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25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路
分类号: F550.3
页数: 18
页码: 1833—1850
摘要: 昌江源出安徽省祁门县大洪山,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市境,至波阳县饶公渡与乐安河汇合注入鄱阳湖,全长245公里。境内干流起自倒湖,至景德镇城区为上游航道,城区至丽阳为下游航道,全长112公里。航道平均坡降为0.36%0,水位落差悬殊,每年的5—7月份多洪水,暴涨暴落,最大落差达13米。据市渡峰坑水文站实测资料;最高水位31.43米,最低水位20.83米,最大流量为79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仅1.28立方米/秒,洪水期与枯水期流量变幅达6187倍,为全省河流之最。
关键词: 交通运输 水路运输

内容

第一节航道
  干流航道昌江源出安徽省祁门县大洪山,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市境,至波阳县饶公渡与乐安河汇合注入鄱阳湖,全长245公里。境内干流起自倒湖,至景德镇城区为上游航道,城区至丽阳为下游航道,全长112公里。航道平均坡降为0.36%0,水位落差悬殊,每年的5—7月份多洪水,暴涨暴落,最大落差达13米。据市渡峰坑水文站实测资料;最高水位31.43米,最低水位20.83米,最大流量为79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仅1.28立方米/秒,洪水期与枯水期流量变幅达6187倍,为全省河流之最。
  上游航道昌江上游航道旧称浮祁河,长90公里,属山区河段,为礁、砾石V型河床。倒湖至旧城地形陡峭,峡谷盆地相间,落差较大,水浅多滩,流域内多古老变质岩区,平均坡降0.54%0,水面宽85—100米;旧城至市城区河段水流平缓,河床多被瓷片、渣饼覆盖,常水位时清晰可见,独成一色。50年代初,上游航道常水位水深0.36米,中洪水水位水深2米,枯水位深0.17—0.26米,据1954年市航运管理部门资料统计:昌江上游河段共有大小滩险102处,其中城门滩、石头坝滩、王八滩、猪婆槽滩、罗家碑滩、方彪滩、蜈蚣滩、七里滩、夏田滩、葛公滩、石鼓滩等为主要滩险,滩高水急,船舶一般不装上水货。昌江上游逆水行舟,多拉纤而行;顺流行船,船尾不用舵,改用橹控制船向。枯水时船头用篙,洪水时放船要由熟悉航道水情的船民把关。
  1971年,铁路部门在城门、峙滩、杨村3处河段建桥时,将桥墩建在航道上,影响船只航行安全。1972年,发电厂在场府滩附近筑有临时蓄水坝1座,坝高2.6—3米,最大水级2.2米,库容量为222万立方米;1980年,自来水厂又在畅府滩建取水口2处。从此,河道水流量大为减少,枯水季节断航,洪水季节3-6吨帆船仍可通航。
  下游航道昌江下游通鄱阳湖,境内航道长22公里,属丘陵地区河段,河床多呈U型。中洪水期水面宽200-300米,枯水期水面宽50-200米,部分浅滩水面宽仅10米,航线内浅滩呈阶梯形,浅滩比降约8.8%。,流速约1.8米/秒,水深仅0.4米,两岸台地高出枯水面10米左右。
  昌江下游水位受鄱阳湖水位顶托的影响,高水位时一般回水到丽阳,最高可至鲇鱼山,通常情况回水只到丽阳以下的凰岗,因而丽阳以上和丽阳以下航行条件有明显差别。
  民国26年(1937年)5月,江西省水利局对昌江水道情况调查表资料表明:马家堰河段常水位水面宽150米,洪水时水面宽200米,枯水时水面宽100米;常水位水深0.6—1.5米,洪水时9—10米,枯水时0.3—1.2米;船舶载重常水位10吨,洪水位15吨,枯水位2吨;中洪水位时下水航速每日可行160公里,上水36公里;枯水位时下水可日行60公里,上水40公里,四季通航。
  1955年6月,昌江洪水水位高33.85米,部分河岸倒塌,泥沙淤积航道。景德镇至吕蒙河段沙滩向江中延展10多米,到1956年该河段平均坡降0.21%0,水面宽125-230米,水深0.4—0.5米;吕蒙至丽阳两岸台地高出枯水位10米左右,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流域内古老变质岩坚硬,侵蚀较轻,河岸、河床较稳定,平均坡降小于0.18%。,水面宽130-320米,平均水深0.56米。
  景德镇至丽阳河段共有浅滩13处,其中沙咀头滩、马家堰上滩、马家堰下滩、丽阳滩4处为礁石滩;花园滩、鹅颈滩、官庄上滩、横滩、老虎滩、吕蒙滩、梁山树滩、五里流滩、鲇鱼山滩9处为沙滩。主要防碍船只航行的浅滩有六处,鹅颈滩位于市城区以下2.5公里,滩长230米,枯水位水深0.24米,滩上密布窑渣、瓷片,滩底为石块和粘土,落差大,水流急,易损坏船体;官庄上滩位于市城区以下3.5公里,滩的主体是窑渣、瓷片,滩长70米,枯水位水深0.24米;五里流滩位于城区以下12.5公里,滩的主体是窑渣、瓷片,易损坏船体,滩长133米,枯水位水深0.24米,冬季帆船载重6吨,过滩时,船民需下水推船;沙咀头滩位于市城区以下17公里,滩长230米,枯水位水深0.13米,滩面上有礁、砾石多处,小船需避让穿行;马家堰上、下滩两滩紧密相连,位于市城区以下19.5公里,滩长24米,枯水期滩长500米,滩上水势颇急,暗礁甚多,特别是马家堰下滩有3块三角形巨石,枯水时石峰裸露,常水位时石峰附近水深仅0.13米。50年代初期曾多次炸礁,石峰稍平,但在枯水期仍为行船的严重碍航体。
  支流航道境内主要支流航道有6条,从东西两面向中部汇入昌江,形如叶脉,分布均匀。
  东河航道东河又名番源水,穿流市境东部,全长53公里,是昌江上游一大支流。航道起自瑶里三墩,经东埠、鹅湖、臧湾、渭水至旧城的凤凰咀人昌江,通航里程42.5公里。沿途有天保水、横槎港水、府前水等小支流汇入。
   据市水文站资料:东河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69亿立方米,汛期为4-7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33.3%。东河航道蜿蜒曲折,鹅湖以上航道穿行崇山峻岭之间,水面宽一般小于50米,河段多漂砾,水流湍急,坡降约10%v。鹅湖以下河槽逐渐开阔,河床被沙卵石覆盖,洪水期水面宽100-200米,水深7米以上;枯水期水面宽60米,水深0.28-0.3米;常水位水面宽60-90米,水深0.3-0.4米。东河航道共有滩险79处,主要滩险有葛蒲槽滩、三溪汀滩、白水冷湾滩、八字滩、渭水滩、江村滩、鸳鸯虫滩、横石峰滩、洪水滩、浑火滩、东门口滩,最大的白水冷湾礁石高达1米,宽1.66米,枯水时礁石裸露。70年代,水利部门在东河沿岸的坛口、河源、金山、高沙、仓下、古铜桥等地建立6座水库,水源堵截,航道水位降低,从此,仅渭水至旧城12.5公里可季节性通航,渭水以上航道基本断航。
