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441
颗粒名称: 科技志
分类号: F204.56
页数: 49
页码: 2067—2113
摘要: 景德镇市建立科研机构,发展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特种陶瓷等新型产业,创办了部、省、市属各类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工作,科技人才辈出,成果累累。从1979至1985年全市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16项,其中国家级7项。造就一大批科技队伍,其中不乏有突出贡献和拔尖人才。社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蔚然成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景德镇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关键词: 科技志 景德镇

内容

唐代,景德镇市域浮梁的一瓷二茶享有盛誉,生产制作技艺集中在生产部门。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工艺技术不断创新提高,推动景德镇市境的瓷、茶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市开始建立科研机构,发展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特种陶瓷等新型产业,创办了部、省、市属各类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
  通过科研工作,科技人才辈出,成果累累。从1979至1985年全市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16项,其中国家级7项。造就一大批科技队伍,其中不乏有突出贡献和拔尖人才。
   社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蔚然成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景德镇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第—章科技机构
   第一节管理机构
  市属机构民国时期,科技工作由浮梁县建设科兼管。新中国成立初期,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未设此类机构,科技工作由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直接组织管理。1958年4月10日,中共景德镇市委决定,成立景德镇市科学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属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1959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决定撤销市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江西省科学院景德镇分院。1961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决定成立中共景德镇市委科学领导小组。1962年12月20日,中共景德镇市委决定撤销江西省科学院景德镇分院,恢复景德镇市科学工作委员会,有专职干部7人。1963年11月,市科学工作委员会更名为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65年2月,中共景德镇市委决定成立景德镇市委科学领导小组。1968年10月,市科委被撤销。
   表2-1景德镇市1958-1985年科技部门主要领导人名录
  1971年5月20日,景德镇市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内设科技组。1972年3月20日,市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撤销,成立市革命委员会经济计划委员会,内设科技组,另外成立景德镇市科技领导小组。1973年4月23日,市革命委员会调整部分机构,成立市文教办公室,科技组划归文教办公室管理。1977年4月28日,市文教办公室撤销,科技组划回市革命委员会经济计划委员会内。
  1977年12月30日,中共景德镇市委决定恢复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78年2月,景德镇市地震办公室成立,挂靠市科委。1983年11月,市地震办公室撤销。
   市科委是市政府管理科学技术工作的办事机构,业务上直接受上级科委的指导。1978年以前,市科委定编人员2—7人。1978年,市科委定人员编制13名,内设秘书科、工业科、农医科。下属机构有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学器材服务站。1983年10月,市科委人员定编28人,内设人事秘书科、技术开发科、规划调研科和成果应用科。1985年8月,全市自然科学科技人员由市劳动人事局划归市科委管理。
   区属机构
  珠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1984年以前,珠山区未设科技管理机构,有关科技工作由区工交局兼管。1984年5月,珠山区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珠山区科委),有干部职工3人。这是珠山区成立后首次设立的科技机构。
  昌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昌江区成立以来未设科技管理机构,由区工交局兼管科技工作。至1984年6月,昌江区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昌江区科委),有干部职工3人,下属技术市场有干部职工6人。
   鹅湖区科学技术委员会1984年成立蛟潭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其工作重点是农林畜业科技发展和农村的科普活动。
   第二节科研机构
  清宣统二年(1910),在景德镇创建江西瓷业公司,公司在鄱阳高门的分厂设了“中国陶业学堂”,是专门研究、实验、改良新法制瓷的科学研究机构,其研制成功的科学技术成果瓷业公司享有优先使用权。民国元年(1912),中国陶业学堂独立,易名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仍属瓷器研究制作机构,其科研成果仍由景德镇优先采用。
   部、省属机构
   轻工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详见《景德镇市志.2卷,瓷业志》)
