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河流域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76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东河流域古瓷窑遗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3
页码: 1201-1203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景德镇市东河流域古瓷窑遗址的相关内容和地理位置介绍。
关键词: 东河流域 古瓷窑遗址 文化遗址

内容

瑶里古瓷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70公里瑶里乡瑶里村。瑶里又称窑里,古称梅村窑。文献记载:“麻仓为邑东村名。或讹麻村,或呼梅村窑,出官土,只可作不非釉也”(《景德镇陶录》卷十《陶录余篇》)又“瓷土自来麻仓为著,俗呼麻村窑里,又呼洞里,属邑东乡,明未土竭,后复出,造成釉果”(同书卷四)。麻仓窑,原属浮梁县锦绣乡新正都,即今瑶里乡,这里高山峻岭,林木茂密,山中蕴藏丰富的制瓷原料瓷石,西南与著名的高岭矿区相距约10公里,昌江源头之一的瑶河(又称番源水,即东河上流)贯流该域,水流湍急,终年不息,具有制瓷理想的地理与自然条件,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这里先后设置过众多的窑场,至今遗留下大量的窑业遗存。其分布特点是,遗存大多背山近水,堆积范围狭小,遗物层次单纯,大多数仅是一个时期的堆积物,因而其窑具类型、产品的造型及装饰都较简单,各遗存中同一时期的产品虽各有某种特色,但多呈现共同的特征。
  据初步调查,该窑址遗物堆积主要集中在7处:1.瑶里村西南的百箩丘,东南临瑶河,遗物倚山坡堆积,长27米,宽14米。瓷片主要是青花圈足撇口碗、白瓷圈足折腰盘等残器。瓷胎灰白,粗糙,釉面色调显灰;2.瑶里村西南红薯湾,堆积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物种类与相距不远的百箩丘遗存中相同;3.瑶里村西南红薯湾河滩,堆积面积约240平方米,该遗存破坏较严重。采集的瓷片标本为白瓷圈足折腰盘、圈足撇口碗、青花圈足撇口碗等。胎质略粗,釉色灰白;4.瑶里村北侧樟树坞,北距瑶河约100米,遗物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50平方米,遗物种类与百箩丘遗存中相同;5.瑶里村西窑岭,东距瑶河90米。遗存上被辟为菜地,堆积层扰乱严重。从采集的瓷片来看,产品主要是白瓷和青花瓷碗盘,小碟类;6.瑶里村北侧刘家碓狮山,东距瑶河100米,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有青花圈足撇口碗、白瓷圈足撇口碗、圈足折腰盘、高足杯等残器。瓷胎灰白,胎骨粗造,釉色较灰暗,多有气孔;7.瑶里村北约300米鹭鸶坞口,南距瑶河100米,遗存堆积长约13米,宽约43米,部份被夷为菜地。采集的瓷片为青花圈足撇口碗、白瓷圈足折腰盘等残器。
  从该窑址采集到的较完整的残器瓷片来看,碗有三式:一式,撇口、圈足宽厚、深腹,俗称墩式碗,无饰闪青灰透明白釉瓷。二式,撇口、弧壁、腹部有深浅不同,装饰为青花,呈青翠色。这种碗为涩圈迭烧法装烧,碗心有一圈无釉的迭烧痕迹。三式,直口、弧壁、浅腹、矮圈足、装饰为青花,纹饰多为外壁满饰排点纹或口部二弦纹;盘均为折腰、厚圈足。有深腹、浅腹二种,深腹似碗而口坦,浅腹者如碟。饰青花者极少,多为白瓷,体厚,釉透明闪黄或灰暗,盘心有涩圈者为多;高足杯为撇口、弧壁,杯身与足用釉烧接,足底部略大于上部。有饰青花与白瓷两种,装饰多在外壁下部饰一周菊花瓣或叶,近口沿饰一周带状云气或一较宽弦纹。该窑址的产品器类少,以碗为大宗,盘次之,只有少量的高足杯。碗类样式腹深不同,口沿形式及足型有稍异。盘类均为折腰,纹饰为缠技莲纹、云气纹、海马、蕉叶、莱菔菜,或只在碗心饰以草体“福”、“寿”字样,逸笔草草,某些纹饰仅为笔意而已。
