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603
颗粒名称: 文物志
分类号: K872.56
页数: 30
页码: 2303—2330
摘要: 景德镇的文物十分丰富,主要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
关键词: 文物志 景德镇

内容

景德镇的文物十分丰富,主要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据历次文物普查统计,全市有地面文物1,1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43处,乐平市文物保护单位25处,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20处,在全省属文物大市之列。景德镇文物涵盖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和“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德镇瓷业习俗”和“乐平古戏台建筑工艺”被列入《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德镇最具特色和影响的文物是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见《景德镇市志·瓷业志》<二卷>)有关的古窑址、瓷土矿遗址、作坊、窑房。全市有窑址170余处,老城区地下50%有窑业堆积,不少作坊、窑房建筑散布在景德镇老城区pkJ,原真性极强。位于城区中心的明清御窑厂,持续烧造皇家用瓷近600年,御窑遗址埋藏着大量遗迹遗物,文物考古价值为世界瞩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田窑遗址持续烧造瓷器时间600多年,是景德镇民窑业的缩影。高岭瓷土矿所产高岭土,始称麻仓土,元代称“御土”,明代称“官土”,明万历以后称高岭土,18世纪初已成为瓷用粘土的世界性专门术语,“高岭”亦成为国际通用的kaolinite(高岭土)命名地,高岭瓷土矿遗址被评为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景德镇明代建筑在国内有着重要的地位,仅景德镇老城区就有20多栋明代民居建筑,为国内古建筑界所关注,其中祥集弄3号、11号明代民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浮梁瑶里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章古遗址
   第一节古文化遗址
  沽演遗址沽演遗址,位于距景德镇市东北约65公里江村乡沽演村。沽演村整个村落分布于长条带状山谷河滩平地上,这里河流水量充沛,终年不断,群山连绵,森林茂密,非常适合人类生活定居。
   该遗址是1989年5月村民郑发田在建房挖墙基时发现的,在1米左右深的地层中发现9件石器,其中:
  石锛4件,青石质(其中常型石锛3件,有段石锛1件),上端保留石头自然面和打制的疤痕,下部磨制成刃部。均为单面刃,刃口锋利,磨制精细。
   石凿1件,青石质,为长条形,单面刃,通体磨光。
   石镞2件,青石质,一为扁平三角形,一为柳叶形,中脊隆起,均有挺,磨制精致。
   磨棒1件,青石质,长12厘米,一头稍大,棒身磨圆。
   石锥1件,青石质,为长条棒形,锐部为六棱尖锥状,通体磨光。
  从这些石器的形制特征上看,同安徽西南部望江新石器时代器物比较接近,明显有长江中下游新石器特征。据分析,这批石器大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沽演这一遗址的历史断代和文化内涵有待考古发掘作进一步分析总结。
  水家车遗址水家车遗址,位于王港乡水家车村,它东北靠连绵群山,南接仙人桥河,西临东河,整个村落分布于向阳的梯形山坡上,该遗址发现遗物有磨制石锛、陶器残片,有钵网纹、绳纹、圈点纹,还发现瓮罐葬及骸骨,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蛟潭遗址蛟潭遗址,位于蛟潭镇蛟潭村后的山坡上,蛟潭河由西向东从遗址南侧蜿蜒流过,极适合古代先民居住,面积2,000多平方米。
  该遗址出土遗存有石器、陶器、玉器及各种生活遗迹。石器主要有磨制两面钻双孑L的石J、磨制无孔石刀、有段石锛、磨制两刃锛、石斧、磨制两刃石戈、刮削器、柳叶石镞,还发现崇拜男人生殖器的石祖,说明当时劳动力以男人为主;代表性陶器主要有瓮、尊、折肩罐、杯、盏、纺轮、圈足器、凹底器,质地为红褐色夹砂陶、软质和硬质泥灰陶三种,纹饰施以方格纹、绳纹、凸弦纹、菱形纹、网纹、编织纹、叶脉纹、曲折纹、云雷纹、回纹、水草纹等,纹样以拍印为主,少量刻划;玉器有玉环等,从遗存特征分析,断定为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
  该遗址遗存十分丰富,是浮梁县境内首次发现的商周遗址,填补了浮梁地区商周文化历史空白,它不仅把蛟潭区域古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3500年前,也为研究赣东北的先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物资料,意义十分重大。
  燕窝里遗址燕窝里遗址,位于距景德镇市市区东约17公里的浮梁县湘湖镇东流村西南的坡地上,东流河从遗址北缘西流注入昌江支流南河。现存面积1.5万平方米,抢救性发掘1550平方米。
  主要堆积为商周时期,上层被汉晋、两宋、明清墓葬破坏,从已揭露的探方情况看,可将该遗址划分为四期:第一期属万年类型文化(肖家山、斋山一角山遗存)早期阶段,时代约为商代中期;第二期约为西周早、中期;第三期为西周晚期;第四期约为春秋。
  遗迹有灰坑12个,按形状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和方形三种,房基7座,其中半地穴式圆形房基2座,地面建筑的方形房基5座,房基建在生土面上,由垫土和柱洞构成,柱洞打破生土或垫土,门道朝南或西南。
  遗物有石器和陶器,完整和可复原器物达130多件。石器有镞、戈等武器;有段和无段锛、梯形和半月形穿孔刀、铲、凿、砺石等工具;有燧石质琮等祭祀用具,均磨制,并有大量制造石器的石料和半成品,陶器有鼎、钵、瓮、豆、翠、簋、盂、釜形罐、圆腹罐、筒形罐、顱形器、器盖、尊、罄、碗和纺轮、网坠等,总体上看,器形以圆凹底器、三足器、圈足器为主,并有平底器。陶质分夹砂、泥质和原始青瓷三类,其中夹砂和泥质陶还可分为硬陶和软陶,原始青瓷较少;陶色基本上为灰陶和红陶,有一定数量的黑皮磨光陶;纹饰有篮纹、叶脉纹、曲折纹、复式交叉纹、方格圆圈纹、云雷凸点纹、“米”字纹、复线菱形纹、弦纹、凸方点纹和刻画符号等。
  商代中期遗存的发现,为研究江西商代万年类型文化,特别是其早期阶段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新的资料。西周至春秋时期遗存的发现,使人们容易窥视到赣江、鄱阳湖流域商周文化逐渐融人统一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古工程遗址
   浮梁古城墙浮梁古城墙,始筑于元代至正十九年(1359)。
  浮梁县治于唐元和十一年(816)迁徙到昌江北岸的孔阜山南麓(今浮梁镇旧城),至元代至正十九年一直未筑城墙,至正十九年(1359),于光始筑城墙,至正二十年建成,城高1.6丈,周长777.5丈,浚壕深、宽各1.5丈,设东、南、西、北和小南门五门,历史上修缮十余次。清嘉庆八年至十二年(1803-1807)维修中,将原来的五个城门扩建为八个城门,使防御更加坚固,进出更加方便。该城墙在“文革”时期已被损毁,只保留大北门东面的一半城门门面及一段墙体遗迹。
  曲滩古城墙位于浮梁县峙滩乡曲滩村,始建于明代中叶,城墙高2米多,长达1300米,均由青石砖自然垒砌而成,未使用任何粘性灰浆加以凝结。有内外城墙之分,内城墙内是章氏家族有地位、有名望的族长之类人群居住,外围墙内是章氏一般人群居住,旁姓不得在围墙内建造房屋居住。古人又称该内外围墙为等级围墙、宗教围墙。
   里村古城门里村古城门,位于里村村,东临南河,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现残存部分城墙和券门,以36x10x16厘米规格的青砖和窑砖块混合砌筑。
  清代咸丰年间,为防患太平军攻打景德镇,左宗棠率清军驻防景德镇,将行署设在里村,在原土围寨的基础上根据地势修砖墙,把里村外围城防连成一片,设东、南、西三个大门和西小门进出,由于太平军绕道而行,城墙失去防御意义。1935年,当地民团为抵御红军游击队的袭击,修补了城墙,并增设碉堡。
   抗日战争时期,在修建景德镇至婺源公路时城墙中段被拆毁,后由于里村人口不断增加,城墙渐渐被拆毁,现残存东面部分城墙和券门。
   天门沟灌渠天门沟灌渠,位于市区东南部湖田,始建于南北朝萧梁太平年问(556—557)。
  天门沟渠水由南山三宝蓬山溪水汇成,自南向北蜿蜒曲折流经杨梅亭后,在豪猪岭南麓进入天门洞隧道,向西流入湖田村,横贯整个湖田窑遗址,再流人湖田坂,全长约1860米。
  天门洞隧道是天门沟渠的主要部分,全长约lt70米,为开凿红石岩层后形成。解放后,为服务农田灌溉,沿沟两边修筑了红石护坡,后期横贯流经湖田古瓷窑址的部分全部用水泥预制板覆盖。
  根据《浮梁县志》记载:明代正德四年(1509),饶州推官顾应祥在疏浚天门沟渠时获得一块残碑,上有“太平年端午日凿”等字样。第二章古墓葬
   第一节考古发掘墓葬
   程磷墓程磷墓,位于景德镇市枫树山林场总场内,1984年7月23日枫树山林场建招待所时发现。
  该墓石椁卷拱,三室并列,为夫妇合葬墓。墓主程磷居中室,右侧为夫人陈氏宜人的墓室,左侧为熊氏硕人墓室,程磷和陈氏宜人墓室前各有一合青石墓志。
  程磷的墓志铭文约3,000余字,叙述了程氏祖先在晚唐从安徽黄墩迁来浮梁的实况和墓主的生平,内容丰富,是研究宋史和景德镇地方史的珍贵资料。
   程璘,字钦之,江西景德镇人,生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卒于徽宗宣和元年(1%—1119)。其事迹见于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
  据墓志:程磷是个长书画,好为辞章,精通音律,擅长琴、阮的文士,任过“永州司户参军”、“延安府司录”等文职;也任过“提举黔南路坑冶”的工部官员;因宋徽宗的赏识,曾留京师任“尚书兵部员外郎。”后因西南少数民族频繁起义,才派出领兵,兼黔南路马步军总管,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由于他在西南一带“严申纪律,威德兼施”,所以为宋王朝屡建功勋,官至“知二广经略安抚史”封朝议大夫,死后赠徽猷阁待制。
   程磷夫人陈氏,福建长乐人,赠宜人。熊氏封硕人。
   程磷的墓室早年被盗,仅出一皈依瓶,陈氏和熊氏墓室出土随葬品20多件,有簪、珠等饰件和银器、瓷器等日用器皿。
  程节墓程节墓,位于景德镇市金鱼山,1976年开发金鱼山时发现,墓穴在基建时被毁。文物工作者在调查时获《宝文阁待制程节墓志铭》和《宋饶州长安君沈氏墓志铭》,从出土墓志可知该墓为夫妇合葬墓。
   墓主程节,字信叔,江西景德镇人,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徽宗崇宁三年(1033-1104)。光绪《江西通志》、乾隆《浮梁县志》均有传,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有记。
  据墓志:程节仁敏警悟,有大志,未冠能诗赋,诗文有古人风格。宋嘉佑八年(1063)赐进士第,任过监司,为过将帅,在平定西南少数民族之乱时屡屡建功,升至中大夫、宝文阁待制、知桂州,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
   妻沈氏,江西鄱阳人,卒于崇宁元年(1102),封长安县君,赠硕人。
   第二节历代名人墓葬
   王仲舒墓王仲舒墓,位于浮梁县三龙乡盘溪村山后。墓葬已被破坏,仅存墓志铭1块。
  王仲舒,字茂先,浮梁三龙人。宋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任祁门主簿,越州、宿州推官,池洲军判。经包拯推荐进宫为太子中允,官居五品。著有《野人集》。
   李椿年墓李椿年墓,位于浮梁县鹅湖镇白水坞丘陵地。墓前石碑、石雕像在“文化大革命”时遭破坏。
  李椿年,宋绍圣三年(1096)出生于本县界田。宋绍兴十三年(1143),户部待郎李椿年奉诏在全国推行《经界法》,被誉为中国著名土地管理制度、赋税制度改革家。
   朱克己墓朱克己墓,位于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后山坡下。
   墓堆呈圆形,墓前两侧有护墙,墓碑嵌于正中,上书“宋朱克己先生夫妇合葬之墓”。
   朱克己(1130-1210),浮梁沧溪人。少年时敏,读书即了大义,诗文以理为宗。年长弃科举业,荐举辞而不就,毕业励志圣贤,居乡授学。四方学士宗其品学,来者甚众。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与朱熹迭相往来,讲磨辩难。朱熹称他:“高识笃行,鲜与伦比。”,又铭其堂曰:“克己”,故人称他“克己先生”,朱克己因毕生授教乡里,人们又称他为“乡先生”。曾作《迴澜集》、《礼编》、《四书图考》、《六经义惠绥集》、《自信论》等,惜于元末毁于兵燹。
   郑梦龙墓郑梦龙墓,位于浮梁县福港光明村后山坡上。墓葬已被破坏,现存清乾隆重立墓碑1块。
   郑梦龙,字子俊,浮梁福港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历任广西桂林知府。嘉定二年(1209)撰《双峰寺记》碑文。
  戴弁墓戴弁墓,位于浮梁县湘湖镇兰田村横培岗。墓前有龟趺座神道碑、龟趺座“大明广东布政使戴公墓志铭”各1块。2匹石马、1对石童均保存完好,墓葬已被破坏。
