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047
颗粒名称: 建筑业志
分类号: F407.956
页数: 29
页码: 1587-1613
摘要: 景德镇的建筑业,素与瓷业密切相关,其特点有三:一,施工技术以窑炉建筑和窑砖砌筑技艺为优势。二,与瓷业直接相关的建筑物遍布城乡,在城区,历史上,窑房(含窑)、坯房、瓷行及融住宅、作坊、商店为一体的“红店”鳞次栉比。当代,咸龙配套的瓷业生产厂房、瓷器销售门店比比皆是;在乡村,昔时用于粉碎瓷土的水碓房星罗棋布,当今乡镇瓷厂厂房频频出现在平川山庄。三,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相当地位,据1980年调查统计,市内尚存明代建筑136处,被中国建筑界和考古界称之为建筑考古领域内重大罕见的发现。
关键词: 建筑工业 景德镇市

内容

景德镇的建筑业,素与瓷业密切相关,其特点有三:一,施工技术以窑炉建筑和窑砖砌筑技艺为优势。二,与瓷业直接相关的建筑物遍布城乡,在城区,历史上,窑房(含窑)、坯房、瓷行及融住宅、作坊、商店为一体的“红店”鳞次栉比。当代,咸龙配套的瓷业生产厂房、瓷器销售门店比比皆是;在乡村,昔时用于粉碎瓷土的水碓房星罗棋布,当今乡镇瓷厂厂房频频出现在平川山庄。三,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相当地位,据1980年调查统计,市内尚存明代建筑136处,被中国建筑界和考古界称之为建筑考古领域内重大罕见的发现。
   解放前,景德镇的建筑队伍以旅居景市的外地泥木工为主。解放前夕,世居当地的泥木匠仅307人。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下,市内建筑业迅速发展。至1985年底,全市有建筑业企事业单位85个,职工10432人;另有外地常驻景市建筑施工企业28个,职工8114人。在设计能力、施工技术及装备等方面,均能胜任高层大厦及现代化的配套厂房的承建任务。在承揽业务方面,不仅完成了市内各种窑炉及多数配套厂房与高层楼房的设计与施工任务,而且已走向全国与全世界。在国内,完成了南起海南岛,北至佳木斯,涉及23个省、市、自治区的130余座各式窑炉的设计与施工;在国际上,先后向阿拉伯也门共和国、赞比亚、伊拉克等国派出技术人员21名,提供技术援助。第—章建筑工程
   第一节民用建筑
   住宅建筑景德镇古代民居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0年城乡136处明代建筑的发现,震动了中国建筑界和考古界。
  明代住宅建筑,其外围大部用砖墙围闭,外墙一般不开窗,大门建有砖石门罩,少数于正面开门,多数是从侧面左前方开门,住宅多为中小型,1宅1户,有平房及楼房两种形式。其平面布置多以天井为中心构成小院子。正房的开间宽、进深长,明间尺寸更宽些用作客厅,左右次间为卧室,正房的廊房则比较狭小,正房与廊房用天井解决采光、通风与排水。一般住宅前后两进有2个天井,多进则有3个乃至更多天井。城镇民房,一般都为三间五架式。镇民建造住宅并不单纯为生活所用,往往“家店一体”、“户厂一致”。故其正室多不封闭,廊房走廊几与房宽,以利陈设货物或置案画瓷之用。这种工商兼住宅在国内古建筑中独具一格。其开敞的正堂既高且宽,梁柱选用粗大的木料,前檐柱直径达60厘米。城区花园里1号明代住宅柱径硕大,均在30厘米以上。前檐柱的间距一般大于前步柱以增加正堂的气势,并给正间以开窗的位置,前额坊的中段柱直径又大于前檐柱,两端有急刹的梭形收分,起拱较高,呈月梁形式,配以略有收分的梭柱,称“月梁梭柱”。住宅木质雕刻或砖石雕刻十分精致,其花色纹样多与瓷器彩绘纹样类同。在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中,较典型的有:景德镇市祥集弄3号、11号两幢住宅,均建于明成化年问(1465-1487年)。其中3号为一层两进,高6.03米,正堂平面5.4x4.48米,是典型的三间五架平面,正堂结构为三柱五檩三穿形式。采用穿斗木构架,一穿枋为叠合板梁,二穿枋则做成双步四梁,以连系栋柱和金柱,月梁曲率较大,矢高约1/6跨。堂屋上不设阁楼,正堂前的轩廊为弹弓顶棚,轩梁亦为月梁形式,顶棚上铺仅有3毫米厚的可弯曲的木望板。宅内雕饰为元代风格;11号为一层一进(二进已毁),高5.09米,正堂平面为6.36X4.7米,梁柱跨度大,雕刻精美,纹饰丰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的民居原为瓷行,面阔增至5—7间,并有宽敞的前廊,开间大,进深长。前有较大的天井,傍后墙开3个小天井,均以满足瓷行功能需要而有所变化。
  解放前,瓷业工人多数住坯房屋,有的居民住竹棚。民国36年(1947)实际住宅建筑面积为64.4万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积极改善居民居住条件,1956—1962年,新建住房12.22万平方米,其中“民建公助”住房5.28万平方米。住宅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采用木构架式简易平房,共用厅堂、厨房,四户合一幢,或以斗砖墙为主的砖木结构2-3层双单问住宅。1963—1973年,由工厂企业等单位分散兴建一批二、三层砖混住宅工程,采用砖墙承重,设钢筋混凝土圈梁,预制多孔板铺楼层、槽形板盖屋面。1973年以后,多采用市建筑设计室73-1型住宅通用图和房管住宅通用图建造,每户建筑面积控制在45平方米以内,独家厨房,有阳台,通风散热较好,但面积偏紧,设备不全。至1979年共新建各种结构住宅工程61.76万平方米。1980-1985年,新建五、六层砖混结构住宅面积73.84万平方米。1985年,城区实有住宅面积129.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3.3平方米上升到5.3平方米。工程均为砖混结构,阳台加宽,厅堂加大,独厨独厕。住宅区的建设注重配套设施工程。即一般配有教育、文娱、商业服务网点等。
   如广场住宅商店工程,一楼为商店,二楼以上为住宅。住宅出人口从大楼北面天桥上楼,将住宅与商店两个不同用途房屋联合建造而成。
  商业建筑古代的商业建筑多脱胎于民居,前店后坊。境内保存的明清时期古商店建筑中,以三闾庙古街建筑较为完整。市街店铺多为清代建筑。其建筑形式可分为两种:(1)土库门面,不开窗,柜台多设计于正堂,廊屋处作为设店,后面多为货栈带住家。木构架用料既大且讲究,薄线砖墙,土瓦屋面,四水归堂,天井采光,青石铺地。(2)铺板门面,进门则白灰砖柜台,前为店铺,后为作坊带住家,店铺上有暗楼可住人。木构架斗砖墙或窑砖墙,土瓦屋面临街披水。城区的瓷器街尚有部分店铺仍保留原来风貌。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瓷器街颇宽广,约长二、三百武。……街两旁,店铺张列,无器不有”。座落在城区老弄口的金春馆,为明末清初所建2层3开间木结构饮食店,纵深1丈,中进为大天井,后进为小天井。今公和第一圃饮食店,初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店铺前设柜台和前楼梯上前二楼,后进厅上后二楼,分“新楼”和“青莲阁”二处。前后楼之间南侧有一露天花园,设有金鱼池、葡萄架及花卉等园林构筑物,曾植名贵花卉百余种。店堂各部均饰有十分典雅的木雕条屏挂幅以及名人书画。
  解放前,商业建筑一般多为砖木结构,绝大多数是二层楼,底层为较宽广的营业厅,二层装木板壁住人和堆放货物。其中吊楼与花楼,为推板门商店,多在店二层设置吊楼与花楼,其楼“占天不占地”,别具一格。较典型的为金家弄商店所保存的老店房。
  解放后,商业建筑发展较快。1957年6月15日,市百货商场3层砖木结构楼房竣工,1958年下半年市百货公司大楼、联合大楼竣工。这批工程均由市城建局设计室陈谷凡设计,市房管局修建公司施工。景德镇饭店工程,1959年开工,外墙为青砖眠砖墙承重,隔墙则为斗砖墙,木板楼面。中部为7层,两测为5层。中部底层大厅为砖柱承重的钢筋混凝土围廊,楼梯、走廊、卫生间亦为钢筋混凝土构造。中部第7层为9米x9米1/4砖薄壳拱顶的亭楼,两侧均由木桁条机瓦屋面。1962年1月1日竣工,建筑面积9363平方米。挡土墙及台阶均采用红石砌筑,后有大饭厅,由市城建局设计室陈谷凡、杜永源等设计,市建筑公司施工。百花饭店,1980年7月8日动工,1982年9月15日竣工。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主楼6层,西南各为3-4层,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市第二百货公司,建筑面积6154平方米,混合结构2—6层(与瓷石矿住宅组合建造),1983年1月23日开工,1985年1月竣工。由陶瓷工业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景德镇宾馆主楼工程,1978年10月破土动工,部分钢筋混凝土框架与砖混组合结构,4层楼房,内装修粘塑墙布,大理石和水磨石地面,吸音纤维板装饰平顶,室内为席纹地板,有空调、采暖、消防等设施。外墙为奶黄色面砖贴面和大理石装饰,玻璃钢窗。于1979年7月1日竣工。市一建公司承建,投资170万元,续建工程有餐厅。
   公共建筑解放前,市内公共建筑主要有御窑厂建筑群、西塔、县衙署、宗教、祠堂及会馆等建筑。
  御窑厂建筑群御窑厂在市城区珠山之麓,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厂区垣周约五华里,中有大堂,堂后有轩、有寝,寝后高埠上有亭。堂之后两亭为东、西序,东南各有门,左有官署,前有仪门、鼓楼。区垣内还有佑陶灵祠,俗称风火仙,为纪念明万历景德镇陶工童宾所建,祠址在御窑厂院内。祠院东西长约七八丈,南北宽约四丈,之东偏有土库棋盘屋一栋,为烧窑户集会议事场所,祠对面有戏台一座。祠门门楣上嵌有径尺见方的瓷板四块,用青料书“佑陶灵祠”四字,系清乾隆唐英笔迹。此祠与师主庙隔街相望。师主庙,系纪念古时老陶工赵慨的神庙。因所供神位均系陶工烧炼与成型各脚位祖师,故其建筑细部与一般宗祠或庙宇均有所不同。此两祠庙在拓宽马路时拆除。区垣内的珠山之颠。
  龙珠阁,几经建造,多次毁于兵燹。唐代始置“聚珠亭”。宋代建亭称“中立亭”。明万历年间,太监潘相建“环翠亭”,后改称“朝天阁”。民国11年(1922),安徽祁门人康达集众筹资备料,次年冬动工建造,14年(1925)落成。因此山地势高,似五龙抱珠之势,乃命名“龙珠阁”。阁高3层,广阔数丈,四周围以红墙,宫殿式屋顶上覆盖黄釉瓷质筒瓦,四角均做创尖向上反翘,并置风铃,翠飞鸟革,气势巍峨。阁之大门及殿内梁柱,涂以朱赤,金碧辉煌。大门横额嵌以二尺见方白釉瓷板3块,书青色“龙珠阁”3字。因遭蚁害1982年拆除,1990年重建。重建后的龙珠阁,高5层,共34,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系景德镇市城徽建筑。
  西塔位于浮梁县城故址之西隅,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清以前称西塔,后人以其外表红色称红塔。1959年,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塔为砖砌木楼层塔身,用大型青砖叠砌而成。除第二层因第一层门窗较高无平座外,其余各层均设有平座。每层平座设三门,各据一面,各层均向内收进,是座楼阁式六角七层砖塔。底层边长5.2米,顶层边长3.7米,塔高从地坪至复盆顶37.8米。原有楼梯紧靠塔壁盘旋而上,属穿壁绕座式。反映出北宋初期塔的建筑风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1984年开始重修,历时两年竣工,古塔焕然一新。
  衙署主要有浮梁县衙和景德镇总商会。浮梁县衙为封闭式院落,古式木构架翘角瓦顶八字头门,设有仪门和天语门廊。由天井至中厅大堂,大堂两侧为科班房及主簿、都捕等用房,仪门外右侧为监狱。大堂后有一围墙,通过围墙院门为二堂花厅,左侧为县令住宅庭院。县衙计房数十间,木架平房,砖墙瓦顶,其开间、进深、大小及比例,多恪守宋明制,或按清雍正《工部做法则例》规定建造;景德镇总商会,系宣统年间建筑,大门为西式假三层砖木结构门楼房。办公楼为2层砖木结构。楼房后院和左侧另有11间平房,其门面以水泥粉刷。
   西塔(红塔)
  会馆祠堂景德镇原有各省、府、县会馆24个,大多建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多为宫殿式,以木石为建筑材料,建筑手法各异。徽州会馆为典型徽式建筑,大门口有石狮石鼓,门头上有“来头”柱,头进门口上匾牌书“五凤阁”,其门楼曾名噪一时。湖北会陪有3个大门,馆内有一悬匾题书“黄鹤楼”。湖北会馆和抚州会馆的石雕曾有“盖过江南”的美称。广肇会馆系典型粤式岭南建筑。苏湖会馆则类似苏州园林建筑。福建会馆,又称“天后宫”,系海外经销集散地,进大门后前院有戏台、酒楼,中厅有全部用斗拱组成的旋顶藻井,旋圈斗拱全部银色,藻井图案以大海、海浪、帆船构成画面,配以雕梁画栋,十分华丽堂皇。后殿有客房和议事厅,悬匾书“建于乾隆甲寅十二月新建”。都昌会馆有新、老之分,老会馆建于明代,新会馆建于清代。多数会馆均附设书院,如饶州会馆,又称芝阳书院。
