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与出版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522
颗粒名称: 报刊与出版志
分类号: G215.56
页数: 7
页码: 2237-2241
摘要: 景德镇市域的报业自1925年出刊《新浮梁报》以后,先后曾办过《赣北日报》、《民力报》等报纸,但时间都不长,发行面也不广。景德镇解放后,1949年5月10日,从接收原《赣北日报》的基础上,创办了《景德镇日报》。不久,又改为《浮梁新闻》,园地委转至上饶,报社也迁往上饶。1955年5月,正式创办《景德镇报》,后改为《景德镇日报》。在此期间,尽管有过曲折的发展过程,但始终起到了党的喉舌、时代的尖兵作用,为党政、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浮梁县创办了党委机关报一《浮梁报》;市属社团机关和大中院校、厂矿企业亦创办了各种专业报纸。
关键词: 报刊发行 出版 景德镇

内容

景德镇市域的报业自1925年出刊《新浮梁报》以后,先后曾办过《赣北日报》、《民力报》等报纸,但时间都不长,发行面也不广。景德镇解放后,1949年5月10日,从接收原《赣北日报》的基础上,创办了《景德镇日报》。不久,又改为《浮梁新闻》,园地委转至上饶,报社也迁往上饶。1955年5月,正式创办《景德镇报》,后改为《景德镇日报》。在此期间,尽管有过曲折的发展过程,但始终起到了党的喉舌、时代的尖兵作用,为党政、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浮梁县创办了党委机关报一《浮梁报》;市属社团机关和大中院校、厂矿企业亦创办了各种专业报纸。
  第—章报纸
  景德镇地方办报较晚。当时最大的一家书报推销店是有益书报社,系安徽黟县人创办。其他还有10多人为上海、南京、南昌等地报刊作推销。订阅方式有两种,一种称为“座看”,报纸归订户所有;另一种为“行报”,阅后由订报处收回。
  1925年,景德镇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创办了《新浮梁》报,系一种八开四版页码不限的小报,宣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卖国主义和封建文化思想,在广大市民中、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中影响很大。到了1925年11月,发行量竞超过千份。从1930年起,又有国民党江西省第五战区印发的《扫荡报》和中国国民党浮梁县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审定印发的《浮梁半月刊》,以及《浮红》、《瓷讯》、《陶瓷半月刊》、《镇民周报》、《劲风通讯》、《商情广播》、《互信日报》、《宪光日报》、《救国日报》、《更新报》、《正报》等先后问世。1933年景德镇城区《陶业日报》创刊。当时,杜重远先生在景德镇创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其中当地和外来的几位进步青年,意气相投,关心国事,成立“前哨社”,在《陶业日报》上,开辟和主编“前哨”副刊,经常发表有关抗日进步作品,在广大青年中影响不小。还曾一度创办《前线报》,宣传抗日救亡运动。《陶业日报》于抗战前停刊。
  1935年下半年,由杜重远题字的《民众月刊》为江西陶业管理局机关报,多刊载陶瓷生产新闻、出版陶瓷业概况等。并辟有论著、专载等。于抗战前夕停刊。1936年《赣北日报》创刊,该报初期从属国民党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后为国民党浮梁县政府报。1940年曾一度更名为《赣北民国日报》。后又复名为《赣北日报》。直至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1930年至1940年间,景德镇出版发行的报纸还有国民党第五战区印发的《扫荡报》以及民办的《互信日报》、《民力报》、《镇民报》、《更新报》、《商情报》、《正报》等。其中,1938年担任抗敌后援会总务干事的欧阳师上任后,积极创办《抗战壁报》,同年12月兼并《火线周报》,更名为《抗日火线报》,刊登有关抗战的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并在全镇设有五个贴报处,装置有玻璃框,备有电灯照明。据统计,每天日夜读者高达干余人次。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代表进驻原赣北日报社。5月11日,由二野主办的《景德日报》创刊,社址设在杉树巷地藏庵内(现解放路153号),在乐平、鄱阳、婺源等县设立分销处,中山路823号为该报对外营业部。《景德日报》为四开四版,直排版面。主要内容是刊登新华社电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并辟有本地新闻,反映各行业恢复生产、开张营业的情况。8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挺进大西南,军管会撤销,《景德日报》停刊。9月1日,《乐平新闻》出版。当时,景德镇市属乐平地区,《乐平新闻》是中共乐平地委的机关报。由于当时区属各县通讯网尚未建立,故称之为《乐平新闻》。社址仍设在杉树巷地藏庵内。该报虽不定期,但实际上基本达到每日一期,共出48期。由乐平、鄱阳、婺源等县的分销处代销,版面直排,四开四版,用新闻纸,铅字印刷,稿件大多来自新华社电讯,少量是当地新闻。1949年10月20日,乐平地区改称浮梁地区,《乐平新闻》遂更名为《浮梁新闻》。