   戴弁,字士章,浮梁北隅人。明永乐(1403年—1424)兵科给事出身,正统(1436-1449)时奉命镇守居庸、张掖等边关。因制兵严明,战功显赫,景泰年间(1450-1456)任广东布政使等职。
  戴珊墓戴珊墓,位于浮梁镇杨港村锦秀坞。墓前有石人一对,高约2米,石龟1对,石狮3对,均保存完好,另有残缺牌坊石数块和无头石虎1对。
  戴珊,字廷珍,浮梁北隅人,因政绩显著,先后升任浙江按察使、福建左右布政使、兵部尚书、刑部尚书。据《浮梁县志》记载:戴珊从政40年,为政清廉,家无余资,深受后人赞扬。
   康云峰墓康云峰墓,位于浮梁县兴田乡城门村河边丘陵地。
  1985年5月,该墓被盗时发现。墓葬为康云峰与其妾合葬墓,墓室破坏严重,经过清理时发现,女尸保存完好,头发未烂,肌肉有弹性。男尸已腐烂。女尸由景德镇市卫生学校进行防腐处理后,送上海自然博物馆作保护处理。墓碑、墓志铭收藏于景德镇陶瓷民俗博览馆。
   康云峰,安徽祁门人。明万历(1573—1620)年间任婺源知县。
   第三章古建筑
  景德镇瓷业的兴盛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赋予建筑特定的涵义,景德镇古建筑门类众多,其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建筑材料、施工方法等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一般规程,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地域风采和淳厚的乡土气息。如古窑房、古作坊、古民居,其无论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古代景德镇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产物。
   第一节衙署建筑
  根据史料的记载,宫廷和官署先后在景德镇镇区内设立专门从事陶瓷生产管理、税收稽征等机构,而行政官署在民国以前一直设在浮梁县。镇区衙署其驻地大都在珠山周边的东司岭、彭家弄、陈家街一带,因年代久远,现已难觅踪迹,唯一保留完好的是位于浮梁旧城的清代县衙。
  浮梁旧县衙浮梁旧县衙,位于景德镇市北面15公里处,即历史上的浮梁县县治所在地西北角,属浮梁县浮梁镇。清初时的浮梁县衙位于现今遗存的“浮梁县衙”的北上方,而现今遗存的“浮梁县衙”,原为衙署建筑群落中的“金公祠”。
   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浮梁县衙署遭火焚毁。因时近清末,封建皇朝内外交困,无力重建衙署,不得已移至幸存的“金公祠”理事,并筹资改造“金公祠”的原有建筑,“金公祠”正式扩大改建并用作县衙理事地。《浮梁县志》载:“(金)公,讳安,字日安,登唐咸通(860-874)进士,任浮梁县令……父子兄弟相继为治三十余载”。“金公祠”是历代浮梁官府为纪念唐代县令金日安、金叔彦二公所造专祀祠庙。在清代宣统初年(1909)至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均多次用作浮梁县管理机构办公用地。
   由“金公祠”演变并遗存至今的浮梁县衙,尚存有中门、衙院、正堂、二堂、内宅和厨房六个部分,其中的中门在现代作了较大改建。
  衙院呈长方形平面,占地面积达1,271.17平方米。中堂仍保持清代道光年间改建的结构,余者则为清代光绪末年改建或扩建的建筑。中门、衙院、正堂、二堂以及内宅处在一条中轴线上,中门,三间五架穿逗式两层结构。正堂,五间五架九檩穿逗抬梁混合式结构,前后置轩廊,明、次间为堂面,梢间以板壁及桶扇门隔断,为衙役房。明间后部已被新垒砌成戏台,但原有柱网结构未变,“暖阁”部分仍清晰可辨。正堂原为“金公祠”的享堂部分,其“暖阁”是为适应衙署理事需要而加置的构造。整个建筑木质构架均外露木质本色,不见任何着色油漆的痕迹。装饰构件极少,装饰面积极其有限,某些开窗之后并未作具体的装饰加工,形成“空窗”。二堂,五间五架七檩穿逗式结构,明间堂面面阔数极小,显得狭长。两侧次、梢间分别间隔作正房、偏正间,可用作书房或用以进行日常理事。
  内宅及内宅前部院落,平面结构、装饰等各个部分的形制,与二堂及其前部院落相同。整栋建筑的东西两侧围以封火墙或马头墙,正堂前部以敞开式面临衙院,内宅后部封以硬山式檐墙。二堂前部轩廊东侧设有一偏门,通往附属的厨房。内宅前檐轩廊两侧也各设一偏门,通往外部院落、花园。
  浮梁旧县衙的重大历史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形成、存在的特殊历史过程。它是我国封建时代最终结束之前的遗物,是旧时代全面没落衰败的实物证据。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会馆书院建筑
  瑞州会馆瑞州会馆,位于景德镇城区八卦图,现为百花图1号建筑,西临中山北路,建于清代后朝。清末至民国时期一直为瑞州会馆,解放初张云樵曾居住此(张云樵解放后曾任南昌市市长)。由于长时间无人看管,现在已开始出现霉损现象。
   瑞州,辖境相当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等县。
   湖北会馆湖北会馆,位于景德镇城区彭家下弄13号,东临中山北路,西临沿河东路,建于清道光年间。
  平面呈目字形,三进三开问,前、后堂均已拆毁改建,中心天井建筑部分保存较好。前殿作成高台式,为古代戏台,两厢作成开敞栏杆式楼台,屋顶作成飞檐式。柱为方形青石,上端撑以木柱抬梁,楼台驼梁雕刻精美。
  湖北会馆为旅景的湖北籍客商聚会、议事场所。1946年设“湖北小学”,据调查得知清代晚期曾作为御窑厂宫廷用瓷拣选地。该建筑对研究景德镇会馆历史和地方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
  蓉城公所蓉城公所,位于景德镇城区求知弄1号,南连童关栅门,约建于清末期。平面呈日字,三进三开间,构架采用穿逗抬梁,用材较小,极少装饰,开间已大部分改制。
  蓉城公所又称青阳会馆,为安徽省青阳县旅景商人聚集场所,门额墨书“蓉城公所,”场院右侧为出人口,门楼墨书“惠门”二字,右上角嵌有界碑“蓉城公所已墙已地”。
   丰城会馆丰城会馆,位于景德镇城区东司岭与程家上巷交界处,东司岭为28号,程家上巷为2号,建于民国初年。
   平面呈T字,现已改为民宅,除少量横梁可辨刻花外,其余均难窥原貌。
   丰城会馆,为江西丰城旅景从业人员聚会、议事场所。
  孔庙孔庙,孔庙又称县学,宋庆历四年(1044),朝廷召令天下郡县建学,浮梁县学同时建立。清乾隆《浮梁县志》载:“县学在邑西北,宋元丰间(1078—1085)县令张景修徙于东南,即今所(今新平学校)”。自北宋至清末,几经修建,有减有增,现已损毁,仅存遗址和一座石制牌坊、三块青石碑刻。
   第三节古民居
   祥集弄民宅祥集弄民宅,位于景德镇市区祥集上弄,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祥集弄民宅分3号、11号两栋,其建筑面积,3号为179平方米,11号为141平方米。两栋民宅主要建筑形制特征完全类似,坐东朝西,西部前檐为硬山式封檐墙,东部后檐为“一山式”马头墙。四周墙面无窗,无“溜风洞”,属类似云南“一颗印”的全封闭式建筑。祥集弄呈东西走向,宅正门均开设在南侧偏西墙面。仿木质桶扇门形制的石质贴面门罩,石刻精美,显得格外素朴庄重。
  构架采用三间五架穿逗抬梁混合式,谨遵“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的典章制度。木质构架,用材硕大,制作手法豪放粗犷。主背檩高6.7米左右,明堂面阔6米左右。主梁架的明间上部,凭据前部顺檐关口梁,增设有两梁榀悬体外露式五架抬梁,减小了明间梁架面阔跨度,同时增添了明间上部外露构架的持重气氛,为景德镇古镇内民居构架区别古镇之外民居构架的一大特征。
  整个构架均采用“明袱”、“彻上明造”。所有的落地立柱,均为通天柱。两暗一明、单进一倒座三堂面的总体平面布局,计有四正、两厢、两后房。整个平面的开间布局、秩序严谨、用途明确、各开间占地面积合理适中。
  宅内外采用有选择的重点部分重点点缀的装饰形式,宅内部装饰围绕明间周边展开,木质构部件有雀替、蚂蚱头、挑檐拱、桶扇门和桶扇窗、背檩等等,石质构部件有地袱、柱础、天井石等,砖瓦构部件主要是檐口的滴水和后天的贴面照壁。宅外部的装饰主要集中在墙头、鳌尖以及石刻门罩之上。运用了阴刻与阳刻、浮雕与高浮雕、透雕与镂空、墨线画与图案拼贴以及构部件整体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法相结合,充分反映出装饰工匠的技艺娴熟高超。装饰题材以花鸟禽兽为主,砖、木、石的雕刻刀法雄阔简练,图案紧凑不紊,线条圆润流畅,整体效果玲珑剔透,艺术形象生动逼真,散布在轩昂庄重的建筑体上,洋溢出一种轻盈灵巧的美感。两栋民居堂面脊檩上的木雕图案表面,采用镶铜贴金,以示重点突出,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祥集弄民宅用材的硕大、构架的粗犷、装修的讲究以及装饰的精细,都充分表明营造者财力、物力的丰厚。两栋民居的建筑规模都较小,开间数有限,周围环境闭塞拥挤,又可证实原有的室外活动场地和构架形制,用材的选择使用,构部件的制作手法,装修的形式。装饰的题材及其加工方式,以及建筑考古获得的各种实测数据,表明建筑体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显而易见的明代建筑特征。
  3号住宅的中堂影壁上部至今还遗存有明成化二年(1466)所置木质纪年牌,书有“大明成化造”字样。据上述综合分析,祥集弄民宅初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类属明代景德镇外籍富商建造的侨居住宅建筑典型遗存。
  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当铺弄民居新当铺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山北路南端东侧的新当铺弄内,分23号、25号两栋。大部分建筑属明、清两代建造的中、小型住宅建筑。
  新当铺弄所在地,为景德镇古镇区南门内侧,是景德镇历史上商业街的主要地段。该弄巷与邻近的祥集弄上弄、当铺弄上弄,均为历史上富商乡绅的聚集地。弄巷东西走向,两栋民居并列。23号住宅占地面积为200平方米,25号住宅为138平方米。两栋民居均呈东西座向,正门均设置在北侧山墙的西端。25号住宅罩已改建,23号门罩保存完好,石质门罩由经过精工雕琢的石构件组合构成,形制特殊,地方特色明显。尤为突出的是门洞上方石质月梁状门额,以居中的龟背纹包袱锦分隔为左中右三部分,两侧饰以斜方格卷云纹,下部承长三卷瓣石质雀替,整体异常庄重雅致。明代景德镇民居石质贴面门罩完全仿内装修木质落地罩形制的做法,由此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改观。
  两栋建筑的内部构架和平面布局基本一致,呈面阔三间二进两天井双层五架穿逗结构以外增置明间“抬梁式”五架梁模式。前进,两厢、两正、一堂面;后部,同样是两厢、两正、一堂面、一天井基本布局,以主构架后续延伸部分为主,配以两侧廊房构造,实现后厢房的安置。
  整栋建筑的装修比较讲究,正门除厚实的双扇对开板门以外,外侧还配备有雕花腰门。厢房的桶扇门上部桶扇窗以下的护栏隔心板制作十分精美,其中心以透空手法挖刻“寿”字纹,四角同样以透空手法挖制花卉纹样,并配以边框线。前石础制作非常讲究,为八角八面柱状体,以石刻装饰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各面以缠枝花卉为主要题材,下段则以“双钩如意卷草”装饰,上下两段主次分明。柱础装饰画面所显示出来的石刻技术相当高超,娴熟流畅的刀法之下的艺术效果极佳。梁架上部的木雕构件原物保存较少,某些构部件带有明确无疑的清代早、中期制作风格。
  23号住宅前堂主构架前金柱梁下的重合雀替,“回”纹装饰刻制手法呆板,线条僵硬,整体重合显得非常勉强,失去了明代木雕构件特有的圆润奔放风格。
  25号住宅前堂侧构架一穿枋上部的木质板壁隔断与二穿月梁之下的雀替,都留存明显的改装痕迹,与主构架不相吻合,与主构架原始的装修装饰也存在着极大的风格差异。画面整体布局过于疏散,留有较大的空档,远不及明代木雕画面“密而不繁,松而不漏”的处理效果。
  新当铺弄的两栋民居,初建于明代中、后期,清代中期前后经过较大的维修,这对于研究景德镇民居建筑由明代向清代的过渡演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3号民居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低头弄民居低头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山北路的低头弄11号。建于明代,建筑体所保存的地方传统特征特色突出。该住宅建筑的外立面已残毁,建筑的内部木构架基本上保存完好,平面布局形式未受到立面墙体重修改建的影响。坐北朝南,正门设置在南部立面的一侧,三间五架两进双层穿逗式的内构架。前进,两厢两正一堂面一天井的平面布局。
  两轩廊左右檐中柱相距仅约2.5米。后堂构架,与前堂构架类似,都是三间五架穿逗式基本构造,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明间没有加置的“抬梁”构造。
  装饰部分的残存构件的加工手法和木雕题材,与景德镇明中期住宅建筑的装饰风格相一致,而且更为古朴。构架上还发现属于清代乾隆时期的木雕构件,这表明,该住宅在清代中期曾进行过修缮。低头弄11号民居,属明代早、中期景德镇乡绅的住宅遗存。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抚州弄民居抚州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抚州弄南端弄口的西侧2号。抚州弄,为景德镇历史上抚州人侨居的集中地。受弄巷建筑夹制,该民居建筑仅正门直接对外。
