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派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5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教派组织
分类号: D635.56
页数: 3
页码: 2280-2282
摘要: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内地会上海差会派遣美国人爱传教士(女)带领布道团进入景德镇传播福音,并买下城区前街珠弄口一染布坊(今中山南路88号)作为布道点。1901年派遣英籍传教士祝康宁和华人牧师王则久(又名王永年,余干人)来景德镇地区开展传教事业,并由英国差会拨款在染布坊地基上兴建教堂,由王则久具体经办,落成后名叫耶稣堂。
关键词: 宗教工作 基督教 教派组织

内容

内地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内地会上海差会派遣美国人爱传教士(女)带领布道团进入景德镇传播福音,并买下城区前街珠弄口一染布坊(今中山南路88号)作为布道点。1901年派遣英籍传教士祝康宁和华人牧师王则久(又名王永年,余干人)来景德镇地区开展传教事业,并由英国差会拨款在染布坊地基上兴建教堂,由王则久具体经办,落成后名叫耶稣堂。王牧师在耶稣堂传教十八年,以后差会派吴仪光牧师(都昌人)来景主持教务。1934年差会派遣美国人饶宝慈牧师来景传教并主持教务,同时来了一位中国教士汪永泉(鄱阳人),一年后饶牧师调回,汪教士调婺源教会。1935年差会派英国人毕尔德牧师夫妇来景德镇教会主持教务。1936年教会派潘先生(余干人)夫妇坐堂布道。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差会撤离上海,毕尔德夫妇回国,景德镇内地会实行自养,成立执事会,管理教会事务。选出执事7人,即:江茂孔、于老先生、姚发姣、傅师母、王三一等,执事会由王三一负责。
   抗战期间,来景德镇传道人员还有殷修德牧师(星子人)、陆希娥牧师(都昌人)、沈炳荣、潘先生、周迁标、江茂孔等。
  1943年,王三一召集许芝彩、马仁邦、熊从灵、罗正国、周迁标、江保罗等7人组成奉献布道团,前往鄱阳田坂街、谢家滩等地布道。
  1947年,毕尔德夫妇重返景德镇传道,不参与教会管理,至1950年回国。教会派江茂孔全家坐堂布道三年,直到景德镇市解放。
  1941年到1951年,内地会一直由王三一牧师主持教务,1951年7月王牧师病逝,遂由传道员马仁邦、于金山、许芝彩、官正良、熊从灵、江先泉等人组成执事会管理教务开展活动。
  1953年,景德镇卫理公会、圣公会、内地会等基督教派联合成立景德镇市基督教协进会,在福音堂进行“联合礼拜”。“文革”期间教会停止一切活动,耶稣堂被社办企业无偿占用。
  内地会的信徒多为贫苦市民、小贩、小手工业者和菜农,文化程度较低。1949年城区内有信徒400余人,农村信徒200余人。内地会除在城区耶稣堂布道外,并在浮梁县寿安乡、兴田乡、罗家等地设有分堂3所和许多福音村,还有信徒奉献给教会的房屋、农田和菜地等财物。在1950年均归还农民。
  卫理公会又名美以美会,是美国北方基督教(新教)卫斯理宗派的教会。美国独立后,卫斯理派教徒脱离圣公会而组成独立的教会,鸦片战争后传人中国。借用该会差会机构英文名称MethobistEpiscope-Mission的缩写M.E.M的音译,中文简称美以美会。公元1939年与监理会、美善会合并,称基督教卫理公会(或卫理会)。1913年,美以美会派王善治牧师夫妇二人来景德镇布道并主持教务,由美国差会拨款在城区汪家街置地建筑一座新教堂(今中华南路343号),名叫福音堂。抗日战争前后,教徒发展到100多人,为便利教徒子女就读,在福音堂楼下开办福音小学。王善治牧师博学多才,通晓三国文字,多次编写福音宣传品印刷散发,王善治一直主持卫理公会教务,直至1950年回四川养老。
  1950年,由信徒邓怀民(西医医生)去南昌按牧返景接管教务。1953年从鄱阳教区调王镇泉牧师来景德镇福音堂主持教务。期间有蔡正鉴、王安福、方必正、于山球等协助教务。卫理会同时在浮梁罗家乡建立福音村一个,并有信徒捐赠的房屋、农田、菜地、财物等收入资助农村的传教活动。
   景德镇卫理会属赣北教区,1936年划属上饶教区,1945年抗日胜利后,再划属南昌教区。
  1953年,景德镇市三个基督教派联合成立景德镇基督教协进会,在福音堂联合进行礼拜。
  “文化大革命”期间,卫理公会停止活动,教堂楼下曾被市昌江区法院借用办公,至1980年迁出。后由信徒捐资将福音堂扩建成现在的大教堂。
   卫理公会信徒,多为城市家庭主妇,陶瓷工人、手工业主等。1949年有信徒190余人。
   圣公会是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产生于英国。鸦片战争后,由英、美、加拿大传人中国。
