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新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559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新彩
分类号: TQ174.74
页数: 4
页码: 790—793
摘要: 新彩主要有:手工彩绘、贴花、刷花、喷花、戳印花、瓷像等。
关键词: 装饰瓷 新彩

内容

第一节手工彩绘
  手工彩绘是新彩中的一种主要装饰形式。用毛笔蘸取色料在瓷器上直接作画,表现技法和风格与水彩画相近。新彩旧称“洋彩”、“浑彩”。明清期间,由国外传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彩绘装饰。1949年前,新彩被认为是一种普通的品种,画面一般都是小花绿叶,有时往往是用一种颜料,色彩单调又简洁。
  1949年后,新彩颜料由绝大部分进口逐步到国内生产,画新花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新彩质量有了显著进步:第一,颜料的配制采用科学的方法,发色稳定,没有特殊的工艺条件要求,烧成范围宽,有较强的适应性;第二,颜料的品种多,色彩附着力强,颜色较薄而又鲜艳明快,除个别颜色外,颜料的相互搭配可以构成新的色相,而且色相烧成前后变化不大,使彩绘者容易掌握适度的艺术效果。在调色时,可以用油、胶和水分分别调色,均能得到理想的效果;第三;彩绘技法多样,艺术表现力强。在技法的运用上,可广泛地吸收中国画、油画、水彩画及木刻、剪纸等画种的表现手法,藉以丰富新彩的艺术风格,无论工笔、写意尽可发挥,各取所长,拓宽了设计者的创作思路;第四,可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进行生产,产品成本低,质量和生产效率都较高,普及较快。
  新彩的彩绘技法以手工彩绘为基础,集各家之长,并有所创造。一是描线勾勒,用于画人物的脸、手细部和山水花鸟中的筋脉羽毛以及工笔性的纹样。线描可运用工笔国画中的多种描法;二是点花芯、苔点及某些细部变化;三是用中锋或边锋一笔揭画,可一笔揭一色,也可一笔写多色或颜色的明度,以表现写意或工笔等的画面见长;四是将颜色涂于瓷面后再用跺笔跺平或跺成明暗,使颜色更趋平整粉化,转换柔和;“拍”和“跺”的技法差不多,跺一般用在小面积上,拍则用在大面积上;五是类似粉古彩的洗染;六是利用油和水相互排斥的现象,先用胶水料或油料画出画的骨骼细部,然后又用水或油调色涂于画面作色;七是为了使画面的色彩丰富而厚重深邃,在绘制高级美术瓷时,往往会运用重点的技法,有的再重一次色入炉烧一次,目的是使上一次颜色的化学反应稳定下来,上下层的颜色避免相互发生变化,也便于上重色的操作。有的也直接重点,其操作要极其慎重,避免擦动底色。在重点时如需晕散效果,可在第一次色未干透时重色,重色应注意料中油的含量,太干不易上色,太稀油在散发时会冲掉底色。有些设计为达到一定的色彩效果,重点在五、六次之多;八是在颜色上用针笔或竹笔进行扒刮,露出瓷胎式修整颜色的形状。扒刮讲究笔法和运用腕力。
  新彩颜料由色基和熔剂二部分组成,色基由多种有色金属的氧化物或盐类组成,是颜色的发色成分;熔剂主要是硅酸铅和硼酸铅,既可调成颜料烧成的熔融温度和帮助发色,又是颜料和瓷的结合剂,新彩颜料的种类分为基本色和复合色。
  手工彩绘在有一定批量的情况下都要拍图以求画面规格的统一,单件的用淡墨水勾画出纹样的部位、大致轮廓。画色的先后秩序没有严格的要求。在普通日用瓷上一般的写意笔法较多。在大生产中,新彩的绘制采取流水作业法,一个人固定画一种颜色或纹样的一个部位,长年生产,故在景德镇的彩绘行业中戏称为“一笔师傅”。
  1958年,新彩艺人采用了玻璃白装饰画面,使画面有光润凸起的层次,明暗对比更加强烈。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彩已经由装饰日用瓷大范围转到陈设瓷上,出现了很多形式多样的装饰方法,在题材上,由花卉发展到山水风景、鸟兽动物、人物故事等,还有仿油画、仿水彩画、仿水粉画、仿古画等,出现了一批从事新彩的中高级美术设计人员。
