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阴种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93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阴种栽培
分类号: F304.3
页数: 10
页码: 1456—1465
摘要: 阴种栽培主要描写了景德镇蔬菜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地方农家品种繁多,外来品种也不少。栽培技术提高:精耕细作,深沟窄畦;合理施肥,改良土壤;选育优良品种,利用杂交优势更选品种;科学管理,采用冷床型科学薄膜育苗、地膜复盖栽培,生产刺激滴花促果新的科学种菜技术等。
关键词: 蔬菜 栽培技术

内容

第一节品种结构
  景德镇市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地方农家品种繁多,外来品种也不少。近百余年来,蔬菜品种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多到少和恢复发展的变化过程。
   民国元年(1912),景德镇的蔬菜品种有9类共36个品种。即:
   根菜类:萝卜、脂萝卜、胡萝卜;
   白菜类:白菜;
   绿叶蔬菜类:莴苣、茼蒿、芹菜、菠菜、苦荚、芫荽、苋菜;
   芥菜类:大头菜;
   葱蒜类:葱、蒜、韭、蒿头;
   茄果类:茄、番茄、辣椒;
   瓜类:冬瓜、南瓜、黄瓜、苦瓜、西葫芦、丝瓜、葫芦、瓠瓜;
   豆类:扁豆、豆荚、四季豆、马豆;
   薯芋类:芋、生姜、脚板薯、马铃薯、地瓜。
  1949年5月,蔬菜品种增加到10类,50个品种。具体为:
   根菜类:萝卜、胡萝卜、脂萝卜;
   白菜类:白菜;
   甘蓝类:芥蓝菜。
   芥菜类:大叶芥菜、大头菜。
   绿叶蔬菜类:莴苣、菠菜、芹菜、苋菜、冬苋、恭菜、苦菜,茼蒿、芫荽、蕹菜、苦荚。
   葱蒜类:葱、蒜、韭菜、荔头。
   茄果类:辣椒、茄、蕃茄。
   瓜类:南瓜、冬瓜、黄瓜、丝瓜、苦瓜、瓠瓜、葫芦、甜瓜、菜瓜。
   豆类:菜豆、扁豆、Jf豆、毛豆、蚕豆、豌豆、豇豆。
   薯芋类:脚板薯、马铃薯、芋头、生姜、山药、凉薯、菊芋(洋生姜)。
   水生蔬菜类:茭笋、田藕、水芹。
  50年代中期,从外地引进各种蔬菜品种有:北京早红蕃茄、杭州青黄瓜、北京大刺黄瓜、浙江甘蓝51个品种。
  60年代引进的品种有雪里蕻、高脚白、油冬白,花菜(福建)、浙江青萝卜、上海柄南瓜、洪八月豇(豇豆)、无锡茭笋、马铃薯、平茄、凤尾茄、花椰菜、扬子洲冬瓜、羊角椒,在种类上增加了甘蓝类(球茎甘蓝)。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蔬菜品种大幅度减少,品种结构越来越单调,细菜品种减少,老、大、粗品种增加了。
  70年代中后期引进一些品种,如甘蓝类增加了大平头、小平头;绿叶蔬菜类增加了芥笋、莴苣、吉林菠菜、安徽菠菜;食用菌增加了草菇、蘑菇(上海种)、凤尾菇。1978年以后,蔬菜品种又有了发展,80年代初有12类54种计139个品种。淘汰品种26个,增加新品种14个。如:大白菜有青杂中丰、青杂3号,结球甘蓝有夏光甘蓝、京丰一号;大蒜有四川大蒜;蕃茄有长丰、越南2号、3号丰;辣椒有早丰一号、华椒17号、湘晚13号;茄子有苏塘茄;黄瓜有申研4号、津研2和4号;豆有支豇豆28-2。市郊几个重点村蔬菜品种结构变化,总的趋势是60年代的品种繁多,以后逐年减少,70年代中后期品种数目有所回升,但直到80年代初,仍未达到60年代初的水平。
