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0020210003104
人物姓名: 唐英
人物异名: 字:俊公;号:蜗寄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40.pdf
时代:
出生年: 1682年
卒年: 1756年
籍贯: 关东沈阳汉军正白旗

传略

唐英(1682—1756),字俊公,号蜗寄,关东沈阳汉军正白旗人。雍正六年至十三年(1728—1735)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身份到景德镇驻厂协理陶务;乾隆元年至二十一年(1736—1756)除短暂调任,大部分时间为御窑厂督陶官,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功绩最为卓著的督陶官。 唐英初到景德镇督陶,与工匠同食同住三年之久,专心致志钻研制瓷技术,不仅对原料精选、釉料配方、烧窑火候能很好掌握,而且在创新品种、仿造古瓷方面胸有成竹。他集合了各方面的精华,做到历代名窑无所不仿,无所不精。世人把唐英督陶时的官窑称为唐窑。现在,唐窑珍品在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 唐英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精研陶艺,他最大的贡献是在陶瓷理论方面。他传世的著作有《陶人心语》《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和《瓷务事宜示谕稿》等。尤其是《陶冶图说》,对造瓷程序进行了排列,共有20幅图,逐项编写说明,图文并茂,是对御窑厂也是对景德镇瓷业生产的科学总结和记载,是一部不朽的陶瓷文化的历史文献,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陶瓷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专题

员外郎
职位
督陶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