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景德镇藏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77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景德镇藏瓷
分类号: K876.3
页数: 8
页码: 1217-1224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景德镇市藏瓷的相关内容和地理位置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 藏瓷

内容

馆藏五代瓷
   白釉瓷小碟五代(907-960)景德镇窑出品。高3.4厘米、口径14.6厘米、底径7.5厘米。撇口、平底、大圈足,碟心有12颗深褐色支钉叠烧的痕迹。器型小巧、胎洁白、瓷化程度高,釉白微带青色、光洁透亮、白度达70,达到现代瓷标准。它是江南最早生产的白瓷,在当时全国生产白瓷的各窑中,也是瓷质最好的产品。景德镇黄泥头、湖田、杨梅亭等五代窑址中均有烧造。此器现藏景德镇陶瓷馆。馆藏宋瓷
   影青葵口小碟北宋(960-1127)景德镇窑。高2.6厘米、口径11.1厘米、底径3.9厘米,海棠花瓣形的菱口,内壁有外凸棱六道,圈足、胎质细、轻薄、可谓薄胎瓷之祖。釉色白而泛青,素肌玉骨、晶莹润泽,造型线条柔美、精巧雅致,给人以盈盈灵秀之美感。从这件小碟印证了宋代以来景德镇瓷“自如玉、声如磬、薄如纸、明如镜”之说。此器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影青褐釉乳钉茶杯北宋(960—1127)景德镇窑。高7.1厘米、口径9.1厘米、腹径9.1厘米、底径4.2厘米。圆唇、敞口、粗颈、鼓腹,沙底平而圆。颈腹相接处有两条刻划的弦纹,弦纹之间匀称排布十颗褐釉点彩乳钉,腹部满刻篦状的旋涡状纺。内外影青釉纯正,造型古朴,纹饰别致。1976年秋,江西省清江县出土的南宋乾道九年(1173)杨氏墓中有与此杯形制相同的器物,在日本亦有同类物出土。此器相对烧制年代应为北宋早期。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涩胎堆塑四灵盖罐南宋(1127-1279)景德镇窑。通体高35.5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15.5厘米、足径10.6厘米。塔顶式盖,以莲花瓣承托,瓶肩部堆塑绳纹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瓶身刻篦纹地和阳纹四季花奔通体无釉。造型新颖,纹样生动,刀法流畅,是南宋早期景德镇生产的冥器中的精品。此器出土于景德镇湘湖,为南宋乾道八年(1172)枢密使汪澈墓陪葬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馆藏元瓷
   青花牡丹纹梅瓶元代(1280-1368)景德镇窑。高42厘米、口径5.4厘米、胸径24.6厘米、底径14.4厘米。胎白釉青,口沿平折,短颈丰肩,腹下部渐收敛,脚足部微外撇,底浅露胎、挖削粗略。造型丰满秀丽,给人以雍容庄重、亭亭玉立之感。此器分五层装饰,肩部饰俯视变体莲瓣纹,其间有火珠、犀角、莲花、珊瑚、古钱、海螺等杂宝;胸部饰经枝莲;腹部宽阔部位主体纹样为缠枝牡丹纹,花瓣和叶片上并刻有筋脉;胫上部有卷草一圈;其下是与肩部相呼应的仰视变体莲瓣,内饰莲花吊珠。通体纹饰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繁而不乱、笔意生动、精到,料色浓艳、微呈黑斑,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典型产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兽纽盖三足香炉元代(1280—1368)景德镇窑造。通体高15.5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8.6厘米。