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水龙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唯一号: 140430020210000242
人物姓名: 牛水龙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303.pdf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41年
亲属: 牛道煌;牛仕荣

传略

牛水龙,祖籍江西都昌县,1941年4月出生于景德镇陶瓷工人家庭。曾荣获全国总工会首批“自学成才奖”。 其祖父牛道煌,是施釉能手。父亲牛波阳,是有名的利坯高手。母亲李氏从事陶瓷彩绘。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牛水龙从小便对陶瓷产生浓厚兴趣。 1958年,牛水龙进红旗瓷厂成型车间当压坯工人。开始,认为只要掌握压坯生产操作要领,工作就可以干得好。但他顶岗生产后,经常出现压坯刀装置角度不妥影响坯胎变形,压坯刀磨损后不会整修影响坯胎器型规格等问题,他才意识到要做好压坯工,光知道操作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理论知识。于是,他开始自学中学化学、数学等基础文化课程,并到景德镇瓷业技术学校学习了半年。从此,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坚持业余自学。他自学的第一本专业书是《陶瓷工艺学》,开始看不懂,许多专有名称读不出来,尤其是书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知识,更不理解。但他没畏缩,而是知难而进,买来字典和基础知识课本,遇到疑难问题,用小本子记下,或是随身携带向文化高的同志请教,或是跑到市图书馆查找答案。经过一年的努力,初步掌握了陶瓷生产的基本理论知识。为进一步掌握机械原理,他又开始学习《机械制图》,写下8万多字的心得笔记,并萌发了搞革新的念头。20世纪60年代初,他根据机械原理将当时的单刀压坯车改制成双刀压坯车,使半成品产量增加近30%。嗣后,又对照其他行业阳模滚压原理,再次将双刀压坯车改制成功双滚头压坯车,使半成品产量在原来基础上提高20%。 1961年,他调到厂技术部门工作后,又进一步系统地自学《陶瓷化学》、《注浆成型操作法》、轻工部出版的《日用陶瓷生产基础知识》等大专院校学生必修课程。而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和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注浆成型操作法》,掌握坯体规格器形主要依赖石膏模具截面不同厚度吸水率的原理后,从中得到启示,进而研制成功检测规格器型是否符合标准的“三合一”规格板,受到了质检工作人员的好评。1970年,他担任厂技术科长,发现素有中国瓷海瑰宝之称的薄胎的传统制作工艺落后,产量少、质量低,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必须进行革新。当时,搞这种革新,国内外还没有一份资料可供参考。面对这种情况,他坚持同大家一道经过一年多时间和上百次试验,终于探索出制作薄胎新的成型工艺。提高产量60倍,提高成瓷合格率50%。该革新技术被评为省、市革新一等奖,1981年被国家评为发明四等奖。 1980年,他被提拔担任红旗瓷厂副厂长,先后主管技术生产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他发现厂里匣钵和石膏模具的开支比较大,影响了经济效益,便和有关人员一起调查和参阅有关匣钵、石膏模具的制作书籍,走访有关兄弟单位,制作成功“半园口薄壁匣钵”和“真空脱泡注浆石膏模型机”,使厂里每年用于匣钵、模具的费用减少8万多元。 牛水龙先后完成几十项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获得各种奖励14项。 在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工作的牛水龙长子牛仕荣,在父亲的教育指导下,也已崭露锋芒,他设计制作的“15头花咖啡具”等12项成果获轻工部和省级奖,其中“15头花咖啡具”获轻工部一等奖。“高档瓶式组合烟具”获省二等奖。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专题

工人
职位
职位
副厂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