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图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47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图书
分类号: Z822.1
页数: 4
页码: 2136—2139
摘要: 图书主要描写了景德镇图书发行、藏书、阅览等内容。
关键词: 图书 景德镇

内容

第一节图书发行
   私营图书发行
   泰和源文具店1892年,景德镇有一家叫“泰和源”的文具店,兼营书画,业主姓名不详,为已知的景德镇早期的书店。
  邓吉昌书店1894年,南昌人邓九畴由鄱阳来景德镇,在何家洼开了一家小笔店,1897年搬到江家弄口,成立邓吉昌书局。他们先后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广益书局等建立了业务联系,书局办得很兴旺,为在景德镇普及新文化运动发行了大量新书。
  1941年改名为邓吉昌文具书局。由于发行了从上海调进的宣传抗日救国的书刊,当年被宪兵队查封,并抓走了少老板邓华民和两名工人,经邓九畴多方营救,还特制了三件裘皮大衣贿赂宪兵队长等人,才免予追究。
  1950年改名为邓吉昌笔店,直到1966年停业,前后达72年。
   胡开文文具店1910年,安徽绩溪人胡棣萱开设的胡开文文具店,也兼营图书发行。
   太极图书店1933年,鄱阳人吴仁浩办的太极图书店,出售《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等启蒙读物。
  有益报社1934年,由欧阳三兄弟(华候、肇庆、云祥)合股经营的有益书报社,在厂前(御窑厂门口右侧)开业。有益书报社集图书、报刊、印刷于一家,还附设了阅览室,免费向读者开放,很受欢迎。1937年以来,由于发行的新书、新课本较多,有许多书都有抗日救国的内容。浮梁专署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下达《训令》9次之多,严令禁止发行抗战以来的红色书刊。
   从此,有关抗日救国的进步书刊只得转入地下发行。
  力学书店1940年,江西省教育厅为在全省普及抗日文化宣传,在十八桥附近开办力学书店,由第一区行政专署科员熊明亮任经理。由于大量发行抗日书籍,1941年书店被查封。
   益民书店1941年,朱任亮办的益民书店开业。
   赣东北文化服务社1941年,浮梁专署专员酆景福办了一家赣东北文化服务社,只办了两年就关闭了。
  中国文化服务社1941年,上海人熊晓林开办的中国文化服务社在麻石弄开业,从南昌、泰和等地调进大量进步书刊,被当局疑为共产党的地下书店,熊晓林被迫于1942年放弃书店,携家小潜回上海。
   表3-9景德镇市1892—1948年书店
  新华书店发行1949年9月初,江西省新华书店派李进科、李苏、龚循璇三人到景德镇建店,9月10日,“浮梁地区新华书店”开张营业。当时设备简陋,只有四张桌子,两把椅子。开架售书。以后逐步增添设备,扩大业务,到12月3日,《浮梁新闻》刊出新华书店启事称“……本店将设阅览室免费看书,备有图书300余种,备有书桌板凳……”,从此书店业务日益扩大,到1950年初,已有工作人员10人,并建立了行政、业务、财务、发行、流动供应等机构,期刊征订、仓库保管、课本发行、网点建设等都有专人负责。
  1950年6月,书店派出郑慎安、叶超群、胡松龄到婺源县辅导建店;11月又派雷云鹏、徐亚梅到乐平辅导建店;波阳、余干等地也都建立了代销点,同时还派人深入浮梁县属各区乡发展了一批发行员,初步形成了发行网络。
  1952年9月,浮梁支店改名为景德镇市支店,店址由程家巷迁至南门头。1958年6月,江西省店下文将景德镇市支店拨归地方管理,改名为景德镇市新华书店,实行独立核算,在此之前一直是作为省店的一个下属支店,由省店统一经济核算。
  1960年1月,由于实行归口管理,出版、发行并为一家,由市人民出版社管理,经济上实行“利润留成,以店养社”,到1961年底止。
  从1954年以来,发行网点不断增多。1959年成立美术书店,1960年开办古旧书店和儿童书店,1963年新建东郊书店,1969年开设曙光书店、先锋书店,1971年开设戴家弄书店。
  1977年,由省、市拨款新建书店大楼,建筑面积为2750平方米。1978年5月1日新楼峻工,开张营业。
  1980年,店内设科技门市部,开架售书,1984—1985年,先后开办了光华书店、珠山书亭、广场书林服务部。
   截至1985年底止,全市城乡共有发行网点217处,干部职工共57人,全年发行图书合计3723379册,销售金额达1950208元。