狮纽盖、盘口、直颈、朝笏形耳、三蹄形足,造型浑朴。白釉带灰青色,盖面绘莲瓣,狮身勾点有青花料。炉颈部饰卷草纹,腹部绘缠枝菊,足上点缀双勾如意纹。全器纹样皆以浓重的料色勾榻而成,并呈现出下凹黑斑,用笔率意自如,是元代后期景德镇民间产品。1972年景德镇市郊墓中出土,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影青堆塑四灵十二生肖魂瓶元代景德镇窑。通高49.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1.9厘米、腹径15.5厘米。唇口矮颈、椭圆形腹、圈足外撇,长顶笠帽式盖,高耸挺拔,顶上站有一只松翅欲飞小鸟;瓶颈部堆塑“四灵”,其寓意为以定四方;胸部堆塑十二时神象抱十二生肖;下腹部则为刀刻四季花奔,寄托天长地久之意;整个装饰内容从时、空间为亡灵祈福禳灾,保佑平安。装饰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釉色清莹。雕琢细腻规矩,Jf法自然。此器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馆藏明瓷
   青花缠枝折边盘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景德镇窑。高7.7厘米、口径4.1厘米、底径25.7厘米。折沿边上饰有薰芽海水,盘壁上绘有桃、石榴、菊、茶花等四季花卉,与海水起伏相应。盘心有海棠、牡丹等,把四季花卉连缀在一起装饰,寄托成全求齐的圆满之意。胎质洁白,青花色泽鲜丽、釉色莹润,具有永乐、宣德年间显著的装饰特点。为明代初期青花瓷的精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瑞果纹梅瓶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7)景德镇窑。高28,7厘米、口径5厘米、腹径18.1厘米、底径11.5厘米。瓶体造型丰满、釉色清莹,白里泛青,足内无釉。装饰趋于疏朗明快,肩部饰莲瓣纹、胫部饰蕉叶纹、腹部主要装饰上下交错,绘折枝石榴、桃、荔枝、樱桃等瑞果。青花料属“苏泥勃青”型,青花发色深艳,有深入釉内的结晶黑疵料色有浓淡晕散之韵味,用笔洒脱、流畅。现藏景德镇陶瓷馆。青花花果纹葵口碗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6)景德镇窑。高7.9厘米、口径22.4厘米、底径7.5厘米。敞口,边沿为六颈葵口式,底足小。器壁近似直线外延,斜出呈斗笠状,内壁绘有散点式折枝花卉、牡丹、莲花、茶花、桅子花等,外壁绘石榴、枇杷、沙果、葡萄荔枝等折枝式瑞果。圈足饰卷草纹。这种把四季花卉和各种瓜果,以折枝或缠枝形式装饰在同一件器物上的装饰方法,为这个时期的装饰特征。釉色莹润、用笔洒脱、料色晕散、瓷胎薄腻、造型挺秀,为瓷苑中之魂宝。底款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葡萄纹菱口折边盘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6)景德镇窑。高5.8厘米、口径31.9厘米、底径20.9厘米。折边菱口,盘壁作瓜楞状。盘底无釉,呈桔红色,俗称火石红底。胎质坚洁、釉色清莹。内外壁均饰有折枝式的四季花卉纹样,折边上画有二方连续的灵芝卷草纹,盘心饰葡萄纹。用笔遒劲自然,勾线料活泼明快,料色幽靓,并有晕染的水墨意趣。折沿背面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是宣德时期典型产品之一。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珐翠釉彩童子拜观音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2)。高20.3厘米。观音身披袈裟,盘腿坐莲花上,体态丰满端庄,表情安祥,观音身后盛开宝相花,左右站童子作拱手膜拜状。