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村取水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90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村取水设施
分类号: TU991.1
页数: 2
页码: 1426—1427
摘要: 提水井农村现有水井1098口,建造时间在10年以下的470口,占42.8%;11一50年的527口,占48%;51N100年的64口,占5.8%;101一200年的37口,占3.4%。井型主要两种,一种是简井,又叫土井、砖井、石井,直径Ⅱ.0米到1.5米,深度10米到12米,主要靠人工开凿形成,在农村广泛分布。另一种是大口井,直径一般在1.5米到2.0米,深度不等,在丘陵平原潜水丰富地区可见。取水方式以手提为主,少数用转筒牵吊。近几年作为简易自来水水源,装电泵抽取。水井供水能力不等,供60人以下的井占34.7%,供61到100人的井占25,5%,供201人到300人的井占16%。
关键词: 景德镇市志 水利志 取水设施

内容

提水井农村现有水井1098口,建造时间在10年以下的470口,占42.8%;11一50年的527口,占48%;51N100年的64口,占5.8%;101一200年的37口,占3.4%。井型主要两种,一种是简井,又叫土井、砖井、石井,直径Ⅱ.0米到1.5米,深度10米到12米,主要靠人工开凿形成,在农村广泛分布。另一种是大口井,直径一般在1.5米到2.0米,深度不等,在丘陵平原潜水丰富地区可见。取水方式以手提为主,少数用转筒牵吊。近几年作为简易自来水水源,装电泵抽取。水井供水能力不等,供60人以下的井占34.7%,供61到100人的井占25,5%,供201人到300人的井占16%。
   表3-12景德镇市1985年小(二)型水库分布情况表3-12-1景德镇市1985年小(二)型水库分布情况
  手压提水泵系用手压摇杆运动活塞产生压力,水通过滤管吸入管道而压向高处的提水工具。70年代初,鹅湖、竟成、吕蒙等地有的农户在屋前屋后装用。1978年,全市约有40%。1979年,三龙公社农机厂自行设计制造,每台78元,包安装、包出水、包修理。1980年,鹅湖公社农机厂仿外地泵型,试制50台,出厂价120元,就地销售。1981一1982年,市水电局委托市水利建筑公司生产400台,每台成本56元,很受农民欢迎。有544户农户安装使用。
  简易自来水农村自来水,一种是以河水、井水作水源,用电泵抽到水塔式水池;另一种以水库作水源,利用地形高差,均通过管道输水,不作净化处理,有的只在建造前进行水样检验,故称简易自来水。60年代后期,鹅湖、瑶里、寿安等公社所在地建有供内部使用的简易自来水,以后有些社办企业相继仿建。1983年7月,王港乡河源金坦村群众自筹资金7000元,建成简易自来水,解决了全村350人吃水难的问题。1984年以来,农村出现自来水“热”。鹅湖区建立改水领导小组,成立改水安装公司。简易自来水建设资金多为乡村群众筹集,国家补助很少。1984一1985年,湘湖乡由村和农户集资22.16万元,兴建简易供水设施,使36个自然村、1364户人家用上自来水。简易自来水不易污染,规模小,以村为单位,施工方便,出水管道一般购用塑料管,造价低,能当年施工,当年受益,成为农村生活用水的发展方向。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专题

提水井
相关专题
简易自来水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手压提水泵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