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市政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11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市政设施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8
页码: 231—238
摘要: 市政设施主要描写了景德镇道路、城市桥梁、道路照明、排水等城市建设内容。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市政设施

内容

第一节道路
   景德镇市的城市道路现状属一种不严谨的带状方格网状结合中心幅射形布局,道路走向基本为东——西、南——北向。1949年约有城市道路11.76公里,面积8.23万平方米,无高级路面。到1988年,城市道路总长为74.2公里,总面积为99万平方米,其中高级路面62.5万平方米,占63.1%。建成区道路密度约2.5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占有道路面积3.5平方米。现有城市道路按其结构等级、交通流量和所处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为主要交通干道和一般性道路两种。
   主要道路
  珠山中路市中心东西向主要交通干道。东起人民广场,西至珠山大桥,全长1066米。南门头以东路幅宽30米,其中车行道宽17米,人行道宽6.5x2米;南门头以西路幅宽17米,其中车行道宽11米,人行道宽3x2米。民国时已有南门头——公馆岭路(苏家弄口)段,全长272米,宽10米,其中车行道6米,人行道2x2米。1951年向西拓建南门头——沿江码头一段,次年铺装人行道,1955年铺设水泥路面;1956年拆迁公馆岭以东民房至社公庙,开辟今南门头——人民广场路幅宽30米的路段,1959年全线铺装沥青路面和人行道砼预制块。1984年南门头以东路段车行道全面翻修,重新铺装水泥路面,设置交通隔离墩;1989年更换人行道砼预制块。
   珠山东路东起夜叉坞新桥,西接珠山中路,长950米,宽30—35米,其中人民广场北侧路段车行道宽25米,人行道宽5x2米;建设银行以东路段车行道宽20米,人行道宽5x2米。1956年开辟人民广场——建设银行路段,次年开辟建设银行以东路段,1966年人民广场——建设银行路段铺装沥青路面,1981-1982年建设银行以东路段铺设水泥路面。
   珠山西路东接珠山大桥,西至兴华路(后名瓷都大道),长450米,宽30米,其中车行道由东向西宽15—18米,人行道宽6x2米。1983年与珠山大桥同时建成,1984年铺设水泥路面。
  新厂路(原名东一路)东起黄泥头,西至里村街心花坛,全长5426米,宽30米,其中车行道宽20米,人行道宽5x2米。该路系横贯东市区的交通干道。里村——新厂段称新厂西路,新厂——黄泥头段称新厂东路。该路原属景婺公路的一段人城道路,宽7米,1955年改建成宽30米的城市干道。1969年新厂西路铺装水泥路面,1980年新厂东路铺装10.5米宽的机动车道水泥路面。1981年在里村——景陶瓷厂段,设置绿化隔离带,使之形成“三块板”结构。全线人行道尚未铺装。
   朝阳路(原名东二路)西接夜叉坞新桥,东与何家桥路相交,全长3590米,宽30米。此路为横贯东市区的生活性干道,1975年开辟新桥——宇宙瓷厂段,1983年向东延伸至何家桥路。1984-1986年,从新桥铺设14米宽的车行道至昌河北路口;昌河北路口——昌河俱乐部已铺装8米宽的沥青路面;昌河俱乐部——何家桥路现为泥结路面。全线人行道尚未铺装。
  中山路北起观音阁,南至太白园街心花坛,全长5103米,宽12米,其中车行道宽8米,人行道宽2x2米。该路元代已成雏形,俗称“前街”。1936年拓宽路面,定名中山路。1955年铺装中渡口——麻石弄段水泥路面;1957年铺装麻石弄——太白园段沥青路面;1972年铺装中渡口——韦陀桥段沥青路面:1981年铺装韦陀桥——观音阁段水泥路面。该路现以南门头为界,南段称中山南路,北段称中山北路。中渡口——戴家弄段长约1.8公里,现为市中心主要商业街。
