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组织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16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组织机构
分类号: D235.56
页数: 6
页码: 271—276
摘要: 共产党志的组织机构中主要描写景德镇党组织的建立、市县区委员会、基层党独组织的相关组织介绍。
关键词: 共产党 组织机构 景德镇市

内容

第一节党组织的建立 景德镇历史上陶瓷工人占城市人口的多数。1925年7月,中共南昌特支派共产党员向义回景德镇开展活动,在镇开办“平民夜校”,组织“通俗讲演所”,在广大工人群众中传播文化知识,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在景德镇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作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1926年1月底,南昌特别支部派刘越到景德镇帮助开展建党工作,2月初,在镇的南面沙陀山庙内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小组,有党员3人,向义任小组长。5月,景德镇党员增加到30多人。6月,党小组扩建为支部,向义任支部书记。9月,江西地委派郭化非来景德镇,以浮梁县教育局长的身份为掩护,负责支部工作。1927年2月,郭化非调往南昌,支部书记仍由向义担任。5月,经江西省委批准,在支部基础上,建立市委员会,向义为市委书记。下设市直、总工会、文教、农协4个党支部。6月,国民党右派勾结城乡豪绅,争权夺利,并利用群众的宗族意识,挑起“都(昌)乐(平)械斗”。国民党右派以此为借口嫁祸于共产党,强行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向义、万云鹏等党的负责人被迫出走南昌,景德镇市党组织暂处于瘫痪状态。7月,江西省委派邵式平来景德镇整顿党的组织,在原市委的基础上组成浮梁县委,邵式平为县委书记。南昌“八一”起义后,国民党当局收买叛徒范一峰、范一夏,大肆搜捕共产党员。组织部长姚甘霖等10余人被捕,邵式乎返回弋阳,浮梁县委遭到破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景德镇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1927年11月,赣北特委派黄光到景德镇,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着手恢复党组织。年底,在近郊建讧景德镇特别支部,隶属鄱阳县委。1928年2月,特支发展为景德镇特别区委,书记黄光,属赣东北特委。12月,在特别区委的基础卜组建为浮梁临时县委。1929年1月,浮梁县委会正式建立,黄光任书记。下辖近郊区委和市区委,共有13个支部,党员80余人。2月,赣东北特委由都阳迁到景德镇。3月撤销。浮梁县委直接由江西省委领导。这时景德镇(含浮梁)党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至5月,党员人数发展到300余人,有市区、近郊、东乡、西乡4个区委。9月底。赣东北特委在景德镇恢复,因系特委所在地,故不再没浮梁县委。12月,江西省委遭受破坏,并波及赣东北特委和景德镇党组织。12月,因叛徒的出卖,景德镇的党组织遭到破坏。
  1930年2月,江西省委又派人到景德镇。3月,重建赣东北特委。6月,特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景德镇的工人的同盟罢工与武装训练,须同时加紧,这一罢工应成为举行浮梁地方暴动之伟大力量”的精神,决定大力加强城乡工作,迅速开展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恢复景德镇区委,并在市郊里村组建浮梁县委,县委下设里村、湘湖(胰田埠)、柳家湾、1日城、罗家桥、麻石亭等7个区委。7月6日,红军第一次攻克景德镇,工人武装配合暴动成功。随即在市区成立景德镇市委,机关设在龙珠阁,隶属赣东北特委。7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赣东北特委与信江特委合并为新的赣东北特委,机关驻弋阳。12月,国民党部队向景镇镇进犯,市委、县委向弋横地区转移。1931年春解体。
  1931年,湖北黄梅县农民暴动失利后,余壮飞、程国清等人于5月先后转移到浮梁西乡。8月,成立浮梁特别支部。1932年10月,特别支部发展为浮梁县委,有党员60余人,余壮飞、程国清先后任书记。下设外蒋、流口、柏林、程家山4个区委,先后属徽州工委和闽浙赣省委。1931年11月,赣东北省委派王国贤、方日新、张四牛来景德镇城区整顿和发展党的组织,成立景德镇特别区委,王国贤任书记,下辖4个区委,有党员80多人。1933年1月,闽浙赣省委派人到浮梁,在内钱成立浮乐婺中心县委,王丰庆任书记。4月,浮梁县委在内钱成立,杨贵良任书记。1933年7月,第四区区委书记叶挺生叛变,王国贤等人惨遭杀害,特区委遭受破坏。