整个瓷雕除人物脸部、肩部、莲瓣等处素胎外,均以深珐翠低温釉为饰,色彩冷艳雅洁,增添了童子拜观音时静穆的气氛。珐翠釉在景德镇盛行于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此物出土于景德镇市的明代墓葬中,应为正德年间景德镇民窑中的产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云龙纹大缸明嘉靖景德镇窑。高34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41厘米。口宏大,并有一凸起的宽厚边沿,底较大,器壁立面近似直线,造型显得雄浑、庄重;外壁以青花料绘有两条同向腾云赶珠的龙,龙纹空间衬有万字云纹和火球纹,布局明朗,用笔遒劲,双龙体态矫健,气势磅薄;缸口和底边仅用两条弦纹,简洁清晰,突出了主题纹饰;青花料色浓艳,整个装饰与造型和谐统一;器口边上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石榴鸟纹大盘明嘉靖景德镇窑。高9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30厘米。口沿微外坦,盘心为石榴鸟纹,盘边上饰缠枝牡丹、莲花、菊花、茶花等。此盘以双喜鹊、双蜜蜂、双石榴、双花头装饰,别具一格,这种喜鹊报子,吉祥如意的构图形式是这个时期的特色之一。此器胎骨坚洁,釉色略灰白,口沿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馆藏清瓷
  青花荷花鹭鸶纹大碗清康熙景德镇窑。高9.5厘米、口径21.1厘米、底径8.9厘米。胎薄细,釉色明莹,口沿外撇,圈足。内壁口沿饰有折枝花,外壁绘有荷花、白鹭和坡石,水波上点缀茨菇、水草等,料色清雅有莲塘之清趣,布局疏朗,笔法清新劲秀,汲取了版画的技法,勾勒分水层次丰富。为了烘托鹭鸶洁白的羽毛,在鸟的形体周围以淡料渲染,即所谓“月影”分水法,从而形成了这个时期青花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法。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山水凤尾尊清康熙景德镇窑。高47.5厘米、口径22.4厘米、腹径18.7厘米、底径14.8厘米。胎质白细,釉层薄而发色明亮、洁净。器身分颈和腹两层,绘有山水,形式上吸取了国画的特点,技法上以青花分水来表现山石景观。特别是分水,清晰明快、莹润、料色浓淡变化层次丰富,图中人物、山水、树木、屋舍,或点染、或勾绘,线条挺秀、时露锋芒,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此尊上下两景的工艺技巧,充分体现了康熙年间的青花分水技巧已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尊底有双圈无字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五彩花卉六方荷口花觚清康熙景德镇窑。高31.7厘米、口径17.2厘米、腹径9.3厘米、底径13.2厘米。器物成六面体,嗽叭形口、长颈、细腰、鼓腹、长胫,造型古朴。颈与腹、腹与胫相交处的俯仰部位,均有写实手法的莲瓣;腹上有锦地“窗棂式”开光,六面均书“寿”字篆文。颈与胫部各六面饰有桃花、兰花、海棠、石榴、月季、蝴蝶、小鸟等。红绿黄翠紫各色对比强烈,浓艳华丽、描绘工谨、线条挺拔、装饰丰满、富有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该觚以古翠代替了大明五粉中的青花部分,已成为纯釉上五彩,仍为康熙五彩花卉中的精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五彩麻姑献寿图折边盘清康熙景德镇窑。高2.8厘米、口径24.8厘米、底径16.8厘米。盘心描绘神话故事麻姑引载酒鹿车赴瑶池,向西王母祝寿,寄寓吉庆长寿之意。此器色彩艳丽、布局明朗、主题鲜明,边饰全以红料画花纹,并以“万寿无疆”出于其间,增添了祝寿的氛围。