  改刊后的《浮梁新闻》版面作了较大变动,地方新闻占版面的三分之一,一二版刊登新闻与评论,三版为国内外新闻,四版增设了社会服务栏副刊,有时还在报上开展表扬与批评。印刷技术已能够照相制版,在发行渠道上起初仍由所属各县分销处销售,1949年11月2日改为各县邮局发行。1950年还制订了报纸订阅的优待办法,机关、部队、团体及学校订一份以上者,八折优待,50份以上者则以六折优待,发行数量近3干份。
  后来,根据省、地委宣传部指示,为密切配合农村土改工作,《浮梁新闻》于1951年9月1日改为《浮梁农民》,并由日报改为周二刊。地委成立了党报委员会,由地委副书记任主任,以加强对报纸的指导和监督。报社人员包括编采、电台、印刷工人等50余人。该报为四开四版,3天一期,由于发行数量增加,报纸采取活版印刷。一版以新华社电讯与当地重大新闻为主;二版是农业生产、土改工作经验介绍;三版为时事讲话、党的政策宣传等;四版辟有知识小品、读者来信栏目。市场行情、通联工作情况载于报纸的中缝。
  1953年6月,中共浮梁县委机关报《浮梁报》创刊,1959年2月停刊。社址设在县委院内(今莲花塘市委宿舍),由浮梁印刷厂(原址在今市档案馆)印刷。《浮梁报》是根据农村干部、群众的要求创办的,以面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政策、指导农业生产为办报宗旨。创刊初,即1956年至1957年间是三日刊,四开四版。1957年后为隔日刊,四开四版,一版是要闻、二版是农业经济、三版四版分别为文化教育和时事政策内容,报纸通过邮电局向全省公开发行,数量达4500份。
  1953年,景德镇市升为省辖市。1955年5月15日,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报《景德镇报》创刊。该报创刊时为周刊,4开4版,逢星期天出版。1956年1月1日改为三日刊。每月10期,版面由原来的直排改成横排。1957年1月1日,又改隔日刊。改刊后的《景德镇报》注重对科学文化方面的报道,把四版作固定的副刊。1958年7月1日,《景德镇报》改《景德镇日报》,实为每周六刊,星期一无报。9月15日改为日刊,但星期一仅出八版二开单张报纸。1959年3月1日,《浮梁报》撤销并人《景德镇日报》,这时,《景德镇日报》每天一期,四开四版,以适应本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从1965年7月15日起,增办《景德镇日报,农村版》四开四版,面向农村,发至生产队。
  《景德镇报》创刊时,只有编采工作人员15人,报纸只在景德镇市范围内发行,数量500余份。1966年人员发展到50余人,全国发行,发行数量增至7000多份。报社初建时人少,只设置了总编室和编辑部办公室。1956年设了总编室、工业组、政法文教组和财贸组。以后改为版面主编负责制,组长改为主编,并实行编、采、通合一。
  “文化大革命”中的1967年底,《景德镇日报》被迫停刊,此后转发以新华社电讯为内容的《新华社电讯》,继续出刊至1968年10月,这期间大部分编采人员下放农村。同年11月,报纸停止出版。
  1979年12月18日,中共景德镇市委景党发(1979)239号文件,决定创办《景德镇通讯》,为市委机关报。
  1980年1月起,创办《景德镇通讯》,作为市委机关刊物,由市委宣传部具体指导,设专人负责编辑出版,编制定为5人,由新华印刷厂承印、校对,邮局发行,每周出刊一期。3月,《景德镇通讯》正式出版发行。7月23日,省委宣传部发出25号文件,同意《景德镇通讯》继续印刷出版。8月20日,市委下达《关于成立(通讯)编委会的通知》确定了总编辑。1981年经市委批准,《景德镇通讯》编辑室同新华印刷厂合并成立“景德镇通讯”社。1982年1月,《景德镇通讯》由周刊改为周二刊。7月21日,经中共省委宣传部批准,《景德镇通讯》更名为《景德镇报》,并向省出版局办理了登记手续。8月10日,《景德镇报》正式复刊。从1983年起,《景德镇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每周二、四、六出版,报纸发行1.5万份,最高时发行达3.2万份。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兴起和发展,《景德镇广播电视》报于1985年7月2日同读者见面,市广播电视局主编,由邮局在全省范围内公开发行。此外,一些部门从1978年起经省委或市委宣传部批准备案,先后还办有几种专业性报纸,如《陶瓷市场信息》、《瓷都计划生育》、《景德镇司法》、《景德镇消防》等。第二章期刊