  遗存的明代建筑中有15座祠堂。蛟潭乡礼芳李氏宗祠,其平面布局与住宅基本相同,只不过它有4个天井,形成四进院子,大门为单建门楼,建筑内部开敞。三龙乡盘溪村的王仲舒祠堂等门楼,均有十分精致的砖雕装饰,气势雄伟。明代闾门以兴田乡夏田村闾门较为完整。单开间歇山顶,构架工整,比例匀称,前檐排架保持月梁做法,柱子、月梁断面细腻,月梁起拱平缓。月梁两端有凹线和丁头拱。两侧边贴下边装有条板歇凳。大门大楣额缀有4颗海门簪,边贴童柱制成鹰嘴,是目前罕见的明代建筑。
  宗教建筑景德镇市区宗教建筑仍有明代陨府寺、宝积寺、黄山寺等遗址多处。现存的宗教建筑有天主堂、清真寺。天主堂位于中华路2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建造的近代砖木结构,采用砖墙承重,红石门卷窗拱,西式木屋架,木门玻璃窗;清真寺,座落市城区董家上岭横弄12号。建于清末。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砖木结构,寺为1层局部2层。造型与布局,充满中西合璧色彩,大门庭用磨光大型青石板镶嵌筑成,花园中有仿伊斯兰习俗的长折波型花圃依附墙边。园南侧是清真大殿,殿房是中式传统排柱,抬梁结构,中式小青瓦屋面,唯独殿顶棚含伊斯兰伞型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市的建筑主要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交通、邮电等公共事业及办公楼房建筑。主要工程有:
  科技馆主楼5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283平方米,1979年12月正式动工,1981年10月竣工。是当时江西最大的科技活动大楼,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学校市第一中学原为天翼中学,在原有的多幢砖木结构教室、图书馆、礼堂、办公室、教师宿舍、食堂等,建筑面积达3.56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兴建了一批高等院校、中学、中专、技工学校和遍布城乡的小学用房。1979年10月开工,1980年8月建成的第一中学教学大楼,建筑面积3767平方米,工程造价35万元,采用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的陶瓷学校教学大楼图重复使用。市一建公司施工。市二、三、四中(今为建筑职业学校)、六中以及陶瓷学校、教育学院、技工学校、陶瓷职工大学等都在1978年后新建教学大楼,一般为4层砖混结构,12—16个教室,多采用通用图和本设计图重复使用。
  人民文化宫(今市人民政府礼堂)1950年6月30日建成,砖木结构,所用青砖系拆旧城白塔大砖砌筑,由市城建局马师荣设计,采用包工不包料自营方式施工。
  群英堂1959年动工,1960年2月18日竣工。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观众厅可容纳1500座。原采用25.4米桁架式木屋架,1975年更换钢屋架并重修门面。市城建局设计室陈谷凡、杜永源设计,市建筑公司施工。
  群众艺术馆主楼5层,建筑面积1975平方米,总造价38万元,内设能容纳400座位的小剧场,1979年11月3日开工,工程座落于山崖边坡上,地基为建筑学会傅凯三设计的砂桩加砂垫调匀模差处理,1982年竣工。六O二所设计室设计,都昌县建筑公司施工。
  光明电影院建筑面积282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前厅两层,大厅可容1550名观众。工程座落在原茭笋田软土层。地基采用分层碾压填高地基处理,两侧阶梯式座位与楼座相连,声光效果良好,内部吸音装饰仰顶及墙面,大门厅为旋转形楼梯,外墙高级粉刷,造型新颖美观。1978年6月12日动工,次年2月竣工,投资78万元,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青少年宫3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238平方米,1985年竣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
  陶瓷馆是景德镇市首批砖混结构工程。砖墙承重,钢筋混凝土楼板,外墙为洗石子粉刷,内墙为装饰线脚粉刷,楼地面为水磨石。由市城建局设计室傅凯三设计。1955年6月开工,次年6月竣工。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由东翼的古窑瓷厂及西翼的明清世俗建筑群两大部分组成,于1979年开始建造。把城区和农村现存的古代坯坊、窑屋以及明清两代珍贵的民间建筑拆迁复建,从而再现了历史面貌。东翼的古窑瓷厂,有琢器作坊、圆器作坊、灰可器作坊、柴窑等建筑物,是仿古代手工制瓷原貌建筑。坯房长37米,宽14米,外檐高6.6米;窑炉为砖砌薄壳结构,薄壁斜砖烟囱高21米。接待厅为明代建筑,是明布政使金达的故宅,正堂宽3.75米,进深3.45米,檐高6.8米,做工考究,木梁柱雕刻,天井用青石柱、板作成。西翼明清世俗建筑群有国内仅存的明代闾门;7幢明代宗祠、官宅、3层木结构民居及商店;5幢清代宗祠、大夫弟以及小户住宅。建筑手法均采用穿逗式或抬梁式木构架,中设天井供通风、排水及采光。门楼、梁、柱雕刻花卉、走兽。工艺精致。
   湖田博物馆混合结构仿古建筑,建筑面积629平方米,1982年9月27日开工,1983年竣工,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医院景德镇解放前无现代化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第一、第二、第三人民医院。第二医院住院部,6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底层为急诊和电子监护病房。可设病床233张,投资47万元,内外均为较高级装饰。1978年11月土方动工,1979年6月土建开工,1980年10月竣工。由市一建公司承建。
   体育馆1971年动工,采用37米三铰拱跨度型钢拱型屋架,市建筑公司设计室设计,市建筑一团施工。
  火车站站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站房建筑面积4977平方米,采用4层框架与装配式结构,大厅组成四合院式庭园房屋,地基为高填土,采用强夯法地基处理。厅内有高级陶壁画3幅,装饰美观,造型轻盈明快,得到中外游客好评。站前广场有一对大型建筑雕塑获奖。1982年2月21日开工,1984年6月竣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长途汽车站前面为3层办公楼,后面为单层候车室,可容纳干余人,建筑面积3088平方米。1959年底开工,1961年6月16日竣工使用。市城建局设计室设计,市建筑公司施工。
  邮电大楼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主楼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有明线、电缆、短、微波等多种通讯手段。1980年10月26日开工,1983年底竣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珠山路邮电大楼建于1958年9月。
  市委办公楼1955年10月新建2至3层市委办公楼工程座落于8米深淤泥地基上,采用浮筏基础新结构技术,基础顶面即室内地面,以竹筋混凝土代替钢筋混凝土,这是首次以浅埋基础代替深埋基础,更具特色。由市城建局设计室傅凯三设计,市建筑公司一工区施工。
  市人民政府办公楼中部4层,两侧3层,砖墙承重,木楼板灰板平顶,木屋架机瓦屋面,走廊及楼梯为钢筋混凝土构造,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1959年动工,1960年竣工。市城建局设计室陈谷凡、杜永源设计,市建筑公司施工。其中中部二层有部分楼面,采用沥清玛蹄脂粘贴硬木席纹木楼板。
  陶瓷出口公司大楼为8层框架结构综合办公大楼,建筑面积3196平方米,地基为高填土,市建筑学会首次将强夯法应用于高八层大厦建筑。1985年4月开工,1987年11月竣工。市建筑设计院张怡轩、俞玉冈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第二节工业建筑
  陶瓷工业厂房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只有手工作坊,且简陋分散。一般是5米宽、十几米长的坯房,加上晒场和晒架塘,一共只有100至200平方米。据房屋普查资料统计,景德镇解放前陶瓷生产坯房或厂房计78718.69平方米。坯房的平面与竖向的各部尺寸按生产位置和最合理的组织形式的工艺要求设计,因而这些构造尺寸被定型为通用设计。坯房采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共计14间,可容纳30多名工人进行操作。院中露天为晒架塘,供淘泥陈腐和晾晒瓷坯之用,三面坯房为3栋敞开建筑组成。正间为面阔3.3米及进深6.6米的穿逗式木构架,构架的连系杆件系按照阴干瓷坯搭设条板的要求设置。正间地坪较内院地坪低0.26米,以利瓷坯条板取存,符合人身高度。在做坯工序的中部有一条宽1.2米、深1.7米的地坪安放辘轳车,操作时制坯工席地而坐。坯房檐高距外地坪为3米,正间对面傲间是原料储存辅助用房,面阔与正间同,进深则少3架。正间与傲间披星相联,均有走道相通。1955—1966年新建厂房489723.13平方米,是1949年6.2倍。1972年以后,建造的陶瓷工业厂房有新的变化:(1)结构性质的变化,即砖木结构、装配式混合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2)屋面形式的变化,即人字形厂房屋面、锯齿形厂房屋面、纵向采光带厂房屋面、横向下沉式天窗厂房屋面。(3)房屋层数的变化,即单层厂房、多层厂房。(4)柱网大小的变化,即4x7米、4x9米、4x10米、6x9米、6x12米、6x15米、6x18米、6X27米、7x15米,9x12米、7.2x9米、6x8米(多层厂房)。(5)厂房工艺布局的变化,即组合式厂房、联合式厂房、综合式厂房。均采用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面积7.85万平方米。表12-1景德镇市1951-1985年房屋竣工面积情况单位:万平方米
  组合式厂房设计系脱胎于坯房。坯房多由三合院组成,院宽约15米,故组合厂房宽度改为13米跨,砖柱瓦屋,砖柱上置木屋架盖土瓦,厂房三面砖柱之间用半砖墙封闭,并设玻璃窗,两屋之间用2-3米巷通道式露天晒场组合。制瓷原料则集中用条池式淘泥搪加工供给,柱跨多为3.2米或3.5米,每幢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左右、采用组合式厂房设计的有当时的市陶瓷合作社、第三瓷厂、第五瓷厂等瓷厂,于1954年建造,由市城建局设计室马荣师设计。
  高级美术瓷厂(今为民瓷厂)1959年下半年动工兴建,是景德镇市第一个现代化陶瓷厂房工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柱,柱网尺寸为9x12米,柱上置9米承托大梁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天沟,大梁上口标高4.5米,每根柱网置2列12米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三角屋架。组成天窗向北的锯齿式屋面,屋面为木桁条钉板铺油毡盖机瓦,厂区东西各一车间,每车间建筑面积为9878平方米。由江西省轻工业厅设计室设计,东区车间由江西省建四处承建,西区车间由市建筑公司承建。于1961年竣工投产,概算单价每平方米45元(1959年材料单价)。
  景德镇瓷厂(今昌河飞机制造厂)为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技术合作项目。工艺部分及总体布置由捷克专家设计,其余工程由省轻工业厅设计室设计。1959年,生活区及耐火材料生产厂房动工兴建,主厂房区土方工程开工,中途主厂房工程下马,1963年复建。1965年1月22日竣工投产。占地总面积24.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88万平方米,其中主厂房为3.3万平方米,有两条100米隧道窑、两条58米锦窑和58米高钢筋混凝土烟囱。由市建筑公司、省建四处和武汉筑炉公司先后施工。