   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详见《景德镇市志.2卷·瓷业志》)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1969年12月15日成立。系航空航天部直属单位,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直升机设计、研究和试验为主的大型综合性研究所,所址在景德镇市东郊湖田。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由原六o二所、六o四所合并后组建成立,有10个研究室,5个试制车间,还设有直升机设计、强度、结构、电子、电器测试、机械加工等40多个专业。截止1985年底,该所拥有干部职工182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70人(高级技术职务4人,中级技术职务404人、初级技术职务186人、其他276人)。拥有各类科研仪器设备1013台。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的任务是:(1)研制军用、民用所需要的各种新型直升飞机;(2)开展直升机基本理论、新结构、新系统的研究、发展工作;(3)发挥直升飞机技术的优势,研制民用产品。
  1979-1985年,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0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90项,其中数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市属机构
  市农牧渔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市农科所)1960年1月成立,所址设在丁家洲。市农科所的前身是景德镇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所址设在枫树山,后移到鹅湖公社汪家碑、庄湾垦殖场午家项分场。当时有干部职工41人,其中科技干部31人。试验用地面积60亩(其中水田30亩、旱地20亩、林业苗圃10亩)。内设一室五组:办公室、农业组、林业组、畜牧兽医组、农业气象组、植保组。1962年1月,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分家,成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址又先后迁到樟树坑、罗家。同年12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撤销,与市农业局所属的农技站、种子站、植保站、兽医站合并,成立农技总站。1964年9月,恢复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市农技总站合署办公。1966年1月,撤销市农技总站,成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同年12月,由于“文化大革命”,绝大多数科技人员、干部下放,只留下4名科技人员,与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合并为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所址从罗家迁到丁家洲。1970年,该所与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1971年,又从市共大分出,并接收原市农副业办公室丁家洲苗圃土地140亩作为试验场地。1973年,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又再次分家,成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市农科所下设人事秘书科、科研科、经营管理科、情报资料室、种禽场、特种水产场、食品场。科研科下面按专业分设水稻组、旱作组、植保组、水产组4个技术专业组。
  1985年底,市农科所有职工289人,其中科技人员35人(中级技术职务6人,初级技术职务8人,其他21人)。市农科所有科研小设备、常规化实验室和实验用地178亩(其中水田101亩、旱地34亩、鱼塘13亩、杉松混合林地30余亩),固定资产原值总额241.2万元。
  市农科所是以从事主要农作物(粮、油)育种,家禽、特种水产新品种引进和饲养管理技术为主的综合性技术开发研究所,其重点是开发研究粮油(水稻、油菜)、家禽(鸡、鸭)、特种水产(甲鱼)等适合景德镇市以及江西省的优良品种、高产栽培和饲养管理技术“模式”。1984年7月29日,市农科所作为江西省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由原来的单一水稻科学研究转变为农、牧、渔科学研究与生产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所,把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科研和经济的结合。
   市农科所从1979—1985年,共获省、部、厅、市级科技成果奖12项。
  景德镇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市林科所)1960年3月筹建,所址设在枫树山,有科技人员3人、工人4人。1960年9月,市林科所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为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在1962年1月至1979年期间,市林科所的前身是农林垦殖科学研究所,曾五度撤并,一度撤销,六度搬迁地址。1982年6月,市农林垦殖科学研究所更名为景德镇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址设在大岭坳。
  市林科所内设行政办公室、科研科、经营管理科及劳动服务公司、试验林场。科研科内按专业设置薪炭林组、用材林组、经济林组、种苗组、森保组、情报资料组。
  1985年,市林科所有职工71人,其中科技人员53人(中级技术职务1人,初级技术职务10人,其他42人)。拥有基地2500亩,其中营造各种试验林及速生丰产林2100亩,苗圃25亩,杉木初级种子园40亩。温室二幢142平方米,化验室一个,化验设备及仪器18台,藏书2850册,技术资料2690份。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69万元。
  市林科所科研方向及任务是以应用研究和推广林业科技成果为主,立足本地,积极开展用材林和经济林的栽培,速生丰产林技术研究和树木改良工作,野生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1981年以后,随着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市林科所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生产单一经营转为多种经营,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过渡。
  1979—1985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共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科技成果奖1项。
  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76年5月29日成立,所址设在市广场南路科技馆内。市情报所的前身是市科技情报交流站,隶属市革命委员会文教办公室科技组。1977年12月30日,科技情报交流站划归市科委领导。1978年11月24日,市科技情报交流站更名为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市情报所内部设置办公室、情报研究室、综合计划室、技术手段室、文献资料室5个职能科室:一个经济实体,即科达办公用品服务部。1985年10月,景德镇市专利事务所成立,隶属市科委,挂靠市情报所。