  整个民居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近似正方形。前进,两厢两正一堂面,前进构架,三间五架二层结构,后进为两厢两正一堂面的布局。在该宅主构架之后,另增置“三架穿逗式”结构,使后堂外露构架显得十分完整,这不同于景德镇明代其它民居遗存以廊房侧构架续接主体构架的做法。
  抚州弄2号民居的平面,包括附属建筑在内,保持了它的完整性,这是景德镇明代其它民居遗存所不能与之相比拟的。整栋住宅的装修虽然十分简单,却有简而精的特点,而且时代风格浓厚。月梁的梁头,刻制“双钩如意卷草纹”,与其下雀替纹饰叠合,尤如一个完整的雕饰画面。雀替多以花鸟为题材,“下山虎”、“纱帽”则多以简单的“云纹”、“水纹”作题材,纹样线条自然卷曲,画面整体又伸展奔放,给人一种动感。抚州弄2号民居是江西抚州侨居景德镇的富裕客商所建,属明代中期民居遗存。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弄民居刘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三闾庙村刘家弄内3号。三闾庙村是历史上的景德镇至浮梁县西北乡和安徽徽州地区的必经之路。宋代,景德镇置镇以后,近郊的三闾庙村居民亦随之开始步入亦农亦商,农商并举的乡村集镇居民生活。从而也就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亦城亦乡的建筑形制风格。明中期遗存至今的刘家弄3号民居,就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代表。该宅面阔14.4米,进深13.1米,呈横置长方形平面布局形式,全封闭式建筑,坐北朝南,正门设在西侧山墙的南端,以适应弄巷的局限。前进,两厢两正一堂面。正堂,三间五架穿逗式基本结构,明间上空,次问双层构架,上层为阁楼。后进,同样以两厢两正一堂面组成。整栋建筑的木质构架,为数极少的梁,起拱平缓,门道上部月梁几乎不见起拱,而侧构架之上,则完全以穿枋取代其它景德镇明代民居侧构架上常见的大拱率琴面月梁。这无疑成为了刘家弄3号民居的一大构架特征,使之得以充分显现出整体上的简洁朴实特色。
  3号民居位于刘家弄,为三闾庙村明街的主巷道,是明代三闾庙村乡绅集中居住区域。因此可以断定,刘家弄3号民居属三闾庙村明代中期至后期的乡绅住宅建筑遗存。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弄(13号)民居刘家弄民居,位于三闾庙刘家弄13号,东起昌江、北邻清街,约建于明代晚期。抬梁混合式,正堂无轩,梭柱,木质磉墩,呈八角形,正房与厢房廊道为偷心造,架梁空间为编竹造。墙体下部以废窑砖砌实心,上部为封火砖砌斗。平山、封闭四合。构架部分出现霉变,其余保存较好。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弄(7号)民居刘家弄民居,位于三闾庙明街刘家弄7号,是一栋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民居。现存的构架基本上保留了“三间五架”的形式,屋柱与石质磉墩之间装有木质柱础。最具特色的是仍然保存了水磨青砖的照壁,以及照壁下方的青石雕刻的须弥座,其涡旋状卷草纹饰与祥集弄11号明代民宅中的地袱纹饰特征十分接近。
   求知弄民居求知弄民居,位于求知弄30号,西与中山北路相连,约建于明代后期。
  平面呈日字形,占地340平方米。左侧,前厢为通道,连接院落大门出入。前、后天井,房、厢对称开间,后天井四周为轩廊回绕。采用穿逗抬梁混合结构,三间五架,梭形柱,柱础无纹饰。装饰简单,仅残存部分雀替、斜撑构件。墙体封闭四合型,前厅三披水,后堂四披水。
  院门墨书“取熙行”三字,主宅门坎麻石有较深的车辙痕,根据访问得知“聚熙行”以前是猪行,从大门过道车辙中基本可以印证。上世纪80年代南面山墙倒塌时曾有一块纪年石碑,年号不清,但刻有一“猴”,推测为“x申”干支纪年,确切纪年有待进一步查证。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南路民居中华南路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南路185号,约建于明代晚期。
  平面呈日字,占地250平方米,前、后天井,上下房和前后厢。采用穿逗抬梁混合结构,无轩,三开间,五架梁,正房与厢房间开有通道。装饰简单,基本无雕刻饰件。
   封火山墙左右后部与邻屋相连,门罩简单。
   该建筑为市区保留最好的一幢明代晚期民宅,据房主介绍:此屋为其曾祖上购得,并存有1835年购房契约复印件,其祖上为商人。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里村庆安上巷民居里村庆安上巷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里村庆安上巷7号,为典型的明代晚期的民宅建筑。
  现在该建筑内已无人居住,整个室内木构架已经全部霉烂而欲倒塌,屋后部已经有现代建筑打破原有格局。前部照壁下方的须弥座尚见,雕刻纹饰与三间庙刘家弄7号民居所存的须弥座近同。
  董家岭上横弄民居董家岭上横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董家岭上横弄16号,为明代中晚期建筑。,木结构二层,现正堂尚存大构架,两厢及附近建筑均有较大改动。该屋又称“土户屋”(疑为“土库屋”)。
   大黄家上弄民居大黄家上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大黄家上弄72号,木构架二层建筑。
  其梁架结构呈明代晚期特征,现存大构架。内部改动较大,部分已不见明代晚期的民宅特征。西侧天井照壁有刻花纹,正西墙左上角有青石刻“都邑秦姓,已墙已地”字样,足见该屋由秦姓都昌人购得后再立石铭以纪其主。
   大志弄民居大志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大志弄6号,属明代中晚期建筑。
  木结构二层,现存正堂梁柱,较粗硕、低矮、因而显得正堂跨度较大。正堂二层尚存竹编墙,具有明代民居特征,前座与后堂有较大改建,已不复有明代民宅的特征。
  桃墅汪宅桃墅汪宅,原位于浮梁县桃墅镇镇内,1987年11月,作为景德镇市明代民居遗存典型实例之一,由景德镇市文物部门整体迁建,进行易地保护,新址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明园内。
  据调查,桃墅汪宅是明代桃墅镇富绅、镇内大姓汪氏宗族族长“苦菜公”建筑的私家宅院建筑之一,初时供其本人与长子合住,后由其后裔居住。该住宅建筑,前部横置院落,主体建筑内,宅房居中,陪屋夹持两侧,其间及外侧封以封火式马头墙,前后封以硬山式封檐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整体外观型制。
  院落占地面积22.4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85.5平方米,宅正体原为坐北朝南形式,迁建后适应整体布局要求而改作坐西朝东。宅房构架采用“三间五架两层穿逗式”结构形式。桃墅汪宅,约建于明代崇祯年后期(1641年前后)。建筑木雕、石雕等各式装饰手法由简开始转繁,题材的选择也开始突破花鸟虫鱼以及吉祥图案的局限。正因为桃墅汪宅属“苦菜公”继大宅之后建筑的第二栋私宅,该宅建造于明、清两代交替时期,使之具有了特殊的时代特征。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臧氏农舍臧氏农舍,位于浮梁县臧湾村内,为明代建筑。
  臧湾村,明、清时期就为浮梁县东南部著名的乡村集市地,至今还遗存有一条完整如旧的清代商业街道,一栋简陋不堪的庄氏农舍就夹在街的中部。臧氏农舍挤压在两栋晚明至清初的较大型传统民居之间,低矮残旧,极不协调。臧氏农舍的建造时间早于邻近的建筑。由于宅主无力重修、重造,这也就使该农舍能够以此面貌遗存至今。
  臧氏农舍,因宅主庄姓而定名,它是景德镇市唯一一栋明中期遗存下来的普通农家住宅,它不同于其它的景德镇市区明代住宅建筑遗存。外观形式和总体布局具有北方三合院的特征,但又不尽相同,尤其是结构上保持着南方建筑的传统。农舍主体建筑面对前部院落,左、中、右各有一堂面,各堂面后部都有一后堂,每一前后堂面均配备六间正房。中部后堂,连通后部一列陪屋,左、中、右三堂面作“品”字形布局,类同北方三合院的正屋与侧房。所不同的是,全宅的木质构架纵横咬接,成一个完整结构体,三堂面部分仅依靠柱网间木质板壁相对隔断,并非相互独立单元。这就形成了该宅布局上的一大特点:适合一个家族祖孙数代聚居生活的需要,体现家族内的辈次序列,同时也可满足家族内各辈之间相对独立性,是最能反映历史上普通农户大家庭生活实况的实物例证。
  金达故居金达故居,原位于浮梁县英溪村中部巷弄内,四周被其它建筑包围,出入正门极为简陋,无门罩,无雨遮,整体面积小,包括一侧陪屋在内,占地面积仅107.25平方米,原座向为坐东朝西,1982年整体迁建到明园后改坐南朝北,正门设在正主面左侧厢房位置上。金达,字德浮,原浮梁县化鹏乡引京都莫溪村人,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乡举第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会试第一,因得罪严嵩而改一甲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后改授国子监司业等职.明代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三上致仕疏得允返里,著有《星桥集》等。现遗存金达故居,据传说为金达出生宅邸,金达获“乡举第三”后曾作内部重新装修,由此推断,该宅初建于明代嘉靖之前或嘉靖初。
  入门左侧通往陪屋,右侧进入正房,正房木质主构架为“三间五架两层穿逗抬梁混合式”结构形式,正房平面呈凹形,明间堂面阔3.74米,进深3.48米,方形磨砖地面。明间堂面对面靠正主面檐墙为天井,青石板铺砌而成。明间堂面影壁后为楼梯间,明间两侧间隔为四间房,右侧下房与厢房连为一间,左侧厢房成为进门的出入过道。陪屋进深为三间连体,另设偏门。陪屋上空,正房楼层平面类同底层平面布局,楼层堂前及两侧,绕天井,置护栏,护栏向外弯曲作弧形挑出,或“美人靠”(飞来椅)。底层堂面净高3.3米,楼层堂面中背位置净高3.3米,房内背高3.1米。
   主梁架五架位置为穿枋,枋上架童柱,童柱下置荷叶托,三架位置为月梁,堂前出檐1.2米,由挑檐坊挑出,坊下置偷心造双跳头拱作支撑。
  该住宅建筑大量运用了木雕装饰,梁架上设有云状蚂蚱头和角背(俗称“纱帽”)、缠枝牡丹压跳、卷草如意平盘斗、荷叶造型童柱托以及镂空雕凤凰戏牡丹雀替等。“美人靠”由重工雕饰的若干框格组成,格板木雕题材有缠枝牡丹、缠枝卷草、梅花、菊花以及飞禽走兽。寻枝下作卷瓣荷叶拱项,作鹅颈弯曲的间柱上端,以卷云状挑出,成如意的整体造型。
  金达故居,小且巧,外观简陋而内庭华丽,但构架与装修明显难以吻合,据考察资料推断,该住宅建筑,最初为极普通的穿逗结构,后经重修装饰,更换了部分穿枋及其它构部件,以适应屋主身份及社会地位的变化。金达参加乡试之前,家庭经济窘迫,是其故居建筑结构狭小的主要原因。金达参加乡试中举之后,在一定的外来援助之下,家庭经济有所改善,但仍不富足,这从金达中举后仅修饰原住房而不是重造宅院的史实上,可以得到证实。据此可见,金达故居不仅具有一定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明代时期社会史学研究价值。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汪柏故居汪柏故居,原位于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的中部,1986年作整体迁建于现址。
  该住宅二进二层,三间五架穿枋式结构,坐南朝北,占地面积为279.66平方米,整体迁建到明园后,改为坐西朝东。院落,长方形平面,位于住宅正主面之南,院墙高3.6米,院门设在东侧,整体迁建后改在南侧。院内地面铺砌正方形地面砖,整体迁建后改铺青石板。院门对开,上方设牌科吊脚体贴面雨遮门罩,院门内侧,设面阔两间、进深一间的单坡顶木质雨蓬。住宅正门,位于院落进深中段,双扇对开,框形磨砖门罩,上方另设牌科式吊脚砖体贴面雨遮门罩,凹形立面墙,两侧上方设“溜风洞”,两侧为一字形封火墙。
  人正门,中部为前天井,两侧为厢房,续进为前堂,明间堂面,次间为前正房,前堂堂面阔4.3米,进深3.7米,堂上影壁面阔0.4米,两侧为通往后堂的过道,影壁后为楼梯间,前正房与前厢房之间,设过道,通往两侧偏门。前堂后部两侧后厢紧续前正房,中部为后天井,后堂地面较前堂地面高出三阶0.57米,由天井两侧所位置踏步登临,以显示后堂之威严,暗含“步步高”之寓意。后堂堂面面阔4.13米,进深2.5米,堂上影壁面阔2.4米,两侧设门道,通往影壁后进深3米的堂后堂。后堂两侧为后正房,后正房与后厢房之间台阶上置夹道,延续到中部堂窗成檐廊,弥补了后堂堂面进深的不足。楼层平面,后厢房位置上为过道,后堂依中脊柱位置隔为谷仓,高2米,进深3米,其余与底层平面无较大差异,基本保持一致。
  住宅部分的木质主构架为穿逗式五架结构,底层明间净高3.75米,楼层中脊柱处净高3.2米,绕前后天井置护栏,护栏基栅探出0.4米,前堂前檐挑出1.6米,后檐挑出1.4米,后堂前檐挑出1.2米,均依靠挑檐枋挑出,枋下置偷心造重跳丁头拱作支撑。
  整栋住宅的装饰,重点选择性强,砖雕集中在内外门罩上,木雕则集中在桶扇门、桶扇窗、雀替、护栏基栅,纹饰题材有福禄万字、富贵万字、雀鹿蜂猴(爵禄封候)等,后堂堂前护栏基栅还本有“百鸟朝凤”木雕,按封建皇朝建筑法规,木雕虽分布恰当而素雅秀丽,但规格起点高,具有官绅宅院特色,非一般民居可比较。
  住宅的左侧为书房,占地面积略小于住宅部分,为18X11.5米=207平方米,内八字门楼,上置雨蓬,入门为花园,进深6米,内部木质结构为“三间五架两层穿逗式”结构形式。底层高3.5米,楼层中脊处高4.3米,五架梁前后均增设若干单步梁,以延长前后坡屋顶的延伸覆盖距离。前坡延伸出厢房和檐廊,后坡延伸出一间进深1.2米楼梯间和4米的后房。明间以楼梯间作间隔形成前后堂,前堂正对花园,后堂前设一天井,厢房正前堂两侧,各在正、侧两面置两列桶扇门、窗。房内透光度较高,由于受新址地域的限制,未列入复原项目。
