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53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技术
分类号: TN931+.2
页数: 4
页码: 2249-2252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江西省景德镇市的电视广播技术。
关键词: 播控技术 电视广播

内容

第一节制作
  广播节目制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线广播站播音员并收音员晚上抄中央台纪录新闻,有时白天还要主播市内重要会议新闻。机房设备只有250瓦扩音机二部,作转播用的50瓦收音机一部,另有一部铁壳美国产七灯收音机作收讯和转播用。1959年电台建立后,播音效果良好,大约在20公里以内可以收到电台的讯号。1961年采用录音播出,1962年为了从录音、放音、增音以致发射各个环节提高广播音质,由广播服务部机务组负责电台增音、发射、录音工作。并同时向省台传送了录音新闻。
  电视节目制作1983年,市广播电视局为了办好电视,紧缩各方面的开支,将经费集中在增添电视设备上,上半年用了近20万元购买录象、摄像设备;下半年又用20万元申请近5万美元的外汇进口录像、摄像设备(首批引进日本索尼摄录设备)。为丰富自办文艺节目和试办电视新闻节目创造了条件。10月1日试播景德镇市新闻和文艺节目。12月景德镇电视台建立以后,制作了一批思想内容健康和富有地方特色的电视节目。每周播出自办节目3次,计15小时零5分。
  1984年,电视台摄制第一部电视剧《刑08》上下两集,参加全国城市电视台电视剧评比获“金牛奖”。
  1985年,为了充实电视节目制作手段,市财政拨外汇5万美元,直接从日本引进一批80NY摄录、特技等设备(第二批引进)。这批设备全部到达后,基本满足了当时市级电视台的工作需要,新闻节目增加重播二次,综合文艺节目由每周二次增至七次。同年10月1日,播出景德镇电视台拍摄的第一台《国庆文艺晚会》取得良好效果,在市内引起强烈反响,迈出了自办节目的第一步。
   第二节接传
  无线广播收转景德镇人民广播电台,1980年11月在官庄建成中波发射台,发射机房距播控室(设电台内)7.5公里,播出节目由电缆传送,传音电缆加装均衡网络,传音技术指标达部颁乙级。至1985年,电缆老化严重,5对传音线中的3对已完全损坏,其余2对传输质量极差。因此,在电台内增量10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播送中波广播同一节目,兼负向中波广播发射机(功率7.5千瓦)提供节目源。
   有线广播传输1953年市区广播线路有二条,长约2公里,1956-1958年市区广播线路扩展为4条,长约25公里。
  1956年5月7日,省邮电局、省广播电台发出《关于利用乡村电话线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的联合通知》和1957年9月25日省邮电局、省广播局《关于颁发“利用县内电话线路开办农村有线广播台、站的协议”联合通知》。景德镇市在1958年开始借助电话线路对农村广播网的节目传送。1961年在原有线路基础上,架设广播专线约40华里,在没条件架设专线的地区帮助各广播站检修设备和线路,使全市农村都能听到广播。11月1日起市委批准利用电话线对农村广播。1962年为解决广播与电话串音矛盾,并为今后广播网发展准备条件,根据市委指示,一方面停止了利用电话线对农村广播,改由农村广播站直接转播本台发射节目;另一方面加强直接对城市输送有线广播。1964年恢复利用电话线对农村开放广播,由1963年Ⅱ个公社增加到4个公社,广播专线由1963年80公里增至100公里。1969年,采用载波广播技术,在全市的电话线路上传送市台的载波广播信号,电话、广播互不干扰。载波设备自制,载波频率15KHZ。1977年发展农村广播网,架设农村广播专线地下线71公里。1978年,为加强地埋广播专线日常维护,广播站技术人员试制地下线故障测试仪,利用跨步电压,检测地下线故障点,通过近一年故障排除实例,整理出用于砂土地带和粘土地带的检测数据和资料。探测仪采用20赫检测信号(先用400赫检测信号,查找地下线走向),测灵敏度提高,即使漏电电阻达30兆欧姆,仍可准确地检测出大部分断路或短路故障;采用选频放大器和间歇检测信号,加强对50赫地电流和其他工业干扰的抑制,提高检测可靠性。1978年架设广播专线76公里。1981年广播电台信号是由两条地下线(全长70多公里),分别送到两个区广播站,再由区广播站送到各社、场,从而基本上形成了以区站为中心的有线广播网独立传输系统。
