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富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唯一号: 140430020210000255
人物姓名: 余子富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310.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39年
亲属: 余用田;余略应;余忠东

传略

余子富,祖籍江西都昌,1939年11月生,其祖父余用田(1866~1948年),从事烧炼(柴窑)工作40多年,同时对颜色釉配方及烧成工艺颇有研究,为颜色釉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父余略应(1893~1955),继承祖传技艺亦对颜色釉配方和烧成工艺有所研究。于1950年调江西省陶专从事颜色釉配方研究工作。1954年,调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当年在中德技术合作时,先后配制出钧红、郎窑红、珐黄、珐花等传统颜色釉,并在烧炼方面取得成功。其中尤以珐花釉首屈一指,被人们称为“珐花釉大王”。其主要著作有《各种高、低温颜色釉配方》及《颜色釉的烧成工艺》等。 余子富从小酷爱烧炼技艺,得到父亲亲自传授。1955年调部陶研所从事烧炼工作。1958年,参加景德镇陶瓷厂第一座以煤代柴园窑试烧工作,喜获成功,荣获市委、市政府颁发的“烧炼能手”荣誉称号。嗣后,负责东风、华电、红星等瓷厂园窑试烧指导、培训工作,为全市以煤代柴窑改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70年,调市为民瓷厂烧炼车间园窑大组工作(看火)。由于他一心扑在烧炼事业上,且技艺甚精,操作熟练,因而确保了产品质量,窑青质量稳定在95%以上。1974年,担任隧道窑看火工作,有一次,接连几天出窑产品多犯“阴黄”缺陷,大家为一时找不出原因而焦急,他更为此而心急如焚。后经过认真分析检查,终于找到产品“犯病”原因,是因天气变化,总闸和窑尾风量过大,产生还原区气氛不足所致。他随即与车间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及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调整支闸开度,缩小总闸和窑尾风量,在操作方面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在“叫法”(注:吹哨加煤或撬炉)方面要特别注意火候,统一操作等。烧成的产品窑青质量猛然由原来的90%提高到98%。经过几天几夜的连续战斗,他虽已困倦至极,依然坚持到很晚回家。遇到倒窑事故,往往要干到凌晨三、四点钟,事故处理完毕就在窑上休息一下接着干,这种情况不知多少次。1979年,调到燃油隧道窑任带班长,他每次上班就不停地从窑头到窑尾观测窑温及烧成状况,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厂部领导和车间干部工人的一致好评。1984年提升为燃油隧道窑窑炉长。他所管理的油窑,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全市评比中每次都名列前茅,所带的班组,连年被评为“先进班组”。 1985年7月,隧道窑突然发生倒窑事故,余子富手拿铁钩直冲坑道内,进行事故处理,当他把倒在窑车缝里的匣钵钩下来时,突然1300℃的火红匣钵,滚落在他的脚下,使他的右腿严重烧伤,此时,正好车间主任下坑道了解事故处理情况,及时地把他从坑道内背上来送进医院,才得以脱险。 从事陶瓷烧炼工作30多年的余子富,凭着他对事业的赤诚之心和技艺,在长期的实践中,排除了一个个险情,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为企业赢得了经济效益,政府授予他“先进生产者”、“合理化建设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其子余忠东,1975年出生。跟随父亲学习颜色釉配方和烧梭式窑技艺。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