  汪柏,字廷节,原浮梁县化鹏乡兴福都夏田村人,其幼有文名。年十九时,明代嘉靖十年(1531)乡试举人,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大理评事,升广东道副使,著有《青峰集》等,后致仕乡居。汪柏故居,为汪柏致仕返故里后建造的宅院,分住宅与书房两大部分,1986年整体迁建时,书房未列入复原项目。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汪柏弟宅汪柏弟宅,原位于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村内,1984年作整体迁建于明园。
  采用“三间五架穿枋式”结构形式,坐南朝北,占地面积为11.85X9.5米=112.58平方米,属小型住宅建筑,整体迁建后,整个建筑改为坐西朝东,无院落。陪屋位于原座向东侧,但未随住宅部分迁建。
   正门,双扇对开,门洞两侧配有内凹框式门罩,门罩上方置一字形瓦檐雨遮,四周为一字形封火墙,属全封闭建筑类型。
  平面,采用上、下堂相对,中间隔以天井的“回”字形基本布局,下堂明间,面阔3.5米,进深7.4米,两侧为下正房。下堂影壁,由可启闭活动式木质板门组成,面阔Ⅱ.6米,两侧置门道,经由影壁背面过道通往正门,影壁背面正通向正门,中间隔以进深11.2米的过道,天井两侧为厢房,左侧厢房山墙正中,置对开偏门,接通陪屋。上堂明间,面阔3.6米,进深2米,正中影壁面阔1.75米,两侧置门道,背面为楼梯间。上、下堂明间及左厢房的地面,铺砌0.24x0,24米的正文形地面砖,天井则由青石板垒砌而成,楼层平面,两侧厢房位置改为联通楼层上下堂的过道,余布局相同于底层。
  底层净高3.7米,楼层明间中背位置,下堂净高2.95米,上堂净高3.6米,楼层绕天井一圈,置护栏,护栏以上按对开置桶扇窗。上堂护栏基栅探出0.4米,下堂出檐1.2米,上堂同檐1.5米,各檐口依靠挑檐枋挑出,枋下置双跳丁头拱,挑檐坊下丁头拱作三级重跳,下堂梁架,由于未置中背柱,梁架上部成异型结构,形成该宅结构上的一大特点。
  该住宅建筑的装饰依靠桶扇门、桶扇窗、护窗以及楼层护栏上的木雕,木雕的题材除万字纹、回纹、云纹、卷草之外,突出的是鸟兽之类,其中有在其它民居建筑所看不到的海怪。护栏基栅上的百鸟朝凤以及护窗上的鸟兽个体造型生动活泼,整体布局丰满洒脱,雕刻手法圆润粗犷,显示出明中叶木雕追求潇洒朴实的工艺特征。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弄民居(里村l 刘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里村前街刘家弄4号,建筑年代为清末民国初。木结构二层。该建筑前堂十分简陋,后堂却有木雕纹饰,且有贴金,前堂没有天井,后堂存三披水的半个天井。
   渡口民居渡口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里村前街渡口7号,建筑年代为晚清。
   木结构二层,临南河,正堂两侧木结构雕花上有贴金,保存尚好,后座拆改。
   江家下弄民居江家下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江家下弄6号,建筑年代为清末民国初。
  木结构二层,整个建筑呈回字形,中间为天井采光通风,这种回字形建筑,市区仅此一家。有透雕挂落,桶扇雕花色边保存较好,建筑面积占地360平方米。正门门额上方有墨书“威风祥麟”字样。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凌角居民居凌角居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南路凌角居东端5号,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形,以天井为中心分单元组合,构架采用穿逗抬梁式结构,分上下两层,前厅临天井额枋雕有精美的“郭子仪拜寿图”,斜撑、雀替等构件均为雕饰。整栋民居保存完好。
   建造人刘胜杰(约1836-1915),为瓷土商人。该民居对考察清代中晚期建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铁匠弄民居铁匠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铁匠弄13号,东临风景路,西至中华北路,约建于清末。
  平面呈方字,占地约350平方米,一进三间,分前厅后堂,两厢和后厢及陪屋。构架以穿逗抬梁,梁枋少作或不作雕刻装饰,斜撑以狮子滚绣球和兔跳镂雕。两厢桶扇,上部以“平安富贵”雕刻为中心分布几何图,涤环板间以花鸟走兽纹,裙板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及松、柳、桃、榴为题,雕刻简洁明了。整个构架及装饰均以老漆油刷。地袱,天井下水孔凿铜钱纹以透气下水。左有陪屋,前部为厨杂间,后部为书屋,供王姓族人子弟就读。两层结构,园中有花坛、水池,既可采光,又富生活情趣。山墙前后增起,两侧后部起二山,檐边绘以墨画水草及方格纹。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姚家弄民居上姚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上姚家弄13号,东临徐家街,西接中山北路,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形,分门楼、天井、大堂、后天井四部分,对称开间,后有陪屋为厨。构架采用穿逗抬梁式,梁、枋少做装饰,材质以杉木为主,用材较小。两厢改动难窥原貌,阁楼桶扇窗饰简单,横竖条木中心部位雕饰已毁。门楼呈八字,轩顶,墙头起跷,进门1米多处立有四开扇门,雕以精美宝瓶、花草、回纹、两边镶以牡丹图挂落,后寝2层,以栏相连,辅以椅栏较为别出心裁,整体结构保存较好。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益弄民居广益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广益弄13号,背靠江家坞横弄,约建于清中期。
  平面呈日字形,受地域限制,门楼设于主宅右侧,陪屋作厨房。以拱券门为人口,设前后天井,正门已毁,占地150余平方米。构架采用穿逗抬梁式,保留有编竹造,天井四周桶扇雕刻精细,部分斜撑和雀替保留较为完好。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上巷民居程家上巷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程家上巷34号,晚清建筑。
   木结构二层,室内构架基本保存,人为破坏较小。
   陈家弄民居陈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陈家弄30号,建筑年代为清代晚期。
   其建筑为木结构,大构架保存基本完整,雕刻有吉祥纹样的桶扇、护板保存较好,正堂用现代砖体隔开,使原有建筑风格受到破坏。
   通津桥中横弄柴行通津桥中横弄柴行,位于景德镇市区通津桥中横弄21号,南连通津桥,西通沿河东路,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形,受地形限制,门楼与主宅错位于西端出入,设前后天井,后寝三层,前堂贴金菊花纹桶扇已改制。构架以穿逗抬梁结构,保存尚好。
  2005年因失火被毁。
   朱氏弄民居朱氏弄民居,位于市区朱氏弄5号,东临沟沿上,西接中山北路,约建于清代晚期。
   平面呈封闭的回字形,前后各设半个天井,设两厢和正房及后厢对称分布。
  构架为穿逗抬梁式,正堂护板雕刻精细,涤板采用藤编格窗,别具一格。正门采用双门罩,并设有栓石鼓,封墙上部采用青砖透雕花窗用于采光。
   整栋建筑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
  工农街民居工农街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工农街10、12、14号,北连曙光路,南接太白园路,先后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和光绪二十年(1894)。
  该建筑群为田字形,10号为清早期建筑,尚残存部分构架;12、14号墙壁有青石雕刻“王镇德堂光绪十九、二十年造”纪年碑,场院较大约占总面积1/3。12号大门至二门间为简单厢房,为榨油工起居室。二门内外为天井,边为厢房,只设穿堂。14号前后天井,两侧设房,也只设穿堂。12、14号各为单元,前院相交处为榨油坊。
  构架采用穿逗抬梁结构。穿堂上部为骑马楼,近天井处用轩顶,独具特色。装饰极为华丽,额枋、穿枋、斜撑、雀替雕刻精美,均为鎏金。内容有麒麟、梅花鹿、山水楼台等,栩栩如生。门罩青砖雕刻,有象头、宝瓶、鲤鱼跳龙门等内容。整个建筑群虽先后建成但通过外墙连成一体,合中有分,分中有合,集居家、油坊为一体,保存较好。
  该民居为典型的油商住宅,其产业先后计有“大肇”、“大兴”2座油坊和“恒兴”油店、“强兴堂”药店及农村土地房产。从建筑特征上看既体现出主人富足,又表达出主人祈求平安富贵和跻身上流的愿望,对研究景德镇清末至民国的陶瓷业生产状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具有很高的价值。
  2005年7月,14号民居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江家弄民居上江家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上江家弄13号民宅,晚清建筑。
   木结构二层,整个内部木构架保存较好,人为改动较少,室内雕刻纹饰可见到贴金。
   胜利弄民居胜利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胜利弄1号,东临中华南路,约建于清末民国初。
  平面呈日字形,以天井为中心设置单元。构架为穿逗抬梁,桶扇等装饰构件均为雕刻鎏金。采用封闭的风火山墙、平门。整栋建筑保存较为完整。
   该宅业主余树芬(1907—1971),江西都昌人,上海持志大学毕业,国民党浮梁县党支部书记、江西省党部监察委员、江西民国日报副总编辑,最后一任“国大代表”,1949年去台。其父先为做坯工,后改把桩,最终成为窑户老板。
  石码头民居石码头民居,位于里村石码头29号,面临南河,木结构二层,建筑年代为清末。该建筑雕花繁缛,且多被贴金。前后两个天井,有10间房。正堂天井楼上方有窗式雕花桶扇,似一悬空戏台,为清末民国初较罕见的室内结构,梁枋上有浮雕戏文装饰。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工农街(85号)民居工农街民居,位于市区工农街85号,南通太白园路,北连曙光路,约建于清代末期。
  平面呈日字形,设有前后天井,分两厢和上下房,后天井厢房为二层。构架为穿逗抬梁。现存少量雕刻构件,门罩有砖雕“鲤鱼跳龙门”、“三星”、“三瓶”和“杂宝”图等。
   狮冈胜览狮冈胜览,位于浮梁县瑶里村,清代建筑。
  外墙、门罩属欧洲建筑风格,属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民居建筑,半圆券拱门窗,有阳台、圆柱、石栏杆。屋内木结构属中式建筑,梁、枋、窗均有木雕,梁托都是独立的狮雕,梁枋两头为鳌鱼。以天井为中心,前后两进三开间,从西朝东,面宽20米,进深20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1997年12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夫第大夫第,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
  大夫第,为清代景德镇地区佑村人氏、清道光年进士黄中理的传世故居,因其家族内人士黄爵被封赠清“奉直大夫”职衔,其家族则于宅邸前建造一座牌科牌楼充作整个宅邸建筑的正门,并于牌楼房额上书刻“大夫第”字样。大夫第现用作古字画展览厅及陶瓷美术家活动室,著名陶瓷美术家、画家胡献雅先生为宅邸书写了“书画院”匾额,故现代通称为“书画院”。牌科牌楼,采用二柱单间楼砖体结构,配有题材高雅,手法简练的砖雕房额,充分地显示出宅邸故主拥有的官绅地位和书香门风。
  主体建筑,由两栋全封闭式建筑体左右并列组合而成。左为住宅,右为书房,木质构架,除采用前后檐梁构成蓬轩之外,其它均采用穿逗式结构法,体现出宅邸主人严格遵守封建皇朝建筑法规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想意识。书房的设置,是该宅邸建筑区别于其它社会家庭住宅建筑的主要象征之一,书房与住宅并列落置,因此其平面布局维持了多通道的做法,既确保书房与住宅的相对独立,又可以满足当时封建礼教规范实际实施的需要。木、石雕及整个装饰部分,图案题材丰富,选点落置简要,透现出较高艺术水平又避免了清代建筑装饰通常存在的过份繁杂。
  大夫第,作为景德镇市地区历史上官绅宅邸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住宅建筑体前厅照壁上方保存的六幅晋官升绩的捷报,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华七公大宅华七公大宅,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华七公,为清道光时期景德镇市地区礼芳村李氏家族中的首户,主要经营木材与制瓷窑柴。近销景德镇,远销达江、浙各地。“华七公大宅”为华七公在致富后所建私宅,因规模之大,在当时当地首屈一指,故有“大屋里”之称。后又因延续时期较长,华七公为后人所建宅院日益增多,又获“老屋里”之名。1982年迁来清园之后,根据该宅为华七公洽谈木材及窑柴生意的主要场所,而称该宅为“华氏柴行”。
