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15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城堡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3
页码: 261—163
摘要: 浮梁县城位于旧城乡政府所在地。始建于元代至正卜六年(公元1356年),徐寿辉部将于光据有鄱东及浮十乡,筑城利阳镇术成。
关键词: 城堡 景德镇

内容

城池
   浮梁县城位于旧城乡政府所在地。始建于元代至正卜六年(公元1356年),徐寿辉部将于光据有鄱东及浮十乡,筑城利阳镇术成,{-)L年(1359年)移筑县治(旧城)。二卜年(1360年)城成,设东、两、南、北、小南五门。明代,城廓口久坍塌殆尽。永乐间砌以砖石,只存东西南二门,正德十三年(1518年)知县刘守愚砌水南、拱杨二门于小南及北门故址。嘉靖十九年(1540年)水溢城坏,知县汪宗伊依故址匿修五门,名为和风、晏城、百道、静定、戊已门。二十四年(1545年)知县阮后封塞戊Ll门。三十七年(1558)又坏,知县肃奇熏更增筑小东、小北及新南二门。至此,该城共筑有东门、小东门、四门、南门、小南门、新南门、北门、小北门八门。因小南门被塞,实际只通七门。
  城形东西长,南北短。城周长为七百七I.七丈五尺,折合为2859米;城高7米,墙基厚6米,两面均为大块麻打砌成,中间以碎石,砖土填充。城墙上筑有667个垛口,城门均为麻石拱门,每门置有两扇木质大门板,城门f二建有面积为10平方米的瓦房城楼。城墙外围筑有中间为青石板、两边为鹅卵丫;的两米宽小道。民囤时期,城墙L二的垛口大部分倒塌,但城墙仍在,城门都能关闭。抗日战争时期,闪民党政府拆除了部分城墙,用木船将石块运往长江的马当口,沉入水底,封锁河道。
  中华人民共和囤成'穴后,城墙未能很好保护,曾多次拆城取石,再加上私人盖房拆掘,又遭到破坏。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移民就土”为由,将大部分居民迁到河东,除民居外,城墙亦全部拆除,现已无残迹。
  臧湾城池俗称土围子,位于今臧湾乡政府所在地。该城池始建于清,续建于民国23年(1934年),是国民党区政府的“剿共”、“防共”的设施。该城池呈田形,周长约2000米,墙高3米,厚1.5米(靠门处稍厚),共设东、西、南、北、小北五门,每个门[-J均筑有一座两层碉堡。城墙为树木、石头和土构成。解放前夕,开始倒塌。现无残迹。国防工程设施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和全国人民上一致要求抗战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被迫抗日。当时为抵御日本军队侵入内地,水路以马当为重点,沉石沉船阻塞航道,作为第一道防线。陆路则在景湖公路和宁赣(今皖赣)铁路沿线两侧山脊构筑国防工程——战壕和炮兵阵地,作为第二道防线。该项工程浩大,由国民党军队派工兵设计并建筑,浮梁四乡民众负担建筑材料和劳工。同时破坏景鄱(阳)、景湖(口)、景祁(门)公路与宁赣铁路路基,阻止日军兵车。后因马当失守,30年(1941年)日军从水路长驱直入侵占鄱阳县城,第二道防线未发挥作用。所建成之战壕以及炮兵阵地渐渐没于草丛树木之中,至今历历可见。
   碉堡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为围困消灭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游击队,下令修筑碉堡,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保安司令部为此还下达了具体要求。于是,在各县交通要点及毗邻省边区地带的入口要道、公路制高点或出人口、交通扼要点都构筑了碉堡。仅民国23年(1934年)7—8月,浮梁县就构筑碉堡40座,到38年(1949年)止,共构筑碉堡86座。其中容纳1000人的碉堡1座,其余的分别为:营连碉堡9座,排碉9座,班碉67座。这些碉堡大多数为方形或多边形两层砖质结构,少数为圆形或三层土质结构。碉堡高度一般为7—10米,厚度为0.7—1米。周围置有数个射击孔,顶端均为了望台。碉堡由地方政府组织构筑,所需材料及费用除少量调拨外,均以现时征集为主,用工就地由各保甲摊派。这些碉堡,后多数被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摧毁,剩余的解放后也陆续拆除或坍塌。
   表5-3江西省浮梁县碉堡调查表表5-3-1江西省浮梁县碉堡调查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