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师培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43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师培训
分类号: G451
页数: 1
页码: 2056
摘要: 民国时期,仅在推行初小义务教育初期,对小学教师办过几次训练班。民国25年(1936)保学工作人员征训所(师范前身),向浮梁征训133人,分5期进行,其中有保学教师,也有社会其他人员。1937年暑假和1943年寒假办教师讲习会,前者由专署举办,全县小学教师188人参加,后者是县教育科为城区小学教师举办的。
关键词: 教师 教师培训

内容

民国时期,仅在推行初小义务教育初期,对小学教师办过几次训练班。民国25年(1936)保学工作人员征训所(师范前身),向浮梁征训133人,分5期进行,其中有保学教师,也有社会其他人员。1937年暑假和1943年寒假办教师讲习会,前者由专署举办,全县小学教师188人参加,后者是县教育科为城区小学教师举办的。
  建国初期,市、县举办假期教师讲习会(中学由专署举办,小学由市、县举办),主要是学习政治,帮助教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组织教师在职进修,提高业务水平。1951年,城市小学设立3个学区,农村小学划分13个辅导片,开展星期日业余学习和教研活动,部分中、小学分科建立教学研究组,互磋互学,共同提高。1952年浮梁县举办首届速成识字法师资脱产训练班,抽调部分小学教师参加学习;1953年举办教师业余进修班;1956年举办标准语音训练班,培训中、小学语文教师70人,并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江西省教师函授学校进修。1958年市、县成立函授学校,设16个函授辅导站(县市合署办公后改为市函授学校),同年暑假分别举办文化进修班、汉语拼音训练班、体育训练班,共吸收中、小学教师442人参加学习。组织中、小学教师到南昌、北京参观访问,先后4次共100余人。1963年成立市教师红专学校,参加学习的在职教师100余人,每周四个早晨分班集中上课。1966年以前,为发展幼儿教育,先后抽调90名小学教师分别到幼师和中师教师进修班进修。先后推荐18名中、小学教导主任、校长参加江西省行政干部训练班和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学习,选送16名小学优秀教师到江西省中等师资进修班和大专院校深造。通过各种途径培训教师,师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培训工作中断。
  1977年办教师红专学校(即教育学院前身)。1978年以后,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分期分批轮训教师和认真组织教师在职进修。1982年办小学教师进修班(后改为进修学校),蛟潭、鹅湖二区分别办教育学校,短期培训初中和小学在职教师。8年来,386名初中教师进教育学院学习,233人取得大专毕业证书。330名小学教师在教师进修学校学习,取得中专毕业证书。同时,先后批准110人到省内外大专院校进修,并获得大专或本科毕业证书;一人赴美国进修;189人参加电视大学学习,472人参加高师函授。在职进修方面,提倡“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自订规划,自学为主。同时举办各种短训班和各种讲座,开展校际之间的教研活动。8年来,490人参加各种短训班,17人参加高等学校自学考试,分别获得4科或6科结业证书;举办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专题讲座33场,举办仪器电教训练班9期,各学科研究组、学会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此外,中央讲师团来景市讲学,陆续举办了各种培训班讲座。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