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残疾人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3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残疾人事业
分类号: C913.69
页数: 3
页码: 484-486
摘要: 1985年12月,城区共有盲聋哑人537(盲165人,聋哑3,72人)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盲聋哑人362(盲人101人,聋哑人261人)人,已安置就业的盲聋哑人351(盲97人,聋哑254人)人,占城区有劳动能力的盲聋哑人的97%。
关键词: 残疾人 残疾人事业

内容

残疾人状况1957年5月,全市调查统计,共有盲人549人。其中城区111人,农村438人;聋哑人1084人,其中城区227人,农村857人。
  1965年8月,市民政局对城区盲聋哑人进行全面普查。在111名盲人中,有幼儿2人,少年9人、青壮年42人、老年58人;88名聋哑人中,有幼儿2人、少年28人、青壮年47人、老年11人;85名聋人(不哑)中,有少年7人、青壮年28人、老年50人。盲聋哑人合计共有284人。
  1979年7月,城区共有盲聋哑人288人,其中盲人98人、聋哑人190人。农村共有盲聋哑人495人,其中盲人94人、聋哑人401人。
  1981年7月至9月,市盲人聋哑人协会对城区盲人聋哑人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并开始建立盲人聋哑人登记卡。1982年6月至9月,为加强对盲症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对城区50岁以下的盲人聋哑人进行检查。据统计,城区双目失明者151人,占城区人口的0.55%。其中50岁以下盲人66人,占盲人总数的44%。应检盲人54人,其中男性23人,女性31人,失明时间1-10岁者达87%;应检聋哑人188人,其中男性101人,女性87人,致聋原因后天性居多,达60.1%。这说明盲症早时预防与治疗和聋哑症的后天性预防与治疗十分重要。
  1984年8月1日至9月30日,对农村盲人聋哑人进行普查。以乡为单位,建立盲人聋哑人登记卡。共有盲人聋哑人2832(含乐平县)人,其中盲人830人、聋哑人2002人,占总人口的0.23%。表15-81984年景德镇市盲人聋哑人分布情况统计表
   盲人聋哑人协会1959年10月,景德镇市盲人聋哑人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石毅兼任主任委员。
  1979年3月16日经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景德镇市盲人聋哑人协会筹备办公室。8月12日至13日“景德镇市第一届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在市革命委员会招待所召开。有71名代表参加。会议选举了景德镇市盲人聋哑人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7人。8月13日下午,市盲人聋哑人协会第一届一次委员会选举孙国庆为协会主席。10月经市革命委员会景革发(1979)103号文件批复,同意市协会定编2人。1980年5月13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李正一行来市视察协会工作。
  1984年4月26日至27日,景德镇市第二届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召开。出席代表124人,其中盲人代表30人,聋哑人代表59人。市人大、市政协、市政府和省协会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听取工作报告和选举了市协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38人。推选出席“江西省第二届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的代表11人。4月27日,市协会二届一次委员会选举王富林为市协会主席。
  文化培训1958年2月选派郭国鉴赴北京参加中国盲人训练班,年底结业回市。次年3月19日,市民政局举办景德镇市第一期盲人训练班,训练班设在求子弄口“光荣之家”和太白园敬老院内,招收青壮年盲人学员33人,学期9个月。实行半工半读,开设盲文、时事政策和生产管理知识等课程,并组织学员参加生产技术训练。经过学习,有20余名学员能够摸读一些盲文刊物,部分学员能够写诗作文。1962年和1966年,举办第一期、第二期聋哑手语培训班,先后共有56名聋哑学员入学。1968年10月,已竣工的聋哑学校被改作他用,培训班被迫解散。1979年1月,市民政局开办景德镇市盲人聋哑人业余夜校,设在市第二十小学校内,学期3年,入校学习的盲人24人。1980年先后选送福利工厂职工5人赴南昌参加江西省第一期、第二期聋哑手语培训班学习。1983年9月7日,盲人业余学校夜校举办扫盲文盲班,学期1年。
