瓷器也是常有的事,没承想这次父亲这么凶,从此对楼上的瓷器有了神秘感和敬畏心。后听奶奶说,打碎的是皇家御赐的瓷器,是帮御窑厂烧瓷器赏的。“文革”期间“破四旧”,爷爷将楼上的瓷器装了一大筐,在门口打碎。奶奶说,都是邑山窑烧的出口瓷样品。 据史料记载,清代雍正七年起,御窑厂的落选御瓷不再就地砸毁掩埋,而是一并送京交内务府,除黄器,均可变价出售或用于赏赐。乾隆七年以后,落选御瓷改在当地变价出售。秦胜照家有皇家瓷器,印证了邑山窑烧过御窑厂瓷器的历史。 邑山四子德集之孙女秦玉蓉嫁秦林生。秦林生弘扬邑山家族瓷业传统,潜心经营瓷业生产与管理,1979—1992年任省陶瓷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为景德镇瓷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其子秦庆华创办艺峰特陶工贸有限公司,是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专题

副科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