  中华路北起第一医院,南至红星瓷厂与曙光路相交,全长2982米,宽12米,其中车行道宽8米,人行道宽2x2米。此路北段唐代为小街,后逐渐向南延伸至小港咀,与中山路平行,俗称“后街”。1936年拓宽路面,定名中正路,1949年更名中华路。1955年铺装公安局——麻石弄段水泥路面;1971年全线铺设水泥路面。该路现自珠山中路交叉口分为南北两段,南段称中华南路,北段称中华北路。
  兴华路北起淘金岭,南至吕蒙大桥,全长9700米,属206国干线纵贯景德镇的过境干道。始建于1931年,原路面宽度为9米,1989年10月改建为城市道路,定名为瓷都大道。
  曙光路西起太白园街心花坛,向东转北至里村街心花坛,呈“J”形。全长2613米,路幅宽30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人行道宽6x2米(尚未铺装)。1975年建成,1983年铺装水泥路面,该路为沟通中市区与东市区东南方向交通的主干道和城市过境干道。
  马鞍山路人民广场一里村街心花坛,全长1128米,宽25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人行道宽Sx2米。1956年开辟,1961年铺装沥青路面;1975年因建设马鞍山立交桥而进行拓宽改造,全线铺装水泥路面;1987年立交桥以西重新铺装沥青路面。该路为连接老市区与东市区的交通干道。
  翠云路北起夜叉坞新桥,南至里村街心花坛,全长612米,宽25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人行道宽5x2米。1964年开辟,1981年拓宽,铺装沥青路面。
  广场北路南起光明电影院,北至洋湖水厂与新平路相交,全长2570米,宽25米。1956年开辟南端至第二医院住院部,长230米;1973年向北延伸至第十八小学,1982年再向北延伸至洋湖水厂。1983年第二医院住院部以南段铺装沥青路面,其余路段现为泥结路面。
  银曙路南接吕湖公路(银坑坞),北至太白园路(曙光瓷厂),全长2893米,宽15米,其中车行道宽7米。1978年建成;1986年铺装沥青路面。该路为城市过境交通干道忘
  沿江东路沿昌江东岸南北走向,市中心南北向交通干道。北起中渡口浮桥,南至西瓜洲,全长2488米。1956年起动工修建,从北向南逐段拓宽;1979年结合修建昌江护坡工程再次改造拓宽。该路现状路面宽度、结构不等。浮桥路口段长163米,为水泥路面,宽11米,其中车行道宽8.7米,单边人行道宽2.3米(不包括沿江绿化带,下同);中渡口——麻石弄口段长888米,为沥青路面,宽21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人行道宽3x2米;麻石弄口——昌江大桥段长1437米,为水泥路面,宽22米,其中车行道宽16米,人行道宽3x2米;昌江大桥以南段为沥青路面,无人行道。
  沿江西路沿昌江西岸南北走向,北起中渡口浮桥西端,南至昌江大桥西头,全长2400米,宽25米(不包括沿江绿化带),其中车行道宽I5米,人行道宽5x2米。1982年开辟,1989年全线铺装水泥路面。
  新风路东接昌江大桥,西至昌江电瓷厂处与瓷都大道相交,1960年开辟,全长1390米,其中长途汽车站以东段车行道宽12米,人行道宽3x2米;长途汽车站以西段车行道宽9米,无人行道。1980年全线铺装沥青路面。
   陶阳路(原称景三路)北起第二百货商场,南至湖田桥,全长1094米,宽15米,1964年开辟,1981年铺装水泥路面。
   一般道路
  通站路南起火车站广场,北与马鞍山路相交。全长486米,宽30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人行道宽6x2米。1976年建设铁路站场时开辟,1980年铺装水泥路面。