  西河航道西河又称大演水,穿流市境西部,是昌江上游一大支流。航道起自波阳斜溪,境内经大洲、黄坛、三龙,至市城区三间庙南侧人昌江,通航里程56公里。西河还有支流两条:一条是潘坑口至沙坝,长29公里,流经松树坑、高桥、麻园(即麦园)、新港里、董村、杨家店,在三龙以下的沙坝汇入西河;一条是洗马桥至二亭下,长22.5公里,流经马人桥、洪源桥、棉花桥、鸣山庙,在二亭下人西河。两条支流在50年代以前为季节性通航河道。
  大洲至三龙航道长36公里,其中杨坞港以上至大洲坡度陡峻,尤其是牌门石至大洲间10公里,落差达55米,比降高达5.56%。,航道狭窄,一般小于50米,河段多漂砾。50年代初,常水位水面宽90米,最狭河段水面宽仅4-8米,水深0.1—0.2米;洪水位水面宽90—100米,水深1-7米;枯水位水面宽40-60米,水深0.03-0.1米。三龙至西港口20公里,河床较平缓,平均坡降1.26%,为沙卵石河床,沙洲、沙滩多,岸堤不稳。洪水期水面宽100N120米,水深平均2米;枯水期水面宽90—100米,水深平均0.6米。
   西河水源较差,平均年径流量4.53亿立方米,汛期为4—7月,径流量占全年的56.92%。1954年7月,市航运管理部门统计:西河(包括支流在内)共有大小滩险55处,其中主要碍航滩险有罗埠头、江家湾、排门石、横山下,凹肚窟、枫树坞、大洲、小岭、罗家桥、二亭下、鲤鱼井、槽头里、石磅下、石坝、青龙尾、石溪渡、芦田、夏家垅18处。
  1949年以前,船只可通航至大洲以上。1958年,大洲瓷土矿排放石渣、石英砂粒2万多立方米在河内,造成航道淤塞。1959年,大洲至杨坞港12.5公里水路断航。1960年以后,沿岸兴筑水库、水坝,水流被截;又在南溪桥和石溪渡两地建有跨河漫水桥各1座,航行受阻,至使石溪渡至杨坞港17.5公里断航。上游断航导致石溪渡至西港口26公里航道基本同时断航。仅在洪水季节有少数农副业船从事短距离运输。
  南河航道南河是大、小南河的总称。大南河又称历降水,发源于婺源县五花尖,过车田人市境,至黄泥头右岸纳小南河水,至市城区小港咀东岸注入昌江。航道起自东流,经湘湖、黄泥头、里村等地,通航里程52.5公里。
  南河航道蜿蜓曲折,穿行崇山峻岭之间,东流以上航道宽小于50米,河段多漂砾,坡降1-2%0;东流以下至黄泥头37.5公里,属丘陵地带,河槽逐渐开阔,航道宽60-90米。
  50年代初,南河最深河段金坑坞,水深达5米,最浅河段白虎湾,水深0.4米。黄泥头至市城区小港咀15公里,洪水期可航行3—6吨木船,枯水期作坝蓄水放运。小南河又名柳家湾水,源出寿安乡界首之东的塘江。航道起自西溪,经柳家湾、仙槎、金鸡坝、铁丝桥,至黄泥头人大南河,航道里程29.5公里,小南河洪水期可航行船只和排筏,枯水期不通航。
  1954年7月,市航运部门调查,大小南河共有大小滩险99处,其中小南河金爪石至钓鱼台河段有龙阁湾、柳家湾、画眉笼、金鸡坝、王竹里、半路港、玲珑碑、麻石滩、铁路坝、铁丝桥10处滩险,对通航影响极大。大小南河滩多水浅,沿岸没有纤路,逆水行舟时,船民下水顶推逆行,一般不装上水货。
  50年代以后,黄泥头至小港咀的大批工厂,以及玉田水库拦截大南河大量水流,致使航道水位下降,只能区段航行。小南河洪水期仍可航行船只和排筏。
  杨村河航道杨村河亦称北河或小北港,发源于安徽省东至、石台、祁门三县交界处,是昌江上游一大支流。杨村河航道起自神坛,自北向南经勒功街、沽演、龙潭、林村口,至杨村河口入昌江,全长36.5公里。
  神坛至勒功街航道多漂石,水流湍急,平均坡降13.86%0,航道宽一般小于40米,河床由板岩和变质凝灰岩组成。勒功街至杨村河口航道,属丘陵地区河段,为沙卵石河床,河槽逐渐开阔,宽40-70米。
  50年代初,最深河段梁滩脑,平水期水深20米;枯水期水深17米,水面宽100米。最浅河段查村门口,洪水期水深0.7米,水面宽70米;枯水期水深0.07米;平水期水深0.15—0.2米。
  杨村河航道共有大小滩险52处,其中朱家埠、江王坝、流口、林村口、无形滩、大门前、九龙山、小港口、查村、楠木田10处为。主要碍航滩险,查村枯水期水深仅0.07米,通航困难。1956年以后,勒功坞、左家、洪水源等地兴筑水库、水坝,勒功街至神坛13.5公里断航。1970年,沽演建跨河漫水桥1座,杨村河上下被隔断,只有农副业船可季节性通航21.5公里。
  建溪河航道建溪河旧称建师港,为昌江上游一大支流。源出市境西北香坑岭,自西北向南流,河长32公里,通航里程25公里。市境航道起自兴化,过芹坑口,于蛟潭纳双乌河水,又经黄土坝等地,至福港人昌江。1949年,建溪河常水位水深0.13-0.66米,水面宽3-14米;洪水位水深3.3—4米,水面宽14米以上;枯水位水深0.03—0.13米,水面宽1.5—3米,需作坝蓄水通航。河道上还有大小滩险42处,其中主要碍航滩险有金爪石、横洪里、牛硬湾、黄金窟4处,枯水期行船极为困难。1968-1969年,方坑村和上山岭建筑水库1座和过水路面1处,把建溪河、双乌河通往昌江航道隔断,建溪河自此断航。
  明溪河航道明溪河亦名储田水或梅湖水,源出西坳府李家,河长28公里。航道起白储田,经曲阿里、引山、梅湖至明溪河口入昌江,通航里程17公里。河床多为礁、栎石构成,河道上共有大小滩险38处,其中主要碍航滩险有江家村滩、上关村滩、柳家村滩、八里村滩等4处,并各有1座活石,枯水期水深0.7—0.9米,水面宽4—10米。50年代末,曲阿里建有拦河水坝,影响通航。1985年,明溪口至引山7公里河段可季节性通航。
  林村河航道林村河亦名江村水,源出祁门楮公岭,自郑村入市境,河长35公里。市区航道起自金家滩,经江村、中洲至林村口入杨村河航道,通航里程14.5公里。50年代初,该航道洪水期水面宽3.4-27米,水深0.13-10米;枯水期水面宽2.2-20米,水深0.07-0.9米。窖坞笼河段洪水位水深0.13米,枯水位水深仅0.07米,船只通航困难。河床大部分是礁、砾石构成,共有滩险22处,其中主要碍航滩险有新溪口、郑家良、落马屯、铁路坝、钓鱼台等5处,枯水期极为碍航。50年代初,洪水期3吨以上小木船可直抵金家滩。1958—1965年,金家滩至浩峰沿河多处筑坝,缩短航程2.5公里。1985年,江村至林村口9公里河道可季节性通航3—6吨小船。
  航道治理昌江上游及其各支流航道,滩多、狭窄、水急,枯水期必须筑坝行船,故有“滩头作水,滩下作坝”之说。昌江下游多受急流、急湾、旋涡等影响,通航困难。1950年以后,市人民政府多次投资,以昌江为重点,采取扒沙、炸礁、筑坝、渠化等措施,因河制宜,治理航道。