  电视接收1970年,景德镇广播电台抽调6名技术人员,赴无锡电视差转台学习,其间组装50瓦黑白电视差转机一台,次年5月在市郊南山装机,自行制作安装、调试大型铜线网状喇叭形接收天线和高10米十字形发射天线,收5频道(梅岭702台频道)发1频道,差转江西电视台播出节目。
  1974年3月,在景德镇饭店八楼改用呼和浩特电视机厂产50瓦电视差转机、双层十字天线,收2频道(庐山701频道)发4频道差转江西电视台播出节目。
  1980年,马鞍山1KW彩色电视转播台开播,用双层五单元天线接收2频道(庐山701台),或5频道(梅岭702台)电视信号,发射频道为6频道。
  1983年开通庐山至景德镇的微波电路,市电视转播手段进入正规化的轨道。同年,市财政拨款购置1KW八频道双通道发射机一台,转发省电视台节目。
  1984—1985年,鹅湖区、蛟潭区分别以9频道和8频道(差转机功率50瓦)转播景德镇电视台节目。
   表7-2景德镇市1970—1985年电视发射台转播台情况
   第三节播送
  无线广播1959年9月25日,景德镇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发射功率300瓦,频率1400千赫。1963年9月26日发射机房迁太白园,发射机功率增至l千瓦,频率不变。1968年频率改1476千赫,1975年再改1476千赫。
  1978年,市郊古城乡官庄村建中波广播发射台,架76米铁塔天线,铺设长7.5公里传音电缆。1979年底传音电缆均衡网络传输技术指标达部颁乙级。1983年底电台从福建前线电台(海峡之声电台)购置7.5千瓦广播发射机、天馈线系统设备、50千伏安发电机组、高低压配电柜等技术设备,于1984年3月完成设备搬迁、安装、调试,7,5千瓦机正式播音,提高发射机功率,扩大广播覆盖率。1985年传音电缆报废,电台增开10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频率104.3兆赫,播中波广播同一节目,进行市区调频广播覆盖的同时,为官庄村7.5千瓦中波广播机提供节目源。
  1984年实验电台(八0六电台)有广播发射机2台(1000瓦和300瓦)1千瓦机1400千赫播景德镇人民台节目,1976年该台搬迁扩建,架76米天线4副,装1千瓦机4台,1986年完成“一塔多频”科研任务,因而实验开机由3台增至5台。
  有线广播1950年建收音站,有一部扩音机、两个喇叭,至年底增至3部扩音机、4个话筒、20只喇叭。1959年建立了广播站25个,输送电量为3890瓦。全市拥有收音机900部,喇叭增加到5100只,平均每13户有1只,其密度为当时全省最高。1964年联通市站的城乡基层站10个站773只喇叭。全市能够听到市站的喇叭共1845只。
  电视广播景德镇电视台共有6台发射机,5个频道,六频道为自办节目,1983年12月19日正式开播,功率1000瓦。八频道转播江西电视台节目,功率1000瓦;十三频道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功率1000瓦;十九频道转播中央电视第二套节目,功率1000瓦。二十五频道转播中央教育一台节目,功率1000瓦,同时,还有二套卫星接收设施,一套微波。
   表7-3景德镇市1959-1987年中短波发射转播情况
   表7-4景德镇市1950—1985年城乡有线广播历年覆盖情况表7-4-1景德镇市1950—1985年城乡有线广播历年覆盖情况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