  解放路西接中华南路(十八桥),东至马鞍山路(通站路北口),全长1213米,宽13米,其中车行道宽9米,人行道宽2x2米。1931年开辟,1958年铺装十八桥——东风瓷厂段东沥青路面。1981年铺装东风瓷厂——陶瓷窑具厂段沥青路面;1984年铺装陶瓷窑具厂以东路面。
  广场南路北起人民广场公共汽车中心站,南与解放路相交,全长324米,宽10米,其中车行道宽16米。1965年形成,1982年拓宽修建水泥路面。
   胜利路中山北路(东门头)——市委门口,全长491米,宽12—16米,其中车行道宽8—12米,人行道宽2x2米。1934年开辟,取名复兴路,1949年更名胜利路。1951年整修拓宽,1971年铺装沥青路面。
   风景路西起斗富弄口与中华北路相交处,向东至市档案局再绕莲花塘一周,全长2064米,宽6-10米。其中:斗富弄口——市档案局段(长651米),1936年开辟,1952年翻修路面降低坡度,1957年铺装沥青路面。现路幅宽为10米(车行道宽7米,人行道宽1.5x2米);环莲花塘段(长1413米)于1949—1955年逐段修建而成,1957年铺装沥青路面,现此段路宽为6米。
  莲社南路南起解放路(东风瓷厂),北至一建公司处与珠山中路相交,全长276米,宽14米,其中车行道宽10米,人行道宽2x2米。此路于1957年开辟,1960年铺装沥青路面,1980年翻修重铺沥青路面。
   莲社北路南接莲社南路,北至胜利路市委门口,全长760米,宽16米,其中车行道宽8米,人行道宽4x2米。1951-1952年开辟,1955年铺装沥青路面。
  麻石弄东起中华南路(市民政局门口),西至沿江东路,全长508米。此路原为一条弄巷,1932年拓宽形成街道,1982年铺装沥青路向,现以中ili南路为界分称麻石上弄和麻石下弄。麻石上弄长173米,宽8米;麻石下弄长330米,宽10米。
  戴家弄东起中华路周路口,西至沿江东路,全长615米。此路原为一条弄巷,始称戴家弄。1936年修建中山路时,将其分成东、西两段。东段称戴家上弄,长334米,宽14米,其中车行道宽10米,人行道宽2x2米,1980年铺装水泥路面;西段称戴家下弄,长281米,宽10米,其中车行道宽10米,人行道宽1.5x2米,1982年铺装沥青路面。
   斗富弄东接风景路,西至沿江东路,全长340米,宽12—16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人行道宽2x2米。此路建于1936年,1951年拓宽,1972年铺装沥青路面。
  新村西路南起新华书店(珠山东路西端),北至医药公司仓库(新村北横路西口),全长1154米,宽14米,其中车行道宽8米,人行道宽3x2米。1958年开辟市城建局以南路段,长354米,并于1973年铺装沥青路面;1972-1980年逐渐延伸至医药公司仓库,并铺装水泥路面。
  新村东路北起农民新村水库,南至工人新村商场与珠山东路相交,全长600米,宽7米。此路原为通往社公庙的山间小路,1963年修建拓宽,1974年铺装沥青路面。
  昌河北路北起吕河匕机制造厂招待所,南与新厂东路相交,全长500米,宽16米,其中车行道宽10米,人行道宽3x2米,1972年建成,1978年铺装水泥路面。
  太白园路自太白园街心花坛经银曙路北口与曙光路相交,呈半月形,全长1172米,宽16米。此路原为老曙光路一段,1954年建成,1975年曙光路改线后,此路改称太白园路,1984年铺装水泥路面。
   公园路南起浮桥西端,经人民公园门L J转西至瓷都大道止,全长451米,宽8—12米。此路始建于1931年,原设有长途汽车站,属过境公路的一段。1952年翻修,1973年南段铺装水泥路面,1983年西段铺装沥青路面。
   中渡口路东起中山北路,阿与沿江东路相交,长38米,宽14米,其中车行道宽10米,人行道宽1x2米。古代为过江渡[-:-I和集ili,凶上有肛市渡,下有十八渡,故名中渡[]。1951年拓宽形成街道,1955年铺设沥青路面。
   浮桥西路东起浮桥眄端,北与瓷都大道相交,全长270米,宽20米,其中车行道宽14米,人行道宽3x2米。1959年建成,1981年铺设水泥路面。
  太平巷东起中华北路,西‘彳巾山北路相交,长155米,宽10米。原是一条弄巷,1933年拓宽建成街道,1957年铺装沥青路,1972年翻修重铺沥青路面。