   航道维护昌江及其各支流航道共有沙滩160处、礁石滩342处,其中险滩78处,是境内航道的主要碍航体。1953年1月19日—3月19日,上饶航运办事处组织力量,对马家堰险滩进行治理,开凿面积195.9平方米,平均加深0.471米,枯水期保持水深0.67米,全年可通船。1956年11月30日—12月31日,市港务处成立扒沙抬船工作组,组织345名船工在花园滩至吕蒙滩河段的6处浅滩扒沙、抬船,共用工803个,挖取沙土536立方米,卵石442.5立方米,6处浅滩航道宽由原平均3.51米拓宽到7.33米,滩上水位由原平均0.455米加深到0.612米,吃水0.4米的木帆船可满载航行。1957年7月,上饶和景德镇市航运部门联合组成昌江工程指挥部,由航运、物资部门共同投资16万元,对昌江下游枯水期的碍航浅滩进行治理。7月13日—l2月,7艘挖泥船在花园滩至丽阳一带的13处浅滩作业,共挖泥沙39478立方米,施工后每处浅滩枯水期水深达1.2米。9月20日N10月22日,炸除杨村河锄头尖至马安石河段的5处主要礁石滩,疏通河道共40米长,29米宽,航道水深由原0.17-0.26米加深到0.5-0.6米。9月21日—11月25日,市港务处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投资482.76元,在市城区至吕蒙河段扒沙疏河,共扒沙12586立方米,疏通河道785米,航道由原平均3.5米宽扒至8.7米宽。11月5—27日,炸除了西河口碍航礁石,疏通河道长64。4米,宽2.8米。1958—1959年,昌江上游及其各支流共疏通航道72公里。1961年,市港务部门分别在昌江上游、东河、西河、建溪河、南河、杨村河、林村河航道上炸礁清障37处,滩上水位均由原平均水深0.25-0.4米增加到0.5-0.6米。1962年8—11月,市港务处拨款3000余元,炸除了昌江上游(旧城—吴溪口)河段的石鼓滩、王八滩、蜈蚣滩、猪婆槽滩、小港口滩、明溪滩、峙滩、杨村滩等9个礁石滩,滩上水位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0.1-0.2米,枯水期逆水船也可以通航。1984年11-12月,市港务处再次组织力量,分别在昌江上游及其支流的老虎口、黄梅滩、涧滩、吴溪口、罗家碑、杨村、方漂脑、流口、江峰、小港口、张家坝、横石峰、洪滩等滩险和河段又一次清障,使这段航道的滩险水位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普遍提高0.13-0.17米,枯水期上水船可安全航行。
  1956年,景德镇市港务部门在昌江下游的鹅颈滩、三涧滩、苏家庄3个重点滩口设立航道维护点。1976年,在3个航道维护点的基础上建立航道维护站,派有专人驻站治理。同时,昌江下游各滩口普遍设置绞滩工具,帮助船舶通过急流。1980年1月,景德镇航道段正式成立后,增加了养护人员和设备,昌江下游航道普遍设置航标。1980年设竹棒标622只;1981年设竹棒标284只;1983年设竹棒标217只;1984年设竹棒标3187只。在设标范围内经常进行扒沙、清障、打涝等一系列航道维护工作,从而使昌江下游水深常年保持在0.5-0.6米,宽度210米以上,保证了73公里航道可通木帆船,22公里航道可通机动船。
   航道建设为改善7条支流航道枯水季节的航行条件,有关部门多次筑坝蓄水行船。1957年8月1日—9月30日,市工业交通局为了保证枯水期瓷用原料、燃料运输,动员了浮梁县农业社5000名劳力,在杨村河的楠木田、龙潭、长滩等地修筑简易拦河水坝计11座。9月20日N10月22日,市港务处投资2933元,在窦石岭至流口河段筑成长654米的石木结构大坝1座,筑草坝、横坝和小挡共126座,开辟新洪口6条。11月5—27日,在南河的七亩涌至半路港河段修筑水泥乱石结构水坝1座,坝长39.6米,宽1.1米,高0.9米,共投资8148元。1959年,市航运公司疏河筑坝工作队为提高滩头水位,便于行船,在昌江上游及其支流航道,大筑临时性土草坝蓄水,待水位提高到一定高度,扒开航口行船,船过又堵口蓄水,便于后来船舶航行。在昌江上游建成平型自动开关放水坝5座,总长130米。各支流筑成简易水坝185座,总长4300米,其中大型水坝3座,共长450米。次年,发动全港1000名船民,筑成大小水坝73座,保证了船舶的正常运输。1977年12月8日,市城区昌江东岸护坡工程动工,1978年10月10日竣工,工程全长2240米,平均高10米,斜坡60度,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护坡内垒砌一条南北向全长2204米的排污干道,深度3—5米,护坡工程可避免洪水冲刷河岸淤塞航道。1978年,市航道部门分别在昌江下游的鹅颈滩、三涧滩、苏家庄3个滩口各建“顺水坝”1条,共长1000多米,枯水期引水归槽,使3个滩头的航道水位由原0.4米提高到0.6米。1980—1984年,景德镇航道段在峙滩至鲇鱼山83公里的河段上共筑挡水坝65立方米,扒沙2051立方米,保持了昌江上下游正常水位。
  昌江凰岗以上38公里航道,水浅、滩多,急流、急湾、旋涡多,历来行船困难。50年代对这段航道进行过多次疏浚整治,使浅滩水深一度达到0.5—0.7米,可航行6吨以上木帆船和小型拖驳船,但两年后又恢复原状,实践证明疏浚整治不能彻底改善昌江的航运条件。
   表10-1景德镇市1949—1985年内河通航里程一览单位:公里
   注:1983年,波阳鲇鱼山乡、荷塘垦殖场划归市属以后,轮驳船实际通航至丽阳,其通航里程实为22公里。
  1958年以后,省、市航道部门建议采用梯级渠化与疏浚整治相结合的办法根本改善昌江航道的运输条件,1964年6月,国家计委批复“同意昌江波阳至景德镇段航道工程采取渠化整治相结合的方案”。同年,经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论证,凰岗以上采用鲇鱼山、凰岗两级渠化,凰岗以下采用疏浚整治的方法最为经济合理,但因“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而未能实施。1977年2月10日,江西省计委批准昌江渠化设计任务书,省航道部门经过6年多的筹备,于1983年8月动工兴建昌江渠化第一期鲇鱼山梯级工程。这项工程由船闸、浅水闸、滚水坝、公路桥和电站5个部分组成,所有建筑物均建在岩基上,船闸为五级航道标准,采用“人”字钢闸门,短涵洞输水,为一个推轮顶三艘300吨分节驳船;浅水闸长105米,共9孔,每孔净宽10米,闸墩高17米,采用平板钢闸门,缆索卷扬机启闭;公路桥采取桥坝结合,桥墩建在闸坝建筑物上,桥长251.46米,共16跨,最大跨径为24.55米,桥面标高32.35米,净宽6米,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荷载为汽-10、履-50;滚水坝为混凝土重力式,总长99.6米,坝顶高22.2米,枯水期落差5.1米,最大坝高9.8米,坝底宽10.4米;滚水坝上游右岸建有防洪堤680米,堤顶高程31.8米。另有一段老堤,全长1214米,由原高程25—27米加高至30.5米。昌江渠化第一期工程共投资2000多万元,除电站外,已于1985年底竣工。鲇鱼山梯级工程的建成,使鲇鱼山以上河段至市城区昌江枯水期水位提高到1.5—1.7米。改善了19公里航道的航行条件。
  第二期凰岗梯级工程已于1986年开始动工兴建,其设计船闸年通过能力,近期86万吨,远期将达172万吨,航道可达5级标准,300吨级的拖驳船队可以直达景德镇港。还可沟通昌江两岸17个村的公路运输以及解决附近农业用电和生活用电。
  第二节码头渡口 景德镇港口位于观音阁至太白园沿岸,港岸线全长6.5公里,樟树弄至刘家弄3公里为可作业地段。民国年间,景德镇港口瓷器以及瓷用原料、燃料的年均吞吐量约2-3百万担。民国25年(1936),瓷器输出47万担,窑柴输入303万担。36年,瓷器输出50万担左右。37年,窑柴输入193.6万担。