  景华瓷件厂门式屋架厂房1974年建造,采用15米跨门式钢筋混凝土钢架,门式钢架上置6米钢筋混凝土T形桁条,盖预应力槽瓦。每幢建筑面积为1101平方米,排列式组合,由四机部十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陶瓷合作工厂成型厂房车间轻钢屋架型,于1964年2月动工,当年10月投产。装配式H型小断面钢筋混凝土组合柱,柱网尺寸为7x16米,连3跨,柱上置两榀7米组合式钢筋混凝土桁架承托梁和一个钢丝网薄壳天沟,厚度3.5公分,标高5.4米,每根柱网置2榀15米带气楼轻钢屋架,屋面为木桁条盖土瓦,建筑面积3169平方米。由市建筑设计室傅凯三等人设计,市建筑公司承建,每平方米造价41.70元(1962年材料单价)。
  华风瓷厂原设计为年产日用瓷1600万件的大型现代化瓷厂,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291平方米,其中1号主厂房30907平方米,共45栋工业与民用建筑。厂房工程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柱,柱网尺寸为6x18米,柱上置18米装配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腹桁架,采用横向下沉式天窗,以此两面采光和通风。大型屋面板上铺有珍珠岩保温层和油胶防水,计划总投资为3337万元。1980年1月土方动工。7月1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次年主厂房基本建成,辅助厂房及生活区等建筑于1983年竣工。由江西省轻工业设计院土建设计,市陶瓷工业设计院工艺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其他产业厂房
  里村发电厂1955年12月动工,是景德镇市第一个现代化工业项目。装机共6000千瓦,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汽轮机座预埋长螺栓允许误差很小,以焊接钢板套架控制,汽轮机安装时一次就位成功。市建筑公司8个月完成第一组工程竣工发电。设计单位为江西省电力设计室。
  青塘发电厂(今名为景德镇发电厂)占地9.9万平方米,配3台10千瓦发电机组。1974年4月破土动工,1977年7月1日投入使用。由江西省电力设计院、华东电力设计院联合设计,江西省一建公司施工。全装配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工程在汽轮基础浇捣完后,偶然发现汽轮基础下面有枯竭地下河道溶洞,采取划分断面开挖浇捣混凝土填实方法处理。
  景德镇市无线电厂总装车间是1978年以后,由市投资的电子工业扩建项目之一。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576平方米。1981年8月25日开工,1984年竣工,市一建公司施工。其余8个电子工厂由外地迁来,属“小三线”建设项目。多在山区,分散于各个山坳,重点工程建于山洞之内,故所建工程单幢面积都不很大。其结构由于当时强调“干打垒”,所以力求就地取材快速建成投产。1978年以后,许多厂房进行大量的改造和扩建。
  建材工业厂房从1956年建成人民砖瓦厂始,建材工业开始起步。至1978年,建材工业日臻完备,有水泥厂、景德镇陶瓷厂、大理石厂、三合板厂等63家。这些工厂经过大规模基本建设和工程技术改造,其结构形式有装配式厂房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等多种。景德镇陶瓷厂工程,1982年开始,相继改造扩建原料、成型、烧成、新釉面砖4个车间,共34397平方米,形成年产釉面砖240万平方米、卫生瓷36万件的生产能力。扩建工程为装配式结构和混合结构。由西北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计划总投资3800万元。自1958年建厂起,建筑总面积94966万平方米,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
   市木材加工厂由林业部投资,建成年产3000吨纤维板车间,厂区占地17287平方米,由林业部设计院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
  机械制造工业厂房景德镇市的机械制造工业起步较晚。1958年,开始建设陶瓷机械厂,此后相继兴建印刷机械厂、建筑机械厂、电瓷电器厂、电机厂等。1966年,直升飞机制造厂(即昌河飞机制造厂)及一些国防机械工厂迁入景德镇市。—这些机械工厂始建时结构简易,后经陆续扩建改造多为钢筋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厂房,尤以昌河飞机制造厂建设规模宏大。该厂由原景德镇瓷厂改造而成。计划总投资9660万元,其中总装厂房8个,工程扩建于原茅家坂砖瓦厂旧址,采用36米跨钢丝束预应力屋架。1968年改建时,由三机部第四设计院设计,施工单位为市建筑一团、市建筑二团,以后连年扩建,参与施工的单位有江西省二建公司、波阳县建筑公司、福建闽清坂东建筑联社。
  耐火材料厂房1958年,景德镇市陶瓷工业生产由柴窑改为煤窑,兴建了一个年产万吨以上的耐火材料厂,开始采用10米直径倒焰圆窑生产,1982年建设1条90米隧道窑。其厂房经过不断改建和扩建,工厂占地面积达8.047万平方米。
  焦化煤气厂工程于1982年4月20日筹建,1983年9月5日,由市一建公司施工。焦炉基础和39.6米高煤塔,以及36米高熄焦塔等构筑物和建筑物20余项工程,首次采用60/80吨米塔吊装煤塔大型重吨钢构件与装配式构件。计划总投资9548万元,年产焦炭20万吨,煤气1.46万立方米,焦油1.36万吨。主体工程建筑面,积20433平方米。由冶金部焦耐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省二建公司、第四冶金建设公司、武汉筑炉公司先后施工。
  黎明制药厂新诺明车间始建于1965年,以后陆续扩建,计划总投资1062万元。1985年建造的新诺明车间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174平方米,市一建公司施工。
  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工程1964年始建宰猪车间。1971年2月27日冷库建成投产。冷藏能力1500吨,冷藏面积1800平方米,宰猪每班100头。由市建筑公司设计室设计,市建二团施工。
  洋湖水厂工程是继观音阁水厂、黄泥头水厂以后,新建的日产10万吨的较大型水厂。一级泵房等工程于1973年12月开工,后为各种配套工程,计划总投资780万元。由上海市政工程设汁院设计,市一建公司、路桥公司、江西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先后施工。
   仓库
   解放前,景德镇陶瓷仓库多为民房改建或扩建而成,或在坯房院内留出1-2间堆置原料,结构简易。解放后,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商品物资储存、中转数量不断增多,到1985年仅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仓库就有23幢,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省储运公司景德镇分公司共有仓库37栋,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各工厂企业在基建时都建有仓库,共百余幢。圆形水泥囤库工程,是采用混凝土砌块砌成,建筑造价较低。
  直升飞机库工程(湖田六0二研究所)建于1972年,房屋跨度24米,采用轻钢屋架,石棉瓦屋面,砖墙加钢筋混凝土腰箍承重。市建一团施工。
  市工艺品进出口陶瓷支公司跨线仓库为装配钢筋混凝土结构。上置预应力大型屋面板,二毡三油防水。火车可直接在仓库内装卸。由市建筑设计室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建筑面积2955平方米,1980年12月建造。
  陶瓷出口分公司小型砌块墙快装仓库采用小砌块承重,轻钢屋架上盖玻璃钢瓦。于1982年5月先后开工,共有4幢,建筑总面积8091平方米,由市建筑服务公司承建。
  物质局里村折板屋面仓库建于1973年,属江西省首次应用。采用长15米、宽1.5至2米,厚6厘米折板,共12个折板体,计499平方米。由市建筑设计室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
  陶瓷销售公司多层仓库建筑面积7299平方米,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83年开工,1984年12月竣工。江西省商业厅设计室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
  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各类建筑竣工面积共计25.36万平方米。其中,厂房7.33万平方米,仓库1.7万平方米,商业用房3300平方米,住宅12.09万平方米,教育用房Ⅱ.2万平方米,医疗卫生用房4300平方米,科研5400平方米,其他建筑2.69万平方米。
   第三节窑炉建筑
  景德镇市烧制瓷器的各式窑炉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在国内是不多见的。有隧道窑、烤火锦窑、自动辊底窑、各种规格型号的电热窑;传统陶瓷龙窑、阶级窑、景德镇窑、倒焰窑、直焰窑、箱式窑、素烧窑、本烧窑、推板窑、台车窑、高帽窑、轮窑;有红炉、池炉、熔块炉、煤气炉、加热炉、退火炉;以及各种用途各种规格的建材窑炉、化工窑炉等。据市工商管理局调查统计,截至1949年6月,景德镇市烧制瓷器的窑炉共103座,其中柴窑81座,槎窑17座;阶级窑5座。从湖田古窑遗址出土的古窑还有马蹄窑、葫芦窑等。现择有代表的窑炉分述如下:
  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又称蛋形窑。是我国陶瓷工业生产中的特有窑炉,历史悠久。曾一度成为国外陶瓷窑炉的典范。18世纪英国的纽卡斯特窑、德国的卡塞尔窑,都是模仿镇窑构筑的。
  镇窑分为柴窑和槎窑两种。柴窑约200立方米容积,以松柴为燃料;槎窑容积较小,以槎柴为燃料。因镇窑形似半个鹅蛋,又称蛋形窑。作为窑类属平焰式间歇式窑。其施工为景德镇“挛窑店”族传绝技,由余氏独家经营,有传子不传女之说。窑炉建造时,火坑较内地平均深1米,坑底不能浸水,必须建在干爽地基上。火坑建成后将窑墙地基夯平,窑门向窑囱处升高倾斜,在地基上铺砖地面,在地面上拉中线定出窑的中轴,由窑门3米处和挂窑处两侧拉直线为窑直墙线,窑头处和观音堂处放半圆曲线,为弧墙线。据此砌筑约2米厚的护墙,护墙用红砖砌筑,内用碎砖和泥浆填塞,护墙高约3米。护墙与内墙之间留有空隙带,用以隔热和窑身膨胀收缩,空隙带宽20-30厘米,空隙间填上砂土。这些操作都可由一般泥工配合挛窑师傅进行,唯内窑墙和窑顶用23×8.5×3.5厘米窑砖砌筑,内窑墙竖向为曲度墙,曲度根据满窑时利用匣钵排列间隙的“灵活吸水孔”要求确定。由于常以“小肚”(位于“大肚”后约7米)为分装大小器匣钵的分界线,墙壁曲度突急。砌筑内窑墙要用搓泥压砌,即窑砖砌上墙后,要求达到用手力拉不开的程度。这是挛窑师傅的基本功,非一般泥工所能达到。当从内窑墙砌至发蓬时,由一名挛窑师傅将泥搓成面状,站在长条凳板上用力一抛,全部泥浆成弧状准确无误搭在砌窑砖面上,这是绝技之一;另一名挛窑师傅即将窑砖搓泥压贴一次成拱,弧度圆滑全在手中变化自如,且其所贴砌之窑顶上可以走人,这是绝技之二;整个窑体砌成卧式半个鹅蛋形,既不用模架,又不用尺规,仅凭手拉一条中线,依据握砖时大拇指与砖距离以“一支香”、“一拳头”等收分口诀,熟练地将窑身各处纵断面构成半椭圆形。由于各处弧度略有差异,挛窑师傅以点吸黄烟斗的香的厚度和巴掌厚度作为坡率收分成弧度的尺度,坡率则以上悬中线和横拉斜线确定之,这是绝技之三。在距离顶蓬最高点往后1.8米处为“大肚”,窑身为烟囱的交界处为“挂密口”,紧接着沿烟囱底为一通道,两处侧墙称“燕尾”,是为了负荷烟囱重量而放置的。“挂密口”到“小肚”一段谓之“想理”,“小肚”至“大肚”一段谓之“窝里”。以上各段处断面排砖多少都有定数。“挂密口”后部囱底即“余堂”,囱下顶、墙合拱收头处为“观音堂”。砌至此位置时,窑身内胆墙即完成。窑顶最高处5.4米,前高后低呈14.5度坡度角。全窑留有15—18厘米的望火孔6个,即发火孔、分析孔、腰火孔等。内窑墙和窑顶砌好后,在护墙上部(即拱蓬下部)堆放7-8层横放窑砖,以保持窑顶被拱的横推力推塌。为增加护墙的整体强度,防止墙体分裂,常在护墙中置放木料增加墙体拉结力。窑底板面层铺厚约30-40厘米“老土子”,以利耐火保温。
