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26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公路建设
分类号: U612.32
页数: 8
页码: 1852—1859
摘要: 境内公路始建于民国18年(1929),至35年,先后修筑景(德镇)湖(口)、南(昌)张(王庙)、景(德镇)婺(源)公路。抗日战争期间,这3条公路曾先后被破坏7次。1945年,仅南张公路修复通车。
关键词: 公路建设 交通运输

内容

境内公路始建于民国18年(1929),至35年,先后修筑景(德镇)湖(口)、南(昌)张(王庙)、景(德镇)婺(源)公路。抗日战争期间,这3条公路曾先后被破坏7次。1945年,仅南张公路修复通车。
  50年代末,随着瓷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水运满足不了运输需要,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水运不能到达。为发展交通运输,开发边远山区瓷用原料、燃料,重点在河运地带和山区修筑公路。为采运煤炭而建的公路有东流至董家山、黄泥头至仙槎等公路;为采运瓷土而建的公路有景德镇至三矿区、三龙至大洲等公路;为窑柴运输而修建的公路有曲阿里至陈村、经公桥至西湖、经公桥至刘家、鹅湖至锦里等公路。为考察、研究高岭古矿区和发展旅游业,还修筑了东(埠)高(岭)公路。当时,修筑公路求快求通,所筑公路顺地爬(即依原人行乡道走向),坡度高,路面窄。至1985年,境内尚有447公里公路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技术等级。
  公路路线1985年,境内共有公路81条,计870.48公里,正式通车里程770公里。其中:国道一段,长101.5公里;省道3条,共长145.5公里;县乡道71条,共长697.1公里;专用公路7条,共长27.88公里。初步形成一个以市城区为中心,以干线为骨架,以支线为脉络的公路运输网络。
  国道国道穿越景德镇,经过两次划线:第一次是民国21年(1932)11月7日,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召开7省公路会议决定:京黔线,起白南京,经安徽省境入江西浮梁,经景德镇至南昌,再经万载达湖南之浏阳;第二次是1983年6月,经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交通部共同研究划定的烟(台)汕(头)国道(206国道),起自山东烟台,经江苏省徐州、安徽省东至人浮梁,接经(公桥)白(犁塘)线、南张线,经景德镇南行过会昌,至牛埃石人汕头。
  省道通过境内的省道共有3条,即景湖、南张、景白公路,境内里程共计148.5公里。
  景(德镇)湖(口)公路于民国18年(1929)5月划定公路修筑线路,22年(1933),江西省政府将该路划归各县修筑,23年10月峻工通车。27年,国民政府为阻止日本侵略军侵犯,将路面全面破坏。1956年春,人民政府动工修复路面,次年8月全线通车。
  景湖公路全长120.22公里,境内里程13公里,起自市西郊的陶金岭,途经御史亭、洪源、肖公庙等地,至分水岭人鄱阳(今波阳)县境,路基宽7.5米,有平曲线7处,其中最小半径26米。
   南(昌)张(王庙)公路始建于民国22年(1933),24年1月全线竣工通车,名曰“皖赣公路”。27-31年,为防止日军侵犯,彻底破坏了祁门至小惟怜、景德镇至万年路段。34-37年(1948)修复通车。1949年国民政府军队溃逃时又予以破坏,交通中断。同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某兵团司令员下令修复,10月,景德镇至南昌正式通车,1950年1月,景德镇至屯溪通车,并定名为南(昌)张(2E庙)公路。南张公路自南昌起,经余干、万年、乐平人市区后;经墩头村、吕蒙、罗家、蛟潭、经公桥至张王庙入安徽省祁门县境,全长307,5公里,市境里程104.5公里。境内有干曲线131处,其中最小半径27米,最大纵坡9%。路基宽8.5米,1973—1978年,境内路段改铺油渣路面,1979—1982年5月,分段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
  景(德镇)白(沙关)公路由婺(源)德(兴)公路和婺(源)景(德镇)公路连接而成,始建于民国22年(1933),26年接通并全线通车。抗战初期景婺路段曾一度被破坏,31年荒废,至1951年景婺路段才修复通车,1957年11月婺白路段修复通车。
  景白公路自景德镇长途汽车站起,途经里村、黄泥头、古田、白虎湾、湘湖街、双凤桥、东流、杨家山至界首人婺源县境,全长123.33公里,景德镇市区里程28公里。景婺路段路基宽6.5~8.5米,市区路线有平曲线28处,其中最小半径30米,最大纵坡13%。1969年,汽车站至黄泥头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1980年,黄泥头至双凤桥8公里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双凤桥至界首仍为泥结碎石路面。 县(区)乡公路景德镇市区的县乡公路始建于50年代初期,50年代末大量修筑,70年代基本普及,至1985年,共有县乡公路71条,计697.1公里,其中主要县道26条。
