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浮梁古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62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浮梁古街
分类号: U412.1
页数: 2
页码: 2326—2327
摘要: 瑶里明清商业街瑶里明清商业街,位于瑶里古镇的街上村,是古徽州大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关键词: 古街区 浮梁

内容

瑶里明清商业街瑶里明清商业街,位于瑶里古镇的街上村,是古徽州大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全长两华里,分为上街头、中街、下街头三部分。上百幢店铺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街道两旁,大部分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明代商店最古老、最具特色。它是一幢三开间重门面,中为大门,两次为店铺,内为住宅的建筑。它与万历年问绘制的《南都胜会图》中的商店形状一致,对考察明代村镇商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
  瑶里明清商业街的街面由两尺宽的青石板铺成,青石板两旁镶嵌着鹅卵石,街边建有地下排水道,这些建筑方法充分体现了我国民间建筑的科学性。乾隆年间,在下街头丁字路口修建一块“徽州大路转弯”的路标,这块路标印证了当时商贸的繁华。
  东埠街东埠街,位于浮梁县瑶里镇东埠村。高岭矿山脚下,一条东河绕其而过,高岭土通过陆路运至山脚下的东埠街,然后顺东河航道而下至昌江,抵达烧瓷中心地景德镇,因此,东埠街又是古水运码头。从高岭至东埠水运码头约7-8华里古道,至今仍保存有宽1-1.2米用青石板块铺成的道路。瓷业的兴盛带来东埠商业的发达,东埠街至今保存有明清时代客栈、酒坊、茶馆、米店,鳞次栉比的店铺对峙3米宽的街面。道路用青石板和麻石铺设,街道上车轨痕迹清晰可见,轨道凹槽多在3—5厘米宽,可见当时使用的运输工具主要是独轮车,运输车队很庞大,运输十分繁忙。店铺后门临码头面都以吊脚楼式风格出现,栋栋相连。在东埠街头一面墙上,镶嵌清乾隆年间《奉敕石永遵》碑,是为解决浮梁与婺源两地争运高岭土纠纷,由官府判断而立。
  湘湖街湘湖街,位于浮梁县湘湖镇。唐中期,宁氏从安徽青阳迁此建居。因此地开阔,四面环山,山水四溢,荡为一壑,汇集两河(历降水、小南河)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河水清流,素有湘山湖水之美。北宋,由于陶瓷业生产发展,逐渐繁衍成为商业集市,而改称为今名,是浮梁县四大名街之一。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拆老屋建新房,街市面貌破坏严重,其间保存有几栋清代建筑和一段青石板地面。
  勒功街勒功街,位于浮梁县勒功乡。古时,为粤、闽、赣诸省北上以及苏、浙、皖南下经商的要道。明朝初,已经形成一条长街,有正街、横街、黄家弄、大弄里、秀门等。开设有酒坊、油坊、屠店、豆腐店、茶号、布店等10多家店铺。还有4个船泊码头,装运窑柴的船经此地多时每天有300余艘。清朝年间,驻桃墅镇的巡检司曾迁于此。勒功街是古时浮梁四大名街之一,现基本保持明清时期风貌。
  三龙街三龙街位于三龙乡。宋朝末年,王氏从祁门县高塘迁此建村。村处在来龙山南麓,东邻盘龙山,南与黄龙山相望。村前有一深潭,有“三龙戏水”之传说,故名山龙,又名三龙。此地是浮梁通往安徽祁门的大道,西河装运窑柴、瓷土船只经过这里。清乾隆年问,谢氏由福建省古田县迁来居住,以后村庄人丁繁衍,各业俱兴,有一条长达一里的青石板街,开设有屠店、药铺、油坊、豆腐店及南货店等,成为浮梁四大名街之一,现已毁。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