在装饰上,此时以乳香油代替了以前用的胶水调料,故纹饰线描尤为工谨细腻,挺拔刚健,使用了釉上蓝彩和黑料,使色彩更富有变化。盘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为康熙年间五彩之精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豇豆红太白尊清康熙景德镇窑。高9厘米。尊口沿略侈、短颈,大腰垂直至底,底平,造型古朴大方。胎骨细腻,釉质莹润,在器壁上菲红色的釉中呈现出疏密、聚散、深浅不一的绿色斑点,刻有团离线,尊底施白釉,有青花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白釉填祭红三鱼碗清雍正景德镇窑。高9厘米、口径22.7厘米、底径9.4厘米。口外撇、腰微束、直圈足,白青釉好似堆脂,温润可爱。外壁等距装饰三尾同样大的祭红釉鳜鱼。鱼纹红釉微有隆起、殷红灼灼、光彩照人是借鉴于明宣德景德镇窑釉里红三鱼高足杯图案。底有双圈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仿汝窑粉青釉海棠瓶清雍正景德镇窑。高68厘米、口径21.6厘米、腹径40厘米、底径22厘米。园唇、敞口、束颈、肩部宽斜、腹部略鼓起,下腹成弧线往下收敛,底部成梯状,宽窄两层,正中从上到下有一条下陷的镶接线。由于表面釉层的复盖,粘接的痕迹形成一条圆缓而明朗的装饰线,从瓶口俯视向下,瓶口和瓶身的横切面都呈四瓣海棠花形。此器是雍正年间仿汝窑的精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粉彩孔雀牡丹纹盘清雍正景德镇窑。盘高6.2厘米、口径38.7厘米、底径23.1厘米。撇口、底微凹、圈足内敛、足端露胎并呈泥鳅背状,足底满釉,胎略厚,釉白微泛青。盘心主体纹样是一只孔雀侧立在玲珑石上,几朵盛开的牡丹俯仰生姿,一枝春桃陪衬在后,寻花彩蝶穿插花丛中。布局疏密合度,形象生动优美、色彩瑞灿明丽,粉质感强。此盘牡丹花以没骨法画,其余纹样轮廓线以珠明料勾勒,再将彩料平涂,外轮廓线未被彩料遮盖处有脱釉现象。
  粉彩群仙图笔筒清雍正景德镇窑。高16.9厘米、口径18.8厘米、底径18.4厘米。通体施白釉,洁白而温润,器形呈圆筒状,浑厚庄重。筒壁绘有七个仙人,前面三老围绕施展法术的仙人,他们中有手挥拂帚的,有持龙杖的,有目送飞出蝙蝠的,笑容可鞠,悠悠自得;中间二老或踞或仰,豪放不拘;飞松之下,另一仙人引鹿而来。人物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用笔精妙、色彩丰富、明艳。底部微微上凸,并有壁形涩圈,中心书“雍正年制”青花楷书款。此器堪称雍正粉彩之精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斗彩莲池鱼纹盘清雍正景德镇窑。高4.5厘米、口径20.2厘米、底径12.8厘米。盘心绘两条红鱼遨游于莲池中,盘边上绘鳜、鲤、鲢、鲭、鲐五条鱼,其间点缀茨菇、水草、莲叶等。青花料仅仅是描绘了纹样的很小一部分,成瓷后,再以矾红画游鱼和莲花,用绿彩描绘荷叶和水草,虽然称为斗彩形式,但青花料只作为画面上各种色彩之一种。此盘纹胎质细腻釉色白润、青色淡雅、制作精美、纹样活泼、线条细劲、色彩艳丽,底部青花双方栏内写有“在川知乐”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茶叶末釉双耳大吉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26.7厘米、口径3.9厘米、上腹径8.4厘米、下腹径13.6厘米、底径8.2厘米。葫芦体、结蒂耳、束腰处有刻划的俯仰莲瓣,造型端庄。此瓶釉面呈半无光状,表面密集着微呈黄色星点,给人以古雅之感。这种茶叶末釉是乾隆时期的代表品种,底部刻有方形“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炉均釉双耳灯笼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23.3厘米、口径7.8厘米、腹径13.7厘米、底径8.6厘米。