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基督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58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基督教
分类号: D635.56
页数: 5
页码: 2279-2283
摘要: 景德镇的基督教是指公元16世纪以后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新教”。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华基督教内地会传人景德镇,由英藉传教士祝康宁主持建造耶稣堂。
关键词: 宗教工作 基督教

内容

景德镇的基督教是指公元16世纪以后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新教”。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华基督教内地会传人景德镇,由英藉传教士祝康宁主持建造耶稣堂。1913年中华美以美会派王善治牧师在景德镇布道并置地建造福音堂。1917年圣公会传人景德镇,1927年在公馆岭建造圣公会教堂。抗日战争时期(1938)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传人景德镇,但为时不长。上述教派组织均由外籍牧师和华人传教士来景德镇租房设布道点,讲经布道,发展信徒,培养传教人员,然后兴建教堂(或设分堂),办学校,免费学英语,搞慈善活动等方式。从城区到农村,先从城市贫民阶层手工业者、工人、农民、小商贩中传教发展信徒,进而到西医、教职员知识分子和工商业主中发展信徒。教牧人员大多由总会或教区派遣,内地会由总会派外籍牧师来主持教会,中国传教士协助,圣公会由总会或牧区派中文、外文会长来主持教务。教会所需经费均由英国、美国差会拨给,抗日战争后,经费来源减少,少量由信徒捐赠。教会设立执事会,负责教会各项活动开展,圣公会还设立校董会和司库,管理教会和教会学校的财物。抗日战争前后,是景德镇基督教较盛时期,有耶稣堂、福音堂、圣公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等宗教活动场所,信教人员渐增,全景德镇约有1000人。三个教会组织订立爱国祈祷日(每周五),联合进行礼拜,组织难民和贫困教徒生产自救,发动社会募捐奉献等慈善活动。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后,各教派基本维持现状,仍属差会管辖,外籍传教士陆续回国,均由中国牧师主持教务,并分别成立“三自”爱国小组。1958年成立市基督教“三自”运动委员会,推选张秉炎为主任委员,同时被推选为市政协委员,继后历届市政协中均有基督教代表为常委或委员。教会开始沿着“爱国爱教”、“自治、自养、自传”的方向发展,市基督教三个教派组织联合礼拜,教徒统一在市福音堂进行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政策受到践踏,宗教活动停止,教堂及所属房屋被占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逐步退还被占用的教堂和房产,开始恢复礼拜。教徒增到2234人,同时,恢复成立景德镇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第二节教派组织
  内地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内地会上海差会派遣美国人爱传教士(女)带领布道团进入景德镇传播福音,并买下城区前街珠弄口一染布坊(今中山南路88号)作为布道点。1901年派遣英籍传教士祝康宁和华人牧师王则久(又名王永年,余干人)来景德镇地区开展传教事业,并由英国差会拨款在染布坊地基上兴建教堂,由王则久具体经办,落成后名叫耶稣堂。王牧师在耶稣堂传教十八年,以后差会派吴仪光牧师(都昌人)来景主持教务。1934年差会派遣美国人饶宝慈牧师来景传教并主持教务,同时来了一位中国教士汪永泉(鄱阳人),一年后饶牧师调回,汪教士调婺源教会。1935年差会派英国人毕尔德牧师夫妇来景德镇教会主持教务。1936年教会派潘先生(余干人)夫妇坐堂布道。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差会撤离上海,毕尔德夫妇回国,景德镇内地会实行自养,成立执事会,管理教会事务。选出执事7人,即:江茂孔、于老先生、姚发姣、傅师母、王三一等,执事会由王三一负责。
   抗战期间,来景德镇传道人员还有殷修德牧师(星子人)、陆希娥牧师(都昌人)、沈炳荣、潘先生、周迁标、江茂孔等。
  1943年,王三一召集许芝彩、马仁邦、熊从灵、罗正国、周迁标、江保罗等7人组成奉献布道团,前往鄱阳田坂街、谢家滩等地布道。
  1947年,毕尔德夫妇重返景德镇传道,不参与教会管理,至1950年回国。教会派江茂孔全家坐堂布道三年,直到景德镇市解放。
  1941年到1951年,内地会一直由王三一牧师主持教务,1951年7月王牧师病逝,遂由传道员马仁邦、于金山、许芝彩、官正良、熊从灵、江先泉等人组成执事会管理教务开展活动。
  1953年,景德镇卫理公会、圣公会、内地会等基督教派联合成立景德镇市基督教协进会,在福音堂进行“联合礼拜”。“文革”期间教会停止一切活动,耶稣堂被社办企业无偿占用。
  内地会的信徒多为贫苦市民、小贩、小手工业者和菜农,文化程度较低。1949年城区内有信徒400余人,农村信徒200余人。内地会除在城区耶稣堂布道外,并在浮梁县寿安乡、兴田乡、罗家等地设有分堂3所和许多福音村,还有信徒奉献给教会的房屋、农田和菜地等财物。在1950年均归还农民。
