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窑炉遗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77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古窑炉遗存
分类号: K878.3
页数: 2
页码: 1216-1217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景德镇市古窑炉遗存的相关内容和地理位置介绍。
关键词: 古建筑 古窑炉遗存

内容

龙窑遗址在湖田窑乌鱼岭山坡,窑随山坡而筑,坡度为14.5度,全长13米,宽约2.9米,窑壁残高0.6—0.8米。窑尾在坡上,尽头有一烟道,宽0.4米,残高0.3米,残长0.4米,坡度25度。窑床内堆积物三层:上层为黑釉与白釉瓷残器,即元代产品;中层为塌落下的窑顶契形窑砖;底层,即窑床,为复烧支圈和黄褐釉芒口碗、盘,其造型与南宋后期的影青芒口碗、盘相似,但质地较粗糙。有一类外壁无釉弧壁浅碗,与四川重庆北碚大德元年(1297)墓出土器物相同,从以上资料分析推断,该窑为宋末或元初瓷窑。同类窑在湖田还有发现,可见此窑型制当年颇为流行。因未修保护房,终年日晒雨淋、雨水浸蚀,现窑床堆积层和窑壁有所破坏。
  青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珠山路北东司岭,即明御器厂之南侧。20世纪80年代在基建时发现,同时清理出明初官窑五座,其一青窑为窑口5尺、后壁5.5尺、纵深4.5尺,与清乾隆七年《浮梁县志·陶政篇》中的有关记载完全一致。据载:“青窑比缸窑略小,前宽五尺,后五尺五寸、人身四尺五寸。每座烧盘碟中样器止烧二百多件,稍大者一百六十件,大碗二十四件,尺碗三十件,大缸止烧十六七件,小酒杯五六百件。溜火封日,紧火一日,夜看其火色亦如龙缸窑法,火住封门则去顶。故窑易冷,首尾五日可出器。每窑用柴六十担。若系大碗大缸拜砖等火器须量加柴十担,或遇久雨又宜加十担,秋阳烈日六十担裕如矣。”该窑遗址为研究景德镇明初官窑御器的烧造情况提供了极珍贵的实物资料。已作保护性处理后封存,将作永久性保护。
  马蹄窑遗址在湖田窑址乌鱼岭顶。周围堆积的遗物为明代青花瓷,窑床上出土有素面白釉高足杯,少量青花松竹梅弧壁碗残片,为明代中期产品,该窑(见图11-27)当为明成化、弘治间的瓷窑。其窑长2.95米,宽2.7-2.5米,坡度12.5度,东壁与后壁残高2.3米,有烟道六个,后烟室一个。该窑为半倒焰式窑,与北方的馒头窑相似。由于窑壁保存较好,窑底基上尚有安放匣柱的“脚码”和少数略破的匣钵,据此推算,该窑可烧瓷碗二干个左右。其型制可印证明嘉靖年间王宋编《江西大志,陶书》关于“青窑”的记述,即为民间小型窑炉。现建有保护亭,整个遗址四周砌有围墙,保护较好。
   图11-27湖田明代马蹄窑遗址图11-28湖田明代葫芦窑遗址
   葫芦窑遗址在湖田村路北平地,与乌鱼岭遗存相距约60米。据考察,该窑(见图11-28)建在元代窑业遗存之上,窑床遗物为明代早、中期青花瓷器,所以可以认定是明景泰、天顺之际的窑炉。据考证,该窑复原图与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的瓷窑插图相同,因状似葫芦而得名。窑长8.4米,火膛保存较好,东窑壁已被筑路时夷平,从半壁面窑墙分析,该窑中部内折,分前后两室,前室宽3.7米,后室宽1.8米,前室比后室短,坡度4。—10。,与元后期窑炉相似。窑西侧投柴孔因窑壁坍塌,无法辨认。该窑遗存是景德镇出土的唯一窑型,是研究明代制瓷热工学的珍贵实物资料。1985年,在该窑遗址上建有保护房和围墙,面积约200平方米,保护较好。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作品

龙窑遗址
相关作品
青窑遗址
相关作品
马蹄窑遗址
相关作品
葫芦窑遗址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