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码头渡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25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码头渡口
分类号: U656.1;U658
页数: 4
页码: 1838—1841
摘要: 景德镇港口位于观音阁至太白园沿岸,港岸线全长6.5公里,樟树弄至刘家弄3公里为可作业地段。民国年间,景德镇港口瓷器以及瓷用原料、燃料的年均吞吐量约2-3百万担。民国25年(1936),瓷器输出47万担,窑柴输入303万担。36年,瓷器输出50万担左右。37年,窑柴输入193.6万担。
关键词: 水路运输 码头 港口

内容

景德镇港口位于观音阁至太白园沿岸,港岸线全长6.5公里,樟树弄至刘家弄3公里为可作业地段。民国年间,景德镇港口瓷器以及瓷用原料、燃料的年均吞吐量约2-3百万担。民国25年(1936),瓷器输出47万担,窑柴输入303万担。36年,瓷器输出50万担左右。37年,窑柴输入193.6万担。
  194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6.54万吨。1958-1960年,每年货物吞吐量都超过40多万吨。1983年只有13.26万吨,1985年回升到14.98万吨。
  表10-2景德镇市1955—198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单位:万吨
  景德镇港货物进口量占总吞吐量的70%以上,主要为瓷用窑柴、瓷土及日用百货等;出口以日用陶瓷产品为主,次为木材、茶叶、煤炭、农副土特产品。码头民国时期,景德镇港区有8个主要码头,浮梁县有4个主要码头。其中景德镇港的三闾庙、里市渡、中渡口和浮梁县的东港码头系采用条石彻成,为台阶式码头,其它港口码头都是利用自然坡岸作靠泊点,为斜坡式的坡岸码头,货物装卸和渡客上下的主要通道是跳板。各码头分工明显,种类很多,有窑柴、槎柴、米船、灰粪等装卸码头。50—70年代,景德镇港口码头设施不断扩建更新,港区内建有仓库、趸船和码头泊位,新建码头5座,配备了起重、装卸等设备。70年代末,昌江东岸修建护坡,拆除了大部分码头,港口物资转至太白园,中渡口两处码头装卸。
  蛤蟆石码头位于湖田北面的南河口,形似青蛙,体积约50立方米,是天然的港口码头。自五代起,是湖田古窑区瓷器、瓷用原燃料的集散地。元代,蛤蟆石码头运输繁忙,常有数百只大商船停泊。明代,民窑陆续向景德镇集中,蛤蟆石码头亦逐渐废弃。
  东埠码头位于东埠街附近的东河上,是古代东河流域粮食、土产、瓷土的集散地。明代,东河两岸有大小瓷土矿30多处,其中闻名于世的高岭土年产约700万块,均在此码头装运到景德镇。抗日战争以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衰落,东河两岸大部分瓷土矿停产,码头随之废弃。
  峙滩码头位于峙滩村东面的北河上,距市城区50公里,为昌江上游航线之中转码头。明末清初,峙滩镇是窑柴、木炭、农副产品集散地,码头众多,舟楫云集,祁门茶叶、瓷土和附近各乡土特产品皆运此成交。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北河一场特大洪水,将峙滩镇两岸房屋冲毁殆尽,码头也随之废弃。
  港口码头位于经公桥港口村杨村河上,明、清时期港口码头极繁盛,由一个水运码头逐步发展成浮梁北乡的四大集镇之一。民国初期,港口家家有船,仅运载窑柴船就有300余只。到民国32年(1943),水运物资减少,码头随之废弃。
  三闾庙码头位于昌江西岸西河口以上50米,清代建立。码头用大青石和麻条石砌成梯级台阶,长30米,宽10米。当时,此码头是粮食主要交易市场和集散地,又是浮西乡通往市城区“门户船”的停靠点,运输繁忙,至民国时期仍为杉木中转集散地。50年代,西河部分河段断航,码头水位低浅,枯水期船舶不能靠近码头作业而废弃。60-80年代只作渡运码头。