  西(湖)西(溪)公路1969年,为沟通皖、赣两省交通运输而修通。该路自西湖起,经小湖坂、石岭、潘村至西溪,全长10.15公里。路基宽6米,最大纵坡13.5%,沙石路面。
  经(公桥)桃(墅)公路始建于1959年,次年修至西湖,1966年续修至桃墅。全路自经公桥起经大港、老屋里、港口、高滩、冯家堰、西湖、古楼至桃墅店,全长28.89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37处,其中最小半径17米;最大纵坡15%,砂石路面。
  经(公桥)刘(家)公路1959年修建。经刘公路起自经公桥,经梅家坳、宋家、鸦桥、汪家、竹林下至刘家,全长13.15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5处,其中最小半径22米,砂石路面。
  储(田)严(台)公路于1966年11月修通。储严公路自储田起,经柳溪、花庙、柏林、古演、六里亭、江村、浩峰至严台,全长28.8公里。路基宽5.5米,有平曲线83处。其中最小半径18米,最大纵坡15.4%,砂石路面。曲(阿里)陈(村)公路始建于1960年1月,1961年2月全线通车。曲陈公路起自曲阿里,经引山,前进、梅湖、峙滩、江峰、清溪、程家山、左家、锦里、兴田、宋家至陈村,全长38.8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76处,其中最小半径10.5米,砂石路面。 三(龙)东(港)公路始建于1958年,1960年修通到东港。该路起自三龙,经石溪渡、芦田、历山、南溪桥、福风、黄坛、大洲、港口至东港,全长35.34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39处,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14%,砂石路面。洪(源)枧(田)公路于1953年修通。洪枧公路起自洪源,经倒碧桥、洗马桥、河家至鄱阳县枧田街,全长29公里,境内8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6处,其中最小半径25米,砂石路面。
  鹅(湖)锦(里)公路1961年从鹅湖修通到小源,1967年修通至锦里,使“曲陈”、“景三”、“南张”二路相联,从而在市区中部形成一个以市城区为中心,贯通四乡的循环路线。鹅湖公路起自鹅湖,经螺丝村、桥溪、朱锦、小源、桃岭、潘村、双河口至锦里,全长25.04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17处,其中最小半径13米,最大纵坡11.5%,砂石路面。
  御(史亭)旧(城)公路建于1969年。御旧公路起自御史亭,经徐家桥、宝石、桂坑、教场上至旧城,全长10.5公里。路基宽6米,有平曲线10处,其中最小半径12.5米,最大纵坡11%,砂石路面。
  东(流)董(家山)公路1955年修通。东董公路起自东流,经江村、内横塘至董家山,全长8.9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26处,其中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9%,砂石路面。
  景(德镇)福(港)公路于1958年修通。景福公路起自市城区四图里,经洋湖、印墩下、青峰岭、缺里、周家港、石鼓至福港,全长27.94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25处,其中最小半径24米,最大纵坡10,5%,砂石路面。
  景(德镇)三(矿区)公路1955年从景德镇修至鹅湖,1966年从鹅湖修至瑶里三矿区。景三公路起自景德镇,经大岭、坑口、渭水、臧湾、鹅湖、东埠、寺前等地至瑶里三矿区,全长58.09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88处,其中最小半径13米,最大纵坡9%,砂石路面。
  吕(蒙)湖(田)公路始建于1969年9月,1970年5月修通。吕湖公路起自吕蒙,经历尧、渡峰坑、天宝桥至湖田、全长11.76公里。路基宽8.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黄(泥头)乐(平)公路于1958年建成。黄乐公路起自黄泥头,经月山下、柳家湾、仙槎入乐平县境,全长59公里,市区20.25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33处,其中最小半径24.5米,泥结碎石路面。
  官(庄)昌(江大桥)公路1960年建成简易公路,1961年改造为4级公路。官昌公路起白宫庄,经枫树山林场至昌江大桥西端,全长3.6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7处,其中最小半径12米,最大纵坡7%,水泥混凝土路面。
  河(西)龙(塘山)公路于1958年建成。河龙公路起自河西,经九皇官、二亭下至龙塘山,全长5.62公里。路基宽5.5米,有平曲线23处,其中最小半径13米,最大纵坡110_10,泥结碎石路面。