  昌西路北起吕江大桥凶端,南至园林瓷厂,全长1350米,路幅宽12米,其中年行道宽9米。原系荒山,七十年代起,(1北向南相继驻建一些工厂。1983年由沿途各单位集资建成此路,现仍为泥结路面。
  黎明路(原名西二路)东起吕阿路(土产公刈仓库),经枫树山林场、黎明制药厂,西至吕蒙乡政府与兴华南路(后为瓷都大道)相交,呈东北——两南走向,全长3150米,宽7米。此路原为乡间小道,1957年起沿途依次驻建枫树山林场、木材厂、无线电元件五厂、黎明制药厂等单位,遂拓宽路面,并逐年分段铺水泥路面。经历年修建,西南大段已成水泥路面,东北小段仍为泥结路面。
   新平路南起中山北路(木材公,刁北侧),北至洋湖水厂,全长1430米,宽8米。此路原系景——樟公路一段,1951年开辟。1983年划人城市道路范围。现仍为泥结路面,无人行道。
   广场
  人民广场位于珠山中路东端,原址为社公庙前的田垄。1956年建成,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包括主席台和广场南路一段),叮容纳5万人集会,现为体育活动场所,有2.2万平方米的田径、足球运动场,厂h场四周有绿化设施。
  火车站广场位于上5鞍山火t站前,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1984年建成,为车站交通广场。可停靠机动牛45辆,最高聚集人群为1.2万人。广场中央绿地还竖立着表现“陶”与“瓷”的两座大型城雕。施工技术
  民国时期,景德镇的城市道路均为泥结碎石路面,施工技术简单,更无机械化施工。白1952年铺装全市第一条混凝土路面以来,城市道路的路面等级不断提高,到1985年高级路面已占城市道路总面积的78.63%,横断面从“一块板”结构发展到“三块板”结构,施工技术和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高,逐步摆脱了纯靠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1956年第一次使用机械设备铺路,市政工程处修建珠山中路时,使用了一台三轮压路机。1958年增加到2台三轮压路机、一台平压机、2辆工程车。1965年将就地搭灶、人工露天搅拌沥青的强体力劳动,改为车间机械化搅拌,一次出料到现场。1983年开始采用混凝土道路缩缝切割技术,减少了路面断裂现象。到1985年,市政工程处拥有推土机、铲运机、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搅拌机、沥青洒布机、液压起重机、大小载重汽车等工程机械设备40余种,总功率约2460千瓦。
   第二节城市桥梁
   昌江桥梁
  昌江大桥位于太白园原初龙桥江面。1960年10月动工建设,1962年10月竣工通车,工程投资300万元。此桥为变截面悬链线空腹式片石拱桥,桥面长501米,宽12.8米,跨径6-37.4米,荷载能力为汽-18、拖-80吨级,人群荷载300公斤/平方米,设计水位36.76米,通航等级为5级。该桥是昌江上第一座大型永久性桥梁。1975年景德镇发电厂运输发电机锭子时,载重量达96吨,超过大桥设计等级标准,有关部门进行沉降观测,载重汽车通过日寸,桥墩最大沉降仅为3毫米。
  珠山大桥位于珠山中路与珠山西路之间的吕江卜,1980年12月动丁建设,1983年10月竣工通车。桥身长313米,宽18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人行道宽3x2米),跨径6-52.5米,荷载能力为汽-20、拖-100吨级,人群荷载为350公斤/平方米。按阡年一遇的洪水f移设计,通航等级为六级。该桥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双曲桁架拱桥,桥孔由平行的5片桁架片及搁置在其I二的窄心板桥面组成,拱架的拱片矢跨度为1/9,片间距离3.7米。桥墩为重力式墩,墩顶宽2.5米。东岸桥台采用建筑在岩石上的组合结构,西岸采用挖孑L桩基础组合式桥台。