  1932年,国民党浮梁县执行委员会宣传部主编了《浮梁半月刊》,该刊为16开本,设有言论、党务、行政、文艺、要闻等栏目。1945年7月7日,三青团浮梁分团主编的《新血花》创刊,16开本。在这期间,还先后出版过两个专门报道陶瓷信息的刊物,《瓷讯》发行较早,不定期,32开;1945年《陶瓷半月刊》创刊,每半月一期,以国内各大产瓷区瓷厂、各大城市瓷器商店和陶瓷界知名人士为读者对象,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全国性陶瓷刊物,出版近百期,1948年由于经费缺乏而停刊。
  1958年,市陶瓷工作者协会编辑出版了《陶瓷美术》,该刊主要是以宣传景德镇陶瓷技术成就,繁荣陶瓷美术创作为宗旨。1958年至1959年出了一期,省、市新华书店发行。从第二期至1960年底,此刊由景德镇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交省、市新华书店发行。1961年至1966年又由《陶瓷美术》杂志社编辑出版。从1964年起面向全国,由邮局发行(代号44-30),是建国后景德镇市第一家向全国发行的陶瓷专业杂志,为16开本,以刊登照片为主,文字为辅,初为不定期,1960年才改为“双月刊”。每期发行3000份,共出版39期。
  50年代后期,景德镇市人民群众创作了一批民歌、诗画,市文教局主编了《瓷都文艺》,刊名系郭沫若所题。16开本,每期约1000份。1958年发创刊号一期,1959年出4期。1959年5月,该刊与《陶瓷美术》合并。
  1963年,由轻工部陶瓷科学研究所主编的《陶瓷简讯》改名为《瓷器》,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81年,《瓷器》改名《中国陶瓷》,定为双月刊,16开本,64个页码。《中国陶瓷》以组织陶瓷科技交流,繁荣陶瓷美术创作,促进陶瓷行业生产、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自己的编辑方针。杂志开设了科研与应用、古陶瓷研究、学术研究、学术讨论、国外陶瓷动态等栏目,面向全国陶瓷界,并通过邮局全国公开发行。每期印刷8500份,至1985年底止共发行83期。
  《景德镇陶瓷》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主编,于1973年经省出版局登记,期刊号为第8110号,公开出版发行。该刊在1976年,曾一度改为内部发行,共8期。1980年后,复为公开发行,面向全国。16开本,为季刊,每期发行5000份,至1985年底,共发行32期。《景德镇陶瓷》着重于宣传党和政府关于陶瓷艺术方面的方针、政策、研究古陶瓷制作经验与传统;介绍本市陶瓷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新经验,开展学术理论上的探讨,翻译介绍国外陶瓷信息。读者对象是从事陶瓷生产的工人、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陶瓷艺术设计者、全国大专院校陶瓷教学人员和学生;广大陶瓷爱好者和消费者。辟有技术交流、陶瓷贸易、瓷都风情、情报分析等栏目,每期还插有景德镇瓷器新产品的纹饰、造型、彩色照片画页。
  1979年4月,经省委宣传部批准,省期刊证第80020号备案,市文联主编了《景德镇文艺》杂志,通过邮局在市内发行。编辑部负责杂志的编辑出版,人员编制3人,该刊创办初期为季刊,第一至第四期以4开报纸形式发行,从第五期起改为16开、80页码,每期2000份。在这之前,市文化馆曾主编过《景德镇文艺》,16开本,80页码,只出了一期。《景德镇文艺》主要登载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文艺评论等作品,利用封二、封三刊登艺术照片及有关文艺活动动态的新闻照片、篆刻作品等。该杂志到1985年底共发行29期。
  1985年10月,经市委宣传部批准由市税务学会主办的《瓷都税务》创刊。该刊为16开本,50页码,内部发行。1985年出版一期,发行2000份,其目的是促进税务工作方面的学术交流,帮助税务工作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反映有关税务工作的新情况、新动向。其读者对象为税务工作者、经济理论界和工商企业界人士,以本市税务系统为主,少量用于全国税务系统交流。第三章出版
  民国以前,景德镇出版业尚未形成一定规模,难以见诸文字记载,但元、明、清以来,却有一部分古籍版本流传,如《浮梁县志》、《陶说》均有多种刻本,盛传至今。
   元代有蒋祈《陶记》问世。清代康熙十二年至道光十一年(1673—1831)有六次编修、六种刻本的《浮梁县志》,其中康熙二十一年的刻本景德镇图书馆收藏至今。
  《陶说》是乾隆年间浙江海盐朱琰撰写的我国第一本陶瓷史。此书有多种刻本,书后题跋有四:跋一、于乾隆三十九年(1744)仲春;跋二,于乾隆甲午三月朔;跋三,于乾隆丁未年(1787);跋四,民国二十年(1931)。
   《景德镇陶录》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原著蓝浦,补辑郑廷桂。继《陶说》之后,独述景德镇陶业专书。