  品种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蔬菜生产没人抓;二是没有运用价值规律,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导致花色品种的发展相应减少;三是行政干预太多,只注重任务完成,导致重视产量高的骨干品种,轻视低产的花色品种;四是种子来源不稳定,部分外来品种失传,五是加工腌制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部分加工品种得不到发展;六是引进培养推广了新品种,品种间优胜劣败,部分老品种自然淘汰。
   表5-3景德镇市1985年蔬菜品种类目表表5-3-1景德镇市1985年蔬菜品种类目表表5-4景德镇市1949—1985年蔬菜品种变化表表5-4-1景德镇市1949—1985年蔬菜品种变化表表5-4-2景德镇市1949—1985年蔬菜品种变化表
   第二节地方良种
  景德镇市区主要蔬菜品种有青塘的红椒、苗头,四图里的白菜、青辣椒、白皮黄瓜;三闾庙的瓠、韭菜;河西的油麻苋菜、红萝卜;杨家坞的小白菜、蕹菜;樊家井的热水萝卜、四季香葱;小港嘴的菠菜、韭菜;银坑坞的芋头、茭笋;樊家井、猪婆山岭的田藕;里村的瓠子、豆角等。
   地方良种有四图里白皮黄瓜、里村瓠子、三闾庙瓠子、杨家坞丝瓜。猪婆山岭苦瓜、三闾庙韭菜、四图里辣椒、银坑坞芋头、新平脚板薯。
   四图里白皮黄瓜主要分布在四图里一带。瓜短棒形,长23-24厘米,单瓜重0.25公斤左右,皮绿白色,刺瘤稀疏,肉白色,质地脆嫩,耐寒早熟,有“四月八、黄瓜炒子鸭”的说法。但是产量低,亩产500-750公斤,仅为津研系黄瓜(青皮)亩产量的一半。1982年,市菜科所栽培的津研4号黄瓜,亩产达6625公斤,致使四图里白皮黄瓜濒于淘汰。
  里村瓠子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蔓长3米左右,枝多果密,耐寒抗病,早熟,一般5月上中旬上市。商品瓜每只约重0.5公斤,瓠形似短棒,没有苦味基因,瓜肉较薄,果实较小,果籽较多,水份6景德镇市志·第三卷·蔬菜志多,而味道较淡。老熟瓠子约1.5公斤。主要分布在里村的前街、后街和方家山。种植面积稳定。
   三闾庙瓠子呈粗短棒形,商品瓜重约1-1.5公斤,肉质厚实,果籽较小,炒食味道鲜美。但因成熟期比里村瓠子晚半个月,正值蔬菜旺市,售价低,种植面积日减。
  杨家坞丝瓜又称麻皮丝瓜、麻瓜。主要分布在樊家井、里村一带。分枝力强,节间较长,花蕾可炒食。瓜呈长棒形,长达90厘米,横径6.6厘米,皮皱缩成凸凹状,深绿色,肉白色,单瓜重1公斤左右,亩产达3000余公斤。
   猪婆山岭苦瓜长势强盛,瓜长棒形,青皮淡绿色,多瘤皱突起,单瓜重0.5-0.8公斤,质地稍坚实,味略苦。亩产达2000-2500公斤。主要分布在樊家井、四图里、猪婆山岭,其它地方也有零星栽培。
  三闾庙韭菜以叶片长而宽,肉质厚而嫩,纤维少而香味浓为特色。分蘖力强,耐害能力强,叶直立,叶片长43厘米,宽0.7厘米,深绿色,稍有蜡质。韭菜从定植后第2年起,每年可采割6次,每亩年产量约3500公斤。
  四图里辣椒果顶内陷,呈马嘴形,果长8.3厘米,横径3.4厘米,果蒂基部内凹,果皮光滑,肉质较薄,叶微辣,品质佳。1公斤约60只。较早熟,生育期270天,分枝力强,耐热抗病,主要分布在四图里、三间庙、河西一带,市郊普遍栽培。
