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南山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唯一号: 140430020210002104
人物姓名: 胡南山
人物异名: 又名:胡鸣华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453.pdf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23年
卒年: 1980年
籍贯: 江西省乐平县
亲属: 胡顺江

传略

(1923-1980)赣剧鼓师(打鼓佬)。又名胡鸣华,江西省乐平县人,生于1923年3月3日,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系乐平黎桥胡家的胡顺江,是饶河戏四大名班之一的《明经同乐》戏班班主,并另组织过《长经舞台》戏班。据说胡顺江当班头发了财,但膝下无子,胡南山年幼时,是其父从万年买来为子嗣的。 胡南山很受父亲疼爱,到结婚后,脖子上还戴着个大颈箍(银项圈)。他从小在戏班长大,十分聪明调皮,很小就常跑到乐队武场敲锣打鼓,天长日久,长期的艺术熏陶,终于才华毕露,六、七岁时就能打小锣,后打大锣,十岁左右就能打鼓。由于他看戏多,戏路熟,十二、三岁时,鼓板就打得不错了。据说,他还能用舌头拟声打板,也神象不差。(因年少调皮好吃,在场面上剥花生吃,腾手来不及,故用舌头顶上颚打板。)其父虽然知道他的鼓板主要是看会跟熟、无师自通的,但为了师出有名,约十二岁时,便让他拜著名打鼓佬义崽为师。(义崽师对赣剧饶河戏锣鼓经滚瓜烂熟,鼓打得脆,板打得准,他嗜吸鸦片,常闭着眼打鼓也不错场。) 经过名师指点,胡南山的打鼓技艺愈益精进,更难得他懂的戏多戏熟,高、昆、乱弹三腔的锣鼓都会,演七晚的目莲戏的锣鼓,他也打得很好。他年纪轻轻在武场上大显身手,引人注目,人们都传:戴颈箍的打鼓师傅打得好。 约二十岁左右,他耳朵有点聋了,后来有人称他“聋子”,但好在他眼精手快人聪明,所以鼓板仍然打得不错,曾先后在著名的《明经同乐》、《老义洪班》、《小京舞台》、《大舞台》、《同春舞台》、《天济舞台》等戏班打鼓。 建国后,1951年8月他来到景德镇市,参加了市赣剧团,眼界更宽了,艺术交流的机会多了。他虚心好学,常与京剧团等兄弟剧团的同行交流学习,切磋技艺。曾把京剧等武场的精华吸收到赣剧中来,但又并不完全照搬,而是尽力吸收变革,化为赣剧的东西,受到观众的欢迎。如:赣剧以前演武戏,锣鼓打得不过瘾,不紧凑,与武打配合也不是很紧密。而胡南山为武戏打锣鼓,却能催得人心动,鼓板一下下打在点子上,打得演员精神抖擞,观众聚精会神。 还可贵的是他的艺德好。虽然有时他与人有意见,但上场后,他打鼓板仍一如往常,依然认认真真,从不捣蛋捉弄人。他艺术事业心强,对排练演出,能一丝不苟,每排一出新戏,从发剧本起,就认真看剧本,演员对台词与排练,他每每必到,对每句唱词,每段道白凡需鼓板处,他都仔细在剧本上做好记号。对演员表演的一招一式,他眼盯手随,鼓板打得准,打得脆,打得发,打得干干净净,从不拖泥带水。使演员演得起劲,观众看得过瘾,象《鱼藏剑》、《反徐州》、《江东桥》、《双江宴》、《满江红》、《红灯记》、《江姐》等剧目和锣鼓,都打得很出色,受到好评。 胡南山于1979年在景市歌舞团退休,退休后仍为江西省文艺学校景德镇市赣剧班聘用任教。1980年2月病逝。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