  从多数遗存的堆积特点以及百箩丘遗存中残留的窑炉遗迹分析,烧制瓷器的窑型应属龙窑。窑具均为漏斗式匣钵,有高壁和矮壁两种,高壁的为装烧涩圈叠烧折腰盘或浅腹碗时使用,矮壁为一匣一器装烧深腹碗或高足杯。该窑址的烧造年代为明代早中期。据明嘉靖《江西通志》载:“瓷器,浮梁出,景德镇最佳,湖田市次之,麻仓洞为下。”其烧造下限当在正德、嘉靖之间。该窑址烧造时间不长久,产品较为粗陋,对考察研究景德镇东河流域明代早中期制瓷生产技术以及高岭土的使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内瑶古瓷窑遗址位于瑶里村东北约1.5公里内瑶村。村前临瑶河,附近有汪玉岭、舒家山、坳头、方家养山四处古窑业遗存。
  汪玉岭在村西南200米处,遗物倚山坡堆积,北临瑶河,堆积面积约160平方米;舒家山在村西侧,堆积面积约2600平方米;坳头在村西北侧,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20平方米;方家养山在村西靠近舒家山,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长约26米,宽约22米,厚度约1米。四处堆积的遗物基本一致,属同一时期的窑业遗存。
  从采集的瓷片标本观察,产品主要为青花碗、白瓷碗、盘。其胎质粗糙,釉色往往闪灰,瓷片中多见有生烧者。胎釉呈肉红、瓦白等不雅色调,敲之作沙哑声,制品略显粗劣。产品造型有圈足撇口碗、圈足弧壁碗、圈足折腰盘和高足杯等。少数碗类绘有简单的青花纹饰,一般为云气与鱼纹,或碗心书一草体“六”字式样。
   该窑址仅发现一种涩圈迭烧法,此种装烧形式是以匣迭装6-8只器皿,同时用淘洗后的粗粒瓷矿渣混合稻谷壳灰作器匣之间的支垫间隔物。从其装烧形式和器物特征判断,该窑址烧造年代在明代中期,是明代中期烧造民间日用粗瓷的窑场。
   图11-7云气纹
   图11-8缠枝莲纹
  绕南古瓷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55公里瑶里乡绕南村附近。其遗物堆积有3处:一处在村东北约400米东山阙,距瑶河支流绕河100米,背山近水,遗物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00平方米。调查发现,其产品种类有青花圈足撇口碗、白瓷折腰碗等;一处在村西南1公里窑旮旯,西距绕河150米,遗物堆积面积15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采集的瓷片标本有白瓷圈足撇口碗、圈足芒口碗(口沿外撇)、撇口折腰盘和碗心书青料“福”字圈足残器。装烧工艺为涩圈迭烧和支圈组合式复烧两种形式;另一处在村附近的粟树滩,堆积长约100米,纵深约40米,高11米,遗物较丰富,具有代表性。从修公路挖掘的遗存断面来看,堆积层下层为一层约2米厚的圈状复烧窑具及器物残片,窑具均分离为条状,一般为灰白、黄色。瓷胎质地细腻,有的烧结瓷化,少数为粗瓷泥质。出土瓷片全是芒口碗残片,胎薄质佳,底足内旋平或有鸡心状突起,釉质白中略带青灰透明,亦有闪黄者,绝大多数素白无饰,少量的刻有简单纹饰;在复烧层之上为一层0.4米厚度冲积黄土复盖层,黄土之上为一层口径不一的素白透明釉涩圈迭烧折腰盘;在此之上为一层饰有球状云气纹或缠枝莲纹的青花深腹撇口碗,碗底心均有涩圈(见图11-7、图11-8)。此种碗有精粗二种,精者胎釉及料色均较佳,为酱釉口沿,粗者瓷质较粗,釉色闪灰,有时微乳浊,料色淡而带绿色,无酱釉口。因有精粗二种碗粘结的情况,故可推断系同一时期的产品;在此之上至地表为一层厚达数米的涩圈迭烧浅腹圈足撇口碗、浅腹直口碗与桶式匣钵等残器遗物。此层内的碗或素白,或碗底心书青料草体“福”、“寿”字样,外壁下部画一周蕉叶或草率的云气纹、缠枝莲纹,内壁仅一弦纹,碗底心或只画一法螺,产品胎质粗糙,料色不佳。据地层情况和器物特征与窑具分析,其底层的器物具有元代特征,窑具亦为景德镇宋后期至元中期窑址中所见,上层器物和窑具与瑶里窑址中的相似。由此可见,该窑址始烧年代不会早于南宋后期,终烧年代不会晚于明代中期,这中间并有过一短期间的停烧。