   《景德镇陶业事纪事》向焯编著,民国九年(1920)汉熙印刷出版发行。
   《江西陶瓷沿革》,民国十九年(1930)由江西省建设厅张斐然编著。
   《景德镇陶瓷业史》江思清编著,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华书局印行。
  民国时期景德镇出版管理,曾一度受到袁世凯政府用法律形式加以控制。那时的《报业条例》规定,报纸出版发行,要经过警察官署批准,要交缴保押金,要载明发行人、编辑人、印刷人的姓名,还规定每期报纸要于发行日递送警察官署存查。1929年公布的所谓《宣传品审查条例》便是一例。1930年形成所谓《出版法》,1931年10月颁布的《出版法》实施细则,1932年11月颁布《宣传品审查标准》,1933年又修改了这一标准。
  景德镇解放后,景德镇市报业,是由报纸的主办单位或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不管是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还是内部出版发行的报纸,都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
  建国初期,国家曾制定《全国报纸杂志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凡出版报纸杂志均须依照本办法,向当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申请登记,由当地新闻出版总署核定,并发给登记证后,始准出版发行。”195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又规定;“中等以上城市报纸的创办,应经过省委的决定和中央备案,基层生产单位,首先是巨大的工厂或企业创办的报纸,须经省(市)委批准,并报中央备案”。
  1959年4月28日,成立景德镇人民出版社,社址初期设在莲社路市广播电台一楼,不久迁到解放路原景德镇日报印刷厂内。出版社设有政治经济组、科技文艺组、秘书组、经理科,人员最多时20余人,先后出版了干部理论辅导性期刊《学习》、《学哲学》和《学与用》。景德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较有影响的书籍有:宣传景德镇陶瓷技艺的丛书一套(包括精细瓷与工业陶瓷、彩绘、颜色釉、瓷雕、窑炉热工、耐火材料、机械、化工等方面)共七册;歌颂景德镇先进人物的特写集《红旗颂》;配合社教运动的《社会主义教育通俗讲话》;辅导政治理论学习的《瓷都工人论文选》、《工人讲师讲稿文选》;文艺方面的有《流传在瓷都的故事》、《瓷都歌选》、《瓷都诗画选》;地方史料方面的《瓷都》、《瓷都大事记》、《解放前的陶工运动》;宣传景德镇经济成就的《瓷都巨变》;医药卫生方面的《吴菊芳医案》;资源利用方面的《景德镇野生利用植物资料汇编》等。1961年春,精简机构时,景德镇人民出版社撤销。
  1962年10月,市文化馆在各有关单位支持下,收集、记录流行于市内及近郊农村的民歌共172首,并编印成册。
  1963年3月1日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后为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编辑的《瓷器》杂志第1期出版。1963年10月,《景德镇瓷器》(选集)大型画册,由江西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1985年8月,景德镇陶瓷馆编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出版,书中评价了建国后景德镇具有代表性的41位名家,80余幅作品。
  1985年12月,《景德镇民歌》编印成册,由市音乐工作者协会组织收集民歌250首,精选90首编成。
  1985年,刘开渠题名、王朝闻撰写编辑的《周国帧陶瓷艺术》,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景德镇日报》社初建时期,社址数次搬迁,编辑部活动场址也难固定,外出采访全靠步行。当时无摄形器材,全靠美工人员美化版面。收电讯全靠收音机,通过人工手抄。新华印刷厂是解放后接管《赣北日报》印刷厂组建的,当时仅有四开平台机,但是铅字活版印刷,易跳字出差错,到后来有了打纸型的设备,才解决了这一问题。1959年,社址从今新华印刷厂内迁到筠阳书院内,经扩建楼房,增添设备,形成一条龙式的办报流水作业线,有专门的编辑大楼,时事收讯室,捡字排印车间,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还兴建了宿舍,办报条件大为改善。
  五十年代后期,《景德镇日报》出版印刷改活版印刷为“纸型法复印版”印刷,这种方法是先将捡好的活字版作原版,压成纸型,再利用纸型浇铸成的铅版进行印刷,质量和速度大大高于活版印刷,字体由10多种增加到20多种,到了80年代,增加到45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