  镇窑房是一栋面积近干平方米的穿逗式两层木构架建筑。窑炉位置占窑房的四分之一,其它均为两层楼台,台层高度9尺,为装匣、开窑、选瓷之用。二层楼台贮备松柴,楼面荷重每平方米1.2吨。构架是均为9x9尺的方形柱网,承重梁为高1.6尺拼合板枋,板枋上用1.8寸厚的跳板铺成,柱子采用木质密突的香樟及栎树,柱径一尺有余,荷重能力较大。窑户老板为节约造价,平日收集上述树干,其树干上部要求应能达到3道板坊穿榫人柱即可,其下部自然弯曲任何形状则不予计较。落地拼装时按柱脚实际尺寸调整磉位,然后起板竖架。其因材施工,巧于搭接,真可谓之匠心独具。1962年,在农村发展瓷业生产,采用杉木建造一批槎窑窑房,其造价比上述树干窑房为高。
  倒焰窑结构简单,设备费用低,适合小规模生产,适用于不同温度制品的烧成。可以根据制品的烧成要求灵活地改变烧成气氛。但是,装窑、烧窑和开窑应由熟练工操作。由于窑体积蓄热量高,不仅燃料消耗量大,而且拉长了每窑的周期,降低了窑的生产能力。由于以煤为燃料,污染严重。景德镇以煤代柴烧制瓷器,很早就进行过多次试验。民国14年(1925),景德镇陶务局在莲花塘五龙庵侧建造了一座8立方米倒焰式方形煤窑,并聘日本人中原燎之为烧炼技师,但未成功。1955年,市陶瓷研究所建造一座5.6立方米小方形倒焰窑,于次年1月30日试烧成功。接着建国瓷厂五分厂(今宇宙瓷厂)建造6座方形倒焰窑。1957年,市第二制瓷社建造3座93立方米圆形倒焰窑,试烧成功。但由于造价较高。所费“三材”较多,难于推广。1958年,进行窑炉和烟囱改革,7月下旬,在城区马鞍山进行试验圆形倒焰窑快速施工,六昼夜建成。8月2日,烧成色面清白瓷器。中共市委决定全面推广。截至是年11月底,全市共建造倒焰窑164座,均由市建筑公司施工。
   隧道窑1963年从中捷技术合作项目——景德镇瓷厂隧道窑工程引进建造技术,并根据山东博山第一条煤烧隧道窑建造经验,自行设计第一条隧道窑。1965年,由市建筑公司分出的窑炉修建队,在光明瓷厂建造第一条隧道窑。嗣后,红旗、建新、红星、东风、新华、宇宙、为民瓷厂和钵体厂相继建成煤烧隧道窑。至1976年,陶瓷系统共建成煤烧隧道窑15座。这些窑长短不一,截面积各不相同。其长度有46米、50米、60米、67米、70米、81米、87米。1976—1984年,在为民、红星、景兴、红旗、红光、建国、艺术、人民等瓷厂相继建成油烧隧道窑16座,九九九厂等三线工厂也建成了隧道窑。窑炉修建队改为窑炉建筑安装公司后,承担了南起海南岛、北至佳木斯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建造新型辊底烤火窑31条,改进电热烤花炉238座。陶瓷系统隧道窑,一般由陶瓷工业设计院设计,多由窑炉建筑安装公司施工。
  轮窑1955年,在河西砖瓦厂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18门轮窑,烧砖质量良好。1959年,自行设计建造的28门轮窑,烧砖质量更好。均由市建筑公司承建。
  推板窑是烧制陶瓷面砖的多室式窑。窑为长方形的燃烧通道,用主墙将通道分成许多小的孔道窑室,又称多孔窑。每孔窑室可容一道推板通过,有20孔窑和24孔窑之分。24孔窑长13米,宽5.6米。这些孔道窑室再被炉底的通风道系统地连成一个环形,24孔窑内部分成两座12孔小截面积的窑,由一道纵向隔墙隔断,以避免火路互相干扰。
   阶级窑1948年,艾荣生瓷厂首次在马鞍山建成,为一座4间3窑室的阶级窑,以杂柴为燃料。窑长2.6丈,宽1.2丈,容量80担瓷坯。
  隧道锦窑用于烘烧釉上彩的低温窑,采用辊球推笼式将瓷器送入窑内烘烤。1957年,从湖南引进此项设计,于12月27日在市美术合作工厂建成,试烧成功。1958年陆续推广。由市建筑公司承建。
   烟囱镇窑烟囱,高18—19米,烟囱上下的横断面呈鸭蛋形,上口横断面为1.75—2平方米。烟囱用窑砖自“燕尾”侧墙和“观音堂”弧墙以及“挂窑口”顶蓬往上砌筑。单砖墙厚仅8.5厘米。采用泥浆灰料粘结,用长条凳作脚手架随砌随搭,往上升高。砌至顶部用窑砖一层压一层直至烟囱尖,呈钢笔尖形,此尖体面向窑口,以一块砖压住收头。外表糊上黄泥浆,并用粗铁丝加竖木板打箍加固。
  1958年,试验倒焰圆窑烟囱,主要仿镇窑烟囱建造,烟囱高21-27米,俗称“土烟囱”。圆窑推广活动中,尚有20余座保存至今。其中座落在东风瓷厂渣片地基上30米高的烟囱设计较为特殊。(1)其烟囱按隐蔽风区实测,进行风力折减计算,深基改为浅基,30米高砖烟囱基础埋深仅1.2米,基础板所用钢筋仅0,9吨。(2)烟囱砖体薄,减轻自重三分之一。(3)取消一米一道10厘米xl厘米钢板铁箍,改用空气排潮防膨胀措施,仅用少量钢筋砖箍。(4)采用内脚手施工或挂篮脚手施工。景德镇瓷厂60米钢筋混凝土烟囱,采用”爬模法”施工;景德镇发电厂、焦化煤气厂100米混凝土烟囱,采用”滑模法”施工。第二章工程设计
   第一节建筑设计
  建筑平面新中国成立后,陶瓷生产厂房采用古坯房平面布局。1955年以后,瓷器成型厂房由木构架坯房改为砖木结构厂房。此后陶研所等一些工程的平面设计也多变化。1958年以后,厂房平面设计参考国内比较成熟的经验优化选择,对瓷用化工厂花纸生产车间和六0二所直升飞机装配车间等工程进行设计。1959年,陶瓷工业生产厂房的平面设计,由单体车间组合体系发展到多跨厂房联合体系。设计的红星瓷厂生产厂房,采用锯齿形钢木屋架、砖柱厂房,成为多跨联合体系。设计的宇宙瓷厂厂房结构除锯齿形钢筋混凝土三角屋架外,还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红光瓷厂厂房设计,采用纵向下沉式天窗带的新工艺平面设计,形成多跨车间联合体系,具有采光通风良好,工艺布置灵活等优点,被省评为优秀设计奖。原青花瓷自动线工程,把各种生产工序有密切联系的车间组合集中成综合车间,27米跨度钢屋架,由内庭院解决通风采光,平面设计有新的变化。红光瓷厂车间平面设计的结构形式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工字型柱,柱上搁置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小门架,小门架通过现浇构成整体式槽形开沟后,两端放置12米跨带高侧空气楼的三角豪式钢筋混凝土屋架,上置预应力挂瓦板,屋面采用煤渣瓦。柱网尺寸6米x15米三个连跨,建筑面积2935平方米。每平方米用钢材0.018吨,木材0.065立方米,水泥0.1吨,每平方造价86元。由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人民瓷厂联合车间(多层陶瓷厂房),采用空间立体流水新工艺的平面设计,为四层框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建筑总面积1.52万平方米,底层为6.9米层高隧道窑房,二、三层为5.4米层高成型车间,四层为链式烘房和印花纸车间。于1978年动工,1981年竣工,由市建筑设计室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这种集中多层联合体系的多层厂房,按不同层次,不同工艺要求变化平面设计,既节约用地,又便于现代化生产管理。
  原105青花瓷试验工程(现省陶研所厂房),采用原料制备、成型制坯、彩绘施釉、烧炼检包全部主要生产工序集中在一个车间的平面设计。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正端为5层混合结构及地下泥库,中部主车间为27米跨工字形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6米柱距,屋架标高6.9米,柱上置27米钢结构梯形桁架,其上置大孔预应力多孔板,板上做油毡防水层。1975年动工,1976年竣工,市建筑设计室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民用建筑的平面设计,以体现实用经济为原则,公用房、医疗用房、学校用房、商店用房等设计,先设计出适用方案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经修改后定型。市光明电影院工程利用三角地形,将观众厅与办公楼加以巧妙组合,并采用跌落式楼层;市新宾馆利用山坡将客楼与餐厅有机组合,具有因地制宜特点。这种设计受到其他城市同行的肯定。
  住宅建筑设计,在1955年以前多采用住房厅堂式平面设计,后期虽为独门独户,但仅1,厅1室,面积狭小,厨房布置在厅前进门处,影响厅内光线。1973年,市综合设计室经住宅方案设计评选,作出73-1型定型设计,作为兴建住宅的标准设计。由于当时建筑面积控制过严,反映较多,经多次住宅方案设计竞赛,复而作出80-1型定型设计。这种单元式住宅有独用厨房、厕所、1梯2户,户户有阳台,较为安静舒适。
  建筑立面景德镇解放前,临街建筑多由南昌营造厂设计和施工,采用水泥门面,有的门面采用洗石子和磨石子。为避免单调,还设计出装饰性几何图案。新中国成立之初,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精神,在建筑立面上采用清水砖墙瓦屋面自由落水,檐口为灰板合子沿做法,窗户面积较小,窗扇为小窗格配以小块玻璃。随后按照“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设计原则,设计上力求降低设计造价,严格控制工程规模和建筑面积。1956年,建筑设计开展反浪费运动,稍事立面装饰的有陶瓷馆、工人文化宫两工程。陈谷凡负责设计的百货商场及其相邻的联合大楼在建筑立面上,以清水砖墙配以粉刷灰门,高悬的女儿墙遮挡瓦屋面,以此增添建筑立面的气势。1958年,受北京“十大工程”影响,一些公共建筑和邻街建筑,允许略加装饰,许多工程还在瓦屋面高悬女儿墙立面上,用洗石子等施做各种线脚装饰,有的也采用彩色面砖。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强调一片红,大兴“红海洋”,建筑立面均涂刷红色,其它色彩的立面装饰和图案设计遭到轻视,斗接斗清水砖墙立面建筑甚为风行,建筑标准降低,内外装饰一律取消,建筑立面艺术成为禁区,据说是有利于备战。
  1978年以后,工程建筑设计由砖结构取代砖木结构。一批底层为商店,二层以上为居民住宅的临街建筑,一般为4-7层。南门头1、2号建筑和东二路两侧商店住宅建筑,造型有所变化,底层连片柜窗,二楼以上均设阳台,阳台栏杆形式多样。外墙粉刷从单一到多种组合,除水泥粉刷和洗石子粉刷外,在某些装饰部位贴各种凹凸面砖及色彩鲜丽的马赛克;或刷涂各种颜色的外墙涂料;或用大理石贴面,丰富了建筑立面艺术效果。一些公共建筑,多数由市建筑学会组织设计方案竞赛,在许多参赛方案中评出优秀设计方案,然后再作施工图。所设计的游泳场门头,十分新颖奇特,体现了游泳场建筑特点;少年宫建筑立面,轻巧活泼,深受青少年喜爱;光明电影院立面明快艳丽,获省优秀设计奖;东郊电影院工程,载人华东地区中小城市电影院通用设计图集。黄浩设计的陶研所展览楼,大楼和园林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李廷干设计的火车站房工程,具有时代艺术造型和浓郁的地方风格。市第二百货商场,利用错层进行建筑立面设计,风格别致。
   第二节结构设计
  砖石结构景德镇市传统建筑采用窑砖头做围护墙,以木结构承重。1956年,建筑结构上由窑砖墙承重改为砖木结构承重墙,由于窑砖属于散碎砌体,无现成参数可取,为减少建筑造价,采用红砖砌体。建造景德镇饭店时,原设计的3层内墙斗砖承重墙,后改为7层,突破了砖木结构5层的界限。为此,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重测数据,重新计算,得以建成。经过30多年使用,证明复算可靠。六o二所直升飞机装配车间13米高厂房,采用砖、钢筋混凝土组合柱,24米轻钢屋架,实属国内少见,获得1978年市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在砖结构发展过程中,设计的马鞍型无筋扁壳圆形砖水池、景德镇饭店顶层9米x9米半砖壳屋顶、为民瓷厂等住宅砖拱楼面等工程,都获得成功。
