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有线广播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52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市有线广播站
分类号: TN932
页数: 3
页码: 2243-2245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城市有线广播站。
关键词: 广播站 有线广播站

内容

城市流动广播1950年,景德镇市开始流动扩音广播,广播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4-6月,设备有一部50瓦扩音器,两个喇叭,一台小型发电机,一个工作人员;第二个阶段是6-8月,固定了地点(地点不详);第三阶段是9-12月,有三部扩大机,20个喇叭,四个话筒。
  市有线广播站1951年4月5日成立有线广播站(另一说:据1954年市政府办公室编纂的“景德镇市五年大事记”中所载:“1951年5月1日有线广播站正式成立”),当时全部设备仅有一个40瓦扩音机、两只5瓦号筒扬声器,一位工作人员。受当时电源条件限制,播音亦是时播时停。
  1952年,广播站设在南门头(老新华书店右侧)一幢三层楼内,人员有三人,一部300瓦扩大机,两只高音喇叭。
  1953年,广播站搬到南门头(京剧团对面)。购置了TY -2X250瓦扩音机(附前级增音控制器),500瓦扩大机2部,机房内有一部铁壳控制桌,一部日本进口的钢丝录音机,一部长城牌铁壳五灯电子管收音机。
  1953年,市区广播线路二条,一条由南门头至陶瓷销售公司门口,约500米;另一条由南门头到斗富弄,约500米。
  1954年,机房设备有250瓦扩音机2部,新添置500瓦扩音器一部,50瓦的收音带扩音机一部(作转播用),一部旧铁壳美国产7灯收音机(作收讯用),10—15瓦号筒扬音器20只,分别安装在街边繁华地段。
  1955年,扩大器8部,扬音器128只。同年,广播线路陈旧,经常发生碰线、断线故障,每天专门接线要花两个小时甚至整天,是年下半年全市机关、工厂、学校安装广播线,坚持正常开展广播体操,在三、四季度增加喇叭150只。
  1956—1958年,广播站添置一部500瓦扩音机。广播线路分四端输出:东到新厂,西到河西枫树山,南到银坑坞,北到半边街,线路长约12.5公里。
  1956年6月1日建立浮梁广播站,逐步在各区、乡所在地安装喇叭244只。1959年随着其县城划归景德镇市而进入城市广播站广播网。
  1957年,全市有喇叭514只,输送电力2300瓦。
  1958-1959年,公社、工厂、街道广播站迅速建成,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广播网。在建站过程中,一切筹建工作都是在社、厂等党组织的领导下,由单位自己负责,全部经费都由群众自觉筹集。当年,喇叭数量已达1797只,输电量2485瓦。
  1958年,景德镇市有线广播站的发展在全省中发展较快,表现突出。当年山西省曾派广播事业代表团来市参观,并赠以红旗。
  1959年3月,浮梁广播站和景德镇市广播站合并。为发展城区有线广播,开始了扬音器人户工作,入户扬音器总数达5200只。当年,同时高速度地发展有线广播,使有线与无线并举,二者互相辅助,互相促进。因而仅在上半年内,就使许多过去还没有来得及建站的公社和没有广播站的工厂、办事处全部都建立了广播站。据统计广播站达25个(安装扬音器5000只),输送电量(扩音机总功率)3890瓦,各社场、各办事处、十大瓷厂都有自己的广播站,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完整的广播网。全市已拥有收音机900部,喇叭5100只,普及到全市每个车间、生产队和每个居民区。全市平均每13户有一只喇叭,其密度为当时全省最高记录,在全省广播事业会上被评得先进红旗。
  1960年按照市区地形和机器发射能力,新建天线。高度50-60米,检修地网,将糜烂铁线改换铜线。喇叭数量增加到8000只,城市有38761户,约平均五户一只喇叭;农村32596户,平均约7户一只。年底达13000只,全市平均5户多一点一只喇叭。
  1961年加强了机器维修工作,健全了各项制度,停播事故大减少,音质音量有所改善。特别是改装了天线地网,对提高发射功率起到一定作用。
  1962年,根据市委指示,对城乡基层广播网进行了一些调整,停止了一部分不够条件、质量不高的广播站。从总的情况看,保留一部分条件较好、能坚持正常播音的广播站。广播站的数量虽比过去减少了,但在质量上经过整顿已有提高。1962年,发射机输出电力是1000瓦,不能覆盖全市城乡,原因是天线不符合标准,地网易于失效,而中波发射主要是靠地网起作用。若将天线由现在36米加到60米,地网应用电解铜线装设到山下潮湿地带,以求提高发射功率。这样做工程较大,加上物资缺乏,天线、地网不能彻底改装,只能初步改进,使发射功率保持稳定。
  同年,为了解决广播与电话串音的矛盾,并为今后广播网发展准备条件。根据市委指示,一方面停止了广播台利用电话线对农村广播,改由农村广播站直接转播本台发射节目。并在工人新村建立闸刀房,每晚7—9时定时广播、传送讯号。此时,浮梁各地都能听到广播,传送讯号停止后,电话线恢复通话。另一方面加强了广播台直接对城市输送有线广播,设立了专门的有线转播站,固定了专人管理。对广播线路进行全面整修,喇叭作了合理调整与充实,比原来增加了三倍多。绝大部分喇叭均已人户,并逐步恢复了收费制度,喇叭音质音量都比过去有改善。