  194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6.54万吨。1958-1960年,每年货物吞吐量都超过40多万吨。1983年只有13.26万吨,1985年回升到14.98万吨。
  表10-2景德镇市1955—198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单位:万吨
  景德镇港货物进口量占总吞吐量的70%以上,主要为瓷用窑柴、瓷土及日用百货等;出口以日用陶瓷产品为主,次为木材、茶叶、煤炭、农副土特产品。码头民国时期,景德镇港区有8个主要码头,浮梁县有4个主要码头。其中景德镇港的三闾庙、里市渡、中渡口和浮梁县的东港码头系采用条石彻成,为台阶式码头,其它港口码头都是利用自然坡岸作靠泊点,为斜坡式的坡岸码头,货物装卸和渡客上下的主要通道是跳板。各码头分工明显,种类很多,有窑柴、槎柴、米船、灰粪等装卸码头。50—70年代,景德镇港口码头设施不断扩建更新,港区内建有仓库、趸船和码头泊位,新建码头5座,配备了起重、装卸等设备。70年代末,昌江东岸修建护坡,拆除了大部分码头,港口物资转至太白园,中渡口两处码头装卸。
  蛤蟆石码头位于湖田北面的南河口,形似青蛙,体积约50立方米,是天然的港口码头。自五代起,是湖田古窑区瓷器、瓷用原燃料的集散地。元代,蛤蟆石码头运输繁忙,常有数百只大商船停泊。明代,民窑陆续向景德镇集中,蛤蟆石码头亦逐渐废弃。
  东埠码头位于东埠街附近的东河上,是古代东河流域粮食、土产、瓷土的集散地。明代,东河两岸有大小瓷土矿30多处,其中闻名于世的高岭土年产约700万块,均在此码头装运到景德镇。抗日战争以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衰落,东河两岸大部分瓷土矿停产,码头随之废弃。
  峙滩码头位于峙滩村东面的北河上,距市城区50公里,为昌江上游航线之中转码头。明末清初,峙滩镇是窑柴、木炭、农副产品集散地,码头众多,舟楫云集,祁门茶叶、瓷土和附近各乡土特产品皆运此成交。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北河一场特大洪水,将峙滩镇两岸房屋冲毁殆尽,码头也随之废弃。
  港口码头位于经公桥港口村杨村河上,明、清时期港口码头极繁盛,由一个水运码头逐步发展成浮梁北乡的四大集镇之一。民国初期,港口家家有船,仅运载窑柴船就有300余只。到民国32年(1943),水运物资减少,码头随之废弃。
  三闾庙码头位于昌江西岸西河口以上50米,清代建立。码头用大青石和麻条石砌成梯级台阶,长30米,宽10米。当时,此码头是粮食主要交易市场和集散地,又是浮西乡通往市城区“门户船”的停靠点,运输繁忙,至民国时期仍为杉木中转集散地。50年代,西河部分河段断航,码头水位低浅,枯水期船舶不能靠近码头作业而废弃。60-80年代只作渡运码头。
  里市渡码头位于昌江东岸韦陀桥下首100米,宋朝建立,是祁门瓷石卸货和景德镇瓷器出口码头。码头用青条石砌成梯级台阶,长30米、宽8米,河坡为石板路面。民国13年(1924),由工商户集资重修。1957年规划港口码头时,划为船舶第二停泊码头。60年代以后改作人渡码头。
  中渡口码头位于昌江东岸樟树弄口河岸,建于宋代,为柴、槎船停靠码头,是当时交通运输要地。码头长150米,泊位15个,前沿最小水深0.5米,最大靠泊能力100吨级。据清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记载:“中渡过西河,多有坯房匣厂,又为窑柴、槎柴码头,争渡者日夜不息。”并有诗云:“码头柴槎各分堆,伙计收筹记数来,窑位客行催要紧,先后三日一回开。”“坯房挑得白踩去,匣钵装将黄土来,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民国13年(1924),大窑户余旺清出银洋3000多元,花两年多时间建成乱石斜坡式码头。1957年规划港口码头时,划为窑柴评定等级的码头。
  湖南码头位于城区昌江东岸彭家下弄沿河,建于明代,湖南籍船舶多在此停靠而得名,是历史上交通运输要地。码头长150米,泊位10个,前沿最小水深0.5米。
  曹家码头位于城区昌江东岸毕家弄至占家弄沿河地段,因清代曹姓榜眼曾在此停靠官船而得名,是历史上交通运输要地。
  窑柴码头全港共有3处,中渡口至陈家弄沿河地段和戴家弄至董家岭沿河地段以东港、西港、北港装运窑柴的船舶停靠为多,刘家弄至花园弄地段多停靠槎柴船。米船码头位于城区昌江东岸陈家弄至黄家洲沿河地段,因停靠运米船而得名。1949年以前,以停靠余干、余江、万年石镇街运米的船舶为主,余干黄金埠一带槎柴船和星子运瓷土的船舶有时亦停靠于此。
  灰粪码头位于城区昌江东岸千佛楼以下河岸,因鄱阳人在此装运灰粪而得名。 南门头货运码头位于市城区南门头。建于1953年,1956年改建成斜坡式水泥浆砌码头,长156米,高8.5米,使用长度222米,面积16491平方米。码头两旁铺设4米宽的车行道,码头前沿水深0.5米.泊位20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00吨级,一般能停靠装载10吨的罗荡船220艘。1978年,修建沿河护坡时拆除。
  南门头轮船客运码头位于市城区南门头下首占家弄口。1956年,市港务处投资建成塔坡式水泥码头。次年,在南门头设立客运站。1964年,客运业务移交省航运管理局后,拨来趸船1艘,用于客轮停靠。1978年,修建沿河护坡时拆除码头。
  刘家弄货运码头位于市城区刘家弄沿河。1956年,建成斜坡式水泥浆砌码头,长116米,高11.3米,使用长度116米,面积8120平方米。码头两旁铺设4米宽的车行道,泊位10个,码头前沿水深0.5米,最高靠泊能力为100吨级,一般能停靠装载10吨的罗荡船220.艘。1978年,修建沿河护坡时拆除。
  戴家弄货运码头位于市城区戴家弄沿河。1956年建成斜坡式水泥浆砌码头,长130米,高11.3米,使用长度为130米,面积9100平方米。码头上铺有4米宽的车行道,码头前沿水深0.5米,泊位20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00吨级,能停靠装载10吨的罗荡船220艘。1978年,修建沿河护坡时拆除。
  太白园客货运输综合码头位于市区南河与昌江的交汇处,是景德镇港最大的客、货。运输综合码头。50年代后期建成简易货运码头,1972年改建成低水位直立式水泥混凝土码头,长300米,面积为2000平方米。码头前沿最小水深0.8米,泊位30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00吨级。码头两旁有4米宽的车行道。1985年,日最大装卸量1200吨,年货物吞吐量26.7万吨。