  第二节贴花
  景德镇瓷器在20世纪30年代使用上海产的新彩贴花纸。1953年,景德镇建立瓷用原料化工厂。1957—1958年,上海国华、鸿丰两个贴花纸印刷厂内迁并人瓷用化工厂。
  贴花工艺的画面色彩效果好,形象处理规格统一,生产操作方便,成本低,扩大生产迅速。这些特点使贴花工艺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贴花纸制作工艺的日益精湛,新材质、新工艺不断的开发,高档日用瓷和陈设艺术瓷也开始大量使用贴花工艺进行生产。宇宙瓷厂生产的“十二金钗”艺术挂盘,以其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打入国际高档彩盘市场,投放欧美市场后,深受彩盘收藏者的欢迎,国际彩盘中心给予充分的肯定。从景德镇新彩瓷的销售情况看,无论是日用瓷还是艺术陈设瓷,以贴花工艺生产的占绝大多数,可以说贴花工艺是新彩装饰的主要工艺手段。
  贴花纸因印刷方法及载体的物质材料的不同,有多种类型,每个类型都有自己的工艺特点和艺术效果。花纸的分类按印刷方法分有:平印花纸、凸印花纸、丝网花纸和平丝结合花纸等形式。按花纸用的印刷载体的物质材料分,又有胶水花纸和薄膜花纸之分。印制贴花纸要经10多道工序才能出成品。贴花纸有手工绘版、照相制版两种。照相制版又分二翻间接制版和直接加网制版。贴花纸制版比较适合直接加网制版法。涤纶描图简易制版法对陶瓷贴花纸制版也比较适宜。电子分色机制版的速度快,有电脑,激光扫描等较先进的装置,配有恒温显影系统装置,使调子变化、色的补正、倍数变化、色定变化、清晰度等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贴花工艺技术要求:一是粘合液配制,胶水花纸用贴花粘合液,是用一般动物的皮胶或管胶,也常用淘胶(俗称阿拉伯树胶),用温水浸没墩化后进行稀释,使用的比例一般为15%—25%。薄膜花纸用的粘合液,是用工业酒精加水进行稀释,配合的比例按季节不同而变化,基本比例为:夏季酒精25%-30%,水75%-70%;冬季酒精35%—40%,水65%—60%。二是贴花要按设计或者样品的要求,准确的安排花纸在器皿上的高低位置;朵边花要求排列均匀,高低一致;边花或满花要求画意联贯,枝杆意韵贯通;插枝式散杂花要注意位置的安排和花纸的朝向。同时要求,花纸不能重叠和曲折,以免影响艺术效果。三是花纸与瓷面要粘接牢固,贴花粘接剂要用刮子刮净,不能留有胶液,也不能鼓气形成气泡;同时在贴花操作前应将瓷面清洗干静,以避免成品在烧成后产生爆花的缺陷。四是小膜花纸是用水浸漂粘贴的,因此在贴花时要注意花面的平整,舒展准确的托贴在瓷面的贴花部位上,托出水面后轻轻地刮平,直到完全平整的贴于瓷面。
  第三节刷花
  刷花始于清末。波阳陶业学校学生冯完白将刷花技艺推广到景德镇,在生产中又不断改进和提高了刷花技艺。开始以竹纸临摹画谱图样,再用稀胶水贴在瓷器上,用特制的小Jf沿着图样刻划,并将纹样线内的纸屑取掉,用刷笔蘸色,通过一小铜丝网刷在纹样上,刷完画面后,取出全部余纸,所临摹的图样颜色平整、鲜艳。随着生产的发展,“贴花”、“喷花”逐步取代了“刷花”,70年代以后,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将刷花升档装饰在高级陈设瓷上,成为一种艺术珍品。新的刷花工艺采用刷花的技法和大面积的色块,使画面具有饱满、丰润、艳丽的特点。日用瓷上的传统画面题材装饰高档陈设瓷是大胆尝试的结果。陈先水的刷花《十桃》,不仅富于抒情,而且善于追求艺术境界中的格调,在构图、骨法、气韵、象形、色彩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陈先水根据400件大蒜瓶颈长、肚大的特点,设计印花图案十个桃子类似这个器皿的肚形,其大小按一定的比例,正好围着这个大肚皮,吞吐自若,栩栩如生;十个桃的枝、叶有的缠在大蒜瓶的颈下,姿态各异,上下都非常“合身”,有条有理,两相交融,汇成了一个艺术的整体。更为突出的是十桃画面大胆采用综合装饰,象枝、叶是采用粉彩中的大绿和苦绿;画面中的十个桃子都充分利用了刷花的技巧和表现大色块的长处,操作简便,形象逼真,鲜艳夺目。他吸取排列的线条,骨法的营养,使瓶整个画面有骨、有肉、有精神。 刷花具有色彩粉化油亮、明暗过渡柔和、层次清晰、规格统一的特点,其题材较为丰富,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各种图案却可表现,还可以刷仿大理石纹等多种纹理底色。