  木结构砖木结构取代木柱结构架以后,三角豪式屋架和搁栅大梁仍选用大直径木材。1955年,为节约木材,降低造价,改用组合大梁和组合搁栅。1958年,由于建筑规模扩大、大径木材需求紧张,设计部门大胆革新采用短料拼成的桁架式木屋架和桁架梁。1959年,建造的群英堂工程25.4米桁架式木屋架,由杜永源设计结构和计算,采用短料拼成的桁架式木屋架。但是,这种屋架多不耐久,1964年以后,轻钢屋架屋面甚为盛行。群英堂屋架也于1974年拆除更换。其余屋架逐步被轻钢屋架取代。木屋架已很少使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1950年以前,市内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甚少。随着群英堂、水泥厂、宇宙瓷厂等工程的建设,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设计愈来愈多。在工业建筑设计上,设计了十大瓷厂工程的钢筋混凝土排架和锯齿形屋面三角屋架。在民用建筑设计上,设计了新华书店大楼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59年,由于钢材供不应求,采用“以竹代钢”,景德镇饭店等一些工程,多采用竹筋作架立钢筋。另外还革新采用以树条代用钢筋的做法。钢结构1958—1960年,市建筑公司随着施工任务重、工地多,而工地临时工棚用材十分紧张,迫使公司技术人员利用短残钢筋进行焊接轻屋架试验并用于建筑。这种轻钢屋架设计和制作的跨度不断加大。1963年,由于市建筑公司加工厂河边断料车间的需要,设计了一种跨度为16.5米的三铰拱轻钢屋架,全用钢筋焊接成,上盖机瓦屋面,屋架搁置在8米跨V形折壳人工预应力大梁上。经载荷试验,测定安全度可靠,后经过改进大量推广使用。1972年,在体育馆工程施工中,首次建成市内最大跨度的37米三铰角钢屋架,轻钢桁架条兼支撑。每平方米用钢材18公斤,属当时国内最经济适用的用钢指标,已载入《中国体育建筑》一书。成为当时国内中小型体育馆的代表作。1973年,在市建筑公司新礼堂建筑工程中,为解决舞台顶层上成为300人会议厅的大架空需要,又设计了一种8米跨三角形轻钢桁架梁新结构。轻钢桁架梁悬挂在12米台口桁架上,上置钢筋混凝土薄板楼面。其屋面由预应力Y形梁组成。
  人防工程市人防工程采用预制砌块卷拱的洞道式结构。结构设计按国家人防办公室所颁发的人防工程结构设计要求进行。为民瓷厂建造的18米跨度地下库房工程,采用现浇混凝土卷拱顶。其混凝土墙采用素混凝土模壳,为加快施工创造条件,节约了大量木材,获1978年市科技大会技术革新奖。市建筑设计室在其它人防工程设计中,还摸索出一些防水、防燥、防污等方面的设计经验。
   第三章施工
   第一节基础工程
  景德镇区域属于江南古陆,为震旦纪半变质岩及部分下古代(志留纪)构造。同时,景德镇瓷业生产历史上是在原地势起伏不平的丘陵上建窑设厂,向低洼地大量倾倒瓷业生产废渣,将河塘沟壑填平,形成了较为平坦的地貌。据普查资料表明,填废渣深度浅则5—6米,深则10-20米。在城区的部分丘陵顶部也有泥质风化岩出露,邻近的平坦地往往系造田垦地而向沟壑填积的老粘土、亚粘土,残渣、瓦砾、淤泥等所覆盖而成。传统建筑,由于结构简易,往往采用深埋基础和木桩处理方法,不仅造价高、进度慢,而且耗用较多的木材。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地基基础处理技术也有较明显的提高:(1)大量工程均为浅埋基础,原土表面夯实,基础工程造价低廉、施工速度快、土方工程量少。(2)大量工程沉降差异小,经30年使用,安全良好,未出现过基础重大事故。(3)在基础工程上,基本上长年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做法。基础设计,根据杂填地基的复杂变化状况因地制宜相机处理,积累了丰富的处理经验。
  地基处理由于城区地下废渣积存复杂,给建筑施工带来困难。在地基基础处理上采用造价较低的浅埋砖基础设计。1978年以后,在陶销仓库工程引进“空腹基础”等新技术,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景德镇火车站工程,首次采用强夯法处理基础。经南京水科院、华东交大、省水科所等单位携带液压载荷仪、静电触探仪、旁压仪等检测设备检测,江西省科委组织技术鉴定,认定强夯处理基础技术先进,是全省率先掌握强夯地基计算技术的单位。由市建筑设计院为龙头承包的南昌市鲤鱼洲商品房地基工程以及其它地基处理工程,开国内强夯兴建八层楼房的先河。市建筑设计院还与南京水科院合作,在市电瓷厂工程中,首先引进“振冲碎石桩”新技术,并得到广泛推广。市设计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开拓新的地基基础工程领域中,因地制宜,采用预制桩,现浇灌注桩、冲孔大直径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浮筏基础板、石灰板等,解决了松软地基建房所遇到的老大难问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渣片地基一般处理方法渣片地基系景德镇市的一大特点。其特异的地质构造在于瓷业生产的历史悠久,不断废弃的匣钵寸渣片形成多角状、月儿状、弧状等奇形堆积构成的地质及条件。经初查,珠山大桥东头渣片厚达17.8米,底层才是千板岩层。它的内应力的产生靠的是渣片本身相互拥挤,边角顶支所构成的。经测试,允许地耐力每平方米为8.8吨。许多建筑结构工程引用“沉降速率”经验数据及新概念处理地基基础。1955年以后,大量工程从采用深埋或打木桩改为浅掘浅埋不加木桩处理的方法,即主要是将基础持力层放置在人为表壳硬层部分。对新开工的地基,采取因地制宜,调匀沉降差异的处理方法。对渣片地基土则采用“刻坚除软”,并运用各种验槽手段,鉴定基档内每个区段地基土的大致地耐力和变形模量,因地制宜从平面和竖向修改基础设计。采用这种新概念处理的基础工程,有群英堂、瓷器联合门市部、南门头住宅商店大楼、红星瓷厂等200多项工程。
  竹筋混凝土浮筏基础板1955年10月,新建中共市委办公楼工程地基,因建筑物座落在莲花塘侧旁,经勘测地基为淤泥填塘而成,地下水位标高Ⅱ.1米,与莲花塘水面持平,基础施工中采用竹筋混凝土代替钢筋混凝土,以解决当时钢材紧缺的困难。经历30余年,仍安全可靠。
  新型“地基基础技术”施工1972年以后,应用“空腹沉井基础”、“无筋倒园台基础”、“M型薄壳基础”等新型地基基础技术。在地基处理上引进了“碾压地基”、“重锤夯实地基”以及沙柱桩、石灰桩、预制桩、灌注桩、水下灌注桩,大直径挖孔桩等桩基新技术。在这些新型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市二建公司采用民用塔吊改装施行重锤分层夯实工艺;市水利工程公司采用冲抓锥施行挖孔桩成型工艺;市一建公司于高水位和淤泥地基土上的分层碾压工艺等。都获得成功经验。市光明电影院工程基础座落在原茭笋田淤泥地基上,按设计基槽应下挖3.5米,由于排水困难,改用填高碾压1.5米层地基处理。分层碾压高填至Ⅱ.5米后做静荷载试验,当压重达每平方厘米4公斤时总下沉量11.5毫米,当压重达每平方厘米5公斤并恒载96小时后,最大下沉仅18.5毫米,完全符合要求。采用这一处理确实使造价省、工期快。
  强夯法与振冲法处理地基强夯法处理地基是70年代起源于法国的新技术。1978年,市建筑学会引进,并于1982年将“强夯法”正式应用于火车站工程,获得成功,在国内城市建筑工程上尚属首例。“振冲碎石桩法”基础处理,1981年,在电瓷电器公司厂房渣片地基上,首次进行试验并获得成功。“强夯法”与“振冲碎石桩法”不用“三材”,费用低廉,推广较快,并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方法承包江西省范围内大量工程。因此,地基处理技术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采用的冲抓锥法桩机和冲锥法桩机,具有机械成型或水下成型大直径灌注桩效果。另外,地下灌浆和地下顶管以及托盘换基础等施工技术手段比较齐全。
  爆破试验1960年9月,在夜叉坞新桥悬岩边进行一次万方爆破试验。1985年10月,在中华路老电厂等基础工程,由许重南主持,进行静力爆破拆除试验,均有效果。
  原位检验与试验,一般由勘探部门进行,但由于景德镇地质情况复杂,为帮助地质勘探部门全面查清地基情况,市建筑公司曾长期沿用传统载荷试验,以及夯探、扦探、贯人计探等许多方法作地基上原位对比试验进行细查详探。华风瓷厂基础工程开工时,发现基坑地基上与原勘探不符,经设计部门委托,对每个柱基、墙基采用轻型动力触探检验,共测点2173个,修改基础设计200多项,保证了工程质量。这种设计、施工一体化做法,对解决复杂疑难地基,效果甚好。
   第二节主体工程
   传统建筑施工传统建筑历来以木构造为主体,围以砖墙。在城区所用墙体材料多以窑砖砌筑(窑砖宽8.5公分,长短在8—l8公分之间,厚3.5—4公分),用黄泥细浆砌成。其砌筑技术是景德镇泥工的专长,施工中无专门脚手架,材料运输手传手接,或掌绳拉运,极为艰辛。农村建房多为土窑青砖,砌成空斗墙围护。窑砖墙或空斗墙都不承重,有“墙倒屋不坍”之谚。屋顶多盖筒瓦或片瓦,较高级房屋在椽上另加木枋。其施工程序可归纳为“夯土为基,排磉为础,立柱上梁,盖瓦铺地”。
  建造时,先由木工掌墨师用单线弹出十分之一的梁柱排架图,示明抬梁穿逗式及位置尺寸,然后指挥锯木下料,开榫做卯。配斧以后,先在平地拼装排架,并初步固定,后以长绳牵引铺以绞叉支撑竖立并移至石磉墩上,吊正,加临时支撑,上大梁,收紧各节点榫卯,再依次安放檩条、椽子,木结构屋架即告成。随后即为砌墙盖瓦做脊背等工序。地面用窑砖或青砖铺成,台基用条石镶嵌作面,踏步用条石,天井庭院或满铺或只做走道。内室做木板地面,室内间壁多用预制木间壁(即鼓壁),可以安装拆卸。内部装修由小木作门窗、隔扇、板壁、屏风之类的制作和安装,用以分割内部空间。油漆、镂花另有专业工匠。
  房屋定位使用罗盘,放线使用麻绳,找平用竹笕盛水使用鸭子。民国时期用木水平笕。解放后,逐渐普及用水平仪、经纬仪。夯土及条桩使用木夯或石夯。
  砖石砌体施工传统砌筑墙体,主要采用砌窑的散碎窑砖,用黄泥、石灰砌成,墙厚为33.3米,批刀泥灰搭丁咬错砌筑。1949年后,窑砖墙厚度改为37厘米,每砌高一米加两道标准砖镶砌,以增强自身的连结度,从而作为承重墙承重。用窑砖建造的房屋一般为2至3层。改窑后因窑砖来源断绝,窑砖墙逐渐被红砖墙或青砖墙所取代。在眠砖墙操作工艺上,曾经推广过“双手挤浆法”、“活动模板砌墙法”、“双面推尺铺灰砌墙法”、“铺灰器砌墙法”等。除此,还采用过“砌墙机”,使用时间不长。70年代以后,普遍由泥工单独操作,采用简便的单面刮尺铺灰,泥刀斩砖,刮灰灌缝。也有一些房屋采用红石砌墙。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混凝土应用于建筑工程,始于清末。然而长期以来,品种单一,手工操作,发展甚慢。直至1955年以后,钢筋混凝土工程才不断发展。在品种上除普通混凝土外,还有防水混凝土、耐热混凝土、耐酸混凝土、耐碱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抗冻混凝土、防射线混凝土、加气混凝土、钢屑混凝土等特种混凝土,都在一些特殊要求的工程中得到应用。混凝土配合比,50年代初期为体积比,常用70、90、110、140号几个等级。1956年以后,改用重量比,常用标号为100、150、200、250、300、400,个别工程用500号混凝土。由于硬性混凝土及外加剂的推广,从而获得早强、高强。所用混凝土的配合比,均由江西省和市建筑科研所经过试验后提供。市一建公司、市住宅建设公司等单位均建立了试验室,通过试验提供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的搅拌,在1955年前,是用“人工炒盘”拌和。1955年下半年,在里村电厂工程首次使用400公升混凝土搅拌机拌和。1980年,在华风瓷厂工程中,利用现成陡坎地势设立一个二阶式集中搅拌站,操作人员减少,质量把关严,生产效率较高。市一建公司混凝土预制厂采用混凝土拌和楼工艺,用卷扬机架从二楼进行料仓贮料,经过称量进入拌和机拌和,水泥由散装水泥筒仓贮料和供料,然后从底层卸出混凝土到机动翻斗车中输送,提高了工效。
  粗钢筋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首次使用是1977年青塘电厂工程,继后昌河飞机制造厂工程采用jm12锚环钢铰线制做36米预应力拱型屋架,华风瓷厂483列空腹桁架,由市一建公司采用粗钢筋后张法工艺,并应用部分预应力理论选定参数,编制工艺卡进行施工,其预留管采用胶管,一次成形效果显著。建珠山大桥时,市路桥工程公司与同济大学联合进行三向预应力张拉科学研究,采用高强钢丝镦头锚新工艺(又称第四代预应力)取得成功。并采用高强钢丝镦头锚新工艺承建了焦化煤气厂一座30米跨线桥。
  发展钢弦预应力的同时,还生产预应力门窗供市,并采用离心法生产空心电杆。市二建公司服务站首次发展小砌块生产,小砌块产量居全省之首。市一、二建筑公司施工的各种工程结构建筑物和形状十分复杂的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物,施工测量精细,立模技术巧妙。市一建公司所施工的焦化煤气厂抵抗墙和焦炉基础工程,工序交验得到武汉筑炉公司赞许。市施工企业重视降低立模成本,试验采用竹模板、组合模板、纤维板模板等。使用时间较长效果较好的是散装薄钢板模板,薄钢板厚2毫米、长1.5米、宽50厘米,因其可以任意重叠,立模适应性较强,使用时间长,经济效果好。立模支撑开始以钢木桁架和长码钉木批把支撑为主,以后较普遍使用定型轻钢桁架和活动钢管批把支撑,以及钢管联架立模等。同时采用素混凝土模壳、土模、砖模等工艺。