  1950年,市航运办事处为整顿船舶停港秩序,按照船籍和船帮的不同,具体划分船舶停泊地段。从半边街至戴家弄共划为19个船舶停靠点和毕家弄、泗王庙、麻石弄、大黄家弄、戴家弄5个货物装卸码头。1957年10月10日,市人民委员会将港口码头重新划为20个地段:即一般木帆船停泊码头4座,轮船客运码头1座,载重物资船舶停泊码头1座,大型机器装卸码头1座,危险品装卸码头1座,货物装卸码头5座,木材停泊码头1座,竹排停泊码头6座,窑柴评级码头2座,粪船停泊码头4座。
  1978年,沿河东岸建护坡时,仅保留中渡口、太白园、里市渡、三闾庙、韭菜园码头,其余码头全部拆除,来港的船舶大部分在太白园至西瓜洲地段停泊,物资均从太白园、中渡口两座码头装卸。1978-1985年,市煤炭公司、陶瓷公司原燃料管理处、陶瓷原料总厂、陶瓷出口公司、石油公司、粮食局等单位,分别在太白园、韭菜园一带新建码头货场和仓库10个,红星、红旗、光明、景陶等瓷厂还自建货栈和8座水泥码头。
  渡口境内唐代渡口有17处,宋代至清代有53处,民国时期渡口近100处。1949年,市城区有里市渡、中渡口渡、十八渡、哪咤渡4处渡口,市郊区有90多处渡口。1953年8月,中渡口浮桥建立,中渡口渡随之废除。1962年10月,昌江大桥兴建,哪咤渡亦随之废除,只剩里市渡、十八渡2处渡口。1979年,纳入市交通部门注册管理的渡口有95处,渡船103只,其中划子渡船3只。以后兴建了一批桥梁,部分渡口废弃。1985年,市区有渡口67处,其中城区渡口2处,郊区渡口65处,核定乘客1608人。
  里市渡旧名李施渡,宋朝李氏寡妇施资兴建。李施渡是古近代通往鄱阳、都昌、浮梁西乡和对岸三问庙的来往渡口,有渡船1只。解放后,渡船增至2只,每渡可载77人,由竟成乡三河村委员会管理。
  十八渡原名市阜渡,建于元代,是戴家弄至西郊垦殖场的过河渡口。清代,昌江西岸有槎柴窑数座,瓷坯和成瓷由河上往来,运输繁忙,渡船多至18只,故名十八渡。1957年,人力渡改为机动轮渡,有40千瓦机动船2艘,渡工4人,每渡可载客160人,由市浮桥管理处管理。
   解放后,市区先后在樟树坑、福港、清溪、张培山、吕蒙等5个地点设立公路渡口,至1985年末,市区仍有4处公路渡口。表10-3景德镇市1985年郊区渡口分布情况
  樟树坑公路渡口位于新平乡西北6公里昌江河上。设于1958年,有木质趸船1艘,人力摆渡。渡口两端铺有乱石码头,汽车上下船搭木架跳板通过。
  福港公路渡口位于市区广明堂村西0.5公里,昌江上游建溪河口附近。原系民间渡口,1971年建蛟(潭)福(港)公路时,改设公路渡口。有木质趸船1艘,用人力摆渡。渡口两端铺有乱石码头,汽车上下趸船搭木架跳板通过。
  清溪公路渡口位于峙滩东北5.5公里的杨村河上。原系民间渡口,1961年建陈曲公路时改为公路渡口。建渡初期,渡口配有木质趸船1艘,用人力撑篙过渡。渡口铺有石块码头,汽车上下用木质跳板。后来渡运车辆增多,随之增配钢质趸船1艘,60千瓦柴油汽轮顶推。渡口两端重建永久性码头,设有半自动的的钢质直通跳板。
  张培山公路渡口原名黄金山渡,位于兴田西北10.5公里的浮北河上。原系民间渡口,1978年建车田至赵家公路时改为公路渡口,因靠张培山村而易名。渡口配有木质趸船1艘,人力摆渡,渡口两端铺有乱石码头。
  吕蒙公路渡口建于1933年,配有木质趸船2艘,60千瓦柴油汽轮1艘顶推。渡口两端铺设块石码头。1959年10月1日,吕蒙架设浮桥,渡口撤除。第三节水路运输
  运输组织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至民国3年(1914),水上运输业务由鄱、祁、浮、都4帮把持。后来,该四帮公所改为六帮公所,之后又扩大为十八保(即十八帮)。民国19年(1930)9月24日,景德镇船帮客商联合会成立。20年9月24日,船行商业同业公会成立,有团体会员15个。23年,景德镇船帮曾一度改为驿运站。27年,景德镇下河客船以船民籍贯为划保单位,分别成立21个保。28年,船帮有都昌、乐平、鄱阳、余江、余干、南昌、广昌、浮梁、祁门、抚州10个帮,共有各种木帆船3250只。29年,景德镇各船帮联合组织航业同业公会筹备处。32年,景德镇船帮发展到12个,其中上河8个,下河4个。
  民国年间,景德镇先后开业的私营船行有黄泰来、刘生盛、吴信昌、陈箕源、吴义昌、郭万发、肖万昌、谢德顺、余顺泰、龙安、熊裕新、胡开泰、义安、冯荣华、济运、查利盛、永顺德、胜利、王信通、新兴、李德顺、江永安23家。
  1949年11月1日,景德镇市航运办事处成立,将21家旧船行改编为12个中队、36个分队。次年10月,再改为大组、分组、小组。1951年,航运办事处将解放初分散的1户1船或1户2船的个体船民进行编组、编队。昌江上游及其各支流编为北港船、东港船、婺源剽子船、鸦尾船、西港船6个大队,由浮梁航运站调配;昌江下游及其支流浮南河编为南港船、扶梢船、罗荡船、南昌船、抚州船、竹筏运输6个大队,由航运办事处调配。1952年,景德镇设立私营群力轮船公司营业所,办理轮船客运业务。1953年1月13日,景德镇港2025艘船编为12个船队、189个行政组。10月24日—11月13日,相继建立4个港籍委员会和水上治安保卫委员会。1954年7月,景德镇市水上区、航运管理处、船民协会等共同组成社改工作组,试办互助组和合作社,建立运输互助组231个。共有各种木帆船2040艘,载重量13515吨,人组船只1555艘,载重量9460吨。未经组织起来的485艘单干船,多属半农半运的农副船只。1955年1月,建立景德镇市第一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新华社。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先后成立建民、光明、华光、群新、胜建、瓷城、友爱、红星、日升等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和竹筏、砂石、渔业合作社等12个初级社,入社船只1418艘,共9541吨位,社员2255人。1957年2月,水上合作社经过清理整顿,只剩下10个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后来10个初级社并为2个高级木帆船运输合作社。1959年1月18日,2个高级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合并成立“景德镇市航运公司”。对外是地方国营,对内为昌江运输大队集体所有制。1961年2月,市航运公司与景德镇市航运管理处合并成立景德镇市港务处。次年4月15日恢复市航运公司,但仍与港务处合署办公,1964年,航运公司与港务处分开,港务处改为港务局,1970年,航运公司与港务局再次合并为“景德镇市航运管理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72年改为“景德镇市航运分局”。1979年,航运公司从航运分局分出,但具体业务仍由航运分局代管。
  运输工具
  竹筏由大毛竹12根编成一排,长方形,上下两层,首翘尾齐,一支扁木安在筏后操纵方向。是浅水运输工具,多用于昌江上游。每条只需1人驾驶,顺水流放,逆水拉纤,1949年,境内有竹筏134条。1951年有竹筏234条。1957年2月,竹筏社转入德兴县管理。
