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5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佛教源流
分类号: D635.56
页数: 2
页码: 2275-2276
摘要: 佛教传人景德镇较早,三国吴时,浮梁有双峰寺,晋代有显教寺,在浮梁县城的南隅,已废弃。清时为先农坛。古人有“晋代风流尽徘徊、木影重”之句。
关键词: 宗教工作 佛教

内容

佛教传人景德镇较早,三国吴时,浮梁有双峰寺,晋代有显教寺,在浮梁县城的南隅,已废弃。清时为先农坛。古人有“晋代风流尽徘徊、木影重”之句。
   北魏年间,浮梁县建有高际庵(旧称高际禅寺),规模较大,占地达500平方米以上,唐、宋、元三朝均有不少文人来寺并留下诗句刻碑文。
   唐天宝十二年(753),僧用创能仁禅寺;元和七年(812),僧珐创隆安寺;大中年间(847-860),僧幽公创宝积禅寺,宋僧佛印修戒于此;大中七年(854),僧普创建青峰寺,寺在浮梁县城东隅青峰山。该寺元末毁,明洪武年重修。宋乾德元年(963),僧崇首创黄山禅寺,寺庙座落在浮梁县鹅湖镇天保宋村的黄山。元代末年(1368),兵焚。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万历年间扩建,更名为皇山寺。
   宋真宗(998—1022)时,僧秀松在镇市都创建景德寺,元毁。明洪武二年(1369)复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修。宋景德年问,僧秀松禅师在市南山建居云寺(后称南云寺),尔后,古寺毁于兵焚。
   宋有万寿寺(今景德镇市蛟潭区内蒋村万寿山),寺前小溪山上还留存北宋名士王仲舒、金君卿游览时留下的题字摩岩石刻。
  宋绍兴九年(1139),僧敬在市东南湖田村南河南侧石门山建石门寺;绍兴十年(1140),僧绍溪在里仁都肠府山建呖府寺。元末毁,明洪武元年重修。
   明洪武间在长芗都建禅师庵,在里仁都(今莲花塘)建五龙庵(此处旧称“和尚坞”)。
   清道光十二年(1832)《浮梁县志》记载的寺庙计125处,仅隋、唐、五代时期兴建的就有16座。
  清末民国期间,景德镇境内曾建过一些寺庙,均属民间信仰。诸如镇上的仙娘庙(1901年建)、华陀庙(1915年建)、杨泗庙(1915年建)、老关帝庙(1921年建)、财神庙(1930年建)、王灵官庙(1938年建)。境内实际住有出家人的庙宇仅二、三十处。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时有寺13所,庵3所,其中住有和尚3人、尼姑3人、居士21人、斋公5人、斋婆4人、信徒63人。1965年整顿寺庙后,仅保留佛教禅师庵、老关帝庙及道教斗姆宫3处,僧、尼剧减。“文化大革命”中,所有道观寺庙全部停止活动,许多庙宇被拆毁或改作其他用房,僧尼被赶出寺庙,信教群众也受到冲击。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宗教政策逐步开放。1981年5月,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肠府古寺对外开放,为景德镇市佛教活动场所。1982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文件后,宗教工作出现新的局面。1984年6月,省人民政府确定颐府古寺为全省重点寺庙。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