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唯一号: 140430020210002043
人物姓名: 唐英
人物异名: 字:俊公;又作:隽公;一字:叔子;自号:蜗寄老人;陶成居士;又号:陶人;人称:古柏先生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423.pdf
时代:
出生年: 1682年
卒年: 1756年
籍贯: 清奉天沈阳(今辽宁沈阳)
民族: 满族(隶汉军正白旗)
非亲属: 蒋士铨;董榕;吴大有

传略

(1682--1756)清奉天沈阳(今辽宁沈阳)人,满族(隶汉军正白旗),字俊公(又作隽公),一字叔子,自号蜗寄老人,陶成居士,又号陶人,人称古柏先生。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夏历五月初五日,卒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享年七十五岁。作为满族包衣(即满人家奴),十六岁即供役于养心殿,在清宫内务府服务达二十余年之久,在内廷交结了不少文人学者与清初宫廷专门的奏乐、演戏机构“南府”内的戏剧艺人。他勤奋好学,多才多艺。雍正元年(1723年)四十二岁时授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六年(1728年),奉使驻景德镇御窑厂署,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后奉命出使淮安关管理关务,亦兼陶务,又调任九江关监督兼管陶务,并曾奉命移粤海关监督,后复返九江关兼管陶务,直至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八月二十一日经奏请解任,是年下半年卒。他前后两度在九江关任职兼掌陶务期间,常往返于景德镇与九江之间,实先后榷陶二十多年之久,他是历史上督陶时间最长,成绩尤为卓著的督陶官。他督陶的官窑,世称“唐窑”,所产陶瓷,精美绝伦,被誉为“国之瑰宝”。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期间,曾“杜门谢交游,萃精会神,苦心戮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因而成效大著。这不仅使他督陶造出了精美的瓷器,而且使他体恤、关心群众的疾苦,思想感情接近了劳动人民。他曾兴办书院,延请著名文人讲学,还设义渡,立义学,赈济孤苦贫寒群众,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好事。 唐英才华横溢,不仅精通陶瓷,以“陶人”自居,还“工山水人物,能书、工诗,长于篆刻”,“其画无体不工,兼擅分隶书”。他还擅长于戏曲创作,与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蒋士铨、董榕等,都友好交往。他府中蓄有昆曲家班,史载著名昆曲小旦吴大有,就曾为其家班成员(《杨州画舫录》卷五所载)。公余之暇,他不仅以诗画自娱,且“灯月闲情”写传奇(实非闲情而言志)。作为满人家奴,“幼孤且贱”,青年时代又处在“汩没于车尘马足间”的奴役生活中,加上从京师南来督陶等多年的经历,通过接触低层社会,接近劳动人民,使他对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酷,劳动群众的疾苦,劳作的艰辛,世态的炎凉,人情的险恶,都有较深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为他从事诗画戏曲以及学术等方面的写作,丰富了素材,滋生了卓见胆识。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称得上是清初著名的陶瓷专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和学者,而且是有影响的剧作家。 唐英的传世著作、陶瓷方面有:《陶成记事碑记》、《陶冶图说》、《瓷务事宜示谕稿》、《陶务叙略》等,其中《陶冶图说》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学术著作;诗文方面有:《陶人心语》六卷、《陶人心语续选》九卷、《可姬传》一卷,辑刻《琵琶亭诗》一卷:词曲类有:《问奇典注增释》六卷。 唐英的戏曲作品不少,今存戏曲集:《古柏堂传奇》,一名《灯月闲情》,收有剧本十七种,其中《天缘债》、《巧换缘》、《梅龙镇》、《面缸笑》、《梁上眼》、《芦花絮》、《十字坡》、《双钉案》、《三元报》、《英雄报》十种均由当时流行的民间乱弹剧目改编;而《转天心》、《笳骚》、《清忠谱正案》、《佣中人》、《虞兮梦》、《长生殿补阙》、《女弹词》七种属纯粹的“雅部”创作,唯《女弹词》全出结构以至曲词全仿洪升的《长生殿·弹词》,唐英只不过将“末”扮李龟年改为“旦”扮天宝宫人,以适应家班女旦角演唱技艺发挥的需要。