造型圆实,胸腹间有狮头形呆耳。此瓶釉面星星点点蓝绿相间,色彩斑澜,妍丽典雅。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粉彩百鹿双耳尊清乾隆景德镇窑。高44.1厘米、口径16.4厘米、腹径36.6厘米、底径23.4厘米。口阔、颈粗、腹大、颈部有双耳,造型饱满,有稳健宽博之感。装饰上采用中国画的构图形式,讲究疏密虚实的变化,在苍松翠柏下,有一群梅花鹿、或奔跑、或触角、或憩息、或依偎,顾盼有情,形态各异,活泼生动,其间缀以坡石、清流、灵芝等为补景,俨然是梅花鹿的乐园。在乾隆年间这一制瓷的鼎盛时期,景德镇的名师高手继承和发扬了康熙、雍正时期的技艺,提高了彩瓷的艺术成就,鉴赏此瓶,颇具雅趣。底款为“大清乾隆年制”方形篆书印,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百芦葫芦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57.6厘米、口径9.3厘米、上腹径25.6厘米、下腹径39.4厘米、底径22.2厘米。葫芦形、口细长、底足较大,造型隽秀、釉色洁润,青花料色艳丽。通体描绘大小九十九个葫芦,数字寄寓“极顶”之意,藤蔓缠绕,瓜叶间有几十只飞翔的蝙蝠,口沿上饰有万字图案。在题材上,作者以谐音象征手法表达“福禄寿”极顶的祝福意念;在装饰上,形体、色调、空白对比照应,补充配合繁褥而不零乱,丰富而不纷杂,笔意生动,制作精良、形式美感强。此瓶是清代乾隆年间青花瓷的精品之一,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缠枝莲六方贯耳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46.7厘米、口径19.4厘米、腹径29厘米、底径21厘米。器物从口至底部是六角形,颈部有一对贯耳,造型雍容大方。口径、颈与腹部转折处和足部有三层边饰,其围成的颈部和腹部上绘有缠枝番莲。工艺制作精良,胎质细、釉色白,青花料色清莹,画工严谨,纹样明丽,代表了当时官窑器的风格。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馆藏近代瓷
  美人醉釉柳叶瓶近代景德镇窑。高20厘米、口径3.4厘米、腹径7.4厘米、底径4.1厘米。口外撇,长颈、丰肩、腹下部渐收敛,造型秀丽、端庄。釉面莹润、浓淡参化,在艳丽的桃红色中疏密自然地散落有黄、绿色的晕斑,娇娆妩媚,令人遐思。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实为近代的仿制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制瓷图纹盘近代景德镇窑。高4.4厘米、口径28.4厘米、底径15.5厘米。盘面上鸟瞰式的构图和深远取景法,结合明代版画的空间调度,把景德镇瓷制过程分原料、成型、画坯,烧炼等几个工序绘置在盘中部。着重描绘坯房和窑屋,坯房里有站着画万件瓶和坐着画小碗的画工,有搬坯和釉的工人,晒架上放满了坯,既有写实的操作动态,又有夸张变形的装饰风味。盘边沿绘锦地八个如意开光衬托,用笔工整、朴实、料色清莹。既是一幅绕有意趣的制瓷风俗画,又是一幅仅有的瓷绘制瓷过程的实物资料。底款有“江西景德镇陈新兴造”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明官窑残器
   永乐甜白瓷爵1982年出土于永乐前期地层。口径17.9X7.5厘米,高16.1厘米,属高足长桩无皎錾。
  史载朱元璋洪武初定,以白瓷爵作祭器。故此器为永乐沿袭洪武制度而生产,为奉先殿之祭器。永乐官窑白瓷爵造型系仿自上古铜器。有长柱、短柱之分,又有高足、矮足及有錾无錾之别。从明御厂故址的出土物来看,永乐后期尚有青花云龙纹瓷爵的生产,并以别致的青花宝相花作为其“底款”。
  永乐甜白小碗1983年出土于永乐前期地层。口径9.9厘米、足径4.1厘米。侈口敛腹,小圈足。足内满釉,内外壁均素面无纹。该碗制作极其规整,造型秀丽,永乐前后期均大量生产。