  “华七公大宅”为半封闭式建筑体,由门楼、门厅、前堂、中堂、后堂五大部分组成,规模之大,在景德镇地区清代民俗建筑遗存中确为罕见。华七公为木材商人,家资丰厚,故而其宅院不仅规模大,而且用料精良,大部分木质构件多选用“白果树(银杏)”制作,门楼的前檐柱还选用了青石作柱身,结合上俯下仰的建筑基础处理手法,充分显示出宅主人的巨富资产以及所拥有的地方豪绅气势。建筑内部构架装饰过于丰富,木雕构件多而繁,题材选择却又极为单调狭隘,虽然显现出一派华丽景色,但也暴露出宅主人艺术修养的浅薄,使之成为景德镇地区历史上地主私宅建筑中典型的世俗之作。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沧溪民居沧溪民居,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建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
  该建筑在历史上几易其主,但根据建筑体内部结构布局特别紧凑,平面面积极其有限,室外活动场地狭小,装饰简单等多方面特征来分析,建造者的经济状况并不充裕,虽较一般贫困农户要好,却也尽在富农或小地主之间,故现代称此宅为“小康人家住宅”。1982年由景德镇市地区沧溪村迁来清园。
  建筑的结构为穿逗式构架,其平面布局充分地利用了狭小有限的面积,尽可能地增加了住房数量,这应该是由于家庭成员过多,过于集中的缘故。结构上提高了楼层的高度,使之不限于储藏物品的实用功能,完全适合用于日常起居。此宅面阔采用了“明三暗五”的形式,同时利用屋顶的变化,在左右厢房后增设两个附属小天井,从而解决了两侧梢间住房内采光和通风。
  结构上的灵活多变,达到了平面的空间得以充分利用的良好效果,形成沧溪民居的一大特点。采用多天井的做法,增加了左右轴线上的横向布局,不仅解决了原来的梢问的采光和通风的需要,同时也达到了通过多轴线而改变建筑朝向的方式,迥避了居民住宅不过“三间五架”的限制。据此可见,沧溪民居在建筑结构上的特征,使之较一般的规整而又严谨的清代民俗建筑遗存更为具有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北路民居中华北路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北路165号,约建于20世纪初期。
  平面呈回字形,占地约250平方米,布局以天井为中心,两厢对称设置单元,边有陪屋作厨房。构架采用穿逗抬梁,以穿枋为梁,浮刻卷草回纹,额枋中部雕刻楼台亭阁山水园景,雀替有卷草、鹿纹均贴金装饰。厢房以桶扇为墙,上为花窗,裙板刻有梅、兰、竹、菊等四季花卉。门罩、山墙开窗,中西合璧,以水泥石灰粉刷,屋顶前部平山,中后部起二山。门额青石为材,刻有文字(“文革”时被糊盖),大门上有“韶华光宇宙,喜气溢门阁”鎏金大字。整体上保存较为完整,稍做整修,就能恢复原貌。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家坞民居江家坞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江家坞27号,南与江家坞横弄交界,东连单栅门,西连犁头嘴,约建于1935年前后。
  平面呈日字,建筑面积760平方米,二进三开间,一二进院落西侧建有三间陪屋,主宅以天井为中心开设单元,正房与厢房通道出入两边陪屋。构架为穿逗抬梁混合。杉木为柱,柱础为鼓架墩,横梁、穿枋为樟木,雕刻有鎏金图案和山水、人物故事(“文革”时被铲平),全部油漆,装饰极为浮华。天井四周轩顶、垂花,青石地袱中部透凿万字纹,天井下水孔为金钱纹(已毁)。院落陪屋以水泥灰粉刷,具有西式风格。主宅右陪屋前部有天井,连有板梯通达二楼,窗为彩花玻璃,后部为厨房。左陪屋改制,用途不明。前进屋为二层,檐托为金钱托象头木刻,两端山墙墟头起二山。主宅门罩为方几何纹,山墙檐下部以水泥堆饰“一鹭莲科”、“牡丹富贵”等题材图案。现居4户,公产,除梁枋雕刻纹铲除外,其余保存相当完好。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上巷(13号)民居程家上巷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程家上巷13号,民国初建筑。
   木结构二层,据住户讲该宅大约在民国十年(1921)建成。正堂左右门罩上方及窗格四周均有镂空雕花,后部已全面改制。
   里村庆安上巷(13号)民居里村庆安上巷民居,位于市区里村庆安上巷13号,木结构二层,建筑年代为民国初。
  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正堂天井楼上,有雕花桶扇悬伸出窗外,类似戏台,下枋刻有戏文。戏文两侧各有一组雕花:麒麟2只与1头水牛,水牛为吉祥雕花纹样中鲜见。窗台悬伸,类似于里村石码头29号民宅,但总体气势略小。
   再胜上弄民居再胜上弄民居位于景德镇市区再胜上弄29号民宅,为民国初年建筑。
  木结构二层,楼上未住人,整个室内保存完整,结构人为破坏少,玻璃窗上方有镂空贴金雕花装饰,图案简朴。前后2个天井,正堂天井为青石板,有3个钱纹泄水孔,进门右首1个,左首2个。
  彭家上弄民居彭家上弄民居,位于彭家上弄13号,曾名“退思别墅”,建于民国,毗邻明清御窑厂遗址,面积约178平方米,为木结构二层。前院有鱼池、花台、池深约1丈。正门外门额上原有“退思别墅”字样,现已被石灰覆盖。正门背有泥堆塑的葡萄纹,内夹菊花纹。
  2005年7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宗祠
  汪氏五股总祠汪氏五股总祠,位于浮梁县西湖乡桃墅村中部。1985年,景德镇市文物部门将该宗祠建筑作整体迁建,现址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明园内。
  桃墅村,历史上称“桃墅镇”,为古浮梁地区除景德镇之外的第二大商业重镇。汪氏五股总祠,为汪氏家族第五分支建造的分祠,故通称“五股祠堂”;又因为类属桃墅镇汪氏家族五股分支的合族重要聚集场所,故又有“总祠”之称。该宗祠建筑的正立面原貌已毁,立面墙体及门罩为1938年改建。
  内平面呈二进六柱五间布局,分门厅、享堂与后寝三大部分。前部门厅与享堂之间、后部享堂与后寝之间各置有前后大小两个天井。1985年,右侧廊房及门厅右半部分已倒塌无存。门厅及两侧廊房上部均采用“船篷式”桥轩构造,上复内向单坡屋面。享堂,五间五架前后两廊,穿逗抬梁混合式结构。后寝部分已完全残毁。整体造型的构部件,以“鱼龙吐水”梁柱支撑为例,整体上大刀阔斧,细部中丝丝人微,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家豪放潇洒的创作气势。雕饰构部件数量的有限,使装饰部位的选择性尤为突出,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简朴特色。该宗祠建筑的主体结构上,也保存着许多明代建筑的特征特色,如梁柱的形制、木雕的加工手法、装修装饰的风格、砖石部件的选择运用等。该宗祠建造年代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或更早一些。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玉华堂玉华堂,原位于婺源县延村,原名称“通议大夫祠”,俗称“延村祠堂”。1980年整体迁建到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清园后,被用作为古陶瓷展厅,并根据景德镇瓷“白如玉”之特征,取名称“玉华堂”。
  堂由门楼、门厅、享堂和后寝四大部分组成。屋宇式门楼,中部配置“四柱三间三楼”牌科门罩,门楼内侧木质构造,五间前后两轩廊构造,形制规格明显高于门楼。天井采用阶梯式逐级下降构造,型制独特少见。廊房采用双坡双向屋顶,朝山墙一侧屋面依靠山墙内预埋陶质瓦管泄水,这在一般民间世俗建筑体上极为少见。享堂构架,三间五架前置轩廊构造。明间面阔数增大,超出门厅明间约3米,使堂面异常宽敞,有利于突出享堂在整栋建筑体内的中心地位。后寝,采用五间五架穿逗式构架,前部底层以桶扇门窗和木质板壁、楼层以桶扇窗对外隔断。两坡双向屋顶,后部以硬山式封檐墙封闭。整栋建筑的装修装饰十分讲究,木雕、石刻、砖雕、随处可见。采用开窗满饰手法,一些构部件几乎通体被雕饰题材所占据,部分题材直接反映了民间民俗生活的景观。
   玉华堂,为景德镇市邻县的民间世俗建筑遗存,它迁入清园,有利于不同地区民俗建筑的对比研究。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仲舒祠王仲舒祠,位于浮梁县三龙乡盘溪村内,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年(1525)。
  祠堂由照壁、场院、门厅、享堂、后寝五个主要部分组成。享堂,为岁时大祭时的祀拜场所,亦被宗族用于商议、处置族内重大事务殿堂,是整栋建筑的中心部位。三间五架前后两轩廊基本结构。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外立面门罩、享堂及各檐口的外露构部件之上。砖质贴面牌科门罩,采用了阴阳刻、浮雕、高浮雕、堆雕等多种艺术加工手法进行了重工装饰,题材包括有双龙夺珠、天官赐福等多种花鸟草兽、神话人物、戏剧故事以及几何图案,透现出浓厚的清代早、中期的砖雕风格。木雕手法多采用粗线条圆雕,镂空透雕极为少见。题材除“鱼龙吐水”较为复杂之外,余皆限于象鼻、如意云、莲瓣等数种,极其简朴厚实。王仲舒祠的立面门罩上,嵌有明时期制作的“宋太子中允王仲舒公祠”砖质匾额,纪年落款“嘉靖四年(1525)仲春吉旦”,匾额外侧另有“皇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仲冬有吉旦”的砖刻纪年。据建筑考察结果断定,该宗祠建筑的门罩在清代重修时经过整体改造,门厅在近代经过重建,享堂维持着明代建造时的原貌,而后寝经清代大修混杂着明、清两代的构部件遗存。整栋建筑集中了明、清、近代的建筑特征,对于考察研究地方建筑变迁史具有了特殊意义。
   王仲舒,字茂先,浮梁人,庆历(1041-1048)进士。历越州推官、池州军判摄彭县,移宿州推守摄符离县。后以包拯共荐迁昭义节度推官,再迁太子中允,赐五品服。以疾辞,卒赠朝奉大夫。著有《野人集》。盘溪村,为王仲舒故里。王仲舒致仕后,返回家乡,至今在村榜山间仍保存有其夫妇合葬墓。王仲舒祠,是王氏后人为纪念其祖所造的专祠,后成为合族祭奠列祖列宗的族祠。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宗祠蔡氏宗祠,位于景德镇市北郊吻府滩村,清代建筑。
  木结构一层,正门存砖砌门楼,简朴无华。整个祠堂木结构简单,正堂柱下端有保护装置铁箍,以防柱脚烂损。正堂额梁正中有木雕“九老观图”,左右两侧有和合二仙及凤纹雕饰。木结构开始霉烂倒塌,2005年被拆毁。
   英溪祠堂英溪祠堂,原址在浮梁县峙滩乡英溪村,现迁入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内。英溪祠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遗存到现代仅剩享堂及后寝两部分,面积为485平方米。
  享堂后与后寝之间,两侧为走廊,上部架“船蓬式”轩顶,中部为天井,下凿成深池,四周围以石制栏杆,含“取水”之意。后寝高于走廊和享堂三个踏步数(约0.6米),形成平台,后寝的次间,构成两间后正房,原用于陈放宗族祭祀用品,后寝明间,前为堂面,后为神主台,神主台进深一米,外置“三间三楼吊脚式”牌科门楼,作为神主台龛门。
  1989年1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祭师祠祭师祠地处大十字弄44号,南侧通小黄家下弄,清代建筑,又称“破瓷公司”。该建筑栅门墙上嵌“光绪拾七年辛卯仲秋月吉旦祭师祠黄家洲二三图磁帮纠首重建”碑刻题记。拱形圆门两侧有两栋房屋,东侧建筑树材较硕大,贴金雕刻精美;西侧较简陋。“文化大革命”以前供奉多尊菩萨。内墙还嵌有一块青石碑刻。
  2006年12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节古塔
   红塔红塔,位于浮梁县,即历史上的浮梁县县城西南角的太平坊,始建于宋代。
  《浮梁县志》记载:“西塔寺在西隅,唐太和六年(832),僧度创。塔高十三丈,宋建隆二年(961),县民黎文表倡造。明万历三年(1575),塔重修。”
  西塔寺,原名“大圣禅寺”。塔始造于宋建隆二年,原名“西塔”,又称“大圣宝塔”,后因受雨水侵蚀致使塔身通体被外渗的砌体(以红壤为主)染红,故称“红塔”。塔体六角六面,外体七层,底部须弥座和顶部刹座共分9个部分。内体依外体7层,在各层间增设夹层,累计14层。采用内体空筒式穿壁绕平座结构,属砖体楼阁式佛塔。底层外部每面面阔5.3米,内部面面阔1.4米,塔壁厚3.1米,塔对外距离10.75米。塔内各层,除底层下段角部采用木质又跳半截华拱之外,以上各层角部均采用全砖构造的单跳丁头拱。红塔现存塔体总高为40.47米,以砖体为主,所有砖规格达数10种之多,砖的抗压能力超出现代普通机制砖一倍有余。
   红塔是景德镇市唯一完整的宋塔,其结构特征,修造方式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1957年10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双峰寺塔双峰寺塔,位于浮梁县勒功乡双峰寺遗址左侧山坡,为北宋早期建造的砖塔。
   从现存的一块南宋嘉定己巳年(1209)和一块明天顺庚辰年(1460)的碑记推断,该塔建于北宋天圣年问(1023-1031),为六角七层。底层约为拱率1/20的弧线,塔身收分亦呈弧线。这种型式的砖塔,在国内尚属罕见,是研究中国弧身建筑的一个很好佐证。
  1989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节古桥