  1934年3月,闽浙赣省委在横峰葛源组建赣北特委,柳真吾任书记,到浮梁开辟皖赣新苏区。特委机关最初设在小源石村里,后迁至程家山。4月,河东县委在程家山龙源村(今韩坑口)成立,有党员36人,书记熊日才,下辖兴田、余新桥、梅湖桥、小源4个区委。6月,在浮梁西乡琅溪成立河西县委,有党员23人,石善模、杨正清先后任书记,下辖北斗岭、鲍家煅、柏林、江村4个区委。同月,在经公桥刘家成立秋浦县委,下辖亭鸡山、油榨下、梓母坑、青龙坑、中堡村、刘家、秋浦县木塔、秋浦县外河丁坑8个区委。7月,赣北特委改称皖赣分区委。11月,闽浙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国民党纠集重兵进犯程家山。12月,皖赣分区委移至安徽秋浦县大板。不久,河东,河西县委相继遭到破坏。
  1936年1月,浮乐婺中心县委书记杨贵良在战斗中被俘,中心县委随之解体。4月,闽浙赣省委在婺源鄣公山召开扩大会议后,先后成立了浮乐婺中心县委和祁浮婺中心县委。以曹新泉为书记的浮梁县委仍归属浮乐婺中心县委领导,同时,在瑶里成立浮梁县委,李进茂、宋金山先后任书记,隶属祁浮婺中心县委。县委先后于1937年5月和1938年2月遭到破坏和撤销。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驻景德镇办事处于1937年12月成立。1938年2月瑶里改编后,成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党内成立了祁浮婺中心县委和所属浮梁县委。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驻景德镇办事处改为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同月,赣北特委在景德镇成立,朱辉任书记,隶属东南分局。下辖祁(门)浮(梁)婺(源)中心县委,都(昌)、湖(口)、鄱(阳)、彭(泽)中心县委,乐平县委、德兴县委及景德镇市党组织。5月,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易名为新四军驻景德镇联络站。9月,成立景德镇市委,隶属赣北特委,由于国民党制造事端,破坏抗战,11月,祁浮婺中心县委领导人被捕,县委随之解体。12月,任市委书记的彭炎因身份暴露被迫离镇、市委书记由朱辉兼任。1939年1月,国民党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具体办法,对共产党组织和党员实行限制与迫害。同时党内出了叛徒,3月,特委书记兼市委书记朱辉被迫离开景德镇。4月,东南局派石坚来景德镇,成立赣北中心县委,石坚任书记。6月,赣北中心县委改称赣北特委,属东南局,辖景德镇市委、都湖彭中心县委、鄱阳县委、德兴县委、彭泽特区委、祁门芦溪区委、乐平县委等地方党组织。1940年4月,石坚身份暴露离镇。东南局派调黄先接任特委书记。5月,赣北特委机关迁往鄱阳田坂街茶塘村。1941年12月,景德镇市委,因叛徒出卖而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停止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再次掀起反共高潮,全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形势的需要和上级的指示,1948年5月,皖赣边工委派钱秋育、芮振东、钟生明等17人,组成武工队到浮梁县北乡茶宝山一带,发动群众开展“三抗一反”(抗抽丁、派捐、征粮、反霸)斗争。同年9月,浮(梁)、至(德)、祁(门)工委在浮梁茶宝山成立。此后,在浮梁边境还有祁(门)、休(宁)、浮(梁)县工委和浮(梁)、乐(平)、婺(源)县工委活动。1949年2月,在祁、休,浮县工委领导下成立了祁浮区委会、,书记由马文杰(郁达人)兼任。4月2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景德镇和浮梁。之后,分别成立景德镇市委和浮梁县委。 第二节市县区委员会中共景德镇市委员会1949年5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景德镇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石新安任主任,陈璞如任副主任。12日,经赣东北区党委决定,由陈璞如、王立然、张云、王林岗、陈健吾、翁可业6人(6月增补倪南山为委员)组成景德镇市委员会,陈璞如任书记,属赣东北区党委,下设北市区、中市区、南市区3个区委,并辖浮梁、乐平、婺源、德兴县委。8月底,市委组成人员奉命南下,市委书记由朱农担任。9月3日,江西省委决定,撤销鄱阳、浮梁地委,成立乐平地委,书记黄永辉,地委机关设于乐平县城,下辖鄱阳、乐平、浮梁、余干、婺源、万年、德兴县委和景德镇市委。10月5日,乐平地委迁驻景德镇市。11月1日,改称浮梁地委,书记黄水辉,隶属江西省委。
