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灰釉主要原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4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灰釉主要原料
分类号: TQ174.4
页数: 4
页码: 656—659
摘要: 灰釉主要原料:釉石、釉灰。
关键词: 灰釉 主要原料

内容

釉石
  岭背釉石蒋祈《陶记》载:“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法……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岭背即今景德镇市南河一带,使用岭背釉石配釉是现在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
   瑶里釉石又称瑶里釉果、东乡釉果,产于景德镇市北东55公里浮梁县瑶里乡,矿位在鹅湖花岗岩体北,洞里、金村岩体之间,处于景德镇——祁门断裂带上。该断裂带由数十条均匀排列、彼此平行的北东向断裂组成,以北东35°—55°走向的最多,一般延伸很远,可达几十公里。矿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为前震旦系漳前组(pt)的绢云母石英片岩、粉砂质干枚岩、干枚状粉砂岩、绿泥石干枚岩和前震旦系板桥组(pt)的粉砂质板岩等。瑶里矿由三条北东45°—65°的脉状岩体组成,长达数千米,矿脉厚平均10米-12米,最厚的二矿区达60米,该矿矿石曾有人称长英岩。后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专家用显微镜观察,拟定为微晶花岗斑岩或斑状花岗细岩较为合适。
   原矿为淡绿色石块,微晶花岗结构,莫氏硬度6°微镜下见有石英和长石斑晶,以石英斑晶层居多,其大小为0.4毫米—1毫米,长石斑晶较少,表面具有绢云母化。矿物组成:石英52%,钠长石26.9%,白云母和绢云母19.5%,方解石1.6%。该瓷石的可塑性指标为0.92,相对含水率为22%,干燥抗折强度5.39公斤/平方厘米,干燥线收缩4.22%,烧成线收缩7.65%,真比重2.61,耐火度1315℃,一直是景德镇瓷器传统釉的主要原料,多用于高、中档瓷器釉料,用量达90%。过去,也有用釉果加祁门瓷土配制美术瓷胎,1980年,市宇宙瓷厂试制出口高档餐具,在釉中加釉果,使釉面光润如玉。
  瑶里瓷石矿脉延绵十几公里,1951年调查,已开采的矿坑有得儿坝、中船石、蛤蟆石、楮树坞、屋柱棺、粟米棺、搭桥、长岭、瑶屋里、上竹棺、扫帚坞、青水下、新口矿等,其中以得儿坝、屋柱槽、青水下矿的质量最好。俗称头式土,性硬,耐烧。粟米槽、蛤蟆石、扫帚坞等为二式土,性软,油润。中船石等为麻土,质差,要掺和使用。
  瑶里釉石始采于明代。清朱琰《陶说》载:“釉土出新正都,曰长岭,作青黄釉;曰义坑,作浇白白釉,二者皆有柏叶斑。又出桃树坞,青花白器通用之”。新正都即今瑶里乡,长岭义坑即今之长岭、义坑,桃树坞即今之楮树坞。清代以后用量增多,瑶里东河沿河10余公里水碓达2千余支,粉碎加工制作釉果有400余户,主要是当地吴、刘、赵、李、饶、王、旺等七姓氏乡民所经营,而以吴姓为最。经营的釉果干子上均印有字号分出等级,其中“水造汝为”为甲等;“双有”为乙等;“汝齐”为丙等;“光荣”为丁等,按质论价。1926年,运到景德镇的釉果达500多船(每船装1040块)。20世纪30年代著名釉户有15家,其中吴姓13家。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国营浮东瓷石矿,规模较大,职工近1000人,最大的屋柱槽矿内开采的工作面照明油灯达200多盏,形成一条长龙。1956年,景德镇以煤代柴烧瓷,长石釉代替了传统釉,瑶里釉石用量骤减,厂矿解体,职工转移,仅维持一个矿坑生产,属景德镇陶瓷原料总厂所辖,年开采矿石2000吨,加工釉果300吨。
