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592
颗粒名称: 方言志
分类号: H172.456
页数: 20
页码: 2285—2302
摘要: 景德镇市地处赣皖之交,东北部邻县婺源、休宁、祁门属古徽州地域,其地方语言属吴语徽州次方言;西南部邻县市鄱阳、乐平属古饶州地域,其地方语言属赣语饶州次方言。从地域处所看,景市属于吴方言和赣方言过度地带。但是市区语言几乎没有吴语影响,与周边相邻县市语言也迥然相异,却与250公里以外的赣方言代表语一南昌话相近似。属景德镇方言赣方言体系。
关键词: 方言志 景德镇

内容

景德镇市地处赣皖之交,东北部邻县婺源、休宁、祁门属古徽州地域,其地方语言属吴语徽州次方言;西南部邻县市鄱阳、乐平属古饶州地域,其地方语言属赣语饶州次方言。从地域处所看,景市属于吴方言和赣方言过度地带。但是市区语言几乎没有吴语影响,与周边相邻县市语言也迥然相异,却与250公里以外的赣方言代表语一南昌话相近似。属景德镇方言赣方言体系。
  标准景德镇话语音区原先(民国时期及民国以前)的范围:东起童街、里村,西至三闾庙、官庄,北起四图里、观音阁,南到天宝桥、小港嘴,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人口约12万;现在东面已扩展到黄泥头,西面已延伸到瓷都大道以西大片地区,北面已拓展到樟树坑,南面已推进到吕蒙渡一线,总面积达120平方公里,人口已增至近40万。这地域似一座“方言岛”,其方言具有“都会语言”的特征。这一特征是在当地陶瓷经济、陶瓷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自唐初至五代,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移民的不断增广,出现多种方言互相磨合的嬗变趋势。当地语言随着“八方杂处”现象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形成了多种方言同时使用于交际之中的局面。
  入宋以后,镇区陶瓷经济逐步走向繁荣,宋景德元年(1004)建置景德镇。至此,镇区已成为当时全国瓷器生产中心,来自都昌、乐平、丰城、南昌、徽州等地的移民迅速增多,“八方杂处”的局面更丰富了当地语言。
  来自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周边地区和赣江、抚河流域的移民,经过唐宋以来数百年的语言磨合,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赣客方言为基础,包容多种方言特点的新语种,这就是现代景德镇方言的雏形。
  元代至明代,镇区陶瓷经济的空前发展,使迁徙人口和流动人口都迅速增加,江、浙、闽、粤等沿海商人,荆、湘、川、滇、陕、鲁、豫等内地商人,以蒙古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的采购商都经常云集镇区进行商贸活动。在更加广泛的交际活动中,使当地方言基本上形成了能与各方来客进行交际的地方语。
  清代、民国时期,景德镇方言继续伴随着陶瓷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主要表现是制瓷工艺的提高,商贸规模的扩大促使地方语言词汇不断增广,趋向成熟、准确。
  当代,大量的现代语汇已经充实到方言中,景德镇方言已成为一种语汇空前丰富,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准确表达当代社会生活的方言语种。第一章语音
   第一节声母
   景德镇方言中共包含19个声母(包括9声母)
   表10-1对照普通话声母有如下特点:
  1、方言中不含n声母,普通话中含n声母的音节(汉字),开口呼、合口呼都转读为含l声母;齐齿呼都转读为含IL(古泥母)声母;撮口呼汉字很少,不成系列,其中“女”读作[O-y],“虐疟”读作[bio]。
  2、本方言中不含卷舌音声母。普通话中含t§t§‘§(汉语拼音为ch zh sh)声母的音节(汉字),在方言中基本上都成系列的分别转读为含ts ts' s声母。普通话中含弓(汉语拼音为r)声母的音节(汉字),在方言中大部转读为9声母撮口呼,部分转读为含l,账声母。个别音节(汉字)转读为9声母齐齿呼音节,如:“荣”,普通话读音为(rong),方言读作[iurj]。
