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节令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7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节令习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3
页码: 1284-1286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景德镇市陶瓷业人生活习俗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生活习俗 节令习俗

内容

帮会节日景德镇各行帮多数有会馆,各会馆依照乡俗和行业习俗供奉了不同的神灵,在每年的五月前后,各会馆都要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这种活动,通常称之为做会,是瓷俗宗教性节日,也是这个行帮的大型社会活动。
   装小器的五府十八帮,每年四月初一至十八日,借都昌会馆做会。他们自己的集会,办事地点在佑陶灵祠——风火仙对面的戏台上,因为帮内都昌人多,办事地方小,故借用都昌会馆。他们做会一天一个帮,轮到初一的叫初一帮,依次类推,至十八日的叫十八帮。届时全帮会众,从街师傅至各层徒子徒孙(散板),均在都昌会馆聚会吃酒,演戏酬神,声势浩大,异常热闹。
  抚州会馆做会,一般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因为传说中这一天是关公磨刀的良辰。祭神的主要活动有开光(给菩萨整容)、演戏、出巡等项目,规模、声势都非常浩大。一般会期三天,第三天下午,会员每人发会饼一斤,会头加倍。会馆中各县,各行业、社、姓氏做会,则多选在农历三月、五月、八月,活动经费各自筹措。
  粉定业的工人行会以工种为单位,有做坯工的洪源社、利坯工的兴义社、雕塑工的义胜社、画坯工的乐礼社、草鞋帮的聚英社共五行。五行头的行会设在抚州会馆,从四月初一起,各行会开始集会,直到八月三十日止,在此期间,各行会要花钱买日子。届时,总老板、副老板、街师傅以及当年出师人会的新会员,在戏台两侧的楼上一边吃酒、一边看戏,其他人不得人内。集会后,新老会员每人领饼一斤。
  其他各会馆、行帮做会,都有明确的会规。例如饶州会馆,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是饶州七县;五月十三日是乐平方姓;七月十五日是乐平福利社;八月二十四是乐平二十四姓。在做会的日子,凡是有股份的,自己来吃酒,但是必须凭筹入席。筹有铜筹、竹筹,长约20厘米,宽约3-4厘米。铜筹上刻着社名,竹筹上打了社的火印。南昌会馆做会,有统一主办的,有各县、各行业、各会社分别举办的,也有各姓主持的。做会一般都要聚餐,有时要另行凑钱。主要集会的时节有清明节的烧纸义祭;中元节(俗称七月半)的“打醮度孤”,八月间的真君会;冬至的祭祖等。徽州会馆除冬至日敬祖做祭外,徽帮从农历二月份开始,每个行业轮流做会三天。每个行业组织称作社,做会时,社员凭带有绸布的竹筹到会馆领取二斤饼。
  各会馆及各行帮借做会鼓励会员,团结会员,造就声势,扩大影响,向社会展示力量。这种做会,除宗教性质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地方性、行帮性和行业性,是典型的瓷业性节日习俗。
  生产性节日瓷业生产性节日,是在漫长的瓷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的群众性活动或瓷工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窑工们“风火仙”组织,童庆社的开禁迎神节日,其他的还有瓷业上的变工节、人工节等。
  开禁迎神童宾又名广利,景德镇里村童街人。生前系御窑编役中技术较高的烧炼陶工,他为了反抗官府而牺牲自己,英雄业绩深入人心。此后,烧窑陶工,即奉为本行业师祖——窑神菩萨,把本行业的集会组织叫作童庆社,并把童宾的老家亲族,看作亲戚交往,世代往来。逢年拜年,遇节贺节,亲睦无间,尊崇备至。还请画师绘制两面飞虎大旗,恭送童家珍藏。每当逢庙开禁迎神时,到童家恭请大旗,张筵设席,款待师祖后代。这个开禁规定,是烧炼陶工很早以前传下来的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上名字,带徒弟,同时又迎神赛会。有名字的在窑里做工,可以从小火手递升到把桩,称为长做。没上名字的,称为散做,只能做一、二夫半和推窑弄等杂事,不能顶从小火手到把桩的正式岗位。
