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宾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0020210003105
人物姓名: 童宾
人物异名: 字:定新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41.pdf
时代:
出生年: 1567年
卒年: 1599年
籍贯: 明代景德镇里村童街

传略

童宾(1567—1599),字定新,明代景德镇里村童街人,被当地人称为窑神、风火仙师。童宾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投师学艺,在御器厂做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花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打乃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温饱,处境十分艰难。童宾目睹瓷工的苦状,非常愤慨,竟以自己身体为炼瓷的窑柴,纵身窑火内以示抗议。及至次日开窑,窑工们发现龙缸居然烧造成功了。童宾跳窑自焚之后,激起了全镇瓷工的义愤,并引发民变,焚烧厂房。在工人们的强烈要求下,官府在御窑厂内为童宾修祠祭祀,祠名“佑陶灵祠”,尊童宾为“风火仙师”。清代,朝廷封童宾为广利窑神,并建庙塑像。风火仙庙在明、清两代一再修葺,终年香火不断,遇年逢节,更是热闹非常。清代督陶官年希尧、唐英均为其作记。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