  1964年,贯彻省第八次广播工作会议精神以后,集中力量大抓城乡广播网的整顿,巩固和重点发展工作,使广播宣传阵地日益扩大,喇叭数量显著增加。到年底统计,市区喇叭由1963年138只增加到777只。联通市站的城乡基层站,由1963年的4个站350只喇叭增加到10个站773只喇叭,当年全市能够听到市站节目的喇叭共有1845只,比1963年562只增长了3倍多。
  为进一步整顿和恢复全市广播网,市委、市人委成立“整顿广播网领导小组”,保证整顿广播网工作的顺利进行。领导小组的成员以市委宣传部和人委有关领导为主,吸收邮电、广播、财政、工会等有关部门参加。整顿广播网的力量培训,各公社抽调1-2名电话员、广播专职机线员,由邮电局和广播站集中短期培训,为全面整顿和恢复广播网准备了技术力量。根据省财政厅、省广播局规定:“广播站的经费主要依靠地方和群众自筹,同时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精神,市站附设中心站,其设备则由地方附加费解决。工矿企业广播站的建设经费(除用户喇叭由用户自费外)和市站内部设备,由地方附加费拨款。地方附加广播网建设费5400元,由市财政局在地方自筹费内拨款。
  按地区先后接通市站与工厂广播站的线路,逐步发展街道和里弄喇叭。1964年恢复戴家弄至太白园和扩展市站至工人新村的两路主线,使这些地区的工厂广播站能转播市站节目,并在靠近线路居民中发展一些用户喇叭。1964年下半年恢复和发展通往东郊工业区和市郊公社广播线路,以便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形成一个广播网。
  1965年以后,特别是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城市广播迅速发展。广播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它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为宣传、普及毛泽东思想服务,尤其是当时提出“传达毛主席指示不过夜”的口号,使各级党政部门更为重视发展有线广播,景德镇建立工厂、大队广播站21座,厂矿企业广播10座,安装各类扬音器9400余只。
  1968年12月至1969年4月,电台革委会响应中央号召,学习山东滕县的普及农村广播网的经验,把党中央的声音传送到广大贫下中农的家中。于是开展了帮助全市各社(场)建广播站的工作,瑶里公社做得又快又好,做到了村村安装广播线,户户有喇叭响,田头、村口有高音喇叭。为此市革委会专门在瑶里召开现场会,市革委会主任刘建华(文革前的省委组织部长)到会讲话,号召向瑶里学习,加快全市农村普及广播网的建设。
  1969年,采用了载波广播技术,自制设备,在市区至各公社(场)的电话线上同时输送载波广播信号,电话、广播互不影响,市台信号已覆盖全市24个公社(场)。
  1976年,通过全面整顿城市有线广播网,市区共安装广播喇叭10750只,为1965年的4倍。线路长度304华里,基本上做到了条条线路通,只只喇叭响。同时,协助许多厂矿、学校和较大单位,建立80多个城市广播放大站。
  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开展了全市性的有线广播网大整顿。市委拨给有线广播专用经费,街道居民委员会从人力、物力方面支持,并动员群众自筹资金,购买广播喇叭和讯号线,同时,还从留城待业青年中选派6名青年协同架线,安装喇叭。在发展广播事业中,坚持一手抓无线,一手抓有线,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又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做到有主有次,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各个击破。仅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市区的南北两个区全部线路的整顿任务。共整修换新线路100多公里,增加喇叭6000多只,做到条条里弄通广播,户户能听喇叭响。
  1978年以后,由于城市无线电收音机日益普及,电视事业大发展,有线广播的发展出现滑坡现象,规模缩小,扬声器锐减。全省多数地区呈下降趋势,但景德镇市仍保持发展势头,用有线广播与无线广播对市区和市郊区进行混合覆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全市有街道、工矿、学校广播站97座,人户扬声器增到2.15万只。
  1978年增加有线广播喇叭6300只,更新广播线路50000米。
  1977—1978年埋设了市至区站地下线71公里,架设了广播专线76公里,使市区和乡、场广播站联成广播网。
  1979年成立景东区、景西区广播站,除转播上级台站节目以外,还开办自己的节目,一般是“社(场)新闻”、“经验交流”、“文艺”等。
  1984年,全市城乡拥有大小广播站、放大站97个,入户喇叭21514只。有线广播专线、主线、架空线和地下线总长达3277公里。同年,根据市委景党发[84]35号文件精神,停止市区有线广播。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