  里市渡码头位于昌江东岸韦陀桥下首100米,宋朝建立,是祁门瓷石卸货和景德镇瓷器出口码头。码头用青条石砌成梯级台阶,长30米、宽8米,河坡为石板路面。民国13年(1924),由工商户集资重修。1957年规划港口码头时,划为船舶第二停泊码头。60年代以后改作人渡码头。
  中渡口码头位于昌江东岸樟树弄口河岸,建于宋代,为柴、槎船停靠码头,是当时交通运输要地。码头长150米,泊位15个,前沿最小水深0.5米,最大靠泊能力100吨级。据清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记载:“中渡过西河,多有坯房匣厂,又为窑柴、槎柴码头,争渡者日夜不息。”并有诗云:“码头柴槎各分堆,伙计收筹记数来,窑位客行催要紧,先后三日一回开。”“坯房挑得白踩去,匣钵装将黄土来,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民国13年(1924),大窑户余旺清出银洋3000多元,花两年多时间建成乱石斜坡式码头。1957年规划港口码头时,划为窑柴评定等级的码头。
  湖南码头位于城区昌江东岸彭家下弄沿河,建于明代,湖南籍船舶多在此停靠而得名,是历史上交通运输要地。码头长150米,泊位10个,前沿最小水深0.5米。
  曹家码头位于城区昌江东岸毕家弄至占家弄沿河地段,因清代曹姓榜眼曾在此停靠官船而得名,是历史上交通运输要地。
  窑柴码头全港共有3处,中渡口至陈家弄沿河地段和戴家弄至董家岭沿河地段以东港、西港、北港装运窑柴的船舶停靠为多,刘家弄至花园弄地段多停靠槎柴船。米船码头位于城区昌江东岸陈家弄至黄家洲沿河地段,因停靠运米船而得名。1949年以前,以停靠余干、余江、万年石镇街运米的船舶为主,余干黄金埠一带槎柴船和星子运瓷土的船舶有时亦停靠于此。
  灰粪码头位于城区昌江东岸千佛楼以下河岸,因鄱阳人在此装运灰粪而得名。
  南门头货运码头位于市城区南门头。建于1953年,1956年改建成斜坡式水泥浆砌码头,长156米,高8.5米,使用长度222米,面积16491平方米。码头两旁铺设4米宽的车行道,码头前沿水深0.5米.泊位20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00吨级,一般能停靠装载10吨的罗荡船220艘。1978年,修建沿河护坡时拆除。
  南门头轮船客运码头位于市城区南门头下首占家弄口。1956年,市港务处投资建成塔坡式水泥码头。次年,在南门头设立客运站。1964年,客运业务移交省航运管理局后,拨来趸船1艘,用于客轮停靠。1978年,修建沿河护坡时拆除码头。
  刘家弄货运码头位于市城区刘家弄沿河。1956年,建成斜坡式水泥浆砌码头,长116米,高11.3米,使用长度116米,面积8120平方米。码头两旁铺设4米宽的车行道,泊位10个,码头前沿水深0.5米,最高靠泊能力为100吨级,一般能停靠装载10吨的罗荡船220.艘。1978年,修建沿河护坡时拆除。
  戴家弄货运码头位于市城区戴家弄沿河。1956年建成斜坡式水泥浆砌码头,长130米,高11.3米,使用长度为130米,面积9100平方米。码头上铺有4米宽的车行道,码头前沿水深0.5米,泊位20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00吨级,能停靠装载10吨的罗荡船220艘。1978年,修建沿河护坡时拆除。
  太白园客货运输综合码头位于市区南河与昌江的交汇处,是景德镇港最大的客、货。运输综合码头。50年代后期建成简易货运码头,1972年改建成低水位直立式水泥混凝土码头,长300米,面积为2000平方米。码头前沿最小水深0.8米,泊位30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00吨级。码头两旁有4米宽的车行道。1985年,日最大装卸量1200吨,年货物吞吐量26.7万吨。