  后世仿制极多的永乐青花压手杯,造型与此小碗相似,但器壁、圈足均“蠢厚”,(明高谦《遵生八笺》语),故疑该碗即古文献所谓之永乐“压手杯”。
   永乐甜白梅瓶1983年出土于永乐前期地层。高33.9厘米。小口短颈厚唇,素面无纹,瓶内满釉。足微外撇,围足极规整,足内无釉。
  宋元梅瓶(实质上为盛酒器)有高瘦与矮胖两式,永乐甜白梅瓶仅见肥矮的一式。传世品中,日本安宅收藏的书有“内府”青花字者造型与此相近。而一大批被认为是永乐的没有年款的青花梅瓶,肩部都不如该器平而丰满,倒与宣德梅瓶相似,在年代上似应晚于此瓶。
   该瓶是已发现的唯一有相对年代可考的永乐官窑甜白梅瓶,它的出土,为日后对明初官窑器物进行标型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永乐白瓷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高19.3厘米。通体施甜白釉,器口作平底折腰盘,盘口饰缀珠一围,其外壁高浮雕仰莲三层。束腰,腰部台面绕以浮雕覆莲两圈,器座下部边口作凸线卷曲牙子纹,三足作云头式折而外。其口部的一圈缀珠尚有元瓷装饰的遗风,而器饰变形莲瓣达5层之多,则与永乐宫廷崇尚佛教有关。
   该器造型庄重、别致、构思精巧,是一件受石刻影响的陶瓷珍品。1984年出土于明御窑厂故址永乐地层。
  永乐甜白沿菱口碟口径19.8厘米、高2.7厘米。1983年出土于明御窑厂故址永乐前期地层。口作折沿菱花式,壁亦相应作棱状凹凸,当仿自金属器皿。圈足极浅,足边宽仅2毫米,足内无釉。
   传世品中该碟造型多以青花或釉里红装饰,一般认为属洪武官窑制品。1982-1984年,景德镇明御窑厂故址永乐地层出土的瓷片数以吨计,然而该盘仅此一例,故尤令人注目。
  永乐甜白釉折肩深腹大执壶高29.4厘米。素面无纹饰。喇叭口、浅圈足,折肩深腹,器型宏伟,容量大。制作精致,胎薄体轻。壶内及足内均满釉。
   据《明实录》等文献记载,永乐时,明成祖常于宫中大宴四夷使节及群臣,故饮料耗量很大,乃有此类大壶的制作。
  1983年,该壶与甜白烛台、扁壶及印有“永乐年制”四字篆款的甜白靶杯一道出土于永乐前期地层,不见传世品。
  永乐小甜白双耳扁壶永乐早期官窑制品,高30.1厘米。无足,仅壶底两棱边去釉露胎,素面无纹饰。当使用特制的支垫物烧成;永乐晚期的则有椭圆形圈足,壶面锥有阿拉伯花纹(与宣德官窑青花扁壶上的纹饰相似)。伊期兰教有朝拜圣地麦加的教规,朝圣者多携带这类扁壶作为水壶,原为金属制品。永乐官窑仿制该类器皿疑为“朝贡式贸易”之需。
   永乐甜白兽耳长瓶高78厘米,长颈深腹,足作三层台式,足内无釉。瓶两侧各饰一铺首式衔环兽头。
   其造型仿自元代,气势雄伟,是永乐瓷器中最高的一件。但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出土的这类瓶颈短身矮,不如此瓶修长秀美。
  20世纪80年代,明御厂故址中出土一块该类瓶瓶口之残片,其上以釉里红书“永乐肆年……公庙供养”字样。由此可知,该类瓶在明代初年是作为祭器而使用的。
   此瓶1982年出土于明御厂故址永乐前期地层,属海内珍品。
  永乐青花海水釉里红三鱼小杯口径8厘米、高7.2厘米、足径3.9厘米,1984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杯内书青花梵文,外壁以青花绘海水,以釉里红绘三鱼,靶底端作浅圈足式,足内满釉。从断面看,杯靶中空,底端以瓷泥片封闭,这表明该靶杯亦仿自金银器。过去有的著作认为这类小靶杯的靶为实心,应予更正。
   口径8厘米的小号靶杯,明代首次出现于永乐官窑。
  永乐青花五龙纹玉壶春瓶1984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高26.9厘米,撇口肥腹,颈细且长,腹下部锐收。圈足、足内满釉。胎薄体轻,造型庄重秀丽。瓶身绘五爪金龙五条,一大四小,腹下部绘海涛,足饰朵云一圈。
  经已发掘情况看,永乐青花五爪龙纹器仅发现于永乐后期地层,除玉壶春瓶外,器型尚有爵、锅式碗、小盘等,这表明至永乐后期青花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赏赐及朝贡式贸易的需要而生产,它已成为永乐帝的日常用器。