  银坑坞芋头主要分布在银坑坞、官庄、呖府滩。在水肥充足,田间管理精细的情况下,株高1.3米以上,母芋长圆形,每株有子芋28个左右,属多子芋种,单株产量可达3公斤。表皮具有褐色绒毛,肉白色,淀粉多,香味深。银坑坞芋头播种期为春分前后,处暑后就可陆续上市,产量高的每亩3000公斤以上。
  新平脚板薯又称白薯,主要分布在新平。块茎短圆,棒形,表皮粗糙,棕色;肉质洁白,嫩芽淡黄色,一般茎块重1.3公斤,最大可达3公斤,刮皮后,富有粘滑性,但薯汤不糊,可以红烧拔丝,也可以用来炒肉片,品质优良。新平脚板薯耐瘠、抗病、易栽培、产量高,但至今没有成片栽培,多利用田边地角栽培。
   第三节栽培技术
  解放前,以直播为主。解放后,栽培技术明显提高:精耕细作,深沟窄畦;合理施肥,改良土壤;选育优良品种,利用杂交优势更选品种;科学管理,采用冷床型科学薄膜育苗、地膜复盖栽培,生产刺激滴花促果新的科学种菜技术等。
  1959年,开始采取如下耕作方法发展蔬菜生产:(1)增加复种次数,由种植四五次增加到六七次,作好套种混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2)改宽行稀植为狭行密植,改进培土操作方法,减少土地面积的浪费现象;(3)浅耕改深耕,由过去5—6寸深,普遍改为耕到1尺以上,使菜根能有发育的余地;(4)采用良种,根据各种蔬菜品种不同的特征,做到经常换种,纠正不注意选种,因老就种的坏习惯,并逐步推广外地优良品种;(5)消灭病虫害,做到以防为主,主要是冬季翻耕冻地,除去杂草,使害虫无藏身之地,发现病虫立即扑灭。在不影响蔬菜质量的前提下,施用农药特别是土农药防病灭虫。
  1977年,西郊垦殖场根据各分场自然地理条件,确定三个分场主要栽培类型:园林分场水生蔬菜占种植面积的30%,蕃茄、冬瓜、南瓜、甘蓝、萝卜、马铃署、豆角占45%,其它品种占25%;十八渡分场以叶菜类、绿叶菜类为主,占栽培面积的70%以上;陨府滩分场以马铃薯、芋头、辣椒、甘蓝、茄子、萝卜、瓜类为主,占种植面积的60%以上,其它蔬菜占40%左右。同时实行新的耕作制度,不同品种蔬菜耕作和水旱轮作,耕作上做到深沟窄畦,三沟配套(围、腰、垄),沟沟相通,易排易灌;多方面对酸性较重的土壤施石灰,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减轻病害。有计划地增施有机肥,改造低产田,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同时,为提高种植指数,实行间作套种。
  1985年,竟成乡和西郊垦殖场引进温室育苗和地膜复盖等先进技术,创办蘑菇厂,开始食用菌的生产。
  温室育苗的基本方法是:将营养配制好后,种子用50℃的温水消毒,浸种10N14小时后播种。播种时间分别是:茄子、辣椒11月中下旬,蕃茄12月至次年元月。茄子、蕃茄每10平方米用种0.3-0.5斤,辣椒0.5—0.8斤,可供大田秧苗4—6亩。种子播下后,上铺0.5-1公分营养土,再铺排一薄层禾杆,然后盖好塑料薄膜、草扇,使温床温度达26℃左右。经过7—10天幼苗可出土,当苗长到3—4片真叶时进行移植。
   第四节野菜品种
   景德镇市的野菜种类繁多,其主要品种如下:
   香椿俗称春苗树,属乔木,为速生树种,多用扦插法植于庭院、菜园及村庄路旁肥沃之处。