   该窑址是景德镇市东河流域烧造时间最早的一个窑址,保存较好,因而对研究景德镇东河流域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长明古瓷窑遗址位于瑶里村西北约6公里长明村,窑业遗存有二处,其中较大的一处在村内长明小学校内,面积达5000平方米,因建房部份遗存被破坏;另一处在村西江家下,遗存东则靠近小溪,遗物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二处遗存中出土的瓷片种类一致,应为同一时期的产品。
  该窑址的产品特征:1.胎为灰白色,胎质略粗,但比内瑶窑址中的瓷质较好,釉色亦较佳;2.品种主要是青花和白瓷碗、盘、高足杯三类,其中以碗为大宗,亦有小量的瓷灯盏,当为一种副产品;3.型制与装饰。碗类有弧壁、撇口、圈足碗,有深腹和浅腹二种,前者生产年代较早,后者稍晚,这种碗均为涩圈叠烧法装烧。有弧壁、直口、矮圈足、浅腹碗,与上述浅腹撇口碗同时生产。有平腹直壁直口碗,俗称罗汉式碗,底足有釉底心无涩圈,胎釉较佳。上述碗素白瓷或饰青花者均有。纹饰有蕉叶、跃鱼、云气、莱菔菜、蝴蝶、菊花、草株等纹样(见图11-9-12),亦有仅在碗心书一草体“福”、“寿”字样;盘均为折腰式,撇口或坦口,有深腹、浅腹二种,大多无青花装饰。底心有涩圈,亦有无涩圈的;高足杯有素白釉瓷或饰有青花两式。杯身与足用釉烧接,瓷质较好,尤以近口沿饰一周带状云气纹者为佳。纹饰有菊花、草株、蕉叶,亦有底心饰一草体“福”字。装饰得体,是该窑址较精细的产品;瓷灯盏,圆底似锅,胎厚,均无纹饰。
   图11-9蕉叶纹图11-10游鱼纹图11-11莱腹菜纹图11-12梵文纹
  该窑址装烧工艺有涩圈迭烧或一器一匣仰烧,据此判断,烧造年代在明代初、中期,然后停烧。它是东河流域生产民间日用瓷质量较好的一个窑场。
  南泊古瓷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约50公里鹅湖乡南泊村,西南与高岭矿区相距6公里,东北毗邻瑶里村,北临东河。其遗存有4处:1.村东约200米处仙水庙,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东西约30米,南北约50米。采集的瓷器标本有灰白胎青花、白瓷碗残片。从残瓷复原看出,器型为圈足撇口碗、弧壁直口碗,胎质略粗,釉色微闪黄。青花纹饰有云气、菊花、草株等;2.村东北约600米处莲花山,遗存临近东河,面积约12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标本有青花圈足撇口碗、青花高足杯、白瓷圈足折腰盘、白瓷圈足直口小碗等残器。纹饰多在器外壁绘一简单云气、蝴蝶、缠枝莲、蕉叶纹等,亦有在器底心书草体“福”、“寿”字样,笔法草率随意;3.村东侧匣钵墩,北距东河约50米,堆积面积约900平方米,大部份被开垦成田地。采集的瓷片标本有青花和白瓷碗盘等残器,其器型与仙水庙遗存中相似;4.村东北约1公里处马家棚,南临东河,遗存在公路边,长约20米,纵深约20米,采集的瓷片标本有青花圈足撇口碗、白瓷圈足撇口碗等残器,品种较单一,器型和质地与附近遗存中的出土器物相似,但青花色料更显低劣,呈色有灰蓝、灰黑、褐绿等色,青翠者罕见。
  该窑址装烧工艺只有涩圈迭烧一种形式,几个遗存中出土器物特征和质地基本相近,可以确认烧造于同一时期,时间不很长。将东河流域之瑶里、绕南等窑址的装烧工艺和器物与之比较,南泊窑的烧造年代同它们的晚期相似。据此,可推知该窑址烧造年代在明代中叶这一时期,以后停烧。该窑址是明代生产民间日用粗瓷规模较大的窑场之一。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作品

瑶里古瓷窑遗址
相关作品
内瑶古瓷窑遗址
相关作品
绕南古瓷窑遗址
相关作品
长明古瓷窑遗址
相关作品
南泊古瓷窑遗址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