  木帆船境内船舶行驶航道不同,船型各异,载重量不等。民国时期主要船型有:东港船、西港船、南港船、扶稍船、鸦尾船、罗荡船、刁子船等。行驶昌江上游及其各支流的船舶,以撑篙为主,逆水行船都要拉纤,如果没有拉纤地段,就成群结帮抬船,顺水行船以橹掌握方向;行驶昌江下游的船舶,大多用舵掌握方向,顺风时,挂帆行驶,遇到逆风或过滩时,船工涉水推船或用浆、橹划行。
  木帆船又分无帆船和有帆船两种:无帆船主要有鸦尾船、小扶稍船、东港船、北港船等。鸦尾船头尖肚宽,船尾翘起,形似簸箕口,杉木帮、板薄钉稀,吃水浅,载量小,大船不超出5吨,1人驾驶,是景德镇港的“门户船”。明代开始使用,至今仍存。
  小扶稍船船型同鸦尾船相似,体积稍大,无桅,板薄钉稀,吃水浅,载重量不超过10吨。70年代初,因支流航道淤浅,航行困难被淘汰。
  东港船、西港船、南港船、北港船也是各港的“门户船”,其船型均同鸦尾船相似,船体稍大,吃水浅,适应滩河浅水行驶。60年代搞船舶机械化,这类船型被逐渐淘汰。
   有帆的船主要有罗荡船、刁子船、大扶稍船等。
   罗荡船、刁子船船型大体相似,船头船尾两头尖翘起,船狭身长,舱板高,杂木底,竹叶篷,前舱设有桅杆,载重量最小的10-20吨,最大的50-60吨,航行阻力小,驾驶方便灵活,可张帆行驶。这类船常年行驶在昌江下游,70年代,由于小型机动船的发展而被逐渐淘汰。
   大扶稍船首尾较高,船宽,底成弧型而向下,后舱设有桅杆,船尾有橹或舵操纵方向,稳定性好,适合浅水滩河航行,载重量10-20吨,70年代以前,多为景德镇运输窑柴、瓷土、稻草,以后被逐渐淘汰。
  境内还有来自外地的沙排子船、麻雀子船、.贬咀船、得化船、倒划子船、乌龟子船、巴斗船、刁子船、横板船、土苟船、铲子船、抚船等类船型。
  轮驳船1963年3月,市航运公司利用旧船装配1艘30千瓦的拖轮,一次能拖挂30条罗荡船,同年4月又试制了1艘60千瓦的拖轮。从此,小型机动船逐年发展。1971年,共有机动船51艘、计652吨。1983年12月,购进1艘载重80吨级的钢质机驳船,抗风力4—5级,可载各种散装、成包物资。1984年开始,又自筹资金和贷款50多万元,全面改造现有船舶,把小吨位、小马力的“四小”船舶逐渐改造、更新为较大吨位和马力的机动船。同时还先后购进6艘大吨位的钢质机动船。至1985年,木帆船有7艘计69吨位;轮驳船有15艘,载重量799吨。
  1969—1983年,社会机动船日益增多。据景德镇船舶监理所1983年统计,共有机动船9艘,其中拖轮5艘,213千瓦;轮渡4艘计406吨,520千瓦,226客位。
   表10-4景德镇市1952—1985年船舶统计表10-4-1景德镇市1952—1985年船舶统计
  旅客运输
  长途客运清代,景德镇至鄱阳由“饶划”(木帆船)专营载客,舟中可坐六七人,每人需银元一元多,逆行而上,两日可达。赴都昌、余干、贵溪等地的旅客则临时招雇民船,开船时间、上下港点、膳食供应及运价皆可面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江西省私营轮船公司小客轮由南昌行经鄱阳至景德镇,停靠戴家弄(即十八渡)码头载客。各支流航道的客运仍靠民船。民国26-34年(1937-1945),都昌县南峰、周溪两乡的民船不定期来景德镇载客装货,由景德镇至都昌顺风顺水3—5天可达,逆风逆水或枯水季节需7—10天。
  1949年,南昌私营群力轮船公司鄱阳分公司在景德镇设立营业所,办理客运业务。设有鄱阳与景德镇两地往来航班,每天有“群明号”、“群发号”、“群华号”3艘客轮对开,每船每次能载客50人。1950年,省航运公司景德镇分公司“饶滨号”汽轮拖带无座位客班船开航南昌至景德镇航班,在市城区彭家弄码头停靠。1951年,浮梁专区航运局鄱阳办事处调用2艘小客轮,对开鄱阳至景德镇航班,每船每次能载客50人。1953年又增添l艘“援朝号”小客轮航行。1955年,“群华号”客轮在市区发生海事后停航,“群明号”、“群发号”客轮至1956年公私合营后停航。1958年,随着波阳到景德镇航线客运量增加,上饶专区航运局将“钢复号”、“胜利号”、“成功号”、“海工号”等7艘小客轮改造成“瓷都1号”和“瓷都2号”大客轮开行。该船每小时航速15公里以上,每艘载客100多人。同年,客运量达2.78万人。1961年,客运量上升到5.15万人。1962年,凰岗至景德镇38公里航道枯水期水位低浅,航行困难,遂由每日对开航班改为季节性航班或不定期航班,客运量逐年下降,年客运量仅1.2万人。1965年6月,上饶港务局在景德镇南门头设立客轮售票处,办理客运业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停航。1981年4月14日,上饶航运局恢复景德镇至波阳对开客轮航班,由景德镇航运分局代办客运业务,每天上午7时开航,当天下午2时半抵达波阳。1982年后,有波阳古县渡、鸳鸯岭、太阳埠等地个体户和联户的26艘木质机动船往返景德镇至古县渡、鸳鸯岭、太阳埠、凰岗、鲇鱼山一带装货兼营载客,每日客运量100-200人。至1985年,此类船只发展到15艘。渡运境内有64处人力渡,渡运主要工具是划子,每只载客近30人。1979年共有划子23只,经营者为个体、厂矿和农业队。机运渡有3处,渡船有木质、钢质2种,吨位均在60吨以下,40千瓦,每船每次可渡160人。
   表10-5景德镇市1949—1985年水上货物运量一览货物运输景德镇市水路货运,从古至今,以瓷器及其原料、燃料为主,木竹、茶叶、粮食、百货等次之。进口大于出口。
  筏运民国时期,景德镇木材行和外地木材商从祁门、婺源和浮梁西北山乡采购木材,扎成条排,待雨季河道水位较高时,从昌江上游以及支流放运至景德镇销售或转运鄱阳、余干、都昌、江苏、安徽等地。解放后,从浮梁西乡放运的木排停靠三闾庙;从婺源放运的木排停靠里村;从祁门和浮梁北乡放运的木排停靠四图里。50-60年代,市区木材平均年成交约3—4万立方米;70年代,平均每年约5N10万立方米,主要由水路扎排放运。80年代初,皖赣铁路通车后,放运来市区的木排逐渐减少,至1985年,只有市木材公司和安徽省林业厅驻景德镇市办事处木材转运站两家有少量的木排放运。 船运明代以前,陶瓷外运都是用小木帆船运到饶州(今波阳县)后转运,明代初设御器厂,御瓷皆从水路解运达京(指南京)。清代解运的御瓷用桶装置,每岁秋冬二季,雇船夫解运,每年约600余桶,计2.9万余件。民国元年—21年(1912-1932),通过水路运出的瓷器总量为155.41万担,平均每年运出7.40万担。
  1949年,瓷器水路运输量220万件。1950—1960年,瓷器运输仍以水运为主,通过船舶运输的瓷器共计14.68亿件,平均每年运输1.3349亿件。其中:1950年运送瓷器858万件,折合33.8983万担;1958年,瓷器外运量增至2.9953亿件。60年代,公路运输蓬勃发展,水路瓷器运量逐年下降,1960年下降到1.0402亿件。1961年以后,瓷器外运绝大部分改从陆路运输。《景德镇陶瓷史料》记载:民国8—16年(1919-1927),浮梁东乡和南乡一带每年出产瓷土、釉果2250万块和灰釉7000余担,均由东河、南河、西河转昌江水运至景德镇。星子、余干、余江、贵溪、鄱阳、祁门等地年产各种瓷土1700万块,分别由祁门的闾江和饶河转昌江运入景德镇。