  中渡口浮桥中渡口浮桥,位于景德镇市区中渡口。1935年由浮梁县政府出面,景德镇商会筹资建立一座简易的木船浮桥便利过往行人和人、畜车通行,但屡遭洪水冲毁。
  1953年,景德镇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重建中渡口浮桥,由市政府和工商界共同筹集3.58万元于1953年10月建成。桥身全长156米,宽6米,由24艘木趸船组成,排水量为20吨,可通8吨重机动车。1957年进行全面改造,改造后的桥面宽8米,可通13吨重机动车,在桥东端建有一座人行天桥,在开闸放船时便利行人过往。1974年拆除木趸船,改用钢丝网水泥船。1980年将木板行车道改为钢板。
  潘家桥潘家桥,位于竞成镇银坑坞潘家村,在通往乐平的小道上,桥长约12米,宽约5米,建于清代,是座用青石建成的古代拱桥,保护情况较好。
  洗马桥洗马桥,位于洪源镇洗马村内,全村以桥为界,分桥东、桥西两个村庄,是通往鄱阳的交通要道。此桥历史很长,相传宋代名将岳飞路过此地洗马而得名。桥长17.7米,宽约5.5米,青石结构。
   桂花桥桂花桥,位于浮梁县洪源镇桂花村村口,故名桂花桥,始建于明代,桥长约60米,宽约7米,用青石砌成,桥呈拱形,保护情况较好。
  天宝桥天宝桥,位于景德镇市区南端吕(蒙)湖(田)公路,以乱石堆砌单孔跨桥,长12米,宽5米。承载重量13吨。据史料记载:该桥清代由浮梁景德镇刘承乾建造,至今仍在使用。
  罗家桥罗家桥,位于洪源镇罗家滩东1公里处,为红石3孔拱桥,全长42.5米,宽6.65米,载重13吨。据史料记载,该桥建于清代中期,由湖北省黎州罗氏捐资修建,是景德镇通往九江、都昌、鄱阳等地的主要公路桥。
  登云桥登云桥,位于景德镇市东北65公里江村乡严台村外,通往祁门的交通要道上。清同治七年(1868)建造。桥面全长16.2米,宽6.9米,用石板、麻条石砌成。桥上有一凉亭,砖木结构,亭内面积约110平方米,有木凳座位,供过路人歇息。1953年,乡人民政府对亭顶进行了维修,现除亭子墙垣部分倒塌外,均保护较完整。
   该桥造型古朴、壮观,反映了古代浮北农村的建筑风貌,同时也显示了古代茶乡的生产、贸易兴旺的景象。
  桃墅桥桃墅桥,位于西湖乡桃墅村至府前的公路,是古代通往安徽的交通要道,建于清代。桥面用砖石、麻石条铺成,全长约3.6米,宽7.8米。是座壮观的拱桥,保护情况较好。
   英溪桥英溪桥,位于峙滩乡英溪村内,建于明代,是一座用麻石建成的拱形古桥,桥长约32.4米,宽约7.2米,保护情况较好。
  水垅桥水垅桥,位于湘湖镇洞口村村口。此桥建于宋代,当地彭汝砺赴京考中状元,村民们为迎接新科状元回乡省亲,一天一夜功夫,就在进村小河上架起了这座石桥,故此桥又称“状元桥”。
  石桥整个桥面只用一块5.5米长、2.44米宽、0.5米厚的石板铺成。桥头有一棵古樟树、一棵古枫杨。石桥、流水、古木融为一体,使千年古桥更为古朴、秀丽。
   古桥上侧是水龙古洞,洞内奇石百出,泉水清澈,长年不枯深处可以游舟,古洞、古桥相距咫尺,已成为我市一个风景旅游点。
   鲤鱼桥鲤鱼桥,位于湘湖镇鲤鱼村口,建于元代,桥长约23米,宽约6米,用青石建成,是座保护较完整的古代拱桥。
  梅岭桥梅岭桥,位于瑶里镇梅岭村村口,是古代通往安徽休宁的交通要道,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一座桥、亭结合的石拱桥,桥长29.4米,宽约3.9米,亭内面积约115平方米,可供百人歇息。
   瑶里土地革命时期的老区,红军在此开展革命活动,为了纪念红军,又称“红军桥”。
  1994年6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节牌坊
  青云得路坊青云得路坊,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峙滩乡英溪村村内,距市区约80公里。英滔:村,为唐代浮梁县县令金安、金叔彦捐庄园建县城之后的隐居地,明嘉靖年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金达的故里,至今仍遗存有大量的明、清两代民间世俗建筑。“青云得路”坊则是其中砖体牌坊的明代典型遗存。坊在明代成化七年(1471)由乡举人徐谨建造,并题写坊额“青云得路”四字,以表达对金氏:泛族世代仕途亨通的赞颂。“四柱三间三楼”牌科类砖体牌坊,除大部分雕刻饰物残破之外,整个牌坊的建筑主体至今保存完好。该牌坊的正面极其朴素。大面积的罩墨灰,使整体外观的色调暗淡闷重,耸立之下有一种抑郁逼人的肃穆气氛。背面情势则截然相反,采用了多种手法施以重工精美的装饰。平板枋白粉底面之上,饰有一列“卷云”墨线画图案。明、次两间的上、下额枋以及上、下额枋之间的短间柱,采用镂空堆雕手法加工制作的高浮雕饰砖贴面组合构成,枋柱面满饰,起伏跌宕而豪放洒脱。“青云得路”坊的色调十分丰富,与景德镇市及其它区域的同类建筑不同,以素面对外,显示其庄重;以华丽饰内,表现其显赫。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蜚英坊蜚英坊,位于景德镇市北90公里勒功乡沧溪村村口。是为表彰和纪念沧溪村朱氏宗族宋代先祖朱宏而建造,因背面坊额刻有蜚英二字,故而得名蜚英坊。又因该坊立于沧溪村口,当地又称其为“小门口”。
   朱宏,字元礼,号克己,生于宋绍兴元年(1131),殁于宋嘉定三年(1210)。就乡讲学,桃李满门,“乡先生”贤名远扬。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朱宏九世孙朱敬中重修宏墓,并请资德大夫戴珊撰写《乡先生祠增祀宋克己朱公记》一文,于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由朱宏十世孙朱绅、朱頡等在朱氏宗祠左侧刻石立碑,同时营造蜚英坊。
  据考察,蜚英坊的主体建筑,为四柱三间五楼的建筑型式,采用全砖结构,坐北朝南。坊体面阔3.75米,最大厚度0.66米,前檐两侧依次间外柱厚度向前延伸斜面长度0.95米,进深长度0.45米的大斜面外八字影壁。两影壁之间,宽5.65米,中间分三段铺设平台式青石踏。结合主体建筑的外观形式,俗语称三步金阶五步楼,后檐两侧向后延伸长3.1米,厚0.55米的山墙形成过道,宽2.77米。主体建筑明间门洞,面阔2.1米,原设对开板门,现已残失。外八字影壁的两侧外沿均为垒石墙,墙内填土或高台,宽2米余,沿村外围延伸,类似村围墙。由此可见,蜚英坊在历史上不仅是用以表彰和纪念的仕贤坊,而且是沧溪村历史上全村主要进出入口的标志,并且通过增设坊门的日启夜闭,发挥着与闾门建筑完全一致的实用功能。对这种集闾门与牌坊的实用功能于一体的牌科类建筑,景德镇市乡村间习惯称之为门坊。蜚英坊的“小门口”俗名,应该是源出于此。门坊建筑的存在充分证明,景德镇市的历史上存在以牌坊取代专设闾门的史实。蜚英坊的主楼高12.8米,主、次楼均由砖叠涩外跳构成前后约0.2米的出檐。檐下部设有砖制的单跳铺作,枋柱之间地设有砖制丁头拱。叠涩部分部分选用了砖制的棱形牙子和卷草牙子。后部过道采用单坡屋顶覆盖,但内部另设“草架”,形成内部的前后坡人字屋顶。过道的两侧山墙采用砖体五架式贴面构架,承托上部檩条,过道出口上方另设0.3X0.3米正文形断面的檐梁。牌坊正反两面多采用砖雕装饰,砖雕题材有龙凤、狮、麒麟、如意别扣、卷草别扣、云纹、寿安纹、团菊以及砖瓦合制的造型鳌尖等。砖雕构图简炼生动,制作手法娴熟,富有明代中期的砖雕特征。据当地人介绍,“文化大革命”期间,村民为防止人为破坏,使用石灰泥膏加以封存保留至今。
  蜚英坊建筑整体的前面,还设有上下马石、系马柱、石印、旗杆石。八字影壁的外两侧种有数百年的桂花树。隔乡道开凿了一口半月形水池,当地人称“半月塘”,塘边种有两颗垂柳。坊前坊后构成了三步金阶五檐楼,单桂双柳半边月的秀美景观。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举人坊举人坊,位于浮梁县旧城村东门街,系明代嘉靖年间建造。为砖石结构,两柱一间,面洞3.75米,通高9米,体厚0.66米。坊额上刻有“登科”字样,顶部被损坏,现仅存门柱及坊额。
  继源亭继源亭位于浮梁县湘湖镇前程村铁炉岭山顶,处在古时凰源(今称黄沙坑)通往天宝的要道上。该亭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长7米,宽7米,占地约50平方米,墙体用加工齐整的青石块垒砌而成,墙厚0.86米,石亭门额上横刻“继源亭”三字,左右两端分别竖刻“大清乾隆四十三戊戌”(1778)和“凰源吴之根”字样。
  江家坞横弄贞节碑贞节碑,位于江家坞横弄6号门楣上,青石质,由“圣旨”、“表扬节孝”、“旌表”三部分组成,圣旨碑采用浮雕形式,中间为“圣旨”二字,边缘环绕云龙纹,表扬节孝碑浮雕“表扬节孝”四字,旌表碑刻有“旌表儒童曹泗惠之妻刘氏孝坊”,上款刻“皇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六月”,下款刻“上浣吉立”。3块牌由废弃窑砖齐地砌筑成牌坊,整个牌坊雕工精良,字体雄浑端庄。
  刘家上弄贞节牌坊贞节牌坊,位于刘家上弄53号南墙上,青石质,由“圣旨”、“表扬节孝”、“旌表”三部分组成,圣旨碑采用浮雕形式,中间为“圣旨”二字,边缘环绕云龙纹,表扬节孝碑浮雕“表扬节孝”四字,旌表碑刻有“旌表儒童曹泗惠之妻刘氏节孝坊”,上款刻“皇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六月”,下款刻“上浣吉立”。3块碑由废弃窑砖齐地砌筑成牌坊,整个牌坊雕工精良,字体雄浑端庄。
   第八节栅门闾门
  陈家弄栅门栅门是中国古代里坊制度的产物,栅门的建筑形式有拱券和石库门二种,建筑材料大都是废弃的窑砖,木制栅门由于材质容易霉损难以保存。根据调查显示,陈家弄栅门是城区内修建最早栅门之一。
   陈家弄栅门位于中山南路267号—269号之间,陈家弄西口。为窑砖砌石库门型,顶部呈“山”字形,门楣上镶嵌一长方形青石扁额,上有横排题刻“陈家弄”三个大字,上款为“光绪元年立”,下款为“本街重修”,另有一款刻“千佛楼”。
  陈家弄,根据《景德镇地名志》记载:东起烟园里,西至中山南路,北与石鼓里相通。长260米,宽限1.8米,明代陈氏在此聚居形成弄巷,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
  三阊庙栅门三闾庙栅门,位于三闾庙清街口,西临昌江,路面与码头相连,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六月(1908)。为窑砖砌拱券门,券门上镶嵌一长方形青石匾额,上有横排题刻空心四个大字“三间古栅”和竖排“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合街同立”十二字。门后有青石凿制的门扣,用于插入门杠固定大门。
   门内是清代街道——三闾庙正街。正街原有四门,即石码头、街尾以及两个通往村里的门,白天开启晚上关闭,保护正街上各行业的财产安全,现在仅存此门。
   夏田间门夏田闾门原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的村口,距市区90公里,建于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1983年,作为景德镇市民俗古建筑的典型遗存实例,由市文物部门作整体迁建,新址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的明园人口处。该闾门建筑的前后檐下敞开,两侧配置“单山”封火式马头墙,内部架设单间五架穿逗式前后两坡屋顶型制的木质构架。面阔5.9米,进深6.6米,建筑占地约40平方米。夏田村,历史上为汪姓氏族人的聚落,夏田闾门,则是整个聚落建筑群的对外主要门坊建筑。汪氏家庭为了炫耀其官绅大族的气派,特地在该闾门外侧门额上方安置了四颗“八椤柱状海棠纹”门簪。现存建筑体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特征。
  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礼芳闾门礼芳闾门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蛟潭镇礼芳村内主巷道中段的一侧。礼芳村,相传为南宋名将岳飞夫人李氏的家族传人建造。岳飞为筹备抗金在古浮梁地区的鹅湖界田村造田,致使李氏家族一部分人迁移到该地,建造了界田村。后因家族人众增加而分支,一部分迁往蛟潭南村,建造了邬田村,再分支而建“李芳村”,今改名称礼芳村。礼芳村整个建筑群规划布局,以“甲”为基本单位,依靠单体建筑的组合排列,构成若干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建筑群。现存的礼芳闾门,即礼蓄谋村内“六甲”的建筑小群门坊建筑,故又称礼芳六甲间门。礼芳闯门的正立面,采取牌科门罩形制一字形山墙,墙两侧微微起翘,置鳌尖,形成山墙头构造。正面墙檐正中下部设石质碑刻,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景德镇市明、清两代乡村闾门建筑群组合法则,以及闾门建筑管理制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礼芳闾门内过道左侧墙面嵌有告示牌一块,铭文为“门闾屋乃村内出入要路,务宜洁净以壮观瞻。今经修告嗣后,门闾内外,公禁毋许铺晒灰粪及堆放柴薪等物。再,屋檐上毋许搭杆暴晒衣物,象损片瓦砖墙,违者概行毁去,决不徇情。”落款字样为“道光九年(1829)七月上浣缘善殃众立”,这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资料。
   第九节古井
  旧城土井旧城土井,位于浮梁县旧城村红塔东北隅200米处,该井系宋代建隆二年(961)为建红塔取土而形成的,独特之处井壁无任何砖石垒砌,是用原土作井壁,故称土井。深有60米,井水清澈如镜,常年不涸,井口用青石板铺设,有石围圈,原有亭子罩盖,亭已毁,井水至今仍可供居民饮用。