  1952年9月,浮梁地委与上饶地委合并,景德镇市隶属上饶地委。次年6月,景德镇市晋为江西省辖市,市委直属江西省委。1958年10月,江西省委决定,浮梁县委划属景德镇市委。1959年3月,浮梁县委与景德镇市委合署办公。1960年9月30日,浮梁县制撤销,党组织归属市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组织受到干扰。1968年9月,成立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党政合一。1971年6月,恢复景德镇市委。1977年9月,市委与市革命委员会分开办公,下辖景北、景南、景东、景西4区委。1983年7月,乐平县委划属景德镇市委。10月,正式交接。
  1985年,市委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策研究室、政法委员会、市直机关党委、党校和《景德镇报》社。其变更情况是:1949年5月成立社会部于8月撤销;同年5月成立职工运动委员会、青年运动委员会和妇女工作委员会,均于1959年10月中止。1951年3月成立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1月改为市监察委员会,在市革委会核心小组成立时中止。1979年7月恢复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3年10月改名为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升格为副市级机构。1953年11月成立的市委工业部,1958年1月,撤销工业部,成立工业交通部,1960年3月,撤销工业交通部,成立交通部、工业部。11月撤销工业部和交通部。12月恢复工业交通部。1962年4月又撤销工业交通部。12月恢复工业交通部。1964年4月改称市委财贸政治部:交政治部,至1983年12月撤销。1954年12月成辽的市委手工业:业委员会,于1956年2月撤销。1955年8月成立的市委财政贸易工作部,1964年4月改称市委财贸政治部,市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后中止。1956年5月成立的市委郊区工作部和市委文化教育部,分别于1957年2月和10月撤销。1959年5月设立的市委农村工作部,在市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积时巾止。1968年4月成立市委党校革命领导小组,于1969年4月撤销。1968年6月成立的统战系统革命临时领导小组,于1971年6月撤销。1968年建立“五七”干校,1971年12月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3年9月撤销。1969年3月成立的市革委会直属机关党委,1971年6月撤销。
   表6-11949—1985年景德镇市委工作部门及其变更情况表表6-1-11949—1985年景德镇市委工作部门及其变更情况表
  说明:1978年9月成立的对台工作办公室和1982年4月成立的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直至1985
   年均为科级机构,嗣后,均升为局级机构。 浮梁县委员会1949年5月4月,浮梁县委员会成、书记康文惠,下没湘湖街、鹅湖、州城、誓龙、经公桥5个阪委,隶属于景德镇市委和浮梁地委8月底,原县委组成人员奉命南下,张仃之兼任、,9月,改属乐平地委。10月,义改属浮梁地委,书记谭英富。1952年9月,改属上饶地委:1958年10月,浮梁县委归属景德镇市委、1959年3月,县委与市委合署办公。4月,浮梁县委所属的14个社、场党组织归书委直属。 景德镇市珠山区委员会1971年6月,景北区委员会成立,1980年5月,改称珠山区委员会,原辖珠山街道党委、石狮街道党委。1982年春,朝阳垦殖场党委,先锋垦殖场党委划入。1983年12月,原属吕江队的吕河,新厂、里村、昌江、周路口5个街道党委划人,朝阳垦殖场党委、先锋垦殖场党委划出;1983年10月先锋垦殖场党委又划入。
  景德镇市昌江区委员会1971年6月,景南区委员会成立,1980年5月改称珠山区委员会:1983年10月,鄱阳县鱼山公社党委和荷塘垦殖场党委划入。9月,古城公社、枫树山林场、西郊、朝阳、先锋垦殖场5个社场党委划入。1983年12月,吕河、新厂、里村、吕汀、周路115个街道党委划归珠山区委。1984年10月,先锋垦殖场党委仍划归珠山区委。
  景德镇市鹅湖区委员会1975年8月,景东区委员会成立。1980年5月改称昌江区委员会。1983年9月所辖古城公社、枫树山林场、朝阳垦殖场3个党委划归吕江区委,仍辖鹅湖、金竹山、瑶里,南安、天宝、寿安、新平公社和臧湾、创业垦殖场、枫树山10个社场党委。1984年6月,实行政社分开,共建鹅湖滩、寿安、湘湖、王港、臧湾、新平、瑶里、金竹山、天宝9个乡党委。