  1972年,在砖混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圈梁工程中,推广使用U形装配式素混凝土模壳,因无须拆除节省木材,曾使用多年,这种模壳为建工局综合设计室周淞所设计。
  施工的锯齿形三角屋架和各种钢筋混凝土门架、屋架采用现场卧捣浇制。卧捣方法采取若干砖礅多节架空立模,快速脱模,以少最定型木模板快速周转生产。华风瓷厂工程采用的砖底模、土胎模的工艺,仅用少量定型木侧模快装快拆,并在模内贴塑刷隔离琉,其成型质量不但光洁,且成本较低。对生产槽形板等许多构件,市建筑公司则采用翻转脱壳模工艺,随捣随翻,落地成型,降低了成本消耗。
  钢丝网薄壳屋面无模施工1960年,市妇幼保健院等工程采用钢丝网薄壳屋面新结构,薄壳厚度为2厘米,每壳3x6米。在施工中尽力控制壳体尺寸的桁架,在桁架上铺铁丝网,壳顶与壳内以两个泥工为对手,上面泥工铺压粉刷1:1.5水泥砂浆,下面泥工托住并抄平抹光,边粉边移动模架,薄壳自防水。
  钢、木结构施工1963年,轻型钢屋架试验成功。由于轻钢屋架施工快,且造价低,因此在建筑工程上得到广泛运用。1964年,支援景德镇市“小三线”建设的四机部第十设计院现场设计组与市建筑公司技术合作,使轻钢屋架系统设计更趋完善,经重新整理定型在国内交流。轻钢屋架的大量施工,加快了钢结构制作和安装技术的发展。
  脚手架内脚手架施工,1955年以前,工程施工采用杉木单排脚手架,之后采用毛竹双排脚手架铺竹片编板。尤其是引进烟囱操作内脚手架后,房屋工程大量推广内脚手架,在楼面上以工具式马凳支撑脚手板,保证泥工砌墙上升所需高度。外粉刷时则另搭脚手架,以缩短脚手架占用周期。
  吊篮式脚手架或挂式脚手架,外粉刷不搭脚手架,在屋顶上装置悬挑梁,挑梁上悬挂桁架吊监,工人在吊篮中操作,吊篮可随粉刷进度逐步下放。挂式脚手架,即将三角支架固定在墙或柱上,支架悬挂梯,在挂梯上搭挑板进行操作。
   多层角钢脚手架,二层高度的工业厂房,则用角钢支柱和可插入墙内的桁架横梁组成单排脚手架,随砌墙高度的塔高横梁上移,支住加接。
  自动升降架,在高级美术瓷厂(今为民瓷厂)工地一度使用。建筑施工条板主要用钢木混合条板、竹片串联条板、钢筋桁架条板等。1980年以后,大量推广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做外装修。
  50年代,木结构屋架广泛使用,市城建局设计室革新的桁架式木屋架取代了木屋架。轻型钢屋架的出现,取代了钢木屋架。
   第三节装饰工程
  解放前,建筑装饰工程,只有为数不多的商店门面作点装饰,且都是由外地营造厂进行。解放初期,贯彻”经济适用,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设计原则。所建房屋均不强调装沛,只在工人文化宫、陶瓷馆等公共建筑中做了比较高的手粉刷,其他建筑多为清水墙勾缝。1958年以后,受北京“十大工程”影响,一些临街建筑如群英堂等,进行了高级粉刷。此后,提倡“干打垒”精神,建筑装饰复又简化。1978年10月,兴建新宾馆,才改变了建筑装饰质感和色感贫乏的局面,并从上海、深圳等城市引进现代装饰技术。
  室内饰面1958年,兴起机械抹灰革新活动,国内出现的各种粉刷机械均得以引进。次年,市出现隔膜式灰浆泵喷涂抹灰,用电动擦平。此项机械粉刷机具与木材防火剂等革新项目,送北京全国建筑展览会展出,木材防火剂获一等奖,机械粉刷机具获二等奖。并多次在江西省基建系统“双革”经验交流会上表演。曾在江西省无线电学校等工程上大规模使用。1973年,采用双柱泵为主机构成机械粉刷组装车在八卦山宿舍等工程使用,电动擦杆和灰浆喷咀等经多次改进,机械粉刷范围工效更高,粉刷质量平整光滑。次年,江西省建工局在市一建公司召开全省机械粉刷经验交流会,进行观摩鉴定。但由于机械粉刷要由高级技工粉补头角,费工不少,成本高于人工操作,因此,在建筑工地冷落下来,再次被手工抹灰所取代。
  传统楼房地面多为砖或木板铺地面。市人民政府和老宾馆地面采用席纹打腊木地板,以沥青玛蹄脂粘贴成型。传统天棚多为木板或灰板条。新建群英堂,原为万利板天棚,1965年纤维板的出现,取代了万利板天棚。天棚装饰广泛使用纤维板后,又使用穿孔吸音纤维板、石膏吸音板,钙塑板、浮雕塑料板、五夹板、贴墙布或喷塑等新型装饰材料。从合资宾馆开始,室内墙面全部采用聚乙稀墙布贴墙面,以后,科技馆等工程陆续使用。
  室外饰面民用建筑工程,室外装饰多为白灰砂浆、水泥砂浆一般抹灰,少数公共和临街建筑采用水刷石、水磨石、斩假石、拉毛瓷石子等装饰抹灰。1965年,使用水刷绿豆砂。1977年,推广机械喷涂“干粘石”外粉刷,应用于新华书店、陶瓷学院等许多工程。1978年,新宾馆工程,采用通山生产的翡翠绿和桃花红大理石铺贴墙柱、预制人工大理石地面。外墙面镶贴乳黄色面砖,室内卫生间瓷板、锦砖等镶铺,外地面为缸砖等。光明电影院等工程,外墙面采用各色凹凸型面砖。火车站工程采用玻璃马赛克饰面。
  特种抹灰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特种粉刷广泛使用。特种抹灰主要有防水抹灰、耐热抹灰、耐酸耐碱抹灰、耐油抹灰、耐低温抹灰,油漆有不发火面层,钢屑面层、防火油漆、耐酸油漆等。其中防水抹灰主要以“五皮头”防水或掺加五矾防水剂的做法较为普遍。在工程堵漏时采用水玻璃拌水泥搓条抢堵及捶击嵌棉法等工艺,堵住后即做“五皮头”防水砂浆抹面。防腐蚀面层沥青类、水玻璃类、树脂类均得到使用。
   第四节机械作业
  市建筑公司初建时,有泥工、木工和普工3个工种,2台圆锯机,1958年,公司抽调工人到新余钢厂冶建公司培训结构吊装、焊接、钢筋加工技术。派木工到北京构件厂学习全套门窗机械加工技术。从上海购进万元以上废旧齿轮及机械零部件。以废旧零件或以木代钢进行木作加工和钢筋加工机械的仿制。至1959年下半年,木门窗加工机械较全。并有钢筋加工机械多种。还自制了各种电动卷扬机、灰浆搅拌机、电动灰板锤、蛙式打夯机、打纸筋机、3吨少先吊、三角龙门吊、大直径自动走刀落地车床、大直径木料跑车带锯、河下上料机、制元钉机、铣齿机、引擎冷磨机、75毫米万能摇臂钻床等共40多个类型、100多台件。其中自制大型机械有无缆风井架塔吊、仿向阳4号8吨多功能起重机。70年代,自制塔式起重机。80年代初,市一、二建公司购进15吨履带吊车和碎石桩机设备以及大型塔吊等国内新型各种施工机械。机械施工能力大为提高。
  1959-1960年,高级美术瓷厂及宇宙瓷厂工程开工,屋架吊装采用多节快速模卧捣起吊。九九九厂30榀15米门式屋架,采用三角屋架卧捣起板吊装。六0二所研究楼工程,在起吊预制梁盖时,采用滑行法向另端逐根移动就位。群英堂原25.4米木屋架腐烂变形,1975年更换钢屋架。但群英堂大厅四周均为楼房包围,跨房吊装也无安置大型吊车的位置。为此,从舞台侧门部位钻隙、成对角线开一个能通过3.81米高度的线孔,特制一辆侧斜车,钢屋架从对角线孔中钻进舞台,下至厅内后拼装就位,用独脚扒杆吊装至屋顶。在华风瓷厂、东郊电影院、火车站等一些工程均采用了轻型塔吊。华风瓷厂厂房工程吊装时以QT-6型轮胎塔吊与一根钢扒杆的联手吊装工艺,即以钢扒杆吊7.5吨钢筋混凝土屋架,屋架吊好后用轨型塔吊放下扒杆,然后由塔吊吊装大型屋面板,大型屋面板吊完后,又由塔吊拉起扒杆吊屋架,两机“手交子分别操作”,加快了华风瓷厂5万平方米主厂房安装进度。
  凭借楼层、柱顶、屋架脊梁安装扒杆、旋转吊、屋顶吊吊装高处构件,解决施工中的许多困难。1982年,在制冷设备厂2000平方米楼层厂房中,薄腹梁屋架和大型屋面板因大型吊机进入不了新房区,故采取上楼吊装工艺,将构件均排放在已建好的楼层上,利用楼层连系梁作钢扒杆行走起吊支承点。通过结构计算进行临时加固,这种上楼吊装每班可吊装60块预应力槽瓦,得到广泛使用。市二建公司在物资局折板工程中还采用钢桅杆吊装工艺,获得成功。在“小三线”建设中,对“山、散、洞”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吊装,山凹陡坎采取曲折拉索法吊装工艺,利用堆叠构件的压重作锚点,构件顺曲折拉索曲折上运,曲折就位吊装。湖田、蛟潭等“小三线”建设中,为加快施工建设,采用200米架空缆索挂吊篮运料方法。
   第四章机构企业
   第一节管理机构
  民国初期,景德镇泥水匠民间组织,名曰鲁庆社,是泥水匠会友聚会议事的场所。民国15年(1926),改为泥水匠工会。这是景德镇建筑业第一个工会组织。20年11月,木店业工会成立。25年,泥水匠工会经过整顿易名为景德镇泥水匠职业工会。30年1月,泥水匠职业工会进行第一次改选,更名为浮梁县泥水匠业职业工会务。隶属于浮梁县商会。
  民国24年(1935),江西省政府实施新县制,浮梁县政府内设第三科,掌管教育和建设事项。26年6月,增设第四科,专管建设。29年复名为建设科,主管农业、林业、桥梁、公路等建设事宜。除一些临街建筑需要申请建设科批准外,其它有关建筑方面的事务概不过问。
   解放后,成立景德镇市建设局。1949年10月20日,市建设局改为市人民政府建设科,掌管全市总体规划和建筑业。
  1950年,成立建筑工会,其中设木匠业分会3个,泥水匠分会3个。1954年10月,成立中共景德镇市委基本建设委员会。1955年3月,市人民政府建设科改为市建设委员会。1956年4月8日,成立景德镇市城市建设局。1958年5月23日,市城建局与建筑公司合并,成立景德镇市建筑工程局,主管建筑行政及领导国营建筑企业承接施工工程。5月26日,成立景德镇市基建劳动力供应站,专司建筑工人的劳动调配。
  1960年8月,市建筑工程局与市房地产管理局合并,成立景德镇市城市建设局。1968年10月,市城建局撤销。次年11月18日,恢复市建筑工程局。1973年2月28日,市建筑工程局易名为城市建设局。1975年,成立市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1979年1月6日,为了适应城市建设和基本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共市委决定将市城建局所辖的景德镇陶瓷厂、市第一、二建筑公司、市水泥厂、市砖瓦厂、市砂石管理处、市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划出,成立建筑工程局。负责组织全市的建筑安装和建筑材料生产。1983年11月2日,市建筑工程局改为市建筑工程建筑材料公司。1984年,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全市建筑业进行归口管理,由市建筑工程建筑材料公司统一领导。并成立了建筑工程管理处和质量监督站,隶属于市建筑工程建筑材料公司。市建筑工程管理处开始对全市国营和集体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发照登记注册和清理审查等工作,审查批准乡镇企业建工队进城承包工程任务,以及组织全市范围内的建筑工程招标、投标、颁发地区性建筑管理法规等。从而逐步完善和健全了建筑企业的管理。
   第二节建筑企业
  新中国成立前,景德镇没有一家正规的营造厂,更没有建筑设计单位。只有从事房屋维修和简易工程建筑的泥木店6家。新中国成立后,相继组建了国营和集体所有制建筑企业。现择有代表性建筑企业分述如下:
  市营造公司1951年初,市人民政府决定从建设科抽调干部并拨出款项组建营造公司。4月,正式成立营造公司,属公营性质,公司地址设在珠山路38号,直接归市人民政府领导,业务上由建设科管理。内设工程技术股、业务股、总务财务股。工程技术股主要负责建筑工程方面的设计和施工;业务股主要负责工程业务的接洽、工程合同的签订;总务财务股负责财务收支与工程结算等。共有干部24人。次年4月,浮梁军分区将建成石灰厂移交给市营造公司管理。8月,市营造公司改名为市建筑公司。1953年5月,市建筑公司与上饶市信江建筑公司合并,成立上饶建筑工程处,公司人员全部迁往上饶市。
  建筑工人劳动供应站1950年12月,成立景德镇市建筑工会。下设3个中队。为了发展生产,加强对建筑工人的统一管理,经建筑工会决定,在3个中队的基础上成立3个建筑工人劳动供应站(简称“劳动站”,下同)。嗣后,又成立了锯板中队、油漆中队和砂泥中队。各劳动站下分若干个泥木工小组,每组10余人,由组长负责全组的现场施工管理。1952年,成立劳动总站,归口市劳动局。总站主管各劳动站和中队的生产和任务。1953年底,市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劳动总站大部分人员转到建筑公司,劳动总站随即撤销。
  景德镇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成立于1953年12月16日,名为市建筑工程公司。1970年4月,改称市建筑一团。1972年2月,更名为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隶属市建工建材公司。1985年,有人员197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99.3万元。主要机械设备126台,总功率4645马力,下辖5个施工队,12个基层生产单位,至1985年底,累计完成施工面积127万平方米,产值1.25亿元。被批准为房建二级企业。