  春季,在一二年生枝条上抽生的嫩芽,紫红色、肥嫩,有异香,人们称之为椿苗。食用香椿苗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单炒,取抽生出三四寸的椿苗,略炒即吃;二是切碎拌人蛋中煎吃;三是切碎用开水稍烫一下拌豆腐吃。无论那种吃法,都别具风味。
  枸杞为蔓生落叶小灌木,茎枝细、有细小的针刺,叶互生,在枝的下端间或有数叶簇生,叶有短柄,叶片近短卵圆形,披针状,夏、秋季叶腋开淡紫色的小花,花后结长形小果,幼果青色,成熟后呈红色,似朝天椒。
   春季,枸杞根颈处抽生的嫩茎十分肥嫩,带着紫色,人们称之枸杞苗,可炒食,或用开水烫后拌上麻油、酱油、吃起来脆嫩可口。
  胡栀子又叫野栀子花或“黄栀子”,自生于山野。胡栀子为常绿灌木,高一二米,托叶基部与叶柄合生成鞘,包在茎上,单叶互生,或三叶轮生,革质,茎、叶平滑,花白色,端午节前后开花,高脚碟形,有清香,蜜极甜。民间常用胡栀子的果、叶、茎、根来治疗黄疸型肝炎(黄肿病)、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口舌生疮、吐血、鼻血、乳腺炎、疮疡肿毒。其果实碾碎后为黄色,民间过去常用来做土布染料。
   景德镇人食用胡栀子是吃其花,将花除了花萼和蕊,开水烫后,或炒、或凉拌、或打汤,都很好吃。
  藜蒿又叫水蒿、蒿菜子。野生于湖泊溪沟沼泽的肥沃地带,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一二米,茎直立,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深绿色,无毛,里面密生绵毛,呈白色,头状小花、褐色,被以少量绵毛。
   藜蒿人们都爱吃,其食法是:三四月间采取嫩茎,用生姜、辣椒炒熟即可食用,质嫩味鲜,具有特殊的蒿香味。
  马兰又名路边菊,俗称马兰芹,为多年生草本,属菊科植物,有地下茎,地上茎高尺余,呈紫红色,全株平滑,叶互生,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秋季开头状花序,蓝紫色,花序中部为细小管状花,花冠上端五裂,淡黄色,花后结细小瘦果。马兰芹分布极广,田野路边均可见其生长。
  马兰芹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在景德镇市是一种大众化的野菜。一般在三四月间采其嫩茎叶直接炒食,也有用开水先泡后炒,或将马兰芹先用开水烫软,再揉去汁液凉拌,此种吃法,味道清香。马兰芹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去积,凉血止血等功效,多吃之可治“火气”引起的牙痛眼疾。
  马齿苋又称豆瓣菜、瓜子菜、长命菜、酸苋等。自生于园圃旱地,为一年生肉质草本。茎的下部匍匐,上部略能直立,分枝甚多,全株光滑无毛,淡紫色,味酸。叶互生或对生,倒卵形,厚而柔软多汁。夏季顶生或腑生黄色小花,花晨间开放,午后闭合,花后结蒴果,内有多数黑色种籽。
  马齿苋的食法是:不怕酸者常直接炒或打汤;怕酸者多用开水先煮三五分钟,捞起滤干水再炒吃。也可以将马齿苋用开水略煮,晒干后备用,或炒、或蒸肉吃。马齿苋营养价值较高,还有清热解毒、消炎散瘀、凉血杀虫等作用。民间常用马齿苋煎水当茶饮,治疗肠炎菌痢、肾炎、脚气水肿、痔疮出血、小儿丹毒、疔疮痛肿、肺结核、百日咳等疾病。