  景德镇市蛟潭区委员会1975年8刀,景西区委员会成立。1980年5月,改称蛟潭区委。共辖西湖、经公桥、江村、洪源、二龙、储田、峙滩、福港、黄坛9个公社和万寿山、几龙山、罗家、先锋4个垦殖场党组织。1984年6月,政社分开,共建西湖、经公桥、江村、蛟潭、洪源、—二龙、勒功、罗家桥、储田、峙滩、福港、黄坛12个乡党委。景德镇解放至1950年,全市有党支部14个。1951年1月5日,按江西省委组织部关于城市中工厂、企业、学校党的支部划归市委领导,并限2月底完成的通知精神,着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4月,市直属机关总支按市委机关、市人民政府机关、公安局、青联与妇联、瓷业公司分设5个支部。到1952年底,先后新建支部24个,其中工厂支部15个、企业总支4个、机关总支2个、街道支部3个。至此,全市共有党支部86个,其中工厂21个、企业5个、农业37个、机关20个、街道3个,较普遍地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1953年下半年建立区委。次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中南局关于加强集体领导,反对分散主义的指示精神。市委决定,按事业或行业分别成立党群、政法、工业、财经、文教、交通6个党组。1955年3月1日起,市委直属各支部分别成立直属工矿、直属机关和学校、财政企业3个党总支。农村各乡也普遍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其中,有3个农业社建立党的分支部,至1955年底,全市有党总支9个,党支部251个,并配备了专职党务干部,基层党的组织进一步健全和壮大。3月,为加强领导,减少层次,市委决定,除郊区区委外,其他区委予以撤销。并于12月下旬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整。1957年7月中旬,市委发出《关于实行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分管的决定》,明确党的基层组织分管程序和范围。
  1966年3月,市委常委讨论同意,将基层组织工作,按系统由工交、农工、财贸等各部分管。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党组织受到严重干扰,被迫停止活动,随后各级“革命委员会”以“党政合一”为名,实行以政代党。1969年4月至1971年10月也曾分期分批进行整党建党,一些党组织也恢复和建立。1970年,已建党委15个,党总支88个,党支部982个。1971年建党委74个,总支119个,已建支部1499个。1972年,已建党委79个,总支77个,支部1189个。到1973年各级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基本恢复和建立。年底全市有党委89个,党总支38个,党支部1136个。1975年有党委93个,党总支41个,党支部1307个。
  1977年4月,抽调干部组成试点工作队,分别到6个单位进行第一批整顿党的基层组织试点,9月陆续进行验收。至次年7月,又在市物资局、百货公司、国营八九七厂和竟成公社进行第二批试点。1981年,在光明瓷厂14个党支部进行民主选举,产生新的党支部领导班子。1983年7月对13个党委,3个总支,76个支部进行整顿验收。经过整顿,党支部的战斗力得到了增强,基层党组织设置更趋合理。1983年,乐平县和波阳县的荷塘垦殖场、鱼山公社划归市属,年底全市有党委162个,总支104个,党支部3117个。1985年,全市有党委169个,党总支108个,党支部3200个。其分布情况是工业系统党委71个,党总支32个,党支部1254个;基本建设系统党委3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66个;交通运输系统党委6个,党总支7个,党支部85个;农林水系统党委5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785个,财贸系统党委8个,党总支10个,党支部275个;文教卫生系统党委7个,党总支28个,党支部308个;党政群团机关党委68个,党总支15个,党支部319个;其它党委1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108个。
   表6-21952-1985年景德镇市基层党组织情况表单位:个表6-2-11952-1985年景德镇市基层党组织情况表
   注:1.1952年、1957年栏含原浮梁县的基层党组织。
  2.1983年至1985年基层党组织总数中包括乐平县的党组织。1983年乐平县有党委25个,总支33个,支部875个,1984年有党委26个,总支32个,支部874个,1985年有党委26个,总支32个,支部887个。
  3.其它栏中含公用事业党的组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