  市情报所有干部职工26名,其中科技人员22人(中级技术职务1人,初级技术职务4人,其他13人)。文献资料收藏总数达60000册。情报手段设备投资总额累计达20万元。
  市情报所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建设,以技术情报服务为主,同时注意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和管理信息服务;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科技情报,为领导决策提供情报信息;为科研生产部门的科技攻关、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以及专题情报调研、技术论证、技术培训等提供科技情报服务,使情报开发与技术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
   市医药科学研究所(简称市医科所)1970年6月成立,所址设在市珠山西路南侧大月山。
  1970年3月,市卫生局筹建市医科所,直属市卫生局领导,业务上接受省卫生厅科教处和市科委的指导。1981年11月,市医科所迁到新地址。1983年6月,市医科所并人市卫生学校,合署办公。同年10月,市医科所正式为独立的科研所,内设临床研究室、情报资料室、实验室、行政后勤室4个职能科室。
  1985年底,市医科所有干部职工1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人(中级技术职务1人,初级技术职务12人,其他4人)。拥有科研仪器设备2台(套),固定资产原值为24.4万元。
  1982—1985年,市医科所获省、市科技成果奖各一项。
  市医科所的研究方向与任务:1982年以前,主要从事传统中草药的发展、整理和剂型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如红管药治疗老年性支气管炎、夹书草治疗肝炎,红卫蛇药、兔耳一支香治疗肝炎、宫颈炎等的研究。为贯彻1984年全省医科所长、医学情报站长工作会议提出的地市级科研所应放弃“小而全”转向专科特色发展的建所思想,该所的研究方向转向优生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优生诊断技术的研究、引进、改造和推广应用工作,如人类精液冷冻、组织培养、遗传病诊断、缺陷儿调查、染色体带、绒毛染色体的制备等。
  市茶叶科学研究所1978年12月成立,隶属市农牧渔业局,所址设在印墩下。市茶科所内设4个职能科室:科普培训科、科研生产科、人事秘书科、茶叶技术推广站(1980年并人市茶科所)。3个直属队:茶叶生产队、科研苗木队、多种经营队。
  1985年底,市茶科所有干部职工47人,其中科技人员4人(中级技术职务1人,其他3人);拥有土地200余亩,其中试验茶园14.2亩,花圃2亩,旱地和待开林地40亩;有各种制茶设备(揉捻机、烘干机、茶叶炒干机、切茶机、粉碎机、发电机)8台;有各类图书资料68册,专业期刊10余份。
   市茶科所的研究方向及任务是:围绕景德镇市建设优质出口工夫红茶基地目标,从事茶叶科研,茶叶技术指导、培训工作。
  景德镇市建筑设计院1956年7月成立,院址设在市莲花塘。前身是景德镇市城建局设计室。1959年,市城建局设计室曾改名为市建工局设计室,1972年又改为市城建局综合设计室,1978年改为市建筑设计室,1980年更名为市建筑设计院。
  市建筑设计院内部组织机构设置:院党委设党委办公室;行政技术管理部门设置技术管理室(质管、资料、情报、技术培训),计划业务科(业务、计划、晒图、图档),财务科;生产部门设置:一室(建筑、结构设计),二室(建筑、结构设计),三室(水、电、暖、空调设计及预算),四室(城市规划及市政工程设计),五室(工程地质钻探、土工试验、地基处理及测量),电子计算机室,建材、结构试验室,劳动服务站。
  市建筑设计院的主要任务是:各种类型工业建筑设计及厂区总平面、厂前区、生活区规划;各种类型民用建筑与公共建筑设计;建筑室内外装潢设计;城市详细规划;城市小区与农民新村规划设计;园林、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给排水、电气、暖通、空调设备设计;市政工程设计(道路、桥梁、供排水、供电、煤气);工程地质钻探;土工试验、工程测量、建筑材料试验与结构试验,各种软弱地基处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直至竣工验收的总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景德镇陶瓷工业设计院(详见《景德镇市志.2卷·瓷业志》)。
  企业科学研究、设计所(室)机构景德镇市企业科学研究、设计所(室)(简称企业科研机构)始于1965年5月,至1985年12月,已有15家厂矿企业成立科研、设计机构。该类机构主要从事工艺研究、新产品开发设计、新技术引进推广、进口设备消化吸收。表2-2景德镇市1985年企业科学研究、设计所(室)
   说明:有关陶瓷科研单位见《景德镇市志,2卷·瓷业志》。
   第二章科技队伍
   第一节人员结构
  景德镇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是饮誉全球的瓷都,历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技艺名家、管理人才。有证可考的名家有薛仲佐,字光辅,唐宪宗元和间(806-820)进士;程节·字信叔,宋仁宗嘉柘六年(1061)进士;汪澈,字明远,宋绍兴八年(1138)进士,朱貔孙,字兴甫,宋淳宗四年(1244)进士;戴珊,字廷珍,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邓梦琴,字虞挥,清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邓传安,字旰原,清嘉庆进士;闵遴,字登云,清雍正元年(1723)举人;汪龙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举人,据《浮梁县志》和《江西历史人物》记载,从事陶瓷工艺、美术的技艺名家有:宋代的张敦礼;明代的吴十九、计礼、蓝文豹、朱重光、徐湖、姜济、江济、黄勉;清代的胡思荣、项绅、唐英。知名的中医有:明代的孙卓三、蔡天奇、方其道、姚铨、王应汝、汪廷祚、吴学敬、叶德荣、舒宏;清代的吴栋及元代的学者、教育家吴迁。民国时期,主要有:张浩、王琦、汪野亭、王大凡、邹如圭、吴菊芳等人。
  民国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各行业日渐衰落,技艺人员减少。1949年景德镇解放初期,人才紧缺。1952年,全市只有科学技术人员36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9名,其它技术人员7名)。表2-3景德镇市1985年市区全民所有制单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结构分布情况
   说明:不合乐平县。
   表2-4景德镇市1985年市区全民所有制单位社会科学技术人员结构分布情况单位:人
   说明:不合乐平县