  卫理公会又名美以美会,是美国北方基督教(新教)卫斯理宗派的教会。美国独立后,卫斯理派教徒脱离圣公会而组成独立的教会,鸦片战争后传人中国。借用该会差会机构英文名称MethobistEpiscope-Mission的缩写M.E.M的音译,中文简称美以美会。公元1939年与监理会、美善会合并,称基督教卫理公会(或卫理会)。1913年,美以美会派王善治牧师夫妇二人来景德镇布道并主持教务,由美国差会拨款在城区汪家街置地建筑一座新教堂(今中华南路343号),名叫福音堂。抗日战争前后,教徒发展到100多人,为便利教徒子女就读,在福音堂楼下开办福音小学。王善治牧师博学多才,通晓三国文字,多次编写福音宣传品印刷散发,王善治一直主持卫理公会教务,直至1950年回四川养老。
  1950年,由信徒邓怀民(西医医生)去南昌按牧返景接管教务。1953年从鄱阳教区调王镇泉牧师来景德镇福音堂主持教务。期间有蔡正鉴、王安福、方必正、于山球等协助教务。卫理会同时在浮梁罗家乡建立福音村一个,并有信徒捐赠的房屋、农田、菜地、财物等收入资助农村的传教活动。
   景德镇卫理会属赣北教区,1936年划属上饶教区,1945年抗日胜利后,再划属南昌教区。
  1953年,景德镇市三个基督教派联合成立景德镇基督教协进会,在福音堂联合进行礼拜。
  “文化大革命”期间,卫理公会停止活动,教堂楼下曾被市昌江区法院借用办公,至1980年迁出。后由信徒捐资将福音堂扩建成现在的大教堂。
   卫理公会信徒,多为城市家庭主妇,陶瓷工人、手工业主等。1949年有信徒190余人。
   圣公会是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产生于英国。鸦片战争后,由英、美、加拿大传人中国。
  公元1917年,由总会皖赣教会派遣程子赣(一说字洛)来景德镇传教,担任会长。在景德镇彭家上弄租一房屋为布道点,并开办英语补习班。1927年皖赣教区调方镜清(一说方明镜)来景德镇任中文会长,并由美国差会拨款购得景德镇城区公馆岭(今珠山中路56号)临街房屋建立教堂,名叫“成得堂”,同时成立堂董事会,管理教会财产和财务开支。
  1933年,教会派遣张秉炎来景德镇任会长。张为湖北广济人,曾在安庆圣公会任会长兼小学校长,来景后即在教堂附近购置房屋8栋30间,占地2亩之多。于1931年创办圣公会宏道小学,张任校长。1939年,在景德镇里村租房开办宏道中学,张兼任校长,招收学生近百名。两年后因抗日战争及经济原因停办。1944年宏道中学复校,1946年并人天翼中学。抗战期间,教区派朱明斋、邓尧诚协助张秉炎主持教务工作。1945年,美国支援中国抗日的飞机因油料耗尽迫降在景德镇西瓜洲和浮梁峙滩,由教会派朱明斋等担任翻译,与两位飞行员沟通语言,把他们安全送回。1946年还代发联合国救济总署送来一批救济物资。建国前夕有教徒268人。1951年,景德镇圣公会积极响应“三自”爱国运动,与外国差会断绝经济关系,从当年2月开始实行自养,张秉炎任景德镇三自爱国运动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57年8月教区调邓延庆来市主持教务。“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教会停止一切活动。
  1978年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信徒逐渐参加活动,与内地会、卫理会信徒联合在市福音堂做礼拜。
  圣公会信徒多为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主要有工商业主、西医医师、护士和中、小学校教职员工,文化程度较高,据1950年调查,信徒有268人。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该会为推动下辖的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四省的宗教事业,发动1200名安息日信徒捐款,在江西庐山大林路637号建立一栋三层楼房,作为联合会暑期培训班所用。
  民国27年(1938),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传人景德镇,布道点设在城区麻石弄南侧瓷器街一所房屋,每周星期六做礼拜,由寇崇一主持,信徒不多。由于各种原因活动时间不长,以后其信徒均参加基督教其他宗派做联合礼拜。
  景德镇基督徒联合会1938年,由城内三个基督教会发起成立的组织,从事教会内的一切慈善事项。(一)订立每周星期五为“爱国祈祷日”、信徒们为国民祈祷平安;(二)由富有信徒捐献钱、粮、衣物等,发给贫困信徒,发放点设在耶稣堂内;(三)开办生产合作社于里村,安置难民和当地贫穷信徒,纺纱织布进行生产自救;(四)代发救济品。1946年由联合国救济总署发来一批救济物资,包括西药、简装奶粉、牛肉罐头、绒线、军毯、旧服装等,发放点在圣公会。
   景德镇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51年2月景德镇基督教各教派成立“三自”爱国小组。
  1958年,景德镇市基督教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正式成立景德镇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宗旨是团结、教育全市基督教徒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令、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办好独立自主的教会。