   第二节藏书阅览
  1774年,浮梁知县董泌倡建魁星阁收藏《上谕》,、《御前四书解义》、《学政全书》、《五经》等45部,是官办图书馆的开始。
  1920年圣公会创办了景德镇市第一个向群众开放的图书阅览室。
  1928年,成立浮梁县图书馆筹备处。同时,县立初级锦瓷职业学校,景德镇市立初级中学以及后来的天翼中学、紫阳中学、静山中学、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等都设有校办的图书室。
  1936年上半年,浮梁县图书馆正式成立,藏书3000余册。馆内设有成人读书会和儿童读书会。1937年10月,浮梁世家程益勉将家藏的经、史、子集、碑帖、志乘以及西文科学诸书12000余册,捐献给浮梁县图书馆。此时,馆藏图书逾2万册,有保持经常联系的读者一百余人。
  1947年9月,旧政府由于经费困难,停发工作人员口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勉力支撑,在莲花塘开茶社、采莲蓬,千方百计维持到1948年秋,终于关闭。
  1953年4月30日,江西省图书馆辅导部主任李景湘等四人来景德镇,筹建景德镇市图书馆,1954年3月10日,景德镇市图书馆正式开馆,馆内设采编部和阅览部,藏书29764册。
  1955年2月,根据省文化局指示,馆内设立“古旧图书清理委员会”,共收集、清理出古旧书籍1706部计4574册。同年10月,成立“处理反动淫秽荒诞图书办公室”,整顿了图书市场。
  1959年,浮梁县文化馆与市文化馆合并,将部分古旧图书拨归市图书馆,1960年,市图书馆由南门头搬运公司搬进人民广场的群艺宫。(即人民广场原仿古建筑主席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市图书馆停止开放,1967年群艺宫有倒塌的危险,馆藏图书全部搬到附近的第五中学教室堆放。1968年12月,市图书馆并入新华书店革委会,1969年5月,市图书馆在原群艺宫地基上动工建新馆,9月底峻工,使用面积为1000平方米。
  1970年4月,市文化管理站成立,新华书店革委会撤销,市图书馆为管理站下属的一个班。
  1971年,省图书馆辅导部派人来市,指导清理馆藏图书和新馆开放的准备工作,1972年4月,市图书馆恢复建制,重新对外开放。
  1973年6月,江西省图书馆工作会议在景德镇市召开,与会代表参观了市图书馆、经公桥公社图书馆、宇宙瓷厂工会图书室和石狮埠街道中渡口图书室。
  1979年4月,市图书馆增设了科技阅览室,有工业、农业、医药卫生、数理化等科技资料1805册,科技期刊255种,并特设了陶瓷美术书籍专柜。
  1980年,为配合全国善本书编目工作,对馆藏古籍进行了清理,共清理出线装书32615册,其中属善本范围的有99部854册,康熙二十一年的《浮梁县志》也在这次清理中发现,11月20日,经省古籍善本书目验收小组鉴定,是国内孤本。
  1979年至1980年,辅导部在市区各街道、里弄建立了青少年阅览室70个,受到了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奖励和表扬。
  1982年元旦,馆内新设的儿童阅览室正式开放,拥有儿童读物2012册、期刊65种,同年,市图书馆被评为先进集体,派员赴北京参加了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1985年,市图书馆事业又有新的发展。全馆共有工作人员36人,设立了采编部、借阅部、辅导部、行政办公室。借阅部下设科技阅览室、综合阅览室、儿童阅览室、报刊资料阅览室和外借处。馆藏图书达426174册,报纸72种117份,期刊722种1046份。1985年全年接待读者176358人次,辅导部下基层88次,给各基层图书馆(室)补充图书5100册,已建成的基层图书馆(室)共达185个,总藏书量509225册,辅导工作被评为单项先进,受到省文化厅的奖励。
  1985年,成立了图书馆学会,还开办了市电大图书馆学专业班。
   表3-10景德镇市主要基层图书馆(室)藏书统计
   说明:1.除鹅湖区外,藏书不足万册者未计入。
  2.截止1985年12月。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机构

泰和源文具店
相关机构
邓吉昌书店
相关机构
胡开文文具店
相关机构
太极图书店
相关机构
有益报社
相关机构
力学书店
相关机构
益民书店
相关机构
中国文化服务社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