  御厂古井御厂古井,为明代御厂留存的唯一的地面遗物。井深度12.6米,分为井圈与井身,井圈内径为85厘米,井身为圆口、四方壁。井壁均用经加工平整、规格统一的上等麻石垒砌而成。麻石规格长90厘米、宽17厘米,井壁有特意加工打磨的痕迹。该井选料讲究,加工精细,制作严谨,显示了明御厂丰厚的财力和严格的管理,而方形井壁也显示该井的独特制式。据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管理御厂通判陈学乾所撰《陶政录》记载:御器厂有“鼇井二,一在南门内,一在锥龙作”,印证文献得知,该井为明御厂南门内之井。
  湘湖街古井湘湖街古井,位于湘湖镇湘湖街中下街路边,水质优良,建于明代万历十四年(1586),除井房已毁外,保护较好。该井从明代一直延用至20世纪80年代初,自村民安装自来水后,该井才停用。
  澄镜古井澄镜古井,位于浮梁旧县衙亲民堂前院左侧,深约30米,泉水常年不干,甘醇凉爽,清澈如镜,故名为澄镜。它有两种主要用途,一是供衙内官员杂役饮用;二是用于防火,如同北京故宫内的大铜缸一样,储水消防。井台及井内布满青苔,沿口石圈被提水的绳索磨损成牙形,足见其年代久远,也是浮梁悠久历史的见证。
   蔡家街古井蔡家街古井,位于市区蔡家街横弄1号后门东侧。
  井为方形,台高50厘米,台厚10厘米,直径120厘米,井台和井壁四面用方形麻石砌筑,井深约300厘米,水深80厘米,清澈见底,为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采汲点。
   蔡家街横弄l号民居,在晚清、民国时期为茶楼,附近窑户和陶工常在此品茗休憩。
   江家坞古井江家坞古井,位于市区江家坞中段北侧。
  井为圆形,青石井台,台高45厘米,台厚12厘米,直径118厘米,井壁四面用窑砖砌筑,井深约200厘米,水深无法见底,为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今井已废弃,存有一层青石井台,四周用水泥覆盖封存。
   风车弄古井风车弄古井,位于市区风车弄中段西侧。
  井为圆形,双层青石井台,台高40厘米,台厚15厘米,直径130厘米,井壁四面用方形青砖砌筑,井深约200厘米,水深无法见底,为附近作坊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一直沿用至80年代。今井已废弃,存有一层青石井台,上用水泥覆盖封存。
   葡萄架古井葡萄架古井,位于市区葡萄架2号古作坊院内。
   井内圆形,井台为整块红石凿成,台高40厘米,台厚13厘米,直径108厘米,井壁用青砖和窑砖砌筑,井深120厘米,水深无法见底。
   葡萄架2号原为民国时期窑户余豪廷的宅院和作坊,井是作坊生产和家人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该井现仍在使用。
   第十节古码头
   三闾庙码头三闾庙码头,位于三闾庙正街至清代街道东端,临昌江西岸,面向东岸里市渡码头。
  码头由长条花岗岩砌成人车双道,人行道为台阶,车行道为坡道。根据相关资料和条石磨损程度推测,建于明代早中期,以后不断修缮。据《浮梁县志》载,清康熙年间有四艘主船往返于里市渡与三闾庙间。30年代,最繁忙时有13艘义船往返。直到解放初,由于公路交通已达九江、鄱阳、都昌等地,三闾庙的石码头才从繁华中逐渐冷落。
   东埠街码头东埠街码头,位于浮梁县鹅湖镇东埠。东埠街是古代高岭土的出口处,从高岭至东埠水运码头约7—8华里古道,至今保存有宽1-1.2米,用青石板块铺成的道路,高岭土从水运码头上船运入景德镇。
   第四章古街区
   第一节景德镇老城区
   景德镇老城区范围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东起马鞍山,西至昌江两岸(西岸包括十八渡、三闾庙、墩头上),另外还有里村。
  从地下窑业堆积调查情况看: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东起中华路,西至中山路一带,地下都有宋、元、明窑业堆积;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东起中山路,西至昌江东岸一带,地下多有明代中晚期以后的窑业堆积;东起莲社路,西至中华路,北起薛家坞,南至周路口一带分布着若干明清窑业堆积。从地面遗存情况看:中山路以东和三间庙,最早的有明代建筑;前街(中山路)与沿江东路之间最早的只有清代晚期建筑;中山路以西弄巷大部分依附中山路以东相对应的弄巷命名。
  由此可推断: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中山路以东一带,形成于宋、元、明时期,其核心区在珠山一带;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中山路以西至昌江东岸一带,形成于明中晚期以后;中华路以东的大部分为明清时期扩充区。
  贯穿老城区的是两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中山路,北起观音阁,南至太白园,全长5100米,1936年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中华路,北起童关栅门,南至曙光路,全长2980米.在两条主干道之间的是东西走向的众多弄巷,在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的镇区内,作坊、窑房、民居、会馆、寺庙、商铺等一应俱全。根据民国26年(1937)《江西统计月报》载:旧时景德镇十里长街,鳞次栉比的店铺有1221家,有“别肆延袤数十里,灯火近十万家”的盛况。1953年,拆弄拓宽珠山中路,把老城区分成南北二个部分,随后的城市建设改造,道路拓宽,危房改造,小区建设,打破了老城区原有的格局,老城区的历史风貌也发生了变化。据统计,有外立面保存较好的民国以前的建筑还有400余栋,珠山路南北两侧只剩下民国建筑“圣公会”,但一些街区、里弄还保留古代遗留下来的功能和特征。如薛家坞、新罗汉肚、老罗汉肚、生益岭、苦珠山、大井头、咋叭弄、圆栅门、方井头、八角井、花子棚、椿树弄、毕家坦、解放路横弄、农旺弄、枯树弄、蔡家岭、酱油弄、刘家下弄、吊脚楼、太平弄、周路口横弄、涂家坦、钟家下弄西侧、小路园、珠弄里、马金岭、车鸡弄是作坊最为集中的区域;里市渡至四图里为树行集中区;扫帚弄、大弄口则有多家猪行;再胜弄、富强弄、董家岭、小黄家弄、麻石弄、棋盘街、太和弄、五间头、花园里、太平上弄为瓷行集中区;塘垮埂、小黄家下弄、大黄家上下弄、江家弄、勤俭岭为红店和炭行集中区;黄家洲为出售破损瓷器的集中区;沿河一带为船行、码头集中区;通津桥、安全弄有多家柴行;朝阳巷至雷峰山一带为教堂集中区;窑房则介于作坊与民居中间;中山北路一直为商业贸易区。陶瓷生产从业者的住宅,有时候还兼有作坊、包装、仓储、彩绘加工、烧炉等功能,这些特征的形成都是为了提高功效,降低成本,有利于生产和方便生活的优化组合。
  太白园太白园,位于景德镇城区南端,昌江河东岸,东起太白园路,西临昌江,南至西瓜洲,北接曙光路。1922年,旅景广东籍瓷商李之衡为仿效上海、广州的游乐园出资建造,园内有一尊泥塑唐代大诗人李白像而得名“太白园”。
  太白园面积约0.25平方公里,园内除一幢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建筑外,遍栽名贵花草树木,被誉为百花园。建筑内设有茶馆、酒楼、戏园。是当时达官贵人品茗、听戏、唱曲的娱乐场所,也是夏夜平民百姓纳凉游玩的去处。形成了当时市民游乐“上有莲花塘,下有太白园”的格局。
  由于李之衡经营失败,太白园逐渐荒废,园内建筑挪作它用,一度作为浮梁县立中学、景德镇市二中校址。解放后,一直作为第二中学校址。
   第二节里村古街区
  里村古街区,东起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西至老鸦滩,南起南河(未改河道前),北至东一路。主要弄巷有:庆安巷、石码头、刘家弄、里村前街、里村后街、童街、程家岭等,绝大部分已被拆改造。里村古建筑内部木雕都非常精美,有极强的地域特征。现有里村石码头5号民国住宅(仅存八字门脸)、里村石码头29号马姓清代住宅、29号北接的清代项家祠堂、前街7号马姓清代住宅、庆安中巷20号项姓住宅、刘家弄4号项姓住宅、童街路北32号清工胡姓柴行(当地人称“胡家大屋”,该宅后曾为“忠诚庙”,2004年被拆改为楼房,屋主存有一块青石质清光绪二十三年告示牌,其文字内容漫漶不清)、童街路北36号安徽朱姓作坊主住宅(内部大部分被拆)、里村后街23号住宅和古城墙一段。据当地人说,老水泥厂建厂之前有“康王庙”。
   第三节三闾庙古街
  三闾庙明街三闾庙明街,位于景德镇市西北郊的昌江区竞成镇三闾庙村南侧。三闾庙村,因庙得名,为古时景德镇李施渡(现称“里市渡”)西侧的码头集市区,是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内销景德镇的贸易转运中心地。明代街面位于村落中部偏南处,东西走向为主街,残存长度为84.7米,宽度为4米左右,最宽处达4.5米。南北走向的横街,短且窄,多为死胡同。街面以24x12x4厘米规格的青砖错位侧立铺成,中部略微凸起,断面呈1/20的拱率。街面两侧,以同样规格青砖砌造凹形明沟,沟内沿宽度为19至22.5厘米不等,用来排泄街面积水。街面砌造用砖与街道两侧明、清古建筑上的用砖质地相同,但型制规格则不一样,街面砌造用砖规格小,制作精细,结构紧密,断面的抗压、抗折强度和耐磨能力均高于一般的建筑用砖。街面除少数砌砖破损断裂之外,没有发现较大面积的起伏凹凸,也不存在因车辆碾压造成的沟状痕迹。街面两侧,均为明、清两代遗存的全封闭式住宅建筑,其质量与规模明显超越村落周边的同类建筑,表明该街面两侧为村内历史上较为富裕的村民集中居住区。两侧住宅建筑,都是以正门临街,而多以其它的侧门面对另条简陋巷道。三闾庙街面属明代景德镇乡村集镇中住宅群内区间巷道街面的典型遗存,明代街面,在国内遗存极少,景德镇原街面也因现代街道的拓宽而更新丧失。因此,三闾庙明代街面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闾庙清街三闾庙清街,位于景德镇市西北郊的昌江区竟成镇三闾庙村北侧,在清代该街道为村内最大的商业街。街道东西贯穿全村,东临昌江,傍水运码头,西接皖赣古道,地理位置扼守交通要冲,为往来必经之地。全街长231米,宽4.5米,最宽处达5米。街面中央由麻石条顺街道走向铺垫而成,为车行道,至今已碾印两道数厘米深的车辙印。车行道的两侧,采用青石板铺垫,少数地方还嵌砌有卵石图案。车行道凸起,其两侧地面呈弧形递减,形成街两侧排水道。临街建筑,绝大部分为清代中、晚期的商铺,主要是油盐店、米店、酱货店、磨坊、油榨、杂货店和南货店(类同现代的副食品商店),夹杂有饮食店、客栈,还有一些药店、瓷器店、布店和红店(经营成瓷加工业)。这些店铺中,有些是景德镇大店的分号或者景德镇小店的总号,证明这里的商业经营与景德镇的商业经营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三闾庙清代街道两侧的商铺建筑,内地坪一般均高于街面Ⅱ至2步台阶,既可避免街面流水的侵浸,又可使往来行人便于明察店内经营内容。店铺均为两层结构,面阔为单间、双间或三间不一,底层店面内空高阔,单间或双间面阔的小店,楼层较矮。少数双间或三问面阔的店铺,临街面外挑0.5-0.6米,形成楼部檐廊,配备有护栏,外壁配备桶扇式门窗,其型制在浮梁县极为少见,却完全类似历史上景德镇镇区的商铺建筑,可见该地受景德镇的影响极大。街道的东端,青石渡口码头与景德镇北端里市渡码头隔河相望。东街口设有砖体拱门,上书“三闾古栅”,配备有木质栅门,用于日启夜闭。上世纪90年代,市建设部门对清街进行了全面修整。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浮梁古街
  瑶里明清商业街瑶里明清商业街,位于瑶里古镇的街上村,是古徽州大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全长两华里,分为上街头、中街、下街头三部分。上百幢店铺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街道两旁,大部分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明代商店最古老、最具特色。它是一幢三开间重门面,中为大门,两次为店铺,内为住宅的建筑。它与万历年问绘制的《南都胜会图》中的商店形状一致,对考察明代村镇商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
  瑶里明清商业街的街面由两尺宽的青石板铺成,青石板两旁镶嵌着鹅卵石,街边建有地下排水道,这些建筑方法充分体现了我国民间建筑的科学性。乾隆年间,在下街头丁字路口修建一块“徽州大路转弯”的路标,这块路标印证了当时商贸的繁华。
  东埠街东埠街,位于浮梁县瑶里镇东埠村。高岭矿山脚下,一条东河绕其而过,高岭土通过陆路运至山脚下的东埠街,然后顺东河航道而下至昌江,抵达烧瓷中心地景德镇,因此,东埠街又是古水运码头。从高岭至东埠水运码头约7-8华里古道,至今仍保存有宽1-1.2米用青石板块铺成的道路。瓷业的兴盛带来东埠商业的发达,东埠街至今保存有明清时代客栈、酒坊、茶馆、米店,鳞次栉比的店铺对峙3米宽的街面。道路用青石板和麻石铺设,街道上车轨痕迹清晰可见,轨道凹槽多在3—5厘米宽,可见当时使用的运输工具主要是独轮车,运输车队很庞大,运输十分繁忙。店铺后门临码头面都以吊脚楼式风格出现,栋栋相连。在东埠街头一面墙上,镶嵌清乾隆年间《奉敕石永遵》碑,是为解决浮梁与婺源两地争运高岭土纠纷,由官府判断而立。
  湘湖街湘湖街,位于浮梁县湘湖镇。唐中期,宁氏从安徽青阳迁此建居。因此地开阔,四面环山,山水四溢,荡为一壑,汇集两河(历降水、小南河)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河水清流,素有湘山湖水之美。北宋,由于陶瓷业生产发展,逐渐繁衍成为商业集市,而改称为今名,是浮梁县四大名街之一。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拆老屋建新房,街市面貌破坏严重,其间保存有几栋清代建筑和一段青石板地面。