  永乐青花龙纹锥刻海水锅式碗1984年出土于永乐晚期地层。口径20.5厘米。碗心绘变形莲,内壁绘六困龙,外壁锥刻海涛并以青花绘五爪云龙及海上仙山,外口沿饰朵云一圈,碗足内绘青花五爪龙一条。足内底是视线不到的地方,此处绘龙显然不是为了装饰,而只能是使用者的标志。永乐官窑在足内绘龙纹作特殊标志,开启了宣德以后的瓷器在圈足内书写年款,贴印商标的先河。
   该碗未见有传世器,应属海内孤品。
  永乐青花梵文大杓1984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长33.5厘米、宽9.4厘米。此杓型制特大,杓瓢书梵文五圈,杓柄梵文则横向排列,杓背绘散点式摘枝宝相朵花。杓内外满釉,惟杓缘去釉露胎,系覆放在特制的支垫物上烧成。清代嘉庆以后始流行以瓷制杓,早期瓷杓极少,而官窑瓷杓则更为罕见。
  永乐青花云凤纹靶杯1984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若高11.6厘米、口径14厘米。外壁绘青花凤凰折带式祥云纹及变形莲瓣一圈,靶绘缠枝宝相花,杯心绘祥云,靶足与杯口饰卷草一圈。其纹饰之规整,线条之流畅,青花色料之深翠,为同期遗物所罕见。
   该靶杯内壁亦印有同样的云凤纹,但对光映照,印花纹饰与杯外的青花并不重合。杯腹较饱满,造型上更接近元代同类器物。
   据《明史》等有关文献记载,这类绘有凤纹的器物,应为皇后或太后的用品。
  永乐鲜红地白云龙梨形小壶1984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通高12.6厘米、壶身高9.9厘米。壶身饰白云龙两条,足与流饰卷草,腹下部与盖面饰变形莲瓣一圈,盖顶作花蕾形。
  该器以高温鲜红釉为地,剔釉露胎处填以甜白釉,集“鲜红”、“甜白”于一身,色泽鲜艳醒目,装饰效果极强,是明初官窑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永乐鲜红地白云龙锅式大碗1983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口径25.8厘米。碗内及圈足内施白釉,外施鲜红釉,剔釉露胎处以甜白釉填绘火珠云龙、变形莲瓣、卷草,经高温烧成后,红白相映,纹饰鲜艳夺目。
   该碗属海内孤品,亦是明初官窑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永乐鲜红釉侈口大碗口径20.7厘米。该碗壁薄体轻,制作精致,器型极其规整,足内施白釉,圈足边沿露胎处洁白致密。其碗内外之红釉呈淡红晕开状,红晕中有班驳之朱红小点,与康熙官窑名品“豇豆红”近似。康熙窑首创此釉当受此窑变启示,而永乐窑却因选瓷极严,该碗因“呈色不正”而被抛弃。
  永乐矾红地绿龙锥花小盘1984年出土于明御窑厂故址永乐后期地层。口径14.8厘米,内壁印云龙纹,盘心锥祥云三朵,圈足、足内及盘内外均满釉。外壁锥刻云龙纹,云、龙均盖涂铅绿彩料,余地则饰矾红,再经低温焙烧而成。
   低温红绿彩瓷器虽见于北方的金代窑场,但明初官窑低温红绿彩瓷却属首次发现。
  永乐锥花黄地绿龙纹梨形小壶1983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通高12.4厘米、壶身高9.9厘米,该壶器型,大小与永乐宫窑釉里红小壶一致,纹样亦相同,但采用锥花及低温黄绿釉装饰,即在已经高温焙烧的涩瓷胎上按锥花纹样分别填以低温黄、绿铅釉,再经80℃左右的温度烤烧而成。
  低温铅绿、铅黄釉虽始于汉代,但瓷胎低温釉彩,则是永乐宫窑对唐三彩的继承和发展,从现今传世与出土的瓷器来看,它是明初官窑最早的低温釉彩瓷。
  永乐甜白素面双环珠顶盖皿1982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通高19.4厘米、盖径28.2厘米。直壁圆底,底内无釉。盖与皿作子母口,器口两侧各有两个小系,中贯以瓷质活提环;盖作三层台式,大宝珠顶。胎薄体轻、容量大,制作极为精致,为稀世罕见之物。