   表10-6民国17、18、24年瓷用原料水运概况
  1949—1953年,市区各瓷土矿生产的瓷土每年平均为4940吨。1954—1956年,平均年产瓷土3.35万吨,这些瓷土绝大部分由水路运至景德镇。1963年以后,瓷土运输绝大部分改水运为陆运。表10-7景德镇市1957—1985年水运瓷土统计
  据《江西经济问题》记载:民国3年(1914)以前,每年由各地船运至景德镇的松、槎柴达650万担。17年,运入松柴299万多担。25年,外地运进窑柴303万担,37年,运进窑柴193.6万担。1950年,运进窑柴166.31万担。1951年,运进窑柴220万担。1957年,从外地共运进窑柴400多万担。70年代,开始以煤代柴,以油代柴,运进窑柴逐渐减少至10万担左右。 浮梁、婺源、祁门等地盘产茶叶,绝大多数由昌江外运出口。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产茶叶3万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茶叶产量6万担,均由昌江船运出境。民国时期,茶叶产量下降,运量减少。民国23年(1934),茶叶运量15000担。25年,茶叶外运出口3.35万箱。37年,年运量只有0.5万箱。
  解放后,茶叶外运出口量逐年增加。1953年,茶叶水运出口3020担,到1960年上升到9560担。以后茶叶逐渐改为陆运,至80年代,茶叶全部陆运。
  表10-8景德镇市1949—1960年水路外运茶叶统计单位:担
  第四节港航管理
   管理机构
  江西省航运管理局景德镇分局1949年11月,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接收民船公会,成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航运办事处,内设行政(兼办军运)、财政(兼办民运)二股,办理公私航运管理业务。1950年3月改称景德镇航运管理处,归省航运厅领导。1950年5月,改称景德镇航务派出所,归鄱阳航务办事处领导。1952年设立景德镇航运站,1956年改为景德镇港务处,属上饶专区航运局领导。1958年6月,港务处划归市政府领导,改名为景德镇市航运管理处。1959年7月,市航运管理处与市昌江运输大队合并,成立景德镇市航运公司,对外是地方国营,对内属集体所有制,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61年,航运管理处与航运公司统一名称为景德镇市港务处。1962年,木帆船队划出,恢复集体所有制的市航运公司;市港务处改称市港务管理处,仍与市航运公司合署办公。1964年,市港务管理处改称“景德镇港务管理局”,由省航运管理局直接管辖。1969年12月,景德镇养路段、景德镇汽车运输办事处与景德镇港务管理局三家合并,成立江西省交通运输公司景德镇分公司。1970年8月,景德镇公路养路段、景德镇汽车运输办事处、景德镇港务局3家分开,成立景德镇市航运管理站,与市航运公司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两本帐。1972年3月,撤销市航运管理站,成立景德镇市航运管理处,同年改为江西省航运管理局景德镇分局(简称省航运景德镇分局),隶属省航运管理局领导,仍与市航运公司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两本帐。1979年1月,与市航运公司分开办公。内设3个科室,主要职能是:货物运输、港口管理、代储转运物资等。
  江西省航务管理处景德镇航道段简称景德镇航道段,1980年1月成立,由江西省航务管理处主管。内设3个科室和鹅颈滩、苏家庄、三问滩3个站房。主要职能是疏通和管理航道,保证来往船只畅通。
  江西省航务管理局景德镇船舶监理所原系航运分局航监科,1968年并入车辆监理所,1974年7月,划出成立船舶监理所。1975年7月又并入车辆监理所,隶属江西省交通厅车船监理处。1984年,从车船监理所分出,成立景德镇船舶监理所,隶属江西省航务管理局。下辖乐平航监站。其主要职能是办理船舶检验、丈量、核发船舶证书、船员考试、水上事故处理和宣传教育以及养河费的征收等。
  景德镇市航运管理所1981年10月,由景德镇市航运管理站管理港航工作。1984年1月28日成立市航运管理所,下辖市航运管理站,其业务范围是:负责商务调度,港口码头和航运企业的管理,承办水运运价和业务结算;代办邻省、县轮驳船客、货运业务;协调对外联系、组织有关铁、公、航、搬联合运输;贯彻执行交通部、省交通厅有关水路交通方面的方针、政策。
  港航监督民国26年(1937)12月,江西省政府颁发了《非常时期内河运输暂行办法》,将全省内河沿岸按船舶中队驻在地划分为25个区,浮梁县景德镇为第5大队21中队,由区长会同中队对当地船舶数目、种类、容量、船港籍、船户姓名等进行了调查登记,发给证明书,编发牌照。
  解放后,景德镇港的港航监督工作由航运办事处航监科办理。1950年3月开始,对所有木帆船进行全面丈量检验,全年共丈量大小船1445艘,计5689.2吨位;检验船3274艘,计23780.4吨位;办理转移过户船345艘,旧船拆板205艘,新船下水296艘,注销50艘。8月,向水上运输单位转发丁江西省交通厅制订的《机、帆船管理暂行办法》、《航行安全管理办法》、《港务管理办法》、《联合检查规则》、《海事处理办法》5个法规。1953年丈量船389艘,计2458.2吨位;复验470艘,计428.9吨位;检验船1893艘,计10333.09吨位。
  1951-1953年,市区水上发生大小海事49次,经济损失1.7万元,死亡18人,沉没与损坏船只90艘,经济损失1.7万元。其中触礁23次,搁浅8次,风灾7次,碰撞11次。为加强港航监督,1955年,全港成立安全运动委员会,内设办公室,东、西、南、北四港成立分会,并组成4个工作组,进行安全教育和事故查处。从1974年起,景德镇船舶监理所担负港航监督职能和养河费征收。1974—1978年发生重大海事4起,死亡6人,烧毁10吨级油船1只,小划子1只,经济损失1.7499万元。1980年,鹅颈滩、三间滩、苏家庄等3个航道维护站派驻专人进行航道维护工作。1980—1984年,在昌江下游22公里河段分期设航标4310只。1984年5月14—19日,对鲇鱼山、兴田、江村、福港、朝阳、古城、新平等渡口的74只渡船逐只进行安全检查、检丈定员。1985年市,交通局严格执行省交通厅《关于制止客(渡)运船舶违章航行的规定》,凡机动客(渡)船驾驶员、轮机员均经港航监督部门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才能驾驶;经营客(渡)运者经县以上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对于客、货超载和证明不符合要求的船舶不予签证运行。
