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化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48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文化管理
分类号: G123
页数: 3
页码: 2140—2142
摘要: 文化管理主要描写了景德镇文化管理局、文化设施等内容。
关键词: 文化管理 景德镇

内容

第一节管理机构
  景德镇市文化局1949年5月成立市人民政府的同时,成立了赣东北景德镇市教育局。(同年,浮梁县人民政府亦成立了文教科)。同年10月成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文教科。1956年4月成立市文教局,设文化、教育、秘书科。1959年2月,浮梁县文教局与市文教局合署办公。1960年3月分为市文化局与市教育局。市文化局下设秘书科、文化科、陶瓷美术科、剧目室。1960年9月,浮梁县撤销,县市合并,县文教局部分文化干部正式并人市文化局。1960年12月,市文化局又与市教育局合并为市文化教育局,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行政机构瘫痪,又被造反派“夺权”。1968年4月成立景德镇市革命委员会,由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宣教文卫组分管文化工作。后由宣教组、文化组分管文化工作。1968年10月,原市文教局撤销,绝大部分干部,下放农村劳动。
   表3-11景德镇市文化局1949—1985年主要领导人
   说明:1968-1971年领导人不明,据原《景德镇市文化志》中的“大事记”载:“1968年9月,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解放军支左部队进驻文艺界,领导文化大革命。”1972年10月,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化组与教育组合并,恢复市文化教育局。1979年3月再次成立市文化局,下设人事秘书科、艺术科、社会文化科、剧目创作室。1984年3月,试行机构改革,文化局机关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为人事秘书科、艺术科、社会文化科、文物管理科、计划财务科和剧目工作室。除前述科室外,还成立了党组办公室、纪律检查组、工会、团委。1984年11月,增设保卫科。1985年1月,剧目工作室单列,成立景德镇市艺术创作研究所。
  区属文化管理单位在建国初期,区、乡多分设文教助理、文教委员。1958年后,社、场设教育组(兼管文化工作)。1975年11月后,景南区、景北区、景东区、景西区先后分别成立文化教育局(区局成立之前设教育组)。1979年2月,景南区、景北区文教局撤销。同年4月,景东区、景西区文教局改为教育局。
  1980年10月,珠山区、昌江区先后分别成立文化馆;1981年9月,蛟潭区、鹅湖区分别成立文化馆,直属市文化局。1984年4—9月,珠山区、昌江区、蛟潭区、鹅湖区先后分别成立文化广播电视局。各区的局、馆成立后,大力开展了三级文化网点建设,城市街道建立了文化站、文化室,农村乡、场建立了文化站,普及面达98%。1984年11月,蛟潭区、鹅湖区分别成立区图书馆。
   第二节文化设施
  剧院新中国建立初期,原有毕家下弄的新新戏院(后改名昌南剧院)、程家巷上弄的新民戏院(后改名竟成剧院)、湖南会馆的泰安戏院(后改为工人戏院、大众剧场)都正常营业。1950年建成人民文化宫,1953年建成人民京剧院,1960年初又建成群英堂。自1965年起由于采茶剧团和越剧团相继撤销,采茶剧团所属的昌南剧院、越剧团所属的竞成剧院,改成文艺工厂生产车间,1986年又改建为游艺场。南门头的人民京剧院因年久失修而停止使用。到1990年底,全市剧院只有群英堂和大众剧场(由原工人戏院改建)两处,共拥有2500个座位。
  群众艺术馆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自解放初期开始,由于馆舍困难,不适应活动要求,先后搬迁13次之多。1983年群众艺术馆大楼峻工,才结束了这种困窘局面。现在的群众艺术馆使用面积为1900余平方米,内设小剧场、舞厅和展览厅等。
  各区文化馆也相继建成,截至1985年底,有珠山区文化馆、昌江区文化馆、蛟潭区文化馆、鹅湖区文化馆等,并以区文化馆为骨干,辐射到各街道和各乡村,如经公桥镇文化活动中心和储田乡、西湖乡文化活动中心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三级文化网络,文化网点遍布城乡。
  图书馆地处广场东侧的市图书馆(背面为检阅台)于1969年9月竣工,使用面积为1000平方米。在此之前,曾因馆址困难,先后搬迁五次(陈家街、莲花塘、人民公园、搬运公司楼上和群艺宫),目前仍感面积狭小而影响活动的开展,如许多古籍资料就因无法陈列而打捆堆放。
   工人文化宫1950年3月,景德镇市工人俱乐部在富商弄上弄的一家瓷行建立,设备仅有一台美制木壳收音机和一台木板钉成的幻灯机。
  1953年初夏,工人俱乐部迁入佑陶灵祠(火神庙),改为工人文化宫,增加了图书阅览和游艺活动,组建了以瓷业工人为主体的市工人业余剧团。
  1956年6月10日,新工人文化宫大楼落成开放,同时动工兴建了能容纳600座位的小剧场。总的使用面积达1000平方米。
  少年宫1985年9月,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少年宫主体工程竣工,10月1日正式开放,这是开发少儿智力的校外活动中心。内设有教室、展览室、活动室、练功厅等共21间。阵地活动设施有电动汽车和火车、摩托车、欢乐海洋、电动马、电动转椅、弹跳腊烛床、迪斯卡、乒乓球、滑板、秋千、荡椅等。后改名为青少年宫,并设立青年画院。第三节队伍建设
   专业培训1949—1985年底,通过接收改编、参军参干、部队转业、学校分配、社会吸收、知青上调等渠道,经过各类学校、训练班、讲习班等形式,市文化系统现已形成一支包括各类专业技艺人员311人在内的1029人的文化工作队伍。其中大专毕业50人,中专毕业59人,各种专业短期培训班结业45人。
   干部素质
  文化结构1979年3月文化局成立时,总人数16人,有大学文化的4人,大专文化的3人,高中文化的6人,初中文化的3人。1985年底总人数31人,大学文化的7人,大专文化的6人,高中文化的10人,初中文化的8人。年龄结构也更趋于年轻化。
  艺员培养1955年,市属各剧团进行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后,队伍基本稳定,就开始注意培养新生力量,面向社会招收随团学员,采用集中练功、个别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到了60年代,这批学员基本上都成了各剧团的基本演员,使青黄不接的局面得到改善。
  1960年8月,开办了市文艺学校,内设京剧、赣剧、采茶戏三个班,共招收学员140人,1970至1971年两年中,京剧团和歌舞团都从中小学招收了一批随团学员,到了80-90年代,这些学员都成长为舞台上的新生力量。1977年5月,江西省文艺学校景德镇市赣剧班开办,先后两次招收学员60名,在此基础上,景德镇市赣剧团才得以恢复。
   表3-12文化系统各种文艺职称聘用统计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机构

景德镇市文化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