  公元1917年,由总会皖赣教会派遣程子赣(一说字洛)来景德镇传教,担任会长。在景德镇彭家上弄租一房屋为布道点,并开办英语补习班。1927年皖赣教区调方镜清(一说方明镜)来景德镇任中文会长,并由美国差会拨款购得景德镇城区公馆岭(今珠山中路56号)临街房屋建立教堂,名叫“成得堂”,同时成立堂董事会,管理教会财产和财务开支。
  1933年,教会派遣张秉炎来景德镇任会长。张为湖北广济人,曾在安庆圣公会任会长兼小学校长,来景后即在教堂附近购置房屋8栋30间,占地2亩之多。于1931年创办圣公会宏道小学,张任校长。1939年,在景德镇里村租房开办宏道中学,张兼任校长,招收学生近百名。两年后因抗日战争及经济原因停办。1944年宏道中学复校,1946年并人天翼中学。抗战期间,教区派朱明斋、邓尧诚协助张秉炎主持教务工作。1945年,美国支援中国抗日的飞机因油料耗尽迫降在景德镇西瓜洲和浮梁峙滩,由教会派朱明斋等担任翻译,与两位飞行员沟通语言,把他们安全送回。1946年还代发联合国救济总署送来一批救济物资。建国前夕有教徒268人。1951年,景德镇圣公会积极响应“三自”爱国运动,与外国差会断绝经济关系,从当年2月开始实行自养,张秉炎任景德镇三自爱国运动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57年8月教区调邓延庆来市主持教务。“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教会停止一切活动。
  1978年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信徒逐渐参加活动,与内地会、卫理会信徒联合在市福音堂做礼拜。
  圣公会信徒多为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主要有工商业主、西医医师、护士和中、小学校教职员工,文化程度较高,据1950年调查,信徒有268人。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该会为推动下辖的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四省的宗教事业,发动1200名安息日信徒捐款,在江西庐山大林路637号建立一栋三层楼房,作为联合会暑期培训班所用。
  民国27年(1938),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传人景德镇,布道点设在城区麻石弄南侧瓷器街一所房屋,每周星期六做礼拜,由寇崇一主持,信徒不多。由于各种原因活动时间不长,以后其信徒均参加基督教其他宗派做联合礼拜。
  景德镇基督徒联合会1938年,由城内三个基督教会发起成立的组织,从事教会内的一切慈善事项。(一)订立每周星期五为“爱国祈祷日”、信徒们为国民祈祷平安;(二)由富有信徒捐献钱、粮、衣物等,发给贫困信徒,发放点设在耶稣堂内;(三)开办生产合作社于里村,安置难民和当地贫穷信徒,纺纱织布进行生产自救;(四)代发救济品。1946年由联合国救济总署发来一批救济物资,包括西药、简装奶粉、牛肉罐头、绒线、军毯、旧服装等,发放点在圣公会。
   景德镇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51年2月景德镇基督教各教派成立“三自”爱国小组。
  1958年,景德镇市基督教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正式成立景德镇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宗旨是团结、教育全市基督教徒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令、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办好独立自主的教会。
   “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爱国运动委员会的工作被迫停止。1978年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贯彻实施。
  1984年,景德镇市基督教第二届代表会议召开,恢复成立景德镇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推举于金山牧师任主任。
  景德镇市基督教协会成立于1980年,是景德镇市基督教教务性机构,其宗旨是团结景德镇基督徒,本着圣经教训,根据自治、自养、自传原则,办好景德镇教会,它与爱国会的关系是分工合作。此后,“三自”爱国会与基督教协会简称“两会”。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