  永乐甜白三壶连通器高31.2厘米。该器皿造型奇特,口作不状,杯底有花形筛孔,通过颈部的内管及其下的三扁管与下部的三个带圈足的球状皿相连通。颈部之外管以镂空花纹为饰,器身饰凸起的弦纹七道,其间锥刻阿拉伯錾金纹样。
   从断面观察,除三个球状皿的下半截为轮制旋削成型外,其余部分均采用模印分段粘接而成(其转折接合处作子母口)。该残器1983年出土于明御厂故址永乐后期地层,属海内孤品。
  宣德官窑斗彩鸳鸯池纹盘口径21.5厘米、足径13.3厘米、高4.4厘米。该盘侈口弧壁,圈足微敛,盘心微凹,内口沿有青料书写的藏文吉祥经语一周。盘心以没骨画法绘红莲绿荷三组,并有芦苇红廖、慈菇、浮萍之类穿插其间。鸳鸯以青花勾勒,再以黄紫诸色合绘而成。雌鸟在下,展翅伸颈作寻食状,雄鸟回首依恋翱翔于上。外壁绘莲荷四组并饰以红蓼、慈菇、鸳鸯两对穿插于莲束之间。底部有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
  宣德釉里红缠枝花冲耳三足炉高38.3厘米、口径29.2厘米。直口束颈鼓腹,足与腹部以釉里红绘缠枝花,颈饰卷草,炉口及耳绘灵芝,炉内壁及器底无釉。
   该炉器壁厚重,造型宏伟,无款。1984年出土于明御厂故址前院宣德文化层,故暂定为宣德器。
  宣德鲜红釉海水云龙纹梅瓶通高38.8厘米。唇口束颈、丰肩圈足。瓶身绕刻火球五爪云龙一条,下为海涛仙山纹,钟形盖、盖面锥刻变形莲瓣一圈。盖内有一管状物,以管住瓶口,固定瓶盖。
   该瓶比永乐宫窑甜白梅瓶稍矮,肩亦不如永乐的平,故显得肥而短。
   此瓶足内满釉,并有青花宣德楷书六字款。有宣德款的梅瓶传世极少,过去仅见青花一种,红釉梅瓶尚属首次发现。
  宣德釉里红海兽纹锥花莲子碗口径11.9厘米、足径4.2厘米。碗作直口敛腹小足莲子式,故称为“莲子碗”。足内满釉,碗心书青花楷书宣德六字三行双圈款。碗外壁满锥海涛纹,其间以釉里红绘飞鱼、飞象等海中灵异共九种。
  1982年以来明御厂故址中出土的数吨宣德残器中,釉里红仅数件而已。传世品中书有宣德官款的釉里红器亦仅见一例。
  宣德青花僧帽壶高23.4厘米。该器比永乐甜白僧帽壶(高19.3厘米)稍大,颈绘穿花龙,腹上部饰云肩纹,腹中部绕以藏文吉祥经语,下部与足外壁绘莲瓣、卷草,边口饰缠枝灵芝。珠顶盖,盖之前端作鸭舌状,与壶口相合,盖面绘莲托八宝。足内书四宇双圈楷书款,是汉化了的极为富丽的藏式器,又是研究宣德时宫延宗教信仰的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宣德青花七棱折沿花口钵口径24.7厘米、高12.4厘米。钵作七棱折沿花口式,钣腹撇足,足内下凹作卧足式,并有青花宣德六字楷书单行竖款,款无边框。外壁及足壁均按七棱分作七格,分别饰以草花及折枝花,其内外边口除以朵花装饰外,还以青料涂饰口缘。其造型与装饰均有中东地区之风格。
   宣德洒蓝龙纹钵口径27厘米。弧壁环足,足底无釉,钵内满釉,并有六字双行款,外壁施洒蓝釉,釉下锥刻五爪云龙纹。
   低温铅釉中黄、绿较为常见,洒蓝极为稀少,故属名贵窑器。
  宣德仿汝敛口小底盘口径11.3厘米。敛口、平足、白砂底,口沿饰凸起的线边一道。通体施淡青釉,釉色绿中微微泛蓝,并有细小纹片,与宋汝窑青釉相近,但不如汝釉柔和。从其足部有积釉现象来看,似为烧成温度偏高所致。
   该器无款,1984年出土于宣德地层,故定为宣德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作品

白釉瓷小碟
相关作品
影青葵口小碟
相关作品
青花牡丹纹梅瓶
相关作品
青花缠枝折边盘
相关作品
青花瑞果纹梅瓶
相关作品
青花云龙纹大缸
相关作品
青花山水凤尾尊
相关作品
豇豆红太白尊
相关作品
粉彩群仙图笔筒
相关作品
粉彩百鹿双耳尊
相关作品
青花百芦葫芦瓶
相关作品
美人醉釉柳叶瓶
相关作品
青花制瓷图纹盘
相关作品
永乐甜白瓷爵
相关作品
永乐甜白小碗
相关作品
永乐甜白梅瓶
相关作品
宋元梅瓶
相关作品
宣德青花僧帽壶
相关作品
宣德洒蓝龙纹钵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