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闾庙古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62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三闾庙古街
分类号: U412.1
页数: 2
页码: 2325—2326
摘要: 三闾庙明街,位于景德镇市西北郊的昌江区竞成镇三闾庙村南侧。三闾庙村,因庙得名,为古时景德镇李施渡(现称“里市渡”)西侧的码头集市区,是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内销景德镇的贸易转运中心地。
关键词: 古街区 三闾庙

内容

三闾庙明街三闾庙明街,位于景德镇市西北郊的昌江区竞成镇三闾庙村南侧。三闾庙村,因庙得名,为古时景德镇李施渡(现称“里市渡”)西侧的码头集市区,是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内销景德镇的贸易转运中心地。明代街面位于村落中部偏南处,东西走向为主街,残存长度为84.7米,宽度为4米左右,最宽处达4.5米。南北走向的横街,短且窄,多为死胡同。街面以24x12x4厘米规格的青砖错位侧立铺成,中部略微凸起,断面呈1/20的拱率。街面两侧,以同样规格青砖砌造凹形明沟,沟内沿宽度为19至22.5厘米不等,用来排泄街面积水。街面砌造用砖与街道两侧明、清古建筑上的用砖质地相同,但型制规格则不一样,街面砌造用砖规格小,制作精细,结构紧密,断面的抗压、抗折强度和耐磨能力均高于一般的建筑用砖。街面除少数砌砖破损断裂之外,没有发现较大面积的起伏凹凸,也不存在因车辆碾压造成的沟状痕迹。街面两侧,均为明、清两代遗存的全封闭式住宅建筑,其质量与规模明显超越村落周边的同类建筑,表明该街面两侧为村内历史上较为富裕的村民集中居住区。两侧住宅建筑,都是以正门临街,而多以其它的侧门面对另条简陋巷道。三闾庙街面属明代景德镇乡村集镇中住宅群内区间巷道街面的典型遗存,明代街面,在国内遗存极少,景德镇原街面也因现代街道的拓宽而更新丧失。因此,三闾庙明代街面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闾庙清街三闾庙清街,位于景德镇市西北郊的昌江区竟成镇三闾庙村北侧,在清代该街道为村内最大的商业街。街道东西贯穿全村,东临昌江,傍水运码头,西接皖赣古道,地理位置扼守交通要冲,为往来必经之地。全街长231米,宽4.5米,最宽处达5米。街面中央由麻石条顺街道走向铺垫而成,为车行道,至今已碾印两道数厘米深的车辙印。车行道的两侧,采用青石板铺垫,少数地方还嵌砌有卵石图案。车行道凸起,其两侧地面呈弧形递减,形成街两侧排水道。临街建筑,绝大部分为清代中、晚期的商铺,主要是油盐店、米店、酱货店、磨坊、油榨、杂货店和南货店(类同现代的副食品商店),夹杂有饮食店、客栈,还有一些药店、瓷器店、布店和红店(经营成瓷加工业)。这些店铺中,有些是景德镇大店的分号或者景德镇小店的总号,证明这里的商业经营与景德镇的商业经营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三闾庙清代街道两侧的商铺建筑,内地坪一般均高于街面Ⅱ至2步台阶,既可避免街面流水的侵浸,又可使往来行人便于明察店内经营内容。店铺均为两层结构,面阔为单间、双间或三间不一,底层店面内空高阔,单间或双间面阔的小店,楼层较矮。少数双间或三问面阔的店铺,临街面外挑0.5-0.6米,形成楼部檐廊,配备有护栏,外壁配备桶扇式门窗,其型制在浮梁县极为少见,却完全类似历史上景德镇镇区的商铺建筑,可见该地受景德镇的影响极大。街道的东端,青石渡口码头与景德镇北端里市渡码头隔河相望。东街口设有砖体拱门,上书“三闾古栅”,配备有木质栅门,用于日启夜闭。上世纪90年代,市建设部门对清街进行了全面修整。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