  开禁迎神,是全镇陶人心目中的一件特大喜事,既庄严郑重,又极尽豪华热闹。工商人等,在平时大都省吃俭用,质朴无华,遇到逢届迎神,则不吝钱财,尽力张罗。缝新衣、做手饰、扎台阁、打爆竹、设筵摆酒,大吃大用,在所不惜。有的还摇船架车把远道亲友接来看热闹。1933年的开禁迎神,有台阁一百多架、纺绸长龙几十条、舞狮子、打蚌壳、踩高跷、扮地戏,五彩缤纷,万花缭绕。扮装台阁戏名的小儿女,除了浑身全新自制的各色绸缎小戏衣袍套外,珠冠霞披、金项链、金颈箍、金手镯、金戒指,斗富兑艳,令人如身入宝山,目迷五色。光是这些金饰物,估计达三四十斤之多。针匙行业扎的吹萧引凤,更别开生面,用调羹一支一支摆成一个白凤凰羽毛,栩栩如生。前导开路是标有风火仙师的大灯笼一对,接着飞虎大旗两面(据传说以前逢届还要鸣土铳,铳硝是童家馈赠),后跟军乐队、执事牌(肃静迥避、金瓜月斧等等),然后台阁、龙狮依次排来,之后香亭宝鼎、鼓乐笙箫,恭引祖师坐桥,最后是信士弟子骑马坐桥、捧香背烛,再后面是四人扛的大鼓铜锣,锣鼓声、爆竹声、喧嚣声杂沓,响彻云霄。看热闹的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迎一次窑神的耗用,仅就一百二十来家烧窑户说,以每户平均二至三百元,连同成百上千的大小窑户,粗略估计,全镇耗用当在银元五六万元,相当于当时一万二千担米价。景德镇是“干猪万米”码头在平时是过于夸张,在迎神时则恰如其分。
  暖窑神每年初冬一过,各窑都在某次窑后,举行一次“暖窑神”活动,祭祀窑帮们的“广利窑神”,即“风火仙师”。这种祭祀活动,首先由拖坯向各搭坯户收取“暖窑神”的费用,一般是一佚坯二块银元。大约每座窑可收到五十、八十块银元。款收齐后,驮坯与把桩商量好费用的安排,确定日期,交各窑工分头进行。如向酒楼订好酒席,请三脚班,借桌凳香炉烛台,布置场面等。“暖窑神”的这一天,窑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窑门上贴着用黄裱纸书写的“风火仙师”四个大字,两旁贴上一幅“风助火力”、“火借风威”的对联;窑墙两侧,挂两面大的“飞虎旗”。窑门摆着几张桌子,中间空出一块踩地的场子。黄昏,窑工们齐集窑上,把桩点燃红烛、长香,虔诚默祷叩拜,并燃放长鞭炮。接着,酒楼送来四盘十碗加热炒或十碗加热炒席面十桌(钱多时还办置八大八小席面),大家一边饮酒,一边看三脚班的踩地戏,一直到深夜收场。
  变工节农历七月十五,这个日子本来是汉族传统的祭拜祖先、超度游魂的中元节。窑帮根据瓷业生产七死、八活、九翻身的惯例,把这时日作为调整生产、重新组织工人“上场下地”的大变动时刻,所以就叫做“变工节”。在“变工节”期间,工人可以休息三天(一般是四天后才开工),以免在调整人事中影响生产。就在这几天,老板换领头,领头换板板(小领头),板板换伙计(操作工人)。所以这时候工人们的情绪都很紧张,有的借酒消愁,有的以赌解闷,有的东访西问,耽心自己是否失业。
  人工节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叫“十月人工”,没有休息,只有酒钱。窑户要在这天把次年工人的去留确定下来。按照惯例,留用的装坯工、选瓷工、挑担工要吃“留人茶”,没有吃茶的,就是不再用的。对领头的去留,则是在晚间请他吃酒时给予暗示。如窑户提次年生产打算,就是留用;反之,如讲些客套话,说什么感谢之类的话,则是表示不再留用。当领头被确定不留用后,要及时告诉板板和伙计,以便他们及早做好打算;如领头被留用,则对板板和伙计,也要请吃“留人茶”。留用工人可以预支工资,但有“扯八中”的惯例,即年前预支8元,来年发工资时要还10元。
  传统年节瓷俗年节本属岁时民俗,为传统民族风俗信仰所致。但在景德镇,这二者产生了密切联系。例如景德镇的中秋节,除了与外地相同的全家团聚,吃饼赏月之外,近百年来,还盛行烧“太平窑”。相传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将进军景德镇,清军为死守景德镇而下令拆窑取砖,筑工事抵御。瓷窑是窑工们的命根子,因而瓷工抗拒。辅王杨辅清率太平军兵临城下,清军拆塌炸毁瓷窑后撤退逃命,城镇断墙残壁,萧条凄清。太平军进镇打开官府和窑户老板的粮仓与金库,救济百姓。中秋之日,镇民和太平军一道欢度,窑工们用渣饼垒窑,内烧松柴,是夜军民围着渣饼窑嬉火观月,谈笑欢乐。此后军民重建瓷窑,群众拥护。后来镇民与陶人为纪念此一盛况和军民情谊,就语义双关地把渣饼窑叫做“太平窑”,此后,每到中秋节夜晚就烧太平窑,相沿成俗。每当中秋节夜晚,月升中天,太平窑一齐点燃,如行行巨烛,照得天上地下、林间水边一片通红。其时,窑火、月光、秋水和笑脸齐相辉映,如临仙境,令人心旷神怡。烧太平窑,取材方便,渣饼遍地皆是,河边更多,随捡随搭,简便易行。
   烧太平窑庆节,形式新颖别致、规模富于气势,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技术特点,是瓷工们节日欢庆形式的创举。
  逢年过节,师主庙与佑陶灵寺非常热闹,千家万户纷纷前来酬神还愿,提灯笼,挑神福(提着有自己姓名牌号的灯笼,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香烛的担子),此来彼往,络绎不绝。信士们还愿酬神后,又祈求来年之福,许下新的诺言。在上香鸣爆,下跪揖拜之时,有吹鼓手及时吹打一番,十分庄重热闹。年节期间,同时又是瓷业宗教节日,这种年节与瓷业宗教的交叉,成为景德镇民俗的一大特色。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专题

开禁迎神
相关专题
暖窑神
相关专题
变工节
相关专题
人工节
相关专题
传统年节瓷俗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