  荠菜俗称地菜、地角菜、护生草、菱角菜、田儿菜、三月三。自生于田园、路旁等处,一年或二年生草本,略有白毛。茎生叶有不规则的羽状深裂,裂片有锯齿。有的茎生叶不分裂,常呈圆矩形,基部下延抱茎。花期甚长,由春到夏抽花茎分枝开花,总状花序排列,花小、白色,有花瓣及萼片各四枚,果实扁平为三角形,短角果。荠菜营养丰富,还有解热利尿、凉血止血、清肝明目、祛淤治痢等作用,可用来治疗肺病咳力求、肾结核尿血、产后子宫出血、月经过多、感冒发烧、麻疹、肾炎水肿、乳糜尿、肠炎腹泻、高血压等。
   荠菜非常鲜嫩,人们常用荠菜和生粉搅糊吃,有时用荠菜打汤,但炒吃者也不少,也有人用荠菜包水饺。
  蕨箕景德镇市可食用的蕨箕有两种:一种叫水蕨箕,一种口U山蕨箕。分别生于沟沿和山野,均为多年生草本,高一米以上,根须状,外被黑色柔毛,根状茎粗壮而横生,内含高质淀粉,外被锈色蛉片。清明前后开始长新叶,初为拳状卷曲,被有茸毛。成叶直立,披针形,三至四回羽状分裂,羽片15至20对,互生、有短柄,叶亚革质,叶缘向下面反折,生褐色孢子束群,呈斑点状。蕨箕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毒之功效,可治疗流感、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开水烫伤、皮肤湿疹,还可治多种食物中毒。
  四、五月是采摘嫩蕨箕旺季。鲜炒蕨箕,其味甘美,但炒前应用开水略煮一会,捞起来滤干水再炒。市北部山区等地,还将蕨箕热烫后晒干蒸肉吃。
  小蒜自生于旱地,草坪及路旁。二年生草本,叶细长,不中空而成线状,晚秋从上年宿生的蛉茎上抽生新叶,或由其“种子”萌发出新苗,人夏陆续从叶簇中抽生花梗,顶生头状花序,花后结蒴果,呈小茎状。
  从开春起即有小蒜采收,立夏前后可摘取小蒜苔。食用方法跟普通大蒜一样,一般是净炒,也可拌人蛋中同炒,还有将小蒜切碎包水饺。小蒜辛温火气重,不宜多吃。
  紫苏为一年生草本,高一公尺左右,茎近方形,绿色或红色,有毛、全株有异香。叶对生、卵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绿色,叶背紫色,或两面均为紫色。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冠紫色,花后结倒卵形小坚果。自生于村边、路旁或园圃中。由于呈零星分布,故不常见。
  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理气宽胸,舒郁化痰。解鱼蟹毒。苏叶能医治风寒感冒,苏梗能理气安胎,治疗胸闷不适、打呃、胃肠胀气、妊娠胎动不安。苏籽能降气定喘,治疗咳嗽喘急。春夏之季采取其幼嫩茎叶,主要用于做汤,或当佐料调味。因其能除腥气,所以炒螺蛳肉、煎鱼等腥气较重的荤菜中放些紫苏,可使腥气大减而又具紫苏的特殊香味。
  鸭跖草又叫竹叶草。自生于路旁、田圃。一年生草本,茎柔软肉质,分枝多,常呈状卧状,有节,节上生不定根,全株被疏毛。叶互生,似小竹叶,宽披针形,先端尖,有平行脉,茎部呈鞘状抱于茎上。夏日开碧色不整齐花,腋下或顶生总状花序,三四朵生在一个花苞内。蒴果椭圆形,成熟后开裂。
   食用鸭跖草是采其幼嫩枝叶炒食,味道清淡。
  藜俗称灰菜或胭脂菜。自生于路旁、园圃等处。一年生草本,高约一米,呈木干状。叶三角形近卵形,基部稍呈菱形或楔形,叶缘有波状齿,质柔软。叶、茎皆有白色或微红紫色粉状物,故谓之灰菜、胭脂菜。叶互生、花穗状、簇生于顶端,黄绿色。花瓣有五枚萼片呈卵形分裂,花后结扁球形胞果。
   藜跟菠菜属同一科植物,所以食用方法类似菠菜,主要采食嫩苗,或炒、或做汤,或包水饺。