  陈湾釉石产于景德镇市南郊吕蒙乡境内,与鄱阳县毗连,距市区15公里,1949年前属鄱阳县管辖。陈湾釉石可能开采于清代,多为私人开采,如商户吴贯义堂。1951年成立地方国营陈湾矿,有职工150余人,年产瓷石1000吨,加工瓷土700吨左右。陈湾瓷石矿有陈湾和焦源坞两大矿区,焦源坞所产较好。
  陈湾矿区出露的地层属前震旦纪、上三迭系、下侏罗纪和第四纪地层。该矿呈稳定的脉状产出,沿岩脉之层面侵入在前震旦系变质岩中。矿体走向40°—50°,倾向140°—50°,倾角多数很稳甚至直立,60°—88°,以80°常见,有时局部向南东倾斜。原矿属低温瓷石呈浅绿色,断面贝壳状,组织致密,表面可见石英和云母矿物,还夹杂少量黄铁矿等杂质,瓷土呈淡黄色,干燥后易崩解,在SK10火锥下煅烧已瓷化、表面熔融、呈浅灰色,一般只充作中、下等瓷釉料。但是陈湾釉石是青花玲珑瓷灌滴玲珑眼釉必不可少的原料,烧后晶莹剔透微带青翠色,同时还是配制花釉及裂纹釉的主要原料。
  三宝蓬瓷石产自景德镇市近郊三宝蓬村。原矿为略带淡灰色的白粒岩,钾钠含量较一般瓷石多,除了配制大(厚)件瓷坯料外,还可配制中等瓷釉料及色釉。因其烧后呈色不甚洁白,目前,日用釉料配方基本不用它。表1-13景德镇釉石化学成份
  釉灰釉灰是景德镇独特的传统釉用助熔原料,也是形成景德镇瓷器釉面“白里泛青”传统风格的重要工艺因素。其主要成分为石灰石,经煅烧后其中含Ca090%左右。根据蒋祈《陶记》记载,景德镇用釉灰配釉的始用年代,至晚也在南宋(约公元13世纪)。釉灰的主要产地在宋、元时代为攸山(今之大游山)和山槎(今之仙槎);明、清时代及民国时期仍为其附近的寺前,即今之浮梁县寿安乡辖下的寺前、邱家村、枧田村及牛角岭一带,位于景德镇市区东南约15公里与乐平交界处。此处山脉环绕,遍布石灰岩、红壤丘陵,荒坡遍生狼萁(是一种蕨类植物,体高约一米,丛生状,为一种典型的酸性土壤指示植物),具有制备釉灰的天然资源。
  蒋祈《陶记》谓:“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这就是当时炼制釉灰的方法。以前有的认为是用石灰石间隔槎叶狼鸡柴煨烧,经实地考察,石灰石必须先煅烧,后消解成熟石灰。
  关于烧釉灰用的植物:蒋祈《陶记》所记为“槎叶木柿”,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用“桃竹叶”,清代唐英《陶冶图编次》记用凤尾草(俗称狼鸡柴,属一种羊齿科蕨类植物,灰中含有少量磷酸钙)。据此,可以推定煨烧用的植物燃料应是纤细的或细碎的,成堆后保持一定空隙,使烧料不熄灭而缓慢煨烧,以充分同熟石灰反应。因此,狼萁、谷糠、稻草、玉米杆、槎皮木屑、刨皮等都是适用的。但要根据其灰烬的化学成分而有区别的选用,只是以前没有分析手段,全凭经验。釉灰详细制备方法如下:
  1.石灰石选择:本地石灰石矿床主要有两种:赤褐色且有明显夹石等杂质者,用于建筑业,有时亦用来制备碓舂淘洗的灰干;黝黑色质地很纯的,选用来烧炼釉灰。
  2.煅烧:将石灰石敲成适当大小堆装于石灰窑内,以槎柴或杂木为燃料煅烧两昼夜(加上装卸窑共四天一个周期),烧成半成品——生石灰。
