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5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医
分类号: R195.6
页数: 5
页码: 2170-2174
摘要: 五代时,浮梁县有道者,居南山溪谷间施医于市。明代中医也较为发达。明正统年间(1506-1521),晋江人赵应,以吏员来县任知县,爱民好士,民有疾病躬往诊问,每每痊愈。西隅人姚铨,善医术,多有奇验。舒宏,精针法,病者争至,众皆服其神。
关键词: 卫生事业 中医

内容

中医沿革五代时,浮梁县有道者,居南山溪谷间施医于市。明代中医也较为发达。明正统年间(1506-1521),晋江人赵应,以吏员来县任知县,爱民好士,民有疾病躬往诊问,每每痊愈。西隅人姚铨,善医术,多有奇验。舒宏,精针法,病者争至,众皆服其神。王应汝,善医,著有痘疹,订讹书。孙卓三,精医术,病以意治,又善诊太素脉,尝应淮藩召试药辄效,名声大振。蔡天奇医精,素问本草,平生耻受谢,其行多谊。清代,吴学敬精医,贫不计谢,人称之。汪建祚精歧黄术,起疾疗疴,每多神奇、名闻江浙,屡有匾旌。毓山吴栋宇,精歧黄术,著有《东木堂医方集钞》十卷。李柏龄精医理,兼施药济人。凌九政多读书籍,为文取法,兼通医理,治病多奇。家虽寒,性好义,有病鬻妻者,凌倾囊并痊其病。吴天权善歧黄术,不责报,每岁制药以济人。
  民国时期,来景德镇挂牌开业的中医多依附三帮(窑帮、徽带、杂帮)去开展业务,但一般都学有专长。被人称誉的知名中医中,宗伤寒的,窑帮有余益吾,徽帮有吴小园,杂帮有刘定垣。宗温病的,窑帮有汪家琛,徽帮有吴拱辰,杂帮有刘焕仁。以专科见长的有刘芝轩精杂病,王寿椿精妇科,吴幼斋精麻科。浮梁四乡知名中医也不少,新平有余仲篪、鹅湖有舒耐怀、里村有戴思斋、寿安有韩国忠、南溪桥有胡子元、福港有范尧生。
  景德镇中医的来源是五花八门,不拘一格,有去宦为医的,周馀楫任过清末民初的县知事,黎泽生任过国民党的县长等。有弃儒从医的,除锡奎做过祁昌中学校长,董世芳做过浮梁师范教师等。有先工后医的,江墨垣原是画坯工人,吴菊方原是布店店员等。有亦商亦医的,汪浩川是新平百货店的老板,江显琥是市里烧做两行的窑户等。这些中医都名盛一时。也有毕业于正式中医学校的中医,但仅2人,针灸函授班的中医3人。
  1913—1915年,国民政府成立景德镇公安局考试医生委员会,中医余益吾、刘定垣被聘为考试委员,主试中医,对考取的中医发给开业执照。民国22年(1933)冬月,工商界鄂黄徐炳森、浔阳王竹林等创办一期昌江国医学校,聘请江苏杏仁居士柏萦朱栩任教,从学者13人,多为富绅巨贾和医林名流。教材中编印有黄华岳遗著的《针灸医案》一书。民国25年(1936),酆景福任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浮梁县长时,依据国民党政府中医条例,成立景德镇中医考询委员会,自兼主任委员,聘请中医吴承忠为副主任委员,考试全市中医。前后两次各录取40余人,并上报领取中央卫生部中医师证书。
  1949年,全市有中医152人,皆为个体行医。1950年10月12日,卫生科举办业余中医进修班,进修的中医67人,获省卫生厅结业证书的64人。
  1952年5月,经市卫生科审查合格和准予开业的中医有27人。同年8月,经浮梁专署卫生科审查合格的中医有43人。当年,歧视、排斥中医的思潮曾一度泛滥,对中医事业影响较大。
  1955年3月,动员老中医带徒10名,采取集中系统授课,分别跟师临床和学专科等方式进行。1957年1月7日,市中医学习班招收的学生22名。1985年,并人景德镇医学院(后改为医专)中医专修班。
  1958年1月,市立中医诊疗所在人员少、门诊量多的情况下,为提高诊疗效率,便于提炼中药调剂和加快中药咀片配方,提出15种常见病的中医诊断要点,制定35个中药协定处方。
  1959年5月28日,在全市医药卫生人员中普及针灸疗法。1961年,市卫生局在市中医院举办景德镇针灸训练班,参加学员来自公社卫生院及厂矿医务所的医生共30名。
  1962年年末统计,全市中医人员增至202人,分布在市中医院75人,各直属医疗单位16人,农村各卫生院53人,各厂矿医务所33人,中医学徒25人。