  30多年来,市一建筑公司一直承担景德镇市的重点工程和大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主要工程有:工人文化宫、陶瓷馆、里村发电厂、群英堂、景德镇饭店、长途汽车站、部陶研所、陶瓷学院、瓷用化工厂、自来水厂、体育馆、新华书店、光明电影院、新宾馆、洋湖水厂、火车站、科技馆、东郊电影院以及第一流现代化华风瓷厂和焦化煤气厂等工程的建设。
  景德镇市窑炉建筑安装公司1957年,由轻工部、江西省轻工业厅及陶瓷工业公司有关人员组织窑改委员会,研究以煤代柴窑炉改革。1960年,以窑改委员会为基础,成立筑炉队。同年,筑炉队与建筑工程公司合并,并将建筑工程公司三工区改为窑炉工区。1961年11月,窑炉工区从建筑公司分出,并与“挛窑店”合并,正式成立市陶瓷窑炉修建队,从事窑炉的砌筑和修建,成为国内第一家陶瓷窑炉建筑安装专业队伍。1962年,窑建队改称市筑炉工程处。1979年,更名为市陶瓷建筑安装公司。1984年,定名为窑炉建筑安装公司。1985年,有人员30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7人。拥有固定资产109万元,年施工安装能力可达100万元工作量。公司下设3个工程施工处和11个职能科室。1985年被批准为窑建二级施工企业。
  景德镇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属市集体所有制施工企业,隶属市建工建材公司。成立于1965年11月4日,原名市合作建筑公司。其前身为劳动局下属的一个建筑工程队。1970年4月,合建公司表12-2景德镇市1985年房屋建筑施工企业情况
  注:此表仅收录1985年经市建筑工程管理处资擀审查登记的房建准四级以上的施工企业单位。改称为市建筑二团。1972年2月,更名为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下设3个工区,7个基层生产单位,16个行政科室。1985年,有人员171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4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59,22万元,施工机械332台(件),总动力3873马力。被批准为房建二级企业。截至1985年底,共完成施工产值6641.5万元,竣工面积54.9万平方米。承建的主要工程有:八九七厂、七四o厂、昌河飞机制造厂、市木材厂、红光瓷厂厂房、物资局金属仓库、人民瓷厂联合厂房、市邮电大楼、百花饭店、市粮食局综合大楼、市少年宫等。其中:市少年宫、环卫处住宅楼、粮食局综合大楼、景陶瓷厂釉面砖车间分别被评为部、省、市优质工程。
  景德镇市住宅建设公司其前身为市劳动局调配站的房屋修缮站。大精简时,修缮站撤销。1962年4月,重新成立,名为市房屋修建站。1965年9月,改为市房屋修建公司,下设3个施工队。1971年1月,房屋修建公司撤销。1973年恢复。1974年3月再次撤销。1977年1月,市房管局决定重新组建市房屋修建公司。1978年11月,易名为住宅建设公司,隶属市房地产管理局。经批准为房建三级企业。
  景德镇市农垦系统建筑工程公司其前身为臧湾垦殖场综合厂泥木工车间。1980年3月,经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景德镇市农垦系统建筑工程公司。隶属市林业局。1985年,共有人员5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43.91万元,施工机械27台(件),总功率465千瓦。经批准为房建三级企业。
  景德镇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属市珠山区集体所有制企业。其前身为1965年3月组建的珠山泥木工调配站。1969年6月,更名为珠山修建工程队。1972年12月16日,经景北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在珠山修建工程队的基础上成立景北区建筑工程公司。1981年9月,改为珠山区建筑工程公司。1985年4月,定名为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1985年,共有人员76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人。拥有机械设备145台(件),总功力1072马力,经批准为房建三级企业。
  景德镇市房屋修建公司属集体所有制单位,隶属市房地产管理局,成立于1978年12月,原名为市房屋修缮公司。1980年1月,与景南区建筑工程公司合并。1982年4月,易名为市房屋修建公司,下设一、二、三、四队、综合队、预制加工厂、地基公司和材料科。1985年,共有人员515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47.4万元,机械设备96台(件),总功率824千瓦。被批准为房建三级企业。
  蛟潭区建筑工程公司属集体所有制单位。其前身为景西区建筑工程队。1979年6月19日,正式成立景西区建筑工程公司,隶属景西区工交局。1980年景西区改为蛟潭区,建筑工程公司亦随之更名为蛟潭区建筑工程公司。1985年,共有人员280人,拥有固定资产26.1万元;机械设备36台(件),总功率636千瓦,被批准为房建四级企业。
  鹅湖区建筑工程公司属集体所有制单位,隶属鹅湖区。其前身为1976年组织的鹅湖区圆木厂一个小型建工队。1978年10月,建工队从圆木厂分出,直接归鹅湖区经委领导。1979年11月,在建工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景东区建筑工程公司。次年,改为鹅湖区建筑工程公司。1985年底,共有人员22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9.8万元,机械设备35台(件),总功率214.5千瓦,被批准为房建四级企业。
   第三节设计院
  市建筑设计院隶属于市建工建材公司。其前身为景德镇市城建局设计室,成立于1956年7月。初期仅有2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分设建筑、结构、电气、估算、测量、业务组。1958年,改为建工局设计室。1960年,复为城建局设计室。1965年,设计室合并到建筑工程公司。1970年4月,市建筑公司设计室、城建局规划组、测量队合并,成立市建工局综合设计室。1973年,为城建局设计室。1978年,改为市建筑设计室。1980年1月,定名为市建筑设计院。1985年底,共有人员7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1人、助理工程师6人、技术人员4人。设有建筑结构设计,水、电、暖、空调设计及预算、地质钻探、地基处理及测量、建材、结构试验室、勘察、劳动服务站以及6个技术管理科室。设计的光明电影院、红光瓷厂成型车间、古陶瓷博览区总体设计、少年宫等工程,获江西省设计奖;市体育馆、邮电大楼、火车站等工程,获得省设计鼓励奖。
  景德镇市陶瓷工业设计院其前身为省瓷业公司设计室。1966年7月,江西省轻工业厅将轻化工业设计院陶瓷工艺组6人划给省陶瓷工业公司,在省陶瓷工业公司基建设备科内成立设计组。1968年底,技术人员全部下放农村,设计组解散。1973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组建“二矿一厂”设计室,1976年,设计室撤销。1978年,国家批准兴建华风瓷厂,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和市人民政府决定再次组建设计室,承担华风瓷厂的工艺、设备设计。1982年1月,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市陶瓷工业设计院,是国内唯一的陶瓷工业专业化的设计单位。设有陶瓷工艺、陶瓷设备、陶瓷窑炉、土木建筑、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自控仪表、工程概预算、技术经济、土建电算、地质勘察、晒图复印等专业以及9个技术管理科室。1985年,有人员10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3人、助理工程师35人、技术员18人。不仅能承担大中型日用陶瓷工厂设计,而且还可承担电瓷、特种陶瓷行业工厂的整体设计和单位工程设计。年设计生产能力可达50多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4.7万元。形成一支专业配套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陶瓷专业设计院。
  除此以外,截至1985年,景德镇市的设计单位还有:市城建局设计室、市房地产管理局设计室、市林业局农林勘察设计队、市水电局水利水电设计室。
   第五章经营管理
   第一节生产经营
  景德镇在新中国成立前,建筑业的经营方式分为点工、宾主承包、转包、招标承包、合伙承包。点工,是泥木工上门维修房屋,按日按工取酬方法,宾主承包,即包工头凭与顾主的关系承接建筑工程。转包是泥木店老板接到大型工程,自己力量不能承担,把部分小工程转包给小包头,大包头从中抽取利润,并负责检查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招标承包是基建单位在众多的建筑厂商中依据工程造价、工期和质量标准,择优选定承包者的一种招标方法。民国28年(1939),浮梁县立中学工程以招标方式承建,有7个营造厂商参加了这个工程的投标竞争。解放初,泥木工人自发组织起来合伙承包工程,进行生产自救。所承包的工程包工不包料。
  1950年,市人民文化宫工程采用招标承包方法,包工不包料。是景德镇市建国后第一个招标工程。主持招标的是市人民政府建设科,标底依据当时本地的习惯定额。马鞍山粮食仓库及办公楼是由8名泥工合伙承包建造的。实行共同劳动,共同分工管理,民主分配。1961年6月,市人民政府颁发《景德镇市管理营造厂商暂行办法》,规定营造厂商登记手续,将营造厂商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并规定厂商承包工程的范围(甲级除外),其余等级的厂商承包工程不得超过自己的资金10倍,还规定不得无照包工、偷工减料、勾结招标、行贿受贿等不正当的包工方式。
  1950年2月,市建筑工会和市劳动部门组织成立3个劳动供应站和3个中队(即沙泥工中队、油漆工中队、锯板中队),将分散的建筑工人逐步吸收到劳动供应站和中队,工人不再单独合伙承接工程,由组织出面集体承包。承包工程要进行估价订合同,按照当时的习惯定额估价,工程为包工不包料。合同规定开工时间,保修期限等条款。砌窑砖墙为10个泥工1平方丈,做一般的木屋架5个工1列;工人等级分甲、乙、丙、丁正副八级,乙方向甲方收取工费,沿用建国前以大米折算工钱的办法,以副甲级为标准,每个工日以15斤大米折算金额。
  1953年底,市建筑工程公司成立,施工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纳入计划管理范围。由于引进苏联的建筑业管理经验,把建筑业看成基本建筑的消费部门,忽视施工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加上计划管理的约束,经营自主权很小。“一五”计划期间,因技术管理力量薄弱,计划任务饱满,从江西省建筑工程公司调部分技术人员进市建筑公司,另外到上海招聘了一批技工。采取包工包料,少数工程包工不包料的经营方式。至50年代中、末期,市建筑工程公司实行建筑工程全面承包的方法,即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承包合同,对建设项目实行包设计、包工、包料,负责组织安排建设过程中的一切实施活动,建设单位只按合同规定支付工程款,到期验收。
  1958年,基建体制改革,改变基建程序,下放基建项目审批权。为适应瓷业发展的需要,成立建窑现场指挥部。单纯强调完成施工产值,不计工本,不搞核算,采取实报实销的经营方式。在三年整顿时期,市建筑工程公司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企业经营管理有所好转,完成施工产值959.37万元,盈利74.75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全部遭到否定,把公司、工区、场、所,编成团、连、排,用军事化手段指挥生产,不计盈亏,吃国家救济粮。至1976年共亏损604万元。1978年以后,市建筑业的经营管理制度逐步得到恢复,建筑工程实行承包,即包工包料、包工期、包质量、包造价,工资除计件工资外,还实行计时加奖励工资,实行利润超额分成或利润包干。1980年5月4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国家物资总局联合发出《关于扩大国营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市建筑业的经营管理推行施工图预算加系数包干和投标承包经济承包方式。