  3、声母fx分混。普通话中x声母合口呼音节,在方言中都转读为含f声母。
  4、古见母、匣母中的蟹母开口二等字“阶、解、介、界、屈、戒”和“鞋、蟹、谐”全部保留中古音,在方言中读作[kai]和[xai]。普通话中含t6t茹‘ G(汉语拼音为j q x)三声母的齐齿呼音节(汉字)有相当一部分转读为含k k' x声母,且失落介母i,转为开口呼。
   第二节韵母
   景德镇方言中共包含57韵母。其中,舒声韵38个,人声韵14个,口语韵5个。
  1、舒声韵汉语拼音(普通话)没有入声韵和口语韵,总共有39个韵。方言中增加了4个,减少4个。具体变化情况如下:
   (1)方言中增加10韵,用来拼读“哟、药、略、却”等字的方言读音。增加u9韵,用来拼读“喂(招呼声)”的方言读音(9声母音节)。
  (2)方言中“寒、山”异韵,“官、关”异韵,致使增加鼻尾韵811,按普通话中18n(即ian烟)去介母i读音,新增韵母U8n是与8n关连的,用来拼读“官”的方言音。
  (3)普通话中鼻韵母9rj(eng)和irj(ing)在方言中后鼻音淡化,致使9粤与9n不分,ir与in不分,即99、in及与之关连的韵母U20在方言中淡失。方言中没有单韵母£。
  2、入韵母(紧喉音)(全部有对应的舒声韵)3、口语韵
  [An]发音方法与otn基本相同,只是A发音口型最大。用来拼“生、撑、坑、冷”等字口语读音。“生”专指生蛋、生小孩。还有日常生活中常用“乱口(没适当的汉字标音,其音类似于普通话“擀”,意义近于乱扯。)[KAn③]”来斥责不讲道理的人和事。
   [iAn]发音方法以An类推。用来拼“饼、病、明、请、姓、影”等字口语音。“明”专指明朝(天)、明年的口语表述。
   [uAn]与[An]、[iAn]成一系列,用来标读“横”字口语音。纯方言文读“横”亦念作[xuAn],方言中没有“横”的普通话读音[x991J』(拼音heng)。
   [m]闭口鼻音只用来拼读姆妈的“姆”。
   [n]张口鼻音,但口不出气,只用来拼第二人称“你”的口语音。
   第三节声调
  景德镇方言与南昌方言一样,原本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六个声调。由于清代以来南方北方沿海内地各方来镇区的人更多,更广泛,出入更频繁。频繁的陶瓷商贸活动和其他经济文化交往活动中,多种方言的交互交际,对镇区方言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使去声分阴阳的现象逐渐淡化,慢慢地就趋向淡失。至今有个别去声分阴阳的现象。例如“看”和“瞰”是同声韵音节同为去声,如果仔细听土生土长的,没有长期离开故乡的景德镇人读“看电影”与“俯瞰”两个词语,你就会发现“看”和“瞰”有所不同,因为瞰近阳调,看近阴调。但这样的现象非常少,少得不成系列。因此,本志采用宽式记述,只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人声五个声调。表述如下:第四节音变
  景德镇方言中音变成份很少,也不凸显,并在变化中。如“尾巴”一词,旧时镇上人口语都讲[mi]巴,今已很难听见。现将较为明显音变现象的简录如下:
  1、轻声,普通话轻声多半是词的尾缀,镇区方言则不同,多在三音词的中间。如“先老早”(表示从前或以前的意思)一词的“老”读轻声,音同“捞”,尾字“早”读音重且扬起。“南门头”中的“门”读轻声,“头”音长且扬起。“斗富弄”中的“富”读轻声,使人听起来觉得与“豆腐弄”很相似。这一读法与都昌话的影响有关系,都昌话没有声母f,富、腐都读成[u]。
  2、重音,与普通话相反,镇区方言重点多在多音词词尾。如“男崽的”、“老倌”、“老太婆”三词中的尾字都读重音,特别是“婆”字读音重,扬起还延时,与前述“先老早”中的“早”字音扬起都是一个较为凸显的特点。
  3、文白异读,镇区方言中文白异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口语与文读的不同,这是普遍的,通常的各地大都同样存在的现象。另一种是由于多年来普通话的推广,产生了一种新的文白异读,即口语中念方言音,文读时用普通话读音或近似于普通话的读音。如“火车”一词方言读音为[fuots' A],在文读中则读作[xuots'e]与普通话相同(声调上尚存差异)。又如“瑞”方言本读[li],音近似“厉”或近似“丽”的方言音。镇区中年人读音依旧,但文读时都读[lei],音同“累”。这与读普通话读音(拼音rui)并不相同,只能说是相似,这一现象显现了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微弱发展趋势。下面列表举例简述。