   “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爱国运动委员会的工作被迫停止。1978年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贯彻实施。
  1984年,景德镇市基督教第二届代表会议召开,恢复成立景德镇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推举于金山牧师任主任。
  景德镇市基督教协会成立于1980年,是景德镇市基督教教务性机构,其宗旨是团结景德镇基督徒,本着圣经教训,根据自治、自养、自传原则,办好景德镇教会,它与爱国会的关系是分工合作。此后,“三自”爱国会与基督教协会简称“两会”。
   第三节教堂
  耶稣堂是景德镇内地会基督徒集会的大教堂,座落在市区前街珠弄口(今中山南路38号),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内地会传人景德镇,以英国差会经费购得临街一染布坊,次年建筑成新教堂,建筑面积约748m‘,砖木混合结构,前栋中堂为布道场所,两侧楼上楼下房间为传道人员居住。前后幢之间约距3米宽的空地,南头靠(增修)一水池,为施行浸礼之用,北面有一花园建有男女厕所。后幢楼上为礼拜堂,能容纳300余名信徒集会。楼下设更衣室、会议室、寝室、饭厅、楼梯问,墙外建一厨房。抗日战争期间,教堂周围瓷厂及民房屡遭日机轰炸,耶稣堂幸免于毁。
  1949年以后,耶稣堂一直维持现状。1953年成立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景德镇市基督教三个宗教团体联合在福音堂做礼拜,耶稣堂被社办企业占用,“文化大革命”后期落实宗教政策,在市政协和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耶稣堂产权收归市基督教协会。
  圣公会座落在市区中心公馆岭(今珠山中路56号),是1927年由美国圣公会拨款购得临街房屋建立的新教堂,名叫“成得堂”,砖木混合结构,可容纳400余座位。楼面为三层,设有客房,为部分教会人员住所。1931年在此创办宏道小学时,有开阔的教室及教师用房,并向老弄口扩建学校操场及教室。
  1953年,市基督教各宗派组织实行“联合礼拜”。1956年,宏道小学停办,圣公会房产归属市教育局。
  福音堂是景德镇卫理公会(原称美以美会)基督徒集会的大教堂,座落在市区汪家街(今中华南路342号)。1917年11月,美国美以美会出资购地兴建的,砖木混合结构,教堂占地面积近600rr12,二层楼房,局部三层,有大、小会堂,工作问及教牧人员住所。曾在此开办过福音小学,景德镇解放后,福音堂仍保持原貌,是景德镇基督教三个团体联合做礼拜的场所。“文化大革命”期间,楼下曾被昌江区法院占用,至1988年迁出,由基督教徒捐资扩建面积一倍,并装修加固,除楼下有大、小会堂和工作间外,并在二楼扩建一个可容纳800—1000人的大会堂,是景德镇市基督教集会的主要活动场所。
   教会事业
  宏道小学1931年,景德镇中华圣公会创办宏道小学,校址在彭家上弄。1937年迁公馆岭圣公会内,张秉炎会长兼任校长。开办时课程设初小,以后设高小,并开设英语课,均是全日制。解放后市人民政府接管准予立案续办,1951年改名爱国小学,1952年2月并人公立小学。
  宏道中学是景德镇圣公会于1938年创办的初级中学,在景德镇里村租房办学,由张秉炎会长兼校长,学生近百人,后因抗日战争及经济原因停办。1944年春季复办,由潘腾任校长,校址先在天主堂,以后迁公馆岭圣公会,最后迁彭家下弄湖北书院内。1946年合并到私立天翼中学,学生有百余人。
  福音小学1915年,景德镇卫理公会开办福音女校,校址设老弄口,后迁十八桥福音堂内。主要是信徒子女就读便利,费用低廉。抗日战争后,因受空袭影响,学生不多而停办。1951年改名新民小学,1952年2月全部改为公立。
  春光瓷厂20世纪50年代,景德镇圣公会将信徒奉献的钱筹办一瓷厂,厂名叫“春光瓷厂”,一方面解决贫穷信徒就业,一方面将瓷厂盈利供给教会。
   难民瓷厂在抗日战争期间,市卫理会开办过难民瓷厂,主要产品是纺织用瓷。第四节基督教活动
  敬拜又称崇拜,即通称做礼拜。基督教坚持每周星期日做敬拜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清晨或上午。后因信徒增多,增加午堂(下午2点)和晚堂(晚上7点)。参加者为信徒和慕道友(尚未受洗入教者),敬拜内容有唱赞美诗、诵读圣经、讲经布道、祈祷崇拜、自由奉献等。每月第一个礼拜日还有一次隆重的圣餐仪式。
   重大节日圣礼(又称圣事),有洗礼和圣餐(或称擘饼)。洗礼又名受礼,是信徒人教的隆重仪式,洗礼有浸洗和点水洗两种。
   复活节公历3月21日以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感恩节公历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圣诞节公历12月25日,耶稣降生之日为圣诞节,前晚即平安夜。
   祈祷活动抗日战争期间,景德镇基督教三会成立“爱国联合会”,确立每周五为祈祷日,为国家安康、世界和平进行祈祷。
   教会内还设有唱诗班、查经班、培灵会(灵修)、主日学、传道员、义工培训班。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圣礼
相关专题
复活节
相关专题
感恩节
相关专题
圣诞节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耶稣堂
相关作品
圣公会
相关作品
福音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