  1982年11月27日,市盲人聋哑人协会开办景德镇市聋哑人业余文化夜校。夜校采取轮训方式。第一期入学学习的青壮年聋哑人共40人,分设两个班,晚上授课,校址设在第二十小学校。通过学习,聋哑学员基本达到能识900个常用字,会通用手语,能看报,会写便条的脱除文盲标准。1983年5月8日,市聋哑人业余文化夜校举办聋哑手语培训班,学期1年,学员37人,多系市福利瓷厂青年聋哑职工。培训班设在第七小学校内。7月选派人参加省在庐山举办的聋哑教师短期培训班。9月,市盲人业余文化夜校举办扫除文盲班,学期1年。1984年3月7日,该校举办的聋哑手语培训班,学员45人,学期1年半,地址在第七小学。1985年3月4日,聋哑人业余文化夜校举办文化补习班,学期半年,学员20人。其中福利瓷厂青年聋哑职工11人,社会聋哑青年9人。10月17日,聋哑人业余文化夜校举办扫除文盲班,学期半年。学员均属在职青壮年聋哑人。
  职业培训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对盲聋哑人的职业培训主要为曲艺训练、按摩技术培训和陶瓷工艺美术培训。1952年4月、10月和1953年6月举办了景德镇市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盲人曲艺训练班,学员先后有80人,发给每人每月6.6-8.8元的生活费。结业后,组织他们参加市盲人宣传队和1954年5月成立的市民间曲艺队。1965年11月至1985年7月,先后5批计19名盲人被推荐或考入江西省办和南昌市办的按摩培训专业班学习。他们后来成为市按摩诊所的主要力量。
  1980年5月9日,景德镇市民政局受江西省民政厅、省盲人聋哑人协会委托,在市社会福利工厂开办了“江西省第一期聋哑人陶瓷工艺美术培训班”,共召收学员30人,其中景德镇24人。经过3年的学习,学员们各自掌握了难度较大的绘画技术,其中有些学员的作品还获省级奖。1985年10月29日,“省第二期聋哑人陶瓷工艺美术培训班”开学。培训班共召收学员37人,其中景德镇市27人。
  就业安置1954年5月,19名盲艺人由市民政曲艺队吸收就业。1959年11月,市盲人工厂安置第一期盲文训练班盲人学员就业。12月,市烈军属瓷厂安置5名聋哑人学画瓷。至此,城区已就业盲人聋哑人共76人。1961年,城区各福利企业单位安置盲人24人,聋哑人1人就业。
  1964年10月,根据市人民委员会《关于检查整顿社会文化、取缔封建迷信职业者活动的会议纪要的通知》要求,对曲艺队伍进行整顿。除市文化局批准留在曲艺队10名盲人外,其他盲人分别由市文化局发给演唱证继续从业的盲艺人15人;由市民政局盲人工厂安置16人;其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市民政局给予社会救济。
  1968年5月,去江西省按摩培训班结业的学员6人,安置在市按摩诊所工作。1977年3月,省民政厅、省劳动局分配本市盲聋哑人及辅助工人招工指标100名。市社会福利工厂第一批招收全民职工53人,其中聋哑人47人。次年5月,市社会福利工厂第二批招收聋哑青年47人。
  1979年6月,调查城区有劳动能力的盲人共65人,已安置就业31人;有劳动能力的聋哑人共127人,全部得到安置。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其他残疾人529人,民政部门已安置295人。
  1980年,市城区安置盲聋哑残人员45人就业,其中12月招收的聋哑青年28人(含省第一期培训班学员24人)。
  1982年,普查资料统计,城区共有盲聋哑人537(盲人165人、聋哑人372人)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盲聋哑人362(盲101人、聋哑人261人)人,已安置就业的309(盲人80,聋哑229人)人,占城区有劳动能力的盲聋哑人的85.36%。以上由民政部门直接安排参加福利生产的119人,占就业人数的38.6%。
  1985年12月,城区共有盲聋哑人537(盲165人,聋哑3,72人)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盲聋哑人362(盲人101人,聋哑人261人)人,已安置就业的盲聋哑人351(盲97人,聋哑254人)人,占城区有劳动能力的盲聋哑人的97%。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机构

盲人聋哑人协会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