  1965年9月,市中医院以院办校,开办附属中医学校,招生26名,学制三年。同年,在市卫生协会举办针灸师资班,学员多为市直属医疗单位的中医共48人。同时面对农村还开办一期针灸函授班,参加的学员有96人。当时在80%的医务人员中普及针灸疗法。1971年,市中医院在下放知识青年中招收10名中医学徒,实行开班授课,定向培养,学有专科。1975年,市卫校招收中医班,培养中医50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知识分子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中医归了队。1980年,给121名中医药人员评定和晋升技术职称。1981年,中医队伍不断扩大,从事中医专业的有242人。1982年,在省劳动局下达的传艺指标中,有18名老中医或主治中医师、中药师以上人员的子女被安排为中医中药学徒,并委托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办中医学徒班,采取半日跟师、半日授课的方式进行学习,1985年经省卫生厅统一命题出师考试,及格者15人,均发给出师证。当年,中医人员上增为382人。
   全市中医的门诊量一直很高。1958年,市立中医诊疗所和市中心联合诊所年门诊达30万人次。1983—1985年,市中医院门诊量年平均为168598人次。据统计,市第一、第二、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的门诊量从1972年到1985年,年平均为213098人次,全市市属医院单位中医科1983-1985年门诊量总数年平均达324909人次。
   医学成果
  医案入书民国中期,景德镇中医胡剑华的风湿夹食案和瘟疫发斑案均收载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内科项下。民国25年(1936),中医吴承忠的寒积五色痢案和噤口痢案收载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第五册第十七卷杂病泄痢门中。1982年,有肠伤寒和孕妇支络心病两案,收载在《千家妙方》上册。1985年,黄其波的针刺抢救农药中毒和硫酸镁静注所致呼吸骤停案收载在《现代针灸医案选》内科疾病中。1985年,邵继棠的阴狂案和黑尿案收载在《中医奇证新编》。1986年,有病痹辨治失误案收载在《疑难奇症案汇》。
  著作中医王家琛从长期临床所得编著成《麻科活人经验》,中医吴菊方总结临床经验编写的《吴菊方医案》。1966年,中医黄其波把历年收集的各种土方草药验方和治蛇方药,编写成《常见病土方草药手册》、《民间常用蛇草药》。1985年,中医吴承忠《杂病讲稿缀遗》,中医张了然参加,全国中医中专教材《儿科学》编写工作。市卫生局和市中医学会,前后编印《老中医经验选编》一、二辑。
   医学论文民国期间(1926-1928),中医吴承忠在《医界春秋》杂志上先后发表医学论文7篇,中医吴菊方在《光华医学》杂志发表过文章。建国以来至1984年,全市共收集中医论文188篇,其
   表4-5景德镇市第一、二、三人民医院中医科1972—1985年门诊人次表4-6景德镇市1973—1985年第一二三人民医院中医科出院病人暨医疗六大指标完成情况表中有74篇发表在全国发行的中医杂志上,有15篇参加全国或全省学术会议宣读或交流。1980年和1982年,在市科技优秀论文评选中有5篇被评为一等,22篇被评为二等,41篇被评为三等。
  创造发明1953年9月,针灸医师黄其波创制了电针,并将研究中确立的电针原理、机器装制的线路和参数等内容,撰写了《金针电疗法》,在《江西中医药》月刊1954年3月号发表。1958年10月,黄其波改变灸法热源而创制蒸气灸疗法,对制服痛症、如软组织损伤等有显效。1958年,黄其波与高文友创用线针埋藏疗法,是植线疗法之始。1959年9月,设计电动按摩器。同年,借用火花共鸣器取代梅花针刺激,比之梅花电针更胜一筹。还制有“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计算尺”等,具有实用的价值。1964年5月25日,黄其波的《金针电疗法》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西分院鉴定,属于江西省发明项目,上报国家科委发明局。1982年,张了然教授设计的舌诊电化教学仪,增加直观教学的效能。1984年,张了然采用肛门药栓治疗小儿泄泻,列为江西省儿科研究项目。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人物

舒宏
相关人物
姚铨
相关人物
孙卓三
相关人物
王应汝
相关人物
蔡天奇
相关人物
吴学敬
相关人物
汪建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