   表2-5景德镇市1985年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人员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科研机构的陆续建立,科学技术人员队伍逐年扩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景德镇市委、市人民政府重视智力开发,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稳定了科学技术人才队伍,使景德镇市科学技术人才队伍的状况有了改善。据统计,1966年,全市有各类科学技术人员2985人;1978年10月,全市有各类科学技术人员5133人,其中自然科学人员3627人、社会科学人员1506人。已获得技术职称的有2266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11人、助教19人、陶瓷美术家23人、设计师22人、设计员110人、会计师2人、助理研究员1人、副工程师77人、技师15人、技术员739人、助理技术员246人、正副主任医师和药师22人、主治医师4人和中西医师、药师、检验师297人,中西医士、药剂士、护士、助产士、技士、检验士677人,未取得技术职称的1804人。1985年,全市有各类科学技术人员21867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2724人,社会科学技术人员9143人。
   第二节考评晋升
  1959年,为表彰景德镇陶瓷艺术人员的成就和鼓励创新,通过各基层单位评选,市陶瓷美术技艺评选小组审议,中共景德镇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为193名陶瓷美术技艺人员授誉,其中33人为陶瓷美术家;55人为陶瓷美术设计师;105人为陶瓷美术设计员。1960年3月8日,中共景德镇市委工交部拟定《关于评定陶瓷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职称的意见》,对技术职称的评定范围、对象、评定等级、做法和报批手续作出规定。同时制定出《景德镇市陶瓷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同年,经江西省人民委
   表2-6景德镇市1980—1983年科技人员职称评定统计员会批准,景德镇市有17人(绝大部分是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人)被授予工程师称号。其中7人为陶瓷热工工程师,4人为机械工程师,1人为木工工程师。1961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市人民政府为第二批陶瓷美术技艺人员113人授誉,8人为陶瓷美术家;23人为陶瓷美术设计师;82人为陶瓷美术设计员。1964年,全市共有陶瓷美术家36人,热工、工艺工程师、设计师、技术员和陶瓷美术设计员230人。
   表2-6-1景德镇市1980-1983年科技人员职称评定统计
  1966年,科技人员晋升职称停止。部分科技人员的职称被撤销。
  1978年5月26日,中共景德镇市委批转市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对原有职称的科技人员,要求立即给予恢复,没有确定职称的应通过考核以确定相应的职称,并对报审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同年6月,市革命委员会在全市科学大会上宣布恢复和授予87名科技人员技术职称。同年10月20日,历经3个半月时间的全市科技人员普查工作结束。据统计,全市共有科技人员5133人,其中自然科学人员2925人、社会科学人员2208人,已获得技术职称的有2266人。
  1980年1月22日,中共市委发出通知:对工程技术人员考核和技术职称的晋升工作,要按照国务院1979年12月颁发的《工程技术干部职称暂行规定》文件精神办理。
  1980年9月20日,市革委批转市人事局《关于在全市进行科学技术干部技术职称复查套改、评定晋升工作的请示报告》。部署技术职称的套改、复查、考核工作。从而使各类技术干部职称评定晋升有章可循。同年10月9日,市科学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委员会成立。评委会委员由81人组成,分为陶瓷工业、机械、建筑、电子、陶瓷美术、农业、教育、财会统计、卫生9个专业组。1982年4月21日,市社会科学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成立,评委会委员由28人组成。1982年4月,在陶瓷工业公司、商业局、建设银行、景德镇陶瓷厂、红星瓷厂、光明瓷厂分别进行了统计专业和经济专业职称的评定试点工作。1983年7月,又在艺术瓷厂进行了工艺美术职称评定试点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开展。按照有关规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的范围包括三方面:一是复查范围,主要是1967年1月以后确定或提升的技术职称的科技干部;二是套改范围,主要是1966年底以前确定或提升的技术职称不符现行规定的名称的科技干部。如1966年底以前定为一至六级工程师套改为高级工程师,六级以下工程师仍维持工程师称号,定为技术员的套改为助理工程师,定为助理技术员的套改为技术员;三是评定晋升范围,凡是现在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科技干部,本人提出申请,又符合现行规定的,均可参加评定晋升技术职称。
  批准授予技术职称的权限是:初级职称,经市评委会审查后,由同级主管部门授予;中级职称,经市评委会考核评定后,由市政府批准授予;高级职称,由市评委会负责初步评议,推荐上报,经省高级评委会考核评定后,由省政府批准授予。
  1983年9月,景德镇市职称评定工作暂停。1985年,根据中央职称评定工作小组职称字(1985)3号文的精神,对职称评定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评聘结合,先评后聘,取消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制。
   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聘)情况表见前页。
   第三节进修培训
  1982年3月,市科协会同市科委、市人事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发1981年8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转发省科学技术干部局《关于加强自然科学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赣考字1981年35号文件)精神,为帮助广大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干部提高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外语水平以及知识更新,经共同研究,联合向市政府提出,要求成立《景德镇市科技干部进修学院》,市政府于1982年7月21日以景府办(1982)11号文批复同意成立。
  1982年3月,为帮助在职的科技人员补习基础理论课程,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举办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英语4个单科培训班,共培训学员400人(次)。
   第三章科学技术管理
   第一节规划计划
   科技发展规划景德镇在1973年至1985年期间,先后组织编制过3次科技发展规划。
