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锦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唯一号: 140430020210000288
人物姓名: 潘文锦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324.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24年
亲属: 潘文复;潘兆鸿;潘庸秉

传略

潘文锦,1924年生,祖籍江西鄱阳人,江西省第五届政协委员、景德镇市第四届至第六届政协委员。 其父潘庸秉(1900~1961),自幼跟随叔父潘陶宇习画,所作花鸟作品备受赞赏。1914~1917年,就读江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专攻陶瓷美术。毕业后,在景德镇边工作边进修。1923年,受聘回江西陶业学校任助教。1925年,受聘担任北京瓷业公司绘瓷技师。在此期间,他一面辅导青年学生,一面刻苦自学,并遍访名师指导,汲取名家长处,充实自己的技艺基础。 1927年以后,先后在省立陶业学校、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担任助教、讲师等职。30年代,他的作品如粉彩花卉、长条山水瓷板画等在国内外就有一定影响,参加过全国美术展览、芝加哥艺术展览、比利时独立百年纪念艺术作品展览等,进行过英王乔治加冕礼品瓷设计制作。20世纪40年代,英国伊利莎白公主大婚时,国家所赠送的高级艺术礼品瓷亦多系他亲自绘制,当礼品瓷送到英国时曾哄动一时。 解放后,潘庸秉的艺术才华得到进一步发挥。1949年秋,参加组织和亲自动手完成了送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品瓷。1951~1959年,先后组织完成了赴苏联展览瓷、全国美展瓷、建国瓷、中德技术合作样品瓷、国家用瓷及驻外使馆用瓷、双献展览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展览瓷等创作设计与绘制任务。在此期间,他为如期完成每项任务,动员老艺人归队,发挥各人专长起了重要作用,受到群众和领导的好评。1955年潘庸秉与中国陶瓷专家周仁、李家治等合作完成的科研任务有:《景德镇瓷器质量的改进和中间工场生产的试验》;与“青花大王”王步合作的《流动九桃青花斗彩》瓷器桌面,曾存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其它作品还有釉里红金鱼缸、兰釉堆雕鸡挂盘、天青云鹤新茶具等。这些作品,有的成批生产,有的作为国家礼品瓷,均得到较高评价。解放后潘庸秉先后担任景德镇市美协主席、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景德镇市人民委员会委员、《陶瓷美术》杂志编委会主编、省美协副主席、省人民代表及市政协委员,并被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国庆十周年时,被邀请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和晚宴,1960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潘庸秉艺术志趣非常广泛,其创作题材花鸟、山水、人物、走兽、虫鱼等无不涉及,同时对书法、篆刻等颇有研究,其作品幽雅隽永,自成一格。在实际操作方面,他不仅能画能填能烧,而且善釉下装饰及色釉装饰。中日合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名鉴》对其从艺传略及代表作品已作专题评价。 潘文锦自幼酷爱陶瓷,1936年就读于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49年在江西省立陶专任职。1954年进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任技术员,担负中德技术合作搜集技术资料及选送样品的工作任务。当时技术资料尚散存于各技艺人员的脑海中。潘文锦以高度的责任感投身事业,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把分散在几十位陶瓷技艺人员脑海中的颜色釉的配方、制作工艺、烧成技术等祖传秘密技术资料挖掘出来,整理成文字资料,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1955年,被选送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进修,重点学习陶瓷基础理论,各种物化测试方法。在周仁所长等专家的指导下,对青花料、颜色釉、颜色的配制等进行了重点试验,基本掌握中国元、明、清各历史时期青花特点及其呈色规律。 1956年底,陶研所成立各专业研究小组,潘文锦被任命为色釉研究组负责人,专门从事色釉、青花料、釉上、釉下颜料的研究,同时担负辅导来景市学习色釉的国内外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为了提高传统高温色釉的烧成合格率,简化传统配方及试验新品色釉,他将传统色釉的配方工艺和烧成等一系列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广泛征求老艺人的意见后,决定用科学方法进行配料,控制窑温,使豆青、影青、乌金、霁蓝、均红的烧成合格率分别由20%~30%,提高到60%~70%,郎红的烧成合格率由10%提高到50%。他还成功地简化了祭红、郎窑红等名贵品种的色釉配方,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烧成合格率。并采用土洋结合的方法,创制锌钛花釉,高温象牙釉、红灯芯绒釉等许多品种,为陶瓷颜色釉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并留下了许多名贵之作。 潘文锦在进行色釉研究的同时,还针对当时情况的需要,对釉下的五彩颜料及适应各种要求的青花料进行了研究,1957年在缺少资料、设备、经费的情况下,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制出了海碧、天蓝、深绿、浅绿、深黄、浅黄、桃红、大红、深茶、浅茶、黑色、深灰等多种实用的釉下彩料,使当时的釉下彩产品试制得以顺利进行。在青花料的研究方面,研制出仿清康熙风格及色调一致的高级青花餐具的人工合成青花料。 潘文锦从事研究工作,惜时如金,不知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星期天,甚至连除夕之夜也在试验现场度过,有一次他正在试验高白釉配方时,妻子喉部生瘤在南昌做手术,他托人前去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实验室。为了创新颜色釉,除不断实践之外,还坚持自学外语,笔译了有关原料、色釉方面资料。他写的《景德镇的青瓷》由于资料翔实,观点新颖,见解独特,被推荐为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论文。他写的《中德技术合作颜色釉总结》、《郎窑红的工艺探讨》、《明代几种突出色釉的工艺与特点》等数十万的文章亦被同行们视为宝贵的资料。《景德镇青花瓷的特点》一文还被香港大公报、文汇报转载,在海内外得到高度评价。 其弟文复,1938年出生,1962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市艺术瓷厂从事装饰研究,创制了高温色釉、粉彩和颜色釉综合装饰。1978年市政府授予他陶瓷美术家称号。他的代表作《金色桂林》300件梅瓶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二次全国陶瓷艺术展览,1978年获景德镇陶瓷美术作品评比一等奖。 其子兆鸿,1948年出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系。1981年入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工作。兆鸿多年来除致力于色釉的继承与发展外,并潜心写作,主要著作有《陶瓷三百问》、《景德镇的颜色釉》(第二作者)等专著及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科普文章数十篇,其中《变色釉为什么会变色》获全国科普文章评比一等奖,其事迹及照片列入《全国科普名人录》中,他在工艺研究的科技成果有:变色釉、珍珠釉获全国陶瓷产品评比一、二等奖,多彩花釉、芝麻花釉等获得专家好评。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专题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技术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