  蛟(潭)坑(头)公路始建于1960年1月,1971年全线通车。蛟坑公路起自蛟潭,经铁炉里、周家坂、南村、章家、梅源、胡宅至坑头,全长17.6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18处,其中最小半径32米,泥结碎石路面。
  蛟(潭)福(港)公路始建于1969年,1971年修成简易公路,1980年改造成4级公路。蛟福公路起自蛟潭,经黄岭、樟树坞至广明堂,全长7.95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5处,其中最小半径10米,最大纵坡8%,砂石路面。
  新(居口)外(金家坞)公路子1958年修成简易公路,1980年改造为4级公路。新外公路起自新居口,经新家源、陈家埠、枫林坑、布袋面、油榨下、新屋里至外金家坞,全长15.75公里。路基宽6米,有平曲线101处,其中最小半径14米,最大纵坡11.8%,泥结碎石路面。经(公桥)白(犁塘)公路于1968年建成。1983年划为206国道线,经由此路进入经公桥接南张公路。经白公路起自经公桥,经小港、长龙田、源港至白犁塘,全长11.45公里。路基宽5.5米,有平曲线87处,其中最小半径10.6米,纵坡8处,最大纵坡12.25%,泥结碎石路面。
  柳(家湾)界(首)公路始建于1963年,1967年建成简易公路,1985年改造成4级公路。柳界公路起自柳家湾,经朱溪、宁村、丰湾、府口、鸿兴至界首,全长14.9公里,境内13公里。路基宽6.5米,最大纵坡6%,砂石路面。
  江(村)柳(家湾)公路于1966年建成,1985年改造为4级公路。江柳公路起江村,经塘坑、船仓坞、王家坞、瓦厂至柳家湾,全长79.5公里。路基宽6米,有平曲线36处,其中最小半径62米,最大纵坡8%,泥结碎石路面。
  荞(麦岭)腴(田埠)公路初名荞(麦岭)跃(进水库)公路,1958年始建,1959年竣工,是通北安煤矿的煤炭运输线。荞腴公路起自荞麦岭,经辽源、李家埠、黄培岗至腴田埠,全长6.5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15处,最小半径35米,泥结碎石路面。
  鹅(湖)潘(村)公路于1960年建成,是境内大理石运输公路。鹅潘公路起自鹅湖,经杨连坞、柳溪、盛家墩、彭家山、都头至潘村,全长10.9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19处,其中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11%,泥结碎石路面。 三(矿区)内(屋咀)公路于1970年建成,长8.65公里,是内屋咀瓷土、瓷石的运输通道。路基宽6米,有平曲线11处,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5%,砂石路面。新(桥)柳(树下)公路于1960年修建通车。新柳公路全长4.2公里,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
   乡镇公路市区的乡镇公路也占相当比重。民国36-37年(1947-1948),浮梁县境内修筑过景德镇至墩口、寿安、三龙、新平,墩口至东埠、天保,东埠至瑶里,三龙到南溪,新平至峙滩,经公桥至储田、勒功,新平至储田等13条乡镇道路,计212.5公里。1949年以后,除新平至储田、峙滩2条仍为人行道路外,其余均改建成公路,至1985年,境内乡(场)公路共有45条,258.4公里。
  专用公路专用公路是不靠干支线公路的厂矿等企事业单位,为疏通交通,连接省道、县乡公路,方便职工上下班和运输物资而修建的专用线。景德镇市区有专用公路7条,共计27.88公里。
  公路桥、渡民国时期,境内有小跨径木质公路桥梁88座,载重量低,易水毁,易腐烂。解放后,洗马桥、倒碧桥、善仁桥、罗家桥、桂花甲桥、桂花乙桥、柳家湾丙桥等古代石拱桥被改造成公路桥。1959年,景德镇市区开始修建永久性的公路桥梁,至1966年,新建了九龙山、蛟潭、三龙、洋湖等8座永久性桥梁。1968年,永久性桥梁增加到66座。1984年,经过改建或新建的桥梁共有196座,共长4700.8米。在干线公路上消除了渡运,实现了桥梁永久性。100米以上的大型桥梁6座,共长862.05米。表10-10景德镇市1985年区乡(场)公路路线简况
  吕蒙大桥在市区西隅,位于南张公路上,是昌江河上的永久性公路桥梁。该桥1973年1月始建,次年10月建成通车,共耗资45万元。吕蒙大桥为等截面悬链线空腹式双曲拱桥,全桥6孑L,净跨36米,总长243.82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1米宽的人行道。荷载为汽-13,拖-60。河道通航等级为6级。
  罗家大桥在市区洪源乡,位于景湖公路上,跨越西河。1977年,省公路局拨款67.5万元筹建,1979年10月10日竣工通车。罗家大桥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桥3孔,净跨30米,长114.23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设0.75米的人行道。荷载为汽-20,挂-100。黄泥头大桥在市区南安乡黄泥头,位于黄乐公路上,跨越南河。1982年11月19日破土动工,1983年11月竣工,耗资48万元。黄泥头大桥为空腹式石拱桥,全长104米,宽8.5米。荷载为汽—20,拖-100。 九龙山大桥位于蛟潭区杨家坂的南张公路上,跨越杨村河。1959年,省交通厅投资32万元,1962年7月建成。该桥为石拱结构,全桥3孔,净跨26米,全长100米,宽7米,荷载为汽-15。 高沙大桥在市区童家坂村西南4.5公里,位于景三公路上,跨越东河。1971年10月建成,是一座乱石拱桥。桥长100米,宽7米,3孔、净跨25米。载重为汽-13,拖-60。