  1973年7月,市革命委员会文教办公室科技组组织编制《江西省景德镇市1973-198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规划重点发展项目36项。其中,农业13项;陶瓷3项;机械工业5项;电子工业6项;轻工业、化学工业4项;医药卫生5项。农业项目的重点放在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水稻杂交优势的利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和耕作制度改革方面。陶瓷项目侧重产品器型、规格设计,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的自动化、连续化研究方面。机械工业项目,轻工业、化学工业项目和电子工业项目则注重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医药卫生项目的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新药物的试验研究上。
  1978年6月,市科委根据“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坚持科研一定要走在经济建设前面的原则,结合全市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自然条件、资源特点和技术基础情况,组织编制《1978-1985年景德镇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突出的重点是:陶瓷工业以陶瓷生产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为研究重点;加快发展电子工业和电子技术应用的研究;加强机械工业的基础技术和程序控制的研究;大力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积极发展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同时把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也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规划纲要》共列出了重点科技项目39项,计116个课题。
  1981年6月,市科委组织编制《景德镇市科学技术“第六个五年计划”和十年设想》,强调在今后的5年、10年内,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科技工作必须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紧密围绕当前当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关键问题。陶瓷工业以提高瓷器质量的研究为重点;农业以开展农业区划工作和土壤普查工作,进行土壤改良、治理水害,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为主;加强综合节约能源技术的研究;大力加强民用电子产品的开发和电子基础元件、器件的研制工作,列举了重要科技项目38项。其中,重大科研项目19项、新产品试制项目14项、工业化试验项目3项和引进消化吸收项目2项。
  年度科技计划在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年度科技计划是科技管理部门及其具体办事机构的首要任务之一。年度科技计划分为国家、省(部)和地(市)3级,同时根据科技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又分别建立了各类计划。年度科技计划由哪级下达,就由哪级进行管理。科技计划的编制由立题、编制科技项目(课题)申报书、编制下达科技计划任务和签订《科技合同》几个环节组成。
  1978年,景德镇市科委恢复后,每年都要编制和下达年度科技计划。从1984年起,除编制下达上述计划外,新增加了一个主要是针对农村和中、小型企业,促进先进的、适用技术转移,投资少、见效快的科技成果迅速扩散的“星火计划”。
  1979-1985年所下达的科技项目(课题)计划详见下表:
   表2-7景德镇市1979—1985年科技项目(课题)总表表2-8景德镇市1979—1985年科技项目(课题)计划表表2-8-1景德镇市1979—1985年科技项目(课题)计划表表2-8-2景德镇市1979—1985年科技项目(课题)计划表表2-8-3景德镇市1979—1985年科技项目(课题)计划表表2-8-4景德镇市1979—1985年科技项目(课题)计划表表2-8-5景德镇市1979—1985年科技项目(课题)计划表表2-8-6景德镇市1979—1985年科技项目(课题)计划表表2-8-7景德镇市1979—1985年科技项目(课题)计划表表2-8-8景德镇市1979-1985年科技项目(课题)计划表表2-8-9景德镇市1979—1985年科技项目(课题)计划表表2-8-10景德镇市1979—1985年科技项目(课题)计划表表2-8-11景德镇市1979—1985年科技项目(课题)计划表
   第二节经费管理
  景德镇市用于发展科技事业的经费分为: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重大科技项目补助经费)和自然科学发展基金,后又增加了银行科技贷款。各种经费的用途不同,使用管理也有区别。
  科学事业费和行政经费由各级财政管理部门按编制委员会核定的编制数,分年度统一拨给各级科委掌握使用。从1974年起,市科委掌握的科学事业费详见表。
  各级专业科研机构的科学事业费,是根据各专业科研机构的编制数,由各级财政管理部门按年度统一拨给各有关主管局,再由各主管局以科技事业发展经费的形式拨给各专业科研机构。从1973年起,市属各专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事业费详见表。
   科技三项费用是对各专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国有和集体企业和有关机构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课题)指令性计划的补助性经费。
  1980-1982年,景德镇市的科技三项费用是由江西省财政厅核定一个基数,市财政局则根据省财政厅核定的基数拨给市科委。
  1983年以后,江西省财政厅收回专项拨款基数,改由省科委、省财政厅直接按项目(课题)带经费下达。
  1983年起,市科委遵照江西省科委《关于从本年度起各地、市管理的科技项目一律签订{科技合同)的通知》精神,规定凭《科技合同》办理拨款手续。但科技三项费用的使用是无偿的。
  1984年5月,江西省科委颁发《有偿科技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市科委根据规定精神,实行拨款制度改革,推行项目(课题)承包责任制,根据科技项目的性质不同,变科技三项费用全部无偿使用为部分有偿使用,确定不同的偿还比例,定期回收应偿还的部分用于科技再投入。
   表2-9景德镇市1966—1985年市财政开支的科技三项费用表
   说明:本表数字来源为市统计局历年的统计年鉴。1973年以前的科学事业费统计在科学文教卫生事业费中,无法分开。表2-10景德镇市1971-1985年科委控制使用的经费表
   说明:1982年以前市科委的行政经费在市财政局行政费中列支无法分开。
   第四章科技服务
   第一节科技情报,
  景德镇市域内的一些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县区科委、有关局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相继成立情报机构,有代表性的情报机构如下:1971年3月航空航天工业部第六o二所情报组成立;1973年3月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情报中心成立;1976年5月29日景德镇市科学技术情报交流站成立;1980年景德镇市机械工业科技情报站成立;1981年8月31日由市房管局牵头组建的江西省房地产科技情报网成立;1982年市水利电力科技情报站成立。