  野黄花生于原野、沟堤旁。为多年生草本,根丛生,根端有黄色的块珠,叶细长,由根部互相迭生,初夏由叶腋间抽生直立花茎,于花茎顶端分枝上开红黄色嗽叭花。在医学上黄花具有消积食、利湿热、明目、安胎、消肿、散毒、解热、止咳等作用,并对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
  野黄花跟家黄花一样,取食其花。黄花含有秋水仙砼,不宜鲜炒食用,必须用开水将黄花煮三五分钟,捞起滤干再炒或打汤,最好用开水煮过后晒干食用,否则极易中秋水仙砼毒。孕妇应忌食新鲜黄花。
  野百合多生于原野山麓等处。为多年生草本,地上部分冬季枯死,而地下鲐茎极耐寒,第二年春季从根茎盘上抽生地上茎,其上着生披针形叶,夏天从顶端开洁白美丽的嗽叭花。秋季待植株地上部干枯,鲐茎已充分壮实。野百合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能滋补壮身,润肺止咳,安心宁神,消肿利便,可治久病体弱,做解热镇咳药。采收野百合,一般选晴天掘起,切除地上部分置室内晾干备用。
   食用野百合可以鲜炒,也可做汤。
  野苋菜生于园圃、路旁或垃圾堆上。为一年生草本,全株柔软,茎高可达一米以上,红紫色或青绿色,有棱沟。叶互生,绿色或叶脉带红色,长卵形。花绿白色,丛生于叶腋或成稠密顶生穗状花序。野苋菜甘淡微寒,能清热除湿,收敛止泻,可治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肠炎,亦可治疗蛇伤。
   野苋菜营养价值较高,夏季采摘其幼嫩茎叶,多半炒食,也可做汤或包水饺。肥嫩的野苋菜,其味可与家苋菜相媲美。
  木槿为多年生落叶灌木。株高二、三米,适应性强、耐热、耐旱、耐瘠薄,多用扦插繁殖。茎细直、皮层坚韧,皮色灰白,可用来做果树嫁接包扎物。叶互生,青色,菱形,具缺刻或锯齿,稍有毛。花单生,具短梗,单瓣或重瓣,有红、白、紫等色,钟形。
  6-8月摘其花,除去花蕊或萼片,先用开水热烫,再用来炒食或打汤,味道纯真鲜和。质地柔软而带滑性。
  苦菜又叫山梗菜、节节花、一枝黄花。自生于山坡潮湿肥沃草地上,为多年生草本。高尺余,根茎斜生,茎单一,直立向上,有时在中部分枝,具细槽,全株无毛。叶互生,椭圆形,先端较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无柄。夏秋季自枝梢顶端和叶腋处开花,疏总状花序,花色鲜紫,花后结球形蒴果,膜质、无毛、表面有细棱。苦菜性平,味苦微辛,有清热、散瘀、解毒、利尿、催吐、泻下等作用,可治疗风火眼疾牙痛,暑热黄尿,也可与马兰芹根茎、半边莲、夏枯草、斩蛇剑等配合治蛇伤和无名肿毒等疾患。
   苦菜主要采食其幼嫩茎叶,先人开水中热烫二三分钟,揉去苦汁,再炒或凉拌,味道清苦,别具风格。
   除上述外,可食用的野菜还有车前草,五加苗、木芙蓉、螺丝菜(草石蚕)、小山竹、蘑菇、松蕈、竹荪、木耳等。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实物

四图里白皮黄瓜
相关实物
里村瓠子
相关实物
三闾庙瓠子
相关实物
杨家坞丝瓜
相关实物
猪婆山岭苦瓜
相关实物
三闾庙韭菜
相关实物
四图里辣椒
相关实物
银坑坞芋头
相关实物
新平脚板薯
相关实物
香椿
相关实物
枸杞
相关实物
胡栀子
相关实物
藜蒿
相关实物
马兰
相关实物
马齿苋
相关实物
荠菜
相关实物
蕨箕
相关实物
小蒜
相关实物
紫苏
相关实物
鸭跖草
相关实物
相关实物
野黄花
相关实物
野百合
相关实物
野苋菜
相关实物
木槿
相关实物
苦菜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