  寿溪坞大桥位于臧湾寿溪坞村,跨越东河。1983年11月始建,次年10月16日建成通车。该桥为桁架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200米,宽5米,载重为汽-15,拖-80。
   景德镇市20-99米中型公路桥梁71座,总长2516.95米。
   表10-11景德镇市区中型公路桥梁情况表10-11-1景德镇市区中型公路桥梁情况表10-11-2景德镇市区中型公路桥梁情况
  景德镇市区19米以下的小型公路桥梁有119座,共长1321.8米,占桥梁总座数的,60%以上。
  公路养护民国18年(1929)始建公路,21年,浮梁县境设有浮梁,经公桥2个养路工区,负责养护境内公路。专业养护人员少,工具落后,路况很差。抗战开始以后,公路大部份被破坏,至解放前夕,境内仅有南张、景婺、景湖公路,但路面坑坑洼洼,残缺不全。解放后,政府采用专业养护和民工建勤方式加以维护,确保了公路畅通,路况良好。
  专业养护1949年5月,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乐平工务段,开始组织抢修和养护公路。1950年9月,工务段迁来景德镇,改称浮梁工务段,为境内公路专业管理的机构,以后专业养护机构多次更变。
  1960年对公路养护提出路面平实整洁化;公路晴雨通车化;路线适应列车化;桥渡安全畅通化;养路机械化、半机械化;公路绿化、公园化的“六化”目标;同时要求路面无坑槽、无波浪、无松散、无滑车、无碎波;路基无塌陷、无翻浆;路肩无缺口、无长草、无堆积物;边沟涵洞无阻塞;桥涵顶无跳车、标志无缺损。还推行定额包干制的养路办法,实行“六定”“三包”,即定路段、定人员、定任务、定工料、定工具运力、定经费,包任务、包砂石材料、包经费。对完成“六定”“三包”任务的,通过月终检查、结算、分别给予奖励。
  1961年,实行省道省管、市道市管的办法。1971年1月1日,将公路全部交由农村公社养护,结果致使路面变差,甚至有的乡村扩田占路,使公路变窄,造成公路建设的极大损失。1971年5月,开始将南张、景湖、景务3条干线收归市公路养护处养护。支线自1973年4月至1981年才陆续收回专业养护。
  1981年,公路分局对公路段、公路段对养路队(班、组)实行四定,即;定养护路段和养护人员;定小修保养经费;定路况技术标准、好路率和生产任务;定主要材料、燃料、机具消耗。养路队(班、组)对公路段、公路段对分局实行四保,即:保管好养好全段线路、设备、设施,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保小修保养经费不超支;保好路率达到或超额完成计划要求;保主要材料、燃料、机械、工具消耗不超过定额。
  1985年,境内有3个养路段,33个养路道班,10个公路站,1个公路开发公司,公路养护人员665人。养护的公路共81条,计873.48公里。国道、省道由省公路分局养护,共17条,计472.37公里;市、县级公路主要由市交通局公路所养护,共12条,计113.17公里;乡镇公路站养护乡道45条,计258.4公里;厂矿养护的专用公路7条,计27.88公里。
  建勤养护解放前,专业养护人员少,有时由国民政府征派民夫养护公路、桥涵。1950年起,人民政府开始发动农民义务修养公路。1955年11月29日,国务院颁发《关于改进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地方道路的指示》以后,市、县各级地方政府每年发动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养护公路,必要时进行公路翻浆与抢修水毁工程。必要的工资、材料在乡镇财政内开支。1950-1956年,市区共组织建勤民工日17.56万个。民工建勤的任务以采运砂石材料为主,在公路沿线自选料场,确保质量;也可安排整修路肩,加宽路基,深挖水沟,拓宽路基和路旁植树等。198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经委、交通厅颁发《关于改进民工建勤、养护和修建公路的报告》,规定每年每个劳动力义务建勤3-5个工作日,在省管干线公路上建勤民工,由公路分局(段)按每个标准工作日补助人民币0.45元。1985年,对民工建勤任务分配采取两种形式:一是以乡、镇、村为单位,按义务建勤总工日折合标准工作量;二是由乡、镇把民工建勤任务落实到人,如有的村民不愿出工上路建勤,也可按建勤任务折算现金缴交公路部门抵建勤任务。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作品

吕蒙大桥
相关作品
罗家大桥
相关作品
黄泥头大桥
相关作品
九龙山大桥
相关作品
高沙大桥
相关作品
寿溪坞大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