   为给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以及为科研、生产提供情报信息服务,每年市科委都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技政策研究和科技情报调研项目,1980—1983年有12个调研项目获江西省科技情报成果奖。表2-11景德镇市1980-1983获江西省科技情报成果奖项目表
  文献资料是情报研究和交流服务的基础,各情报机构注重文献资料的搜集、加工、整理和交流服务。市情报所自成立以来,收集了大量的科技情报资料,丰富了馆藏。其资料类别有科技图书、报纸、期刊杂志、工具书、专业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成果档案资料、录像录音带等,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检索手段,初步形成景德镇市综合性的科技文献库。
  将情报信息向外界进行报导和交流,是各情报部门的职能工作之一,大部分情报部门都出版了自己专业领域的刊物。自1976年起,由市情报所编辑、出版、发行的综合多学科、专业面广的科技情报刊物,先后有《情报交流》、《科技参考》、《科技信息》、《景德镇科技简报》。《科技参考》主要刊登市情报所的调研报告、综述等。该刊物在1982年和1983年被评为市优秀情报刊物。1985年更名为《景德镇科技简报》。《科技信息》创刊于1979年。该刊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全市各条战线科技管理工作的经验,推广科技成果,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学术讨论,介绍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是一种具有一定水平、内容广泛丰富、形式活泼多样的综合性科技情报刊物。
  1984年被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列为国内文献馆重点收集科技期刊之一,并输入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供全国各地读者应用;上海图书馆也将该刊物列为常年重点收集的期刊之一。为更好地给农村、乡镇企业、中小型企业和科研工作提供适用技术和情报信息,从1983年起,该刊物由季刊改为月刊。
  另外,组织放映科技电影和科技录像,召开科技信息新闻发布会和“科技大蓬车”,也是科技情报交流的一种形式。对市外情报交流除情报刊物交流外,还与全国各地科研、教学及情报机构建立情报信息协作关系。关系单位共有912家,遍及北京、天津、上海和河北等29个省市。第二节专利
   市专利事务所于1985年10月经江西省专利管理局和市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属事业单位,科级建制,隶属市科委领导,挂靠市情报所。
   表2-12景德镇市1985年获申报国家专利项目
   专利事务所是专利代理人依法办理专利申请和其他专利事务的专业服务机构。1985年1-10月,市科委、市经委及市有关部门指派15名科技干部分两批先后参加由中国专利局在南昌举办的专利代理人培训学习班。
   第三节技术市场
  1984年6月6日,省科委发出《关于开展市(区)科技市场工作的通知》,1985年景德镇市科委、珠山区、昌江区、鹅湖区、蛟潭区等4个区科委和乐平县科委先后成立技术市场,市技术贸易中心隶属市科委领导,各县、区技术市场隶属县、区科委领导;景德镇市的各大企业、研究所及陶瓷学院也都相继成立从事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的机构。
  技术市场的经营宗旨是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为指导,以促进生产发展,振兴景德镇经济为目的,以经济互利为杠杆,为院校、科研、生产以及应用技术的单位和个人,沟通技术贸易渠道,促进技术流通和经济发展。技术市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专业性或综合性的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引进、技术培训、技术贸易、技术信息、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向用户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使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生产,把技术变成商品,推动商品生产的发展。
   第四节地震测报
  景德镇市地处赣北和赣东北之交,北面毗邻安徽省,在大地构造上属江南台背斜的九岭隆起(东段)和赣湘桂台向斜的萍(乡)一乐(平)凹陷带(东段)。1820年5月,浮梁县城(新平乡旧城)发生4.5级地震(震中:北纬29。35’,东经117。28,,烈度5)。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级地震,波及景德镇市,市区沿河路一带以及市郊的南安公社及经公桥公社、峙滩公社等地均有震感,烈度约为3—4度。1982年7月16日市郊的历尧油库出现油罐火车车箱自行滑行20多米以及堆放的钢管、砂粒自行滑落等现象。1984年5月21日晚(约23-24时),江苏省大丰、南通附近海域(边)发生的5.8级地震波及景德镇市,在市区斗富弄附近的市赣剧团宿舍有明显震感,三楼房门拱顶发裂,墙体倾斜等,小震和类似地震的自然现象,历史上也间有出现。
  1973年初,福建、江西两省成立了闽赣地震烈度区划编图组,用了几年时间编制出福建、江西地震烈度区划图,反映了各区地震的基本烈度。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后,江西省地震办公室召开全省地震工作会议,市文教办公室科技组、市建设委员会均派员参加了会议。回市后即召开会议进行传达贯彻,会后由市文教办公室负责,在市城乡5个中学组建(业余)地震群测群防观测点。因组织管理工作没有具体落实,又无经费,观测点没能正常进行工作。
  1978年2月,根据市编委(78)04号文件精神,景德镇市正式成立地震办公室,定编3人,由市科委领导。市地震办公室成立后,在全市迅速恢复组建了5个群众(业余)测报点,2个地震宏观哨。1980年中旬,国家地震局局长邹瑜一行4人来市视察地震工作,并实地考察市第一中学测报点。1982年初,江西省地震办公室同意在景德镇市建立景德镇市地方地震台。派省地震办公室专家王刚、黄何来市选址定点,拨专款动工兴建。1983年10月,市地震台观测房(235平方米)的主体工程基本竣工。1983年,江西省地震办公室撤销,同年11月,景德镇市地震办公室也被撤销,群测点和宏观哨相继撤销,地震台观测房移交给市第一人民医院使用。
  市地震办公室成立至撤销的5年又7个月时间里,编制全市群测群防工作计划,开展与省内外兄弟地震单位的资料交流,参加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地震联防网等。市经公桥中学、峙滩中学、蛟潭中学、鹅湖中学、市第一中学相继建立地震群测点;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市水电局跃进水库建立2个宏观哨(站)。其中5个中学的地震测报点分别配备了:陶瓷偏角仪、75-1型地应力仪、2DS-A型综合测试仪、76-1型简易地震仪、简易土地电测试仪等仪器。