  船员管理民国28年(1939年)以前的船员按籍贯归口各船帮管理。民国28年(1939)11月,在景德镇大钟家弄34号成立浮梁民船船员工会,制订《浮梁县民船船员工会组织章程》,办理介绍职业和船民公益事业,调解纠纷等事宜。1949年11月,市航运办事处将船帮(保甲)改编12个中队,1950年10月改为大组、分组、小组,由船民自选组长。1953年,基层建立船民协会,景德镇港成立4个港籍委员会和183个行政小组。同年11月成立水上治安保卫委员会,配合普选换发水上正式户口1600户。1956年1月,制订《景德镇港第一木帆船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共分11章54条,对入社社员的权利、义务、股金、劳动纪律和劳动报酬分配等工作作了详细规定。1982年9月开始实行使用船民证办法,具体规定:1.凡长年在水上从事生产运输的公民,不论其为个体船民或船舶集体户,以及户口登记在陆上的船上员工,一律使用《船民证》;2.凡临时(包括轮换的)到水上从事生产运输的人员和农村渡船工,发给《临时船民证》;3.对农村装运农作物、肥料等船只,其范围不超过生产队、大队境界的,不发《船民证》,只能从事生产性运输。
   港口管理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至民国27年(1938),景德镇港口由鄱、祁、都、浮4帮的把头操纵,船民按船籍人船帮。民国23-28年,由以范保安、黄登洲为首的18保的把头把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熊铁秀、熊尿根、胡桂义、张甫本等为首的十八罗汉、五老虎、十三太保、青红帮、兄弟会、真君会等帮会把持。
  1949年11月以后归市航运办事处管理。1954年1月,市人民政府颁发了《景德镇内河港务统一管理暂行办法》。1957年10月,市人民委员会进一步制订《景德镇港口管理暂行办法》,对码头划分、港口管理、航道通行等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凡船舶进出港口应立即向航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载有强烈爆炸物品或其他危险性物品的船舶进港,还必须同时向公安部门申报。一切船舶在港区停靠,必须按航运部门规定的地点停泊,并依次进行装卸或进行其他作业,不得抢档、挤档,不得长期占用码头。凡在港区行驶的船舶,必须严格遵守航行规定,机动船应使用慢车;木帆船张帆以不妨碍航行安全及港内交通为限;严禁船舶挤档或抢越航道航行。凡在港区设立码头、木桩、堤岸、坝滩、桥梁或其他一切占用水底、水上或岸线等工程,必须事先征求航管部门意见,并报经市政府建设部门批准。
  运输管理明、清时期解运御瓷由官府掌管。清代解运御瓷,每岁秋冬二季,雇觅船只夫役解运。民间水运由船帮、船行掌握,一般规定航行线路和装载货物:东港、婺源船航行东河,装运瑶里釉果(瓷土)和土特产;东港、北港槎船装载槎柴。民国17-24年(1928-1935),瑶里釉果开运时由船帮发给运票,每船纳费(银洋)1元,分帮依次装运,头帮未运,后边各帮不得抢运,每船装运费40—50元。26年,江西省政府将景德镇船舶编为5大队21中队,并实行航行报告制,不论重载或空驶,须向出发港申领报告单,每经一地区应将报告单交中队部登记后盖戳放行,到达后将报告单交目的地的中队部存查,还规定船舶的征调办法。船帮,船行或水上保甲,除向船民收缴月捐、帮费、担保费、会员费和办公费等固定性捐费以外,介绍货运时要按运费收取10—15%的佣金。37年,货船经过鄱阳,船民要先向帮头缴纳3千至1万元(法币)的登记费;办理过境登记手续,要按运力力资的3%交贴差费;瓷商公会按每担货收费240元,非会员交480元;鄱阳水警队按货收费,每万块瓷土收费200元,每担杂货收费300元。
  解放初期,船帮、船行私自代客报关纳税,抽收手续费,破坏了税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50年1月停止船行营业。1957年,浮梁县航运部门实行以组计件、分组经营和超额加奖的方法改善运输管理。1960年,实行“调度、政治思想教育、工具维修、宿食、保健安全”,五到运输第一线的管理措施。1961年,市航运公司确定深水和浅水的载重标准,建立实载研究会议和检查制度。1981年,市交通局发出《关于港口和水运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从事水上运输的船舶,统由市航运管理所(站)实行统一组货、调度、配载、结算和缴纳税收、规费;农村船舶就地、就近运输,需进城驻点运输的,必须经当地运输管理站批准,按“准运证”核定人数、船数,规定营运范围从事营运;外地船舶来市驻点运输从严控制,特殊需要的须经市、县运输管理处批准;物资部门应于每月15日前向市航运所(站)报送下月托运计划,统一调度平衡,统一安排运力;运输部门统一使用“景德镇市航运所水运费结算凭证”结算运费。
  在运价管理方面,50年代早、中期,波阳或其他地区直达景德镇的物资运价按正常运价执行。省航运厅鉴于波阳凰岗至景德镇30公里航道滩多水浅,实载量少,航速低,为照顾船民正常收入,自1957年6月1日起,执行凰岗至景德镇段专线运价。轮船货运运价按木帆船运价结算,同时根据上水、下水运载情况,货运运价比正常价分别提高25%和15%。1960年,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调整了景凰专线运价。
   表10-9景德镇市I960年景凰专线运价调整价格
  古代渡运多为义渡。农村渡口和渡运由封建宗族族主把持,一般都有田地房产出典收租,维持渡船修造和渡工工资;少数由地方开明绅士资助或村民捐款捐物办理;城市渡运费由务会馆收入中开支,过渡均不收费。民国时期始有费渡,费率不一。解放后,渡口、渡运由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管理。1950年1月,市政府决定市城区的十八渡、中渡、里市渡、哪咤渡由费渡改为义渡,一切开支由各会馆、团体公产收入解决。1951年11月清理调查全市渡船情况,处理了鲍桂源霸占渡运财产12年的问题,没收被其霸占的房屋1栋、院子1个、田地96亩。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专题

里市渡
相关专题
十八渡
相关专题
樟树坑公路渡口
相关专题
福港公路渡口
相关专题
清溪公路渡口
相关专题
张培山公路渡口
相关专题
吕蒙公路渡口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蛤蟆石码头
相关作品
东埠码头
相关作品
峙滩码头
相关作品
港口码头
相关作品
三闾庙码头
相关作品
里市渡码头
相关作品
中渡口码头
相关作品
湖南码头
相关作品
曹家码头
相关作品
窑柴码头
相关作品
灰粪码头
相关作品
南门头货运码头
相关作品
刘家弄货运码头
相关作品
戴家弄货运码头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