   表10-2文言白话异读表表10-3声韵调配合表
   表10-3-1声韵调配合表表10-3-2声韵调配合表
   第五节同韵字表
  本表以常用字为收录范围,以国际音标记音,以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多音字以小一号字连词注释,以“—”表示本字;仅限文读的标明“(文读)”,仅限于口语的标明“(口语)”。本表以韵为排列次序。
   A第二章语法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随着社会发展而缓慢发展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仅是缓慢的,变化程度也是很小的,语言的稳固性总是主要的。汉语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中古时期的变化后,在语音和词汇上已经存在很大差异,各地方言尤其如此。然而,汉语语法变化相对是比较小的,先秦古文的语法虽与现代语法有所不同,但其句子的主、谓、宾和定、状、补等成分以及有关词序还是可以用现代语法来分析的,多数现代人还是比较容易读懂先秦古文的。现代汉语方言虽然因其所处地域不同而在语音、词汇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在语法上差异是非常小的,基本上是相同的。景德镇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语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其句子结构、文句用词词序都完全相同,只在词的构成、词的性质方面存在细微的区别。本志仅就此简述之。
   第一节词的构成
  复合复合构词法是指两个实词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词的构词法。它有联合、偏正、主谓、动宾、动补等形式。景德镇方言在这方面与普通话完全相同,但其词汇还是有地方特色的。如:雕塑、陈设,粉定、素胎,窑变、窑爽,浇釉、吹釉,提青、阴干(以上皆瓷业行话)。
   重叠重叠构词法是指两个相同词素或两个相同词素与另外两个相同词素相叠的构词法。有AA AAB ABB A-A AABB ABAB ABAC等类型,皆与普通话完全一致。如:常常咚咚响
   亮堂堂尝一尝慌慌张张一年一年一步一趋。
  附加附加构词法即多音词的中心词(实词)前加词头(虚词)或加尾缀(虚词)的构词方法。普通话中加词头(虚词)的形式以“老”“小”字为多,加尾辍(虚词)的主要有“子、儿、头”等形式。吴、粤方言中主要有加词头“阿”等形式。景德镇方言中基本上没有前加“阿”和后加“儿”的形式,也没有“儿化”。只有前加“老、小”和后加“子、头、佬、得、倌、家”等形式。如:老弟、老兄、小妹、小张、小李,老妈头、徽帮头、都帮头,镇巴佬、广东佬(“佬”不含贬义),男崽得、女崽得,老倌、厨倌、老人家、女人家、妇人家。部分都昌人后裔的语言中还有用“个”作尾缀的构词特点,如墨黑个、雪白个、清汤寡水个。“个”有时还替代“的”,如:我个书,哪里来个客人。
  缩合缩合构词法包括“简称”和“缩写”两大类。这方面景德镇方言也与普通话相同。如:正德碗、粉彩、青花、毛口(均瓷器名称),七脚头、四大器、四小器、七个头、八个头(瓷业行话),前四词为简称,后五词为缩写。
   第二节词的性质
  代词景德镇方言人称代词“我[IJO]”、你[ni]、他[t'A]中,“我”没有变格,只有“自己”口语称“自减”;“你”没有变格,但有两种读音:[ni]和[n]鼻尾韵单独成音节,只限口语。“他”有“其”[t6,18]的两种变格。表示人称代词复数的尾缀,除“们”之外,还有“大家”、“几个”。景德镇方言中指示代词“这”、“那”用于文读,口语中“这边”、“那边”为“咯边”、“耳边”,“咯”、“耳”也单独表示“这、那”。疑问代词“哪”用“哪里”表示,不单用“哪”。“什么”常出现在口语中,但用得更多的是“么得”。如做[tsu]么得[te]?买么得东西?还有用“几多”“几久”“几远”构成疑问代词。如:今天有几多人来参观?还要几久奠基开工?到天宝桥有好远?