  勒功街勒功街,位于浮梁县勒功乡。古时,为粤、闽、赣诸省北上以及苏、浙、皖南下经商的要道。明朝初,已经形成一条长街,有正街、横街、黄家弄、大弄里、秀门等。开设有酒坊、油坊、屠店、豆腐店、茶号、布店等10多家店铺。还有4个船泊码头,装运窑柴的船经此地多时每天有300余艘。清朝年间,驻桃墅镇的巡检司曾迁于此。勒功街是古时浮梁四大名街之一,现基本保持明清时期风貌。
  三龙街三龙街位于三龙乡。宋朝末年,王氏从祁门县高塘迁此建村。村处在来龙山南麓,东邻盘龙山,南与黄龙山相望。村前有一深潭,有“三龙戏水”之传说,故名山龙,又名三龙。此地是浮梁通往安徽祁门的大道,西河装运窑柴、瓷土船只经过这里。清乾隆年问,谢氏由福建省古田县迁来居住,以后村庄人丁繁衍,各业俱兴,有一条长达一里的青石板街,开设有屠店、药铺、油坊、豆腐店及南货店等,成为浮梁四大名街之一,现已毁。
   第五章碑刻石雕匾额
   第一节碑刻
   《鄱邑观音会》碑 《鄱邑观音会》碑嵌在周路口6号第三小学(清人饶州会馆旧址)西侧墙上,高1.7米,宽0.77米,立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碑额为篆书,正文为楷书,撰写者为“剑邑弟子夏大美”。内容包括鄱阳人捐资重建观音堂始末以及捐资人姓名、资产坐落方位等。
   该碑对研究景德镇城市史、陶瓷史、宗教文化、经济史等有重要价值。
   《奉敕石永遵》碑 《奉敕石永遵》碑位于景德镇东北50公里鹅湖镇东埠街村临河街西墙上,为当年运输高岭土的必经之道。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解决浮梁与婺源两地船民争运高岭土纠纷,由官府判断而立。碑文条款反映了高岭土生产、运输与当地民众的经济收入状况。碑文字迹清晰,保存较好。
  《重建宝积寺》碑宝积寺位于浮梁县北约1公里。自唐朝以来,该寺几度兴废,宋朝名僧佛印曾受戒修行于此,今寺已废。寺的遗址附近山坡上立有清雍正重建《宝积寺》碑文一块,碑高1.2米,宽0.8米。碑额上方刻有鹿鹤图案,字体为行书,清晰可辨,碑现存毛家岭村民家中。另有清康熙重建《宝积寺》碑半块也存于当地村民家中。
  《奉旨碑》《奉旨碑》是清乾隆年间为重建万寿寺而立。碑现仍存景德镇市北约'30公里万寿山林场内万寿寺遗址上。碑高约2米,宽约1米,字迹清晰,楷书,保存完好。
  水口亭碑水口亭碑位于景德镇市东北55公里鹅湖镇高岭村水口亭。亭内有明代万历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所立石碑4方。碑文主要记载当时修桥、补路、建亭庙和捐款人姓名、钱数等情况。每方碑高约1米左右,保存完整。
  《莲花庵监造》碑莲花庵在景德镇市北88公里西湖乡茶宝村山上,今庵已毁,现存清乾隆年间立《莲花庵监造》碑一块。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浮梁寺前村龙池三竭记》碑 《浮梁寺前村龙池三竭记》碑位于景德镇东南28公里寿安镇寺前村,村东约300米有一长方形水池,水池面积约150平方米。池水长年不枯,清澈似镜,当地称龙池,池旁有一亭(今已毁)。亭后石壁上嵌有一块石碑,碑长30厘米,宽65厘米。碑为青石质,字为楷书。碑文为民国六年(1917)浮梁县知事陈安所撰写,它记述了龙池“三竭”的经过和传说,对佐证史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双峰寺碑双峰寺碑位于景德镇市北80公里勒功乡勒功村东面山上,该处原有双峰寺,今已毁,唯双峰塔尚存。碑立于双峰寺原址上,共有两块,一为《双峰寺记》碑,南宋嘉定己巳年(1209)广西桂林知府郑梦龙撰文,碑高2.4米,宽0.9米。另一块为《双峰塔记》碑,立于明代天顺庚辰年(1460),碑高约2.3米,宽约0.9米。
   《肇建石嘴上口口路记》残碑 《肇建石嘴上口口路记》残碑宽1.1米,高1.85米,残存约三分之一。此碑由明人徐珊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撰写,碑文生地描述了成化年间为烧造御器,官员们不绝于途,窑事极度繁忙的情景。上世纪50年代由景德镇陶瓷馆吴良华在镇北观音阁发现,现藏该馆,镶嵌在屋后东墙。
   《陶成纪事碑》残碑 《陶成纪事碑》残碑为青石质,残碑高80厘米,宽93厘米,厚5厘米。字体为行楷,镌刻清晰流利。碑文为唐英《陶成纪事碑记》。唐英(1682-1756),字俊公(又作隽公),又字叔子,自号蜗寄老人。雍正元年,为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六年春,因召募艺匠,唐英十三年,经八年协理窑务,又因用心钻研,写成《陶成纪事碑记》。该碑现保存有碑文的后半部分,是勘现存唐英《陶成纪事碑记》内容和研究陶瓷工艺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该碑原立于明清御厂内,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奉宪镌碑奉宪镌碑年代为清咸丰元年(1851),碑高1.62米、宽0.86米。青石质地,阴刻。上款为“特调浮梁县正堂加五级又议叙加三级随带纪录二次谢为”,下款为“宁绍公所三宫殿刊立碑记”。正文楷体“敕石示禁……凛遵切切,特示,佑仰知悉”共计405字,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察院禁约”残碑 “察院禁约”残碑,是2001年在修复浮梁门东侧时,清理场地发现的。残碑高40厘米,宽55厘米,厚5厘米,圆直,正面刻字,碑额刻字为楷书,下部分文字被毁。经查文献《察院禁约》所禁的条款主要有:禁滥用应付(供应各种凭证)、禁止随便供应、禁前站勒索、禁矿、禁税差使牌子外横索、禁馋禀通议成规。这块残碑的发现,提供了考察封建王朝整个官俗的一个实例。因碑残缺,具体年代待考证。
  育婴碑刻育婴碑刻于清道光三年(1823)七月十八日立,位于浮梁旧县衙西街育婴堂门前,长1.97米,宽0.63米,厚6厘米。碑文记录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恶俗的根源、危害性和知县刘丙损建该堂及建立章程、解决育婴堂经费等经过,并附堂租录。该碑是研究封建时代如何保护儿童,尤其是女婴的一件实物和佐证。该碑现保存在旧县衙内。
  金批碑记金批碑记位于浮梁旧县衙大门东侧金公祠。金姓是浮梁县城一大姓,绅士多,有钱有势,在衙门边上建了这座祠,并立碑刻。碑额刻“遵奉各宪金批碑记”八个字,字正楷阳文。碑文主要是奉谕记录金家地位及史实,它是研究浮梁旧县城内一方势力的金姓家史的实物标本。因碑残缺,年代待考。
   《宿弊永禁》碑 《宿弊永禁》碑,碑高1.92米,宽0.68米,方首,碑文为楷书,为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徐霭所立。该碑记载清初驻浮梁防兵纪律松弛、勒索居民供膳等胡作非为诸弊及官府禁弊措施和决心,是研究清代浮梁历史的一面鉴镜。
  万寿山摩崖石刻摩崖石刻位于距景德镇市30公里万寿山林场,即万寿寺遗址前小溪岩石上,上刻有数篇名人游记,其中有北宋庆历年进士名宦王仲舒所书“王茂先藏孝”五个隶书大字,每字五寸见方,笔迹浑重。另有北宋熙宁元年(1068)名宦金君卿游览万寿寺撰写的游记,字体行楷,笔迹秀丽。该处摩崖镌刻刀法流畅,反映了宋代精湛的书法和镌刻艺术。
  宝石石刻宝石石刻,清代,位于浮梁县旧城宝石村昌江河中。石块突起江心,出水丈余,其根相连,故又称“藕石”或“飞来石”。其上有清代著名督陶官唐英所镌“玉柱”二字,其它刻字多处,今二石依然玉立。第二节石雕
  石塑佛像石塑佛像,位于浮梁县旧城青峰岭村,该地原有一座“青峰寺”,唐大中七年(853)僧普所建,元末毁,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清康熙元年(1662)修复,现寺已毁,但仍存一批石塑佛像,“文革”期间石塑佛像被破坏。现散置地面的有三尊大佛头像及身躯,其它无头石佛有弥陀、观音、罗汉、天王等。
  青石供案青石供案,位于浮梁县西湖乡茶宝村汪家祠堂内,案面为整块青石板砌成,长2.23米,宽0.47米,高1.25米。案边阳刻如意纹样,脚饰狮子,雕刻精细。该祠堂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供案为清道光年间创作。
   洪源石雕洪源石雕,明代,位于浮梁县洪源镇,现保存有石马、石虎等。刀法明快流畅,形象栩栩如生,反映了明代雕刻艺术。
   第三节匾额
  《佑陶灵祠》青花瓷匾长1.35米,宽0.44米,厚6厘米,四周绘青花缠枝番莲纹,中间亦以青花书写文字,印色为釉里红,字印均阳文凸出,字正楷,规整精工,清秀健俊,右上角腰园形引首印“古柏堂”和下款两枚方栏篆书“唐英之印”、“俊公”章,字古拙,分朱布白有致,从中可见唐英的书法功力,为研究唐英窑务史及其书法艺术和“风火仙庙”等提供了可贵资料。
   “佑陶灵祠”青花瓷匾,是雍正九年(1731)仲冬督陶使唐英为“风火仙庙”所书,镶嵌在庙的西院墙门楣的上方。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第六章革命遗址
   第一节红军旧址
  瑶里改编旧址瑶里改编旧址,位于瑶里镇瑶里村,由程家祠堂、华仁寺、敬义堂三个点组成。1938年2月10日,在皖赣边区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三年游击战争严峻考验的三支红军游击队,为适应党的战略任务的转变,在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领导及陈毅同志的亲自部署下汇集瑶里,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开赴抗日前线。改编期间,在程家祠堂召开了各界群众抗日动员大会,陈毅作了重要讲话,并宣布将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正式编入新四军序列。当年改编部队驻所保存完好。
  2000年7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医院红军医院,位于峙滩乡曲滩村。1934年5月,中共赣北特委从浮梁东乡小源迁至北乡程家山之后,与国民党部队进行顽强的战斗。战斗非常惨烈,红军战士中伤员不断增加,为了救治和保护伤员,特委决定在河西曲滩村“章氏宗祠”内创办赣北红军医院。这座宗祠是典型的清朝徽派建筑,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内修天井,冬暖夏凉,伤员们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休息。随着战斗的不断进行,伤员越来越多,医院容纳不下,就在村民家中设立病床,村民们自觉地充当护理人员。
   时任中央委员的方志敏曾到这里看望伤员,红十军的政委许立也曾经在这里疗伤。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重兵围剿,大肆烧杀抢掠,敌强我弱,双方实力过于悬殊,红军医院在这里坚持了数月之后被迫迁至何家坞。
   红十军军委办事处旧址红十军军委办事处旧址,位于景德镇市区麻石上弄6号,原为浮梁县商会。
  二层砖木结构,正立面为实二虚三层,按等份以四柱三间,柱头和中央弧顶处立有五个塔式顶,层面相交处建有突檐,门为立柱拱券形式,顶面成弧形似山峰,虚层中央开一大二小圆洞窗,整个建筑中西合璧,好似一个大牌楼。
  1930年7月6日,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等率红十军独立团攻克景德镇,在此设立军委办事处,发布《告民众书》,号召民众参加革命,并设立参军报名处,许多民众和瓷工报名参军,走上革命道路。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等军委会负责人在此办公下塌。
  1983年被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90年代后期城市改造时被拆毁。
   第二节中共县委(区委)旧址
   中共秋浦县委旧址中共秋浦县委旧址,位于浮梁县经公桥镇刘家村。
  1934年5月至10月中共秋浦县委在经公桥镇刘家村建立,10月迁安徽秋浦大板。中共秋浦县委下辖8个区,6个区设浮梁,2个区设至德,1支游击中队。
  1994年6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皖赣边八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皖赣八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位于浮梁县峙滩乡清溪滩章家祠堂,该祠堂为前后三进砖瓦木架结构,面积约300平方米。
  1934年7月中旬,在章家祠堂召开了河东、河西、乐北、婺源、鄱阳、彭泽、秋浦和祁门八县工农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了“皖赣苏维埃政府”和“皖赣军分区”,揭开了皖赣边区革命斗争的序幕。
  1994年6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河西县委旧址中共河西县委旧址,位于浮梁县蛟潭镇,现保存较好。
  1934年5月在琅溪(今蛟潭镇)成立了中共河西县委。下辖4个区,67个工农革命团,4支游击队。县委在这里领导农民公开进行武装斗争,历时3个月。
  1994年6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皖赣分区委旧址中共皖赣分区委旧址,位于浮梁县兴田乡程家山龙源村。
  1934年6月,为开辟皖赣革命根据地,牵制国民党对中心区域的进攻,中共闽浙赣省委组建赤色挺进师。期间,在此成立中共赣北特委,领导浮梁、祁门、都昌、湖口、鄱阳、彭泽等地武装斗争。后改赣北特委为皖赣特委、皖赣分区委。
  旧址为民宅,砖木结构,从北朝南,面宽9米,进深15米,占地面积150余平方米,旧址保持原有风貌。红军医院、红军被服厂、苏维埃政府等均在此村。
  1994年6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