  1950年,市航运办事处为整顿船舶停港秩序,按照船籍和船帮的不同,具体划分船舶停泊地段。从半边街至戴家弄共划为19个船舶停靠点和毕家弄、泗王庙、麻石弄、大黄家弄、戴家弄5个货物装卸码头。1957年10月10日,市人民委员会将港口码头重新划为20个地段:即一般木帆船停泊码头4座,轮船客运码头1座,载重物资船舶停泊码头1座,大型机器装卸码头1座,危险品装卸码头1座,货物装卸码头5座,木材停泊码头1座,竹排停泊码头6座,窑柴评级码头2座,粪船停泊码头4座。
  1978年,沿河东岸建护坡时,仅保留中渡口、太白园、里市渡、三闾庙、韭菜园码头,其余码头全部拆除,来港的船舶大部分在太白园至西瓜洲地段停泊,物资均从太白园、中渡口两座码头装卸。1978-1985年,市煤炭公司、陶瓷公司原燃料管理处、陶瓷原料总厂、陶瓷出口公司、石油公司、粮食局等单位,分别在太白园、韭菜园一带新建码头货场和仓库10个,红星、红旗、光明、景陶等瓷厂还自建货栈和8座水泥码头。
  渡口境内唐代渡口有17处,宋代至清代有53处,民国时期渡口近100处。1949年,市城区有里市渡、中渡口渡、十八渡、哪咤渡4处渡口,市郊区有90多处渡口。1953年8月,中渡口浮桥建立,中渡口渡随之废除。1962年10月,昌江大桥兴建,哪咤渡亦随之废除,只剩里市渡、十八渡2处渡口。1979年,纳入市交通部门注册管理的渡口有95处,渡船103只,其中划子渡船3只。以后兴建了一批桥梁,部分渡口废弃。1985年,市区有渡口67处,其中城区渡口2处,郊区渡口65处,核定乘客1608人。
  里市渡旧名李施渡,宋朝李氏寡妇施资兴建。李施渡是古近代通往鄱阳、都昌、浮梁西乡和对岸三问庙的来往渡口,有渡船1只。解放后,渡船增至2只,每渡可载77人,由竟成乡三河村委员会管理。
  十八渡原名市阜渡,建于元代,是戴家弄至西郊垦殖场的过河渡口。清代,昌江西岸有槎柴窑数座,瓷坯和成瓷由河上往来,运输繁忙,渡船多至18只,故名十八渡。1957年,人力渡改为机动轮渡,有40千瓦机动船2艘,渡工4人,每渡可载客160人,由市浮桥管理处管理。
   解放后,市区先后在樟树坑、福港、清溪、张培山、吕蒙等5个地点设立公路渡口,至1985年末,市区仍有4处公路渡口。表10-3景德镇市1985年郊区渡口分布情况
  樟树坑公路渡口位于新平乡西北6公里昌江河上。设于1958年,有木质趸船1艘,人力摆渡。渡口两端铺有乱石码头,汽车上下船搭木架跳板通过。
  福港公路渡口位于市区广明堂村西0.5公里,昌江上游建溪河口附近。原系民间渡口,1971年建蛟(潭)福(港)公路时,改设公路渡口。有木质趸船1艘,用人力摆渡。渡口两端铺有乱石码头,汽车上下趸船搭木架跳板通过。
  清溪公路渡口位于峙滩东北5.5公里的杨村河上。原系民间渡口,1961年建陈曲公路时改为公路渡口。建渡初期,渡口配有木质趸船1艘,用人力撑篙过渡。渡口铺有石块码头,汽车上下用木质跳板。后来渡运车辆增多,随之增配钢质趸船1艘,60千瓦柴油汽轮顶推。渡口两端重建永久性码头,设有半自动的的钢质直通跳板。
  张培山公路渡口原名黄金山渡,位于兴田西北10.5公里的浮北河上。原系民间渡口,1978年建车田至赵家公路时改为公路渡口,因靠张培山村而易名。渡口配有木质趸船1艘,人力摆渡,渡口两端铺有乱石码头。
  吕蒙公路渡口建于1933年,配有木质趸船2艘,60千瓦柴油汽轮1艘顶推。渡口两端铺设块石码头。1959年10月1日,吕蒙架设浮桥,渡口撤除。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专题

里市渡
相关专题
十八渡
相关专题
樟树坑公路渡口
相关专题
福港公路渡口
相关专题
清溪公路渡口
相关专题
张培山公路渡口
相关专题
吕蒙公路渡口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蛤蟆石码头
相关作品
东埠码头
相关作品
峙滩码头
相关作品
港口码头
相关作品
三闾庙码头
相关作品
里市渡码头
相关作品
中渡口码头
相关作品
湖南码头
相关作品
曹家码头
相关作品
窑柴码头
相关作品
灰粪码头
相关作品
南门头货运码头
相关作品
刘家弄货运码头
相关作品
戴家弄货运码头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