  在上述观测点、哨开展土地电、地应力、地磁及动物异常反映等多种手段的测报、观测工作中,对市地震的监测、资料的积累情况的掌握和交流等均起到一定的作用。如1979年7月9日远离市的江苏省溧阳县发生的六级地震,波及景德镇市,烈度达到3—4度。该次地震发生前夕,景市有3个测报点在7月3—4日均发现了观测值发生异常,市地震办公室已在该次地震发生前向省地震办公室作了电话通报。
   第五章科技活动
   第一节科技协会
   组织建设1931年8月,景德镇选派代表到上海市参加“神州医学会”改组活动,同时成立景德镇第一个科技群众团体——神州医学会景德镇支会。
  1953年,景德镇市自然科学学会联合会和景德镇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筹委会成立。1956年7月10日,景德镇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市科普协会)正式成立,由市长尹明负责。
  1958年12月,景德镇市第一次科普协会会员代表大会暨景德镇市首届科技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市科普协会更名为景德镇市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市科协),市科普协会会员同时转为市科协会员。大会经民主选举产生63名委员,组成市科协一届委员会。韩光任主席,王德科、张士华、潘唐炳任副主席,王佩琥任秘书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科协机构被撤销,各学会、协会亦中断活动。
  1978年12月29日,经中共景德镇市委批复,恢复市科协,并与市科委合署办公。
  1980年5月21日至23日,市科技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市科协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民主选举产生58名委员,其中常委17名。1981年12月5日,根据工作需要,增补市科协委员21名,由79名委员组成市科协第二届委员会。经大会选举并报中共景德镇市委同意,方综任主席,万国忠、朱良义、吴钟山、周泉兴任副主席,王佩琥任秘书长。1982年4月任命廖仲生为副秘书长。1983年9月,经中共景德镇市委组织部提名,并经市科协二届十一次常委会讨论决定增补程瑶芝为市科协二届委员、常委、专职副主席。1986年8月25日,经中共景德镇市委批准,市科协与市科委正式划开,各自独立开展工作,并成立中共景德镇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任命卢利普为市科协主席、党组书记、廖仲生为副主席、党组成员,程瑶芝为副主席、党组成员。方综调景德镇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务委员会工作,同时免去市科协主席职务。
   表2-13景德镇市科技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情况表2-13-1景德镇市科技学会I协会、研究会)组织情况
   表2-14景德镇市乡、镇科协组织情况表2-14-1景德镇市乡、镇科协组织情况
   表2-15景德镇市厂、矿(含研究所)科协组织情况表2-16景德镇市农、垦科协组织情况
   工作委员会景德镇市科协各工作委员会是开展科协活动的专门机构,具体建制如下:
   (1)市科协学术委员会于1981年建立,委员会由11位委员组,吴钟山为主任委员,陆文遂、徐希祉为副主任委员。
   (2)市科协科学普及委员会建立于1981年,委员会由10位委员组成,朱良义为主任委员,刘泉生为副主任委员。
   (3)市科协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于1981年建立,委员会由9位委员组成,万国忠为主任委员,孟宪良、邓有庆为副主任委员。
  科协机关办事机构市科协是市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县(区)科协和工厂、矿山基层科协的联合组织。遵循为全市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服务的宗旨,担负着开展学术交流、普及科技知识、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培训科技人才以及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的重任。1978年12月中共景德镇市委批复恢复市科协,编制4人。1985年12月,市科协内设职能机构有学会工作部、普及工作部、咨询工作部、咨询服务中心、科技干部进修学院和办公室。
   第二节技术咨询
  1981年,以景德镇市机械工程学会和六0二研究所研制的陶瓷杯类成型机和陶瓷盘类成型机提供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率先在景德镇市开创了科技咨询服务的先河,在江西省的科技咨询服务中领先一步。随后相继建立起各学会、协会、厂矿科协的科学技术咨询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本着面向社会,服务于经济而又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科技咨询服务宗旨,采取无偿服务和按有关规定适当收取服务费相结合的原则。
  景德镇市锅炉压力容器学会为解决景德镇市啤酒厂夏季啤酒生产旺季的急需,在3个月内,改造闲置多年的一台6.5吨/时锅炉,节省资金25万元。随后又为国营七四0厂改造一台6吨锅炉,历时5个月,共进行53项技术改造,提高了热效率和其他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80年代设计的新锅炉产品的设计性能,并节约资金15万元。
   第三节科技普及
  科普创作与宣传从1979年开始,市科协独立或会同市总工会、市文化局、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组织科技工作者创作科普作品,并征集了科普作品315件、552幅(尊),参加全国首届科学普及美术展览、全国卫生科学普及美术展览、南方八省(区)卫生科学普及美术展览、江西省首届科学普及美术展览、江西省分片科学普及美术展览、江西省科技扶贫展览、江西省首届科学普及美术摄影展览得奖作品巡回展览。由江西省选送22件、20幅(尊)参加全国级科学普及美术展览,其中获二等奖一件10尊;入选南方八省(区)卫生科学普及美术展览6件,获二等奖2件;人选江西省科学普及美术展览49件,53幅(尊);获二等奖4件、三等奖9件、优秀奖9件;另外,还举办了景德镇市首届科学普及美术摄影展览、景德镇市迎春科技书画表演、景德镇市卫生科学普及书画表演。景德镇市科学普及美术摄影展览展出作品132件,评出优秀美术作品3件,摄影作品21件,文字作品9件。科学普及工作人员撰写的科学普及电视脚本《古瓷都见闻》,由中国科协、国家科委、外交部联合拍成电视,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并随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到国外播放;撰写的《变色釉奥秘》获全国18家报社科学普及作品竞赛一等奖;撰写的《稀土在陶瓷中应用》被拍成电视,由中央电视台播放;撰写的科学普及论文《带着孩子遨游苍穹》选人全国科学普及学述论文交流;撰写的科学普及读物《陶瓷三百问》、《陶瓷颜色釉》等6本书和劳动保护宣传的2套画册,由出版社出版发行:拍摄的200幅反映景德镇市科学、文化、教育、工业、农业、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彩色照片,有50幅被省、市外事部门编印成中、英文彩色高级画册,供外宾了解瓷都——景德镇。