  方位词景德镇方言中“上、下、左、右、前、后、里、外”以及与这些字加“面、头、边”和“左、右”与“手”组成的方位词都有,还有用“底[ti]下[xA]”表面“下面”、“后背”表示“后面”,这两个词都具有地方特色,且与南昌话相同。
  助词普通话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在景德镇方言中(口语)“的、地”基本上都被“咯”取代,如:写材料是我咯艰巨任务,给我狠狠咯打。用在补语后面的“得”与普通话的用法没有区别。景德镇方言中的时态助词“了、着、过”与普通话基本上没有区别,只在口语中以“得[te]”替代“了”。如:我们已经做好“得”准备,同志们都来“得”,小孩子都吃“得”饭。
  数量词景德镇方言中的数词无特殊词汇,量词也基本没有特有的。只有称人为“只”[tsA](基本上不用“个”)是独有的,外地非常少见。只有都昌方言中“只”字使用与之相同,这是都昌话对景德镇话重要影响之一。当地人谓“一只妇女”、“一只老倌”都不含贬义。猪、牛、羊等牲畜都以“只”为单位,不用“头”。有时还在其他地方表示“个”,如:“耳(那)只地方”;“咯只东西真是好”;“咯只事情好办吗”。“部”也是景德镇人常用的量词,如一部汽车;一部小说;我买了一部自行车等。瓷器行业还有一个专用量词“件”,表示瓷器体积的大小。如:今天外宾买了一只500件的大花瓶;门口摆一只300件的龙缸,咯只滴水观音是20件的。
  副词景德镇方言中比较特殊的副词有“有[mau]”、“恶”,“死”,“蛮”。如:我们不能“有”有电脑知识;“这个东西恶难看”;“吓死人”;“蛮大一只西瓜”。第三早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语言交际因素,即关于天象自然、季节时间、亲属称谓、家用器物、身体器官,家畜家禽、作物菜蔬等方面的常用词语,不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复杂词语。景德镇方言中的常用词汇具有与各地方言基本词?[(指范围)大体相同的普遍性,也具有淡化农耕、农时、家畜家禽等方面常用词汇的城市语言的特殊性,它还有不少陶瓷行话更体现了其作为瓷都的特殊性。
  本志辑录的基本词汇,凡与普通话用字相同、读音相近的,不予标音,不予诠释;凡具有地方特色的都标音、诠释,无法标字的,用口替代。(用国际音标标间,以①、②、③、④、⑤为代号分别依次标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声调)。
   第一节天象自然
   第二节地理地名第三节季节时间
   第四节亲属称谓
   第五节家用器物 第六节 食品蔬菜
   第七节 身体器官
  第八节基本动作
   第九节瓷业行话
   土坑采取瓷石或高岭土加工瓷土的作坊或基地。今称瓷土矿。
   匣钵装瓷坯入窑烧煅的窑具。
   釉果用作瓷釉的制瓷原料,即瓷土的一种。如:瑶里—、陈湾-。
   高岭制造瓷土的原料。
   瓷石制造瓷土的原料。