  3.消解:将生石灰运至炼灰场摊开,让其吸收湿气自然地消解粉化,或洒水消解使其速消解成粉熟石灰,并剔除其中未烧透的石块。
  4.用狼萁隔层堆叠煨烧:在炼灰场内,先铺一层狼萁,再将熟石灰通过10目/筛—12目/筛布于狼萁层上,让其自由充填于空隙中,并逐渐布盖成约8厘米—15厘米厚的熟石灰层。石灰与狼萁柴的比例为6:4。如此一层狼萁隔一层熟石灰堆叠成约一米高的长方堆,沿底脚四周将狼萁点燃,约经6小时煨烧后,再耙开煨烧堆翻动拌匀,待余火熄灭后再如前法堆叠煨烧反复连续三次煨烧,约需二个昼夜,再陈放均化数日即成釉灰成品。三次煨烧的狼萁(半干)和熟石灰各为200公斤。
  煨烧质量的评判:(1)使纯白色粉料烧至呈均匀的灰色,而不是灰白相间的不均匀色调;(2)由粘舌、辛凉刺激味烧至不粘舌、无刺激味;(3)粉料倾倒在地上应有明显流动性状,烧至比较滞重不流动。
   在农村烧制的釉灰,经过筛选分为釉灰和灰渣。运至瓷厂,需经过再加工方可使用。市区内有专门加工釉灰的行业——灰渣店。加工后的产品叫水灰,水灰有头灰、二灰之分。水灰外观呈现灰白色,细度万孔筛余0.5%以下,含水率50%—60%,直接可配制等浓度的釉浆使用。有些大型瓷厂用量大,则自行加工。
   釉灰的再加工处理:釉灰和灰渣分别堆放,对釉灰经常洒水,并加尿液润湿陈腐,至少2个月,时间愈久愈好。每次装20市斤—30市斤釉灰,加水5倍—6倍倒入木桶搅拌,使之混合成灰浆,上部细浆称为“头灰”,沉淀桶底的粗颗粒谓之“灰渣”,与从农村购来的灰渣同放一处,晒干后,倒人碓池舂细、加水淘洗,所得之细浆称为“二灰”。尿沤釉灰的作用是使残余的Ca(OH)2转变成不溶于水的CaC03并生成NH40H,从而使配合的釉浆解凝。景德镇的传统经验是:头灰性“燥”,配釉“作浓”,俗称“犯撮”,即釉浆稠化(絮凝)釉层易坼裂和起皮,仅适用于粗瓷浸釉;二灰“温和”,不“作浓”,无拆裂和起皮现象,适用于细瓷的吹釉和浇釉。
   釉灰配以釉果施于瓷器坯胎上,透明性强,对釉下青花发色效果更好,釉灰在釉料中用量一般在4%—10%之间,各种釉的流动性和膨胀系数随着釉灰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白度随着釉灰用量增加而降低。
  经专家研究分析,青花瓷釉中釉灰的加入量与年代变化关系较少,而与瓷胎的厚度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官窑青花中,厚胎(>10毫米)瓷釉的釉灰加入量在9%—16%之间;中胎(5毫米—10毫米)瓷釉的釉灰量在7%—13%之间;薄胎(<5毫米)瓷釉的釉灰量变化较大,在10_10-10%之间。民窑青花大都是日用器皿,厚胎器较少,一般的厚度在2毫米-7毫米,可是釉料中釉灰的加入量变化却很大,在7%—19%。据此可以认为,明代的陶工已懂得用改变釉料的釉灰量,以适应当时瓷窑各个部位不同的烧成温度。
  据有关资料载:1956年景德镇瓷用釉灰计划产量为l500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瓷窑改用煤烧,釉料大都改用长石釉,釉灰用量剧减,每年不过十几吨,仅用于配制青花瓷釉和色釉。
  表1-14景德镇寺前石灰石、灰不、釉灰及狼萁的化学成分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专题

瑶里釉石
相关专题
陈湾釉石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