  第四节喷花
  喷花亦称喷彩,是1949年后在刷花基础上改进的一种现代装饰技法,艺术瓷厂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以喷花方式装饰碗、盘等产品,甚为畅销。喷花是机械操作,工效比手工要高得多,喷花需要喷雾器和空气压缩机。喷花套版的制作是分色块进行的,尽可能用少量色调来配置多种颜色。喷花用的颜料要细,必须过4900孔的筛子,在喷花时还要将瓷面加热,是因为喷枪喷色流速快,颜色中的水分不会很快挥发;加热后,水份挥发快,避免了流色的缺陷。
  第五节戳印花
  戳印花,也称跺印花或印花。是用已刻好的印模醮调好的陶瓷颜料再转印到瓷面的一种装饰方法。这种工艺方法是1949年后彩绘改革的成果之一。因其成本低,工效高,规格统一,在陶瓷装饰上运用较广,在新彩装饰中一般用于普通日用瓷。陈设瓷则以印线条为主,特别是边花装饰图案使用效果很好。也有印套色的,现在以印底款和商标为多。
  刻制戳印模的材料,开始是用一种特制的不吸油的红蜡,后来用硬橡皮或塑料。塑件选用硬而有弹性的,其表面泡沫塑料,这种塑料有弹性又耐油。硬橡皮因其易吸油和胶而膨胀,因而使用逐渐减少。刻制印模时要尽量将线条刻得细一些,避免在戳印时炸料。套色印模因印料的面积较大,印色又要均匀,因而选用多孔橡胶式有绒面的呢布、毡之类的材料雕刻。印模刻好后,均要接一个可供把握的木杷,以利操作。
  戳印花使用的颜料要尽可能磨细,研磨后至少要过120目的筛方能调色使用,调色用的调色剂有胶水和油剂二种。印线条用桃胶和骨胶的溶液,胶水的含胶量一般在35%—40%左右,胶块溶解后,应滤去杂质才能使用。套色印花的调色剂是用乳香油,印泥料的制备方法是用过筛的颜料分别用胶水和油按一定比例调和、研磨成糊状备用。印料包有二种制作方法,一种是用艾绒,另一种是用海棉橡胶即成。
   戳印花的工艺流程比较简单,一般只有调料和戳印两个程序,稍为精细的经过增加手工点缀和镶色边(料箍)或电光边,就可入炉烧成。
   第六节瓷像
  清代雍正朝已出现皇帝瓷板画像。民国初年,邓碧珊首先将照片以九宫格放大画瓷板肖像,王琦的粉彩颜色画像在当时可说是无人可及。后来从事画瓷像的逐渐增多。开始是绘制老人的肖像,50年代,除了绘制老人肖像和烈士遗像外,还绘制中外伟人像等。以后逐渐发展到复制名画、风景和动物摄影等,成为高档的陈设品。画像所用的瓷器为各种规格形状的瓷板和各式挂盘。在色彩上先是以黑色为主,棕色和彩色瓷像从20世纪60年代初只有少量绘制,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发展,艺术水平大有提高。瓷像画家吴康、章鉴、章文超在创作时具有观神察色、落笔有神,博采众家之长的专长,形成了形神兼备、质感鲜明、工整细致、色彩丰富多变的独特瓷像风格。大型瓷板画《毛泽东》、《周恩来在梅园》、《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李梦华与萨马兰奇》等维妙维肖,生动逼真,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绘制瓷相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九宫格定位,注重规格和准确;二是彩上粉润要衔接自然和油的用量合适。
  20世纪70年代以后艺术瓷厂试验成功摄影放大照片形式的瓷上晒像,虽然提高了效率,由于其艺术性不如手工画像,顾客欢迎甚少。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