  施工图预算加系数包干1981年11月2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建筑安装企业抓经济包干创全优工程试行办法>的通知》规定:“四包一定”(包工期、质量,材料、造价,定奖罚)按施工图预算加系数包干。一般民用建筑4%,一般工业建筑5%。连同材料量差质差一次性包干。工期提前竣工授奖,拖延受罚。这种包工方式受甲乙双方欢迎。市第一建筑公司和市住宅建设公司有62.5%的工程实行按施工图预算加系数包干。所承建的火车站、中国人民银行、电机厂、外贸公司等工程,都按合同规定各有奖罚。
  投标承包1984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同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全省建筑业改革的规定》,推行招标投标承包。市人民政府根据市情,实行建筑施工企业的归口管理,成立建筑工程管理处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招标投标。建筑工程管理处根据《景德镇市招标投标实施细则》,与市计委、市建设银行组成评标小组,维护承包双方的合法权益;市主要施工企业都参加了投标竞争。是年,投标承包的建筑面积2.89万平方米,占当年施工面积的7.2%。根据竣工决算的二个中标项目平均降低造价8%,工期比定额工期缩短10%。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招投标工程建筑瓷厂原料车间,建筑面积2126平方米,工作量24.29万元,中标单位是市工业建筑公司。1985年,市施工企业参加招标承包施工单位工程19个,占当年施工单位承包总数的22.5%,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工作量549.16万元。
  施工预算定额1953年以前,景德镇市建筑行业没有统一的预算定额。施工单位承建工程,维修房屋均采用包工不包料或点工方式。工程造阶的估算,由承建单位(乙方)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工作预算,加上一定比例的间接费,得出总造价。结算时只调整施工中的增减部分。1954年,国家计委颁发《一九五四年度建筑工程设计预算定额(草案)》,景德镇市施工企业执行此定额。由于定额项目不全,分项子目不清,使用不方便,且定额水平偏低,造价偏高。次年,国家建委编制《一九五五年度建筑工程设计预算定额(草案)》,定额水平较原定额提得过高,定额的规定有的不够明确,项目划分有的又太细,施工企业在执行中感到困难。1956年,国家建委经过全面修订和补充,再次编制《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市施工企业执行此定额后,效果较好。1958年,施工企业在继续执行国家建委定额的同时,还执行《江西省建筑工程简化预算定额》,建筑材料价格部分以发票为凭证调整价差,填写估价单。1960年,江西省建委以大跃进的“高指标”为参考基数,编制下发《江西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定额明显高出国家建委编制的定额。是年9月16日,市人委发出关于贯彻《江西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和省建委颁发的《重点建设地区建筑材料预算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市建筑材料实际价格与“重点建设地区材料价格”差额部分,根据不同工程类型测算出各种结构类型价差系数,乘以直接费,分别列入工程预算总造价(差价不计算间接费),由建设单位负担。各种结构系数为:简易结构增加6.66%,砖木结构增加9.66%,混合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11.41%。这期间,由于受“大跃进”左的思潮影响,人为地以提高定额水平,来降低工程造价,引起施工企业强烈反映。市唯一的一家国营建筑工程公司由1954-1959年连年盈利转为下降,乃至亏损。1960年比1958年下降80.24%,1961年亏损35.57万元。1965年,江西省建工局制定下发《江西省建筑工程简化预算定额(修订本)》,市计委通知只在集体所有制建筑安装施工企业中实行。由于定额水平仍高于1957年国家建委编制的定额,执行仍感困难。
  “文化大革命”中,预算定额一度停止。到1973年,江西省建工局制定颁发《江西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同时,市建委编制了《景德镇市建筑材料预算价格》。在此基础上,市建委第一次组织力量编制《景德镇市一九七三年度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自此,施工企业不再编制工程估价单,直接套用《估价表》中的市区基价,提高了预算工作效率,施工企业执行后反映良好。由于材料价格不断变动,1980年,市建委在编制《景德镇市建筑材料预算价格》的基础上,又一次编制《景德镇市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对1973年定额中常用缺项进行了补充,一直执行到1983年。是年,市计委颁发1984年《景德镇市建筑工程材料预算价格》和《景德镇市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对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搞好企业内部经济承包起到了良好作用。
  1984年,建筑市场开放,建筑材料价格变动较大,房屋造价相应提高。
   表12-3景德镇市1981—1985年基本建设房屋峻工造价比较单位:元/平方米第二节质量管理
  50年代中期,工程质量验收依据国家建筑工程部的施工验收技术规范等有关文件,施工单位在承接工程签订合同时,必须明确质量条款。施工详图及施工说明书作为对质量检验的辅助文件和依据。施工企业无论是工人还是技术人员都把工程质量视为自己的生命和信誉,严格遵守技术规范,一些工地开展了红旗竞赛活动,对工程质量尽心尽职。这期间建造的工人文化宫、市委办公大楼等建筑,使用30多年仍很坚实。
  1958年“大跃进”,建筑业出现了盲目图快,忽视质量,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定损失,有的工程虽建得快,但工程质量低下,不能使用。特别是建钢铁厂时,因缺少钢材,用毛竹代替钢筋做平顶屋面,结果工程竣工后,屋面出现严重裂缝,后来被拆掉。次年,市建筑公司制定“抓三保,严五防,把六关,守四法”的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抓三保”即一抓保证工程质量的思想教育,工人小组每天作质量记录,三日一公布,开展对抗赛,树立质量标兵,二抓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三抓保证质量的技术监督,深入重点关键部位,把守轴线位置、标高,灰线、样板配料等重要关口。“严五防”即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工程的“倒、掉、漏、沉、裂”和重大技术差错事故,对工程质量日常分项验收、鉴定与临时集中突击抽查相结合,公司每月大检查一次,工程队每月检查两次;公司成立技术质量监督站,下设技术质量员。“把六关”即一把施工准备关,二把关键部位关,对各个工程结构关键部位下达质量与安全要求,并亲自派员检查执行情况,三把施工测量配料关;四把材料检查关,五把钢筋混凝土关;六把吊装焊接关。“守四法”即严格遵守按图施工;严格遵守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质量标准;严格遵守技术监督条例;严格遵守责任制。
  “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被废除,施工质量无人管理。1976年以后,被废除的施工管理方法和制度逐渐得到恢复,施工质量重新受到重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成为基本建设的宗旨。1978年,国家颁布《关于加强基本建设管理的几项规定》,规定施工建设要确保质量,加强质量检查,工程竣工要按标准验收。为了奖优罚劣,提高工程质量,施工单位实行工程质量优质优价的措施。工程质量符合国家验收标准,达到优良的则按优良项目定额工资加发10%的优良奖;对不合格的项目分别进行返工,其返工材料费及工资自行负责。返工后重新评定,对返工后仍不合格的扣发本项工资的10%,对造成材料浪费的,视情节轻重按工程造价比例罚款。实行工程项目优质优价后,施工人员把质量同自身的经济利益挂钩,对提高工程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1980年以来,由于施工企业注重施工质量,不少工程竣工后被评为优质工程。
   表12-4景德镇市1980—1985年优质工程一览表12-4-1景德镇市1980—1985年优质工程一览第三节安全生产
  50年代初期,建筑工人在施工中谨慎操作,注意自身安全,很少发生安全事故。195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江西省建筑工程技术安全卫生暂行规定》。同年,中共市委召开第一次基本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对工人加强安全教育,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确保安全生产。1956年,国家颁发《建筑安装工程技术规程》。市建筑工程施工生产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冬季施工有除霜防滑的安全措施,施工场地有安全警告牌,安全标语,有健全的安全检查制度,重伤及死亡事故很少发生。1958年,受“大跃进”的影响,盲目地抢工图快,安全管理有所松懈,事故频率时高时低。“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全工作无人管理,定期安全检查制度中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1974年9月23日下午4时30分,901工地(六O二研究所),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新建露天舞台倒塌,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事故。舞台高6.5米,宽18米。该项工程由六O二所研究所自行设计,都昌县阳峰公社建工队包工包料承包施工。事故原因是设计不当和施工马虎所致。1977年,国家建委作出《关于加强建筑安装企业安全施工的规定》,各施工企业陆续建立与健全各种安全制度,配备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施工时施工人员戴安全帽、系安全带,并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网。1980年,市二建公司获得国家建工总局评的“百日安全无事故”先进单位。1985年,市施工单位的安全事故频率平均为2.77%。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御窑厂建筑群
相关作品
龙珠阁
相关作品
西塔
相关作品
衙署
相关作品
科技馆
相关作品
天翼中学
相关作品
人民文化宫
相关作品
群英堂
相关作品
群众艺术馆
相关作品
光明电影院
相关作品
青少年宫
相关作品
陶瓷馆
相关作品
湖田博物馆
相关作品
体育馆
相关作品
火车站
相关作品
长途汽车站
相关作品
邮电大楼
相关作品
高级美术瓷厂
相关作品
景德镇瓷厂
相关作品
景华瓷件厂
相关作品
华风瓷厂
相关作品
里村发电厂
相关作品
青塘发电厂
相关作品
建材工业厂房
相关作品
耐火材料厂房
相关作品
焦化煤气厂工程
相关作品
黎明制药厂
相关作品
洋湖水厂工程
相关作品
直升飞机库工程
相关作品
景德镇窑
相关作品
倒焰窑
相关作品
隧道窑
相关作品
轮窑
相关作品
推板窑
相关作品
阶级窑
相关作品
隧道锦窑
相关作品
烟囱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