另据唐英诗《予偶制<旗亭饮>小词秀州陈山鹤阅而有作因和其韵》,《中秋日观<邯郸梦>暨自制<野庆>诸杂剧率成二首》(皆见《陶人心语续选》卷四)及商盘诗《将至九江可晤唐俊公先生以诗预柬》(见《质园诗集》卷二十),可知唐英剧作,至少还有《旗亭饮》、《野庆》二种,可惜今未见传本。 在中国戏曲史上,似唐英这样重视民间戏曲的剧作家,是难能可贵的一家。 清康熙以后,“花部”戏曲乱弹勃兴(高腔、秦腔、梆子腔、二簧调等),由于语言、音乐通俗易懂,表演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观众愈益欢迎;昆曲(雅部)传奇受到激烈冲击,急剧衰落,而贵族士大夫阶层仍视其为“正声”,鄙视乱弹诸腔。唐英为官的景德镇、九江等赣东北地区,乱弹戏班也十分活跃,“石牌腔、秦腔、楚腔时来时去”,景德镇常年“酬神包日唱单腔”(单腔多认为是弹腔),“俳优奏技数部簇于一场”。唐英却很重视“下里巴人”的地方戏曲,在他衙署的歌筵上,除他阵容可观的昆曲家班演出外,还有“土梨园”的演唱,他认为“巴唱吴歈(音)尽可听”(见《陶人心语续选》卷九<丁卯中秋后一日观土梨园演杂剧冲口成句,聊以解嘲>)。他从生动活泼的乱弹剧目中,汲取艺术营养,花不少精力,改编创作剧目,并在音乐设计,乐器配备,音响效果,以及舞台装置,服饰装扮,道具砌末,烟火效果等方面下功夫(剧本中多有提示)适应演出需要,寻求昆曲艺术生机,走昆曲通俗化道路,无疑这是顺应戏曲发展历史潮流之举,积极意义是深远的,只是当时他的革新精神没有得到更多的人理解与效法,否则昆曲的发展也许是另一种面貌。 “花雅合壁”的艺术实践,使旧日戏面目一新。唐英剧作中思想性与艺术性杰出的上乘之作,几乎都是由乱弹剧目改编的。诚然,在改编之中,也有他自己的创造。这些剧本中,保留发展了地方戏曲清新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上自帝王将相,后妃才女、下至书生商贾、贩夫走卒、妓女乞丐,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曲折,语言通俗质朴,有与纯文人写作的传奇迥异的特色。 唐英剧作的思想主题也大多闪烁着民主性的光彩,包含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感受与评价,不少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天缘债》中颂扬张骨董的“热肠子脾气”,竟然借妻,“割恩全义”的友道,批判“每日价谈经说道,总皆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剧中还写了个视吸民脂民膏为常理的知县,他下乡搜刮地皮,榨不出多少油水,竟然要衙役把从老百姓家搜刮来的一百零六个鸡蛋,交给各屯保长分散给众百姓孵小鸡,“若少了一只,打了保长还不算,那众百姓们还要按名追比。”讽刺入木三分,而且剧本中指明“净县官满扮”,作者当时敢于冒险针贬时弊,直指当朝贪官污吏,实属难能可贵。《巧换缘》在巧换姻缘、妙趣横生的喜剧情节中,反映民不聊生的灾年,贱卖妇女的社会悲剧。《面缸笑》辛辣地嘲讽封建官吏的腐败卑鄙,对最低层的妇女寄于深切的同情。《梅龙镇》直接揭露皇帝的丑恶灵魂,鞭笞最高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行径。《梁上眼》写小偷偶见冤案,乃侠义伸冤昭雪,自己也从此洗心革面,而清官也给小偷以出路,大胆使用。《双钉案》(即早期宜黄腔中的《吊金龟》),写江芋吊龟被害,包公审出了长钉杀人双案。终场不落俗套,借包拯之口,痛快淋漓,义正词严地斥责祥符县令江芸孝悌有愧:“家庭骨肉,尚且如此……如何做得官!”最后警告江芸“倘不自修省……我那把铜铡刀却不认得你这同年!” 唐英自己创作的规模最大的《转天心》一剧,以身为乞丐的吴定,却能拾金不昧,多次救人危难,孝义双全,终使天心回转,飞黄腾达,与二品大员何时贤的欺君弃母恶行相对比,道出了人在逆境中,不应自暴自弃,命运应由自己掌握的哲理,并提出了“大义卑田胜名教”的思想。 如前所述,由于唐英不少剧作是根据地方戏改编,汲取了其中精华并有所发扬,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唐英剧作也不免存在忠君至上,轮回因果报应等消极因素。同时,剧作中也保存了不少乱弹剧目活动痕迹,为研究清代地方戏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这是唐英戏曲作品的又一重要意义。他的不少作品后来又被改编成京剧,至今仍活跃于舞台,这在清代戏曲作家中是较为突出的,其影响是深远的。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