   花乳石一种瓷石,用于制瓷土的原料,产于河南省。
   釉灰制造瓷铀的原料。
   白土制造匣钵的原料,主要有乐平白土,产于该市小陂。
   老土制造匣钵的原料,主要产于市区马鞍山。
   子土制造匣钵的原料,主要产于市区马鞍山。
   辘轳车手工制造圆形瓷器的旋转车。原为人力绞动,现有电力作动力的。
   晒架晾晒瓷坯的木架。
   练泥制作瓷坯瓷土团的工序。
   做坯用瓷土团制作瓷坯的工序。
   毛坯瓷器坯胎的雏形,又叫头坯。
   修坯用坯刀修整瓷坯不规则的地方,并磨光瓷器表面,分初、精修两道工序。
   印坯用模具印压瓷坯使之定型的工序。
   上釉将瓷坯涂上瓷釉的工序。有蘸、荡、浇、涂、吹、捺等方式。
   装坯将上釉后的瓷坯装入匣钵的工序。
   柴窑用松木作燃料烧制瓷器的旧式瓷窑。
   槎窑用杂树枝作燃料烧制陶、瓷器的旧式瓷窑。
   满窑将装有瓷坯的匣钵装入窑内,满窑的技师叫驮坯。
   溜火开始烧窑须用小火,谓之溜火。
   紧火逐步转入大火(高温)烧窑。
   闭火停止烧火,并将炉口封闭,谓之闭火。
   开窑窑炉冷却后出瓷器,谓之开窑。
   揽窑专门造瓷窑和修补瓷窑的工匠。把桩烧瓷窑的指挥者,又叫火头。
   收兜脚将烧好的瓷器(装在匣钵内的)搬出瓷窑的工人。
   看色检验瓷器成色(好坏等级)的技师,又称选瓷。
   青瓷最好的瓷器。
   正色餐、琢器具瓷的一等品。
   次色餐、琢器具瓷的二等品。
   正脚有跤、黑、渣痣等毛病的瓷器。
   下脚货最查的瓷器,仅好于废品。
   圆器圆形瓷器,如“饭菜碗、茶酒杯(盅)”等等圆形无柄的瓷器。
   脱胎器薄胎瓷器,又叫胎器,脱胎器的次品叫二白釉。
   灰可器灰器表面多灰斑,可器表面多渣点,属质量差的瓷器,合理称灰可器。
   四大器指正德大碗、正德宫碗、鲜花大碗、鲜花宫碗四种大的瓷器。
   四小器指发汤碗、发饭碗、冬青石器、冬青汤碗四种小的瓷器。
   正德碗明正德年间制造或仿明正德年间制造形制的碗。
   闭饭器有盖的餐具瓷。
   琢器与圆器不同,用模具印制和用手捏制成型的瓷器,如:汤匙、带柄茶杯、茶壶、人物、鸟兽等非圆形的瓷器。
   玲珑器镂空瓷胎,用釉填充而成的精细瓷器,釉填充的孔点像晶莹的米点,分布规则有序,且半透明。
   粉定按宋代河北定窑型制制造的瓷器。
   雕塑用手捏制成粗坯,阴(或晾)干后(也有烧成石胎后)用Jf雕刻成型的瓷器,多为人物、鸟兽、龙船等陈设瓷器。
   博古器装饰有各种花纹花边的碗、盘、盆、酒壶、茶壶,过去多供茶楼酒馆用。
   素胎没有上釉的白胎瓷(已经烧成器),又叫石胎。
   寸计量盘子、瓷板大小的单位,瓷盘有十寸(又叫满尺)、七寸、五寸等种类,有一类叫“炉寸”瓷盘属五到七寸的型号。
   坯彩成品瓷的颜色釉彩,分普通彩、电光彩、洋金彩(镶金边)、粉彩、古彩、釉上彩、釉下彩等种类。
   茭草传统捆扎瓷器的精拣稻草。
   (部分已在“语法”篇中举例的瓷业行话,此处不再重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