   市锅炉压力容器学会针对该学科领域中易出现的安全事故问题,会同挂靠单位——市劳动人事局于1985年举办一个版面130多平方米、展厅占地400平方米,影视、声、光、动俱全的特大模型的景德镇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教育展览。展览期间,全省各地市、县和部分外省兄弟城市都组织参观团前来参观,达二万人次。市环境保护学会与挂靠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在市中心开辟了4块专用科学普及画廊,自1982年起,坚持月月出刊,向人们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市医学会、市护理学会、市中医学会、市防痨学会不但刊出科普画廊进行宣传教育,还编著发行20多种科普书刊50000册。林业、电子、体育科技团体在积极举办科普培训,刊出科普画廊的同时,印发科普资料3000册。
  青少年科技活动1982年,建立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在开展青少年智力上,坚持寓“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教育于青少年科技活动之中,组织青少年积极参加全市、全省、全国的各项知识竞赛活动、作品展览活动。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学会还会同市有关学会(协会)举办冬、夏令营活动。
   表2-17景德镇市1982—1985青少年参加全国各项知识竞赛获奖情况
   第六章科技成果
  1984年以前,市科委未设专门的科技成果管理职能科室。1984年,根据国科管字(1984)第141号文《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办法》,市科委设立成果应用科(后更名为科技管理科),负责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科技成果管理开始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建立较完整的科技成果资料档案。科技成果采取以计划为依据的分级鉴定、分级管理。市科委成果应用科主要负责市级科研、推广、新产品试制项目的鉴定、登记、评审报奖和奖励,也对省科委及其他上级主管部门委托、授权的科技成果进行鉴定和登记。
  1978年3月,景德镇市在北京全国科学大会上获科技成果奖16项;同年6月,景德镇市科学大会召开,获奖的科技成果167项;同年9月,在南昌召开的全省科学大会上,景德镇市获奖的科技成果30项。
  从1979年起,设立市级科学技术成果奖。1982年9月市政府批转市科委、市经委关于实行《景德镇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成果奖励试行办法》,设立市级科学技术成果奖及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由市科委、市经委成立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评定委员会,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负责评定各主管部门经初审后申报的市级授奖项目,提出奖励等级,经市科委、市经委会审后,报市政府审批授奖,发给奖金、奖状及证书。奖励分四等:一等奖奖金400元,二等奖奖金300元,三等奖奖金200元,四等奖奖金100元。同时,将科学成果等级分别上报省部级和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申报请奖。
   第一节国家级奖
  1965—1985年,景德镇市有关单位独立完成或参加研究取得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共23项,其中发明奖4项,科技进步奖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6项。
   表2-18景德镇市1966—1985年获国家级奖项目(科技进步奖、发明奖)
   表2-19景德镇市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项目表2-19-1景德镇市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项目
   第二节省部级奖
  1978年9月江西省召开科技大会,景德镇获科技成果奖30项。1978年后,科技成果评奖活动走上正轨,至1985年,景德镇市获省科技进步奖111项。
   表2-20景德镇市1978年获江西省科学大会奖励项目表2-20-1景德镇市1978年获江西省科学大会奖励项目
   说明:另有14项属陶瓷项目,详见《景德镇市志.2卷,瓷业志》
   表2-21景德镇市1979年—1985年江西省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表2-21-1景德镇市1979年—1985年江西省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说明:有关陶瓷项目在此不再重列,详见《景德镇市志2卷(瓷业志)》。表2-22景德镇市1979-1985年江西省科技进步奖获奖数统计
   第三节市级奖
  1978年9月,景德镇市召开科学技术大会,对1949年以后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第一次奖励,共有167项成果获奖,1980-1986年市科技进步奖742项,科技推广应用奖46项。
   表2-23景德镇市1978年科学大会奖励项目表2-23-1景德镇市1978年科学大会奖励项目表2-23-2景德镇市1978年科学大会奖励项目表2-23-3景德镇市1978年科学大会奖励项目表2-23-4景德镇市1978年科学大会奖励项目
   说明:另有48项属陶瓷工业项目,详见《景德镇市志.2卷·瓷业志》
   表2-24景德镇市1980—1985年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统计表2-25景德镇市1980—1982年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奖获奖项目统计
   表2-26景德镇市1980—1985年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表2-26-1景德镇市1980-1985年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表2-26-2景德镇市1980—1985年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表2-26-3景德镇市1980—1985年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说明:有关陶瓷项目不再重列,详见《景德镇市志.2卷·瓷业志》
   表2-27景德镇市1980~1982年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奖获奖项目表2-27-1景德镇市1980-1982年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奖获奖项目表2-27-2景德镇市1980—1982年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奖获奖项目
   说明:有关陶瓷项目不再重列,详见《景德镇市志.2卷,瓷业志》。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