两岸桥台顶部各具净跨12米的小孑L,以助排泄洪水。在全国同类型桥梁中,珠山大桥是第26座,在全省还是第一座。它具有结构新颖、自重轻、整体性好、预制装配程度高、受力明确等特点,工程投资为894万元。珠i剗大桥的建成,对进一步沟通昌江东西两岸的交通,减轻昌江大桥的压力,加速西市区的建设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吕蒙大桥位于西市区吕蒙的206国道线L:,横跨吕江.建桥前此处依靠轮渡,1959年,用20条桥船架设一座长145米、宽6.2米、载重量为8吨的木制浮桥。1974年10月由省公路部门投资150万元,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等截面悬链线空腹式双曲拱桥,桥身长243.82米,宽9米(其中人行道宽1x2米),跨径6—43米;桥高15.82米,中墩5座,桥台2座,荷载能力为汽-13、拖-60吨级,人群荷载350公斤/平方米。
  中渡口浮桥位于中渡口昌江江面。1935年曾在此处用小船搭建一座宽4米的简易浮桥,常遭洪水冲毁。1953年3月由市工商界集资3.58万元重建新浮桥,于当年10月建成通车。新浮桥由24只木质桥船组成,桥面长156米,宽6米,排水量约20吨,可通行载重量为8吨的汽车。1957年10月—1958年3月,对中渡口浮桥进行了改造,桥面加宽至8米,载重能力提高到汽-13吨级,为开关放船便利往来行人,还设置了一座人行天桥。1974年拆除木质桥船,改用钢丝网水泥壳桥船。1980年再将桥面的木质板轨道改为钢板轨道。为了确保枯水季节的正常航行,东西两岸还各设置了一艘钢质桥船。
   南河桥梁
   湖田大桥位于市区东南的湖田,跨南河,连接陶阳路与南山公路,1966年8月建成。该桥为浆砌片石“T”型平板桥,长100米,宽8米,跨径5—20米,荷载能力为汽-10、拖-60吨级,造价35万元。
   前街大桥位于里村前街石码头,跨南河,建于1977年。该桥为浆砌片石?昆凝土拱桥,长120米,宽9米,跨径4-25米,荷载能力为汽-10、拖-60吨级。由竞成乡筹资40万元建成。
   童街桥位于里村童街,1984年建成。该桥为浆砌片石拱桥,长104米,宽7米,跨径3-30米,荷载能力为汽-10、拖-50吨级。由竟成乡筹资30万元建成。
   黄泥头桥位于黄泥头黄——涌(涌山)公路起点处,跨南河。1983年建成。该桥为钢筋混凝土片石拱桥,长104米,宽8.5米,跨径3—30米,荷载能力为汽-20、拖-100吨级,工程造价为48.5万元。
   天宝桥位于南河口银曙路上,1977年建成。该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94米,宽9米,跨径3—30米,荷载能力为汽-10、拖-50吨级,工程投资36万元。
   西河桥梁
   西河桥位于三闾庙西河口的206国道线上,建于1963年。该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桥,桥身长73米,宽7米,荷载能力为汽-13、拖-60吨级,工程投资18万元。该桥建成前,此处原建有一座长50米、宽6米的木质浮桥。
   立交桥
  马鞍山立交桥位于马鞍山路、皖赣铁路402.896公里处。为4孔跨度6米框架结构的互通式铁路上行立交桥,东西长48米,南北宽25米,孔高4.2米,荷载等级为H-20级、挂-100级。1976年建设皖赣铁路时,建成中间2孑L机动车通道;1987年完成增孔工程,采用顶进法施工,左右各增一孔,为非机动车与人行通道。
  新桥又称跨线桥,位于珠山东路与朝阳路之间,跨越皖赣铁路。该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90米,宽21.5米,跨度2x25米,荷载能力为汽-15、拖-100吨级。该桥建成前,原处建有一座混凝土双曲拱桥。1976年建设皖赣铁路时,铁路线由桥下穿过,因原桥高度不足而拆除,新建此铁路下行立交桥,故曰新桥。
   跨沟桥
   韦陀桥位于中山北路,建于1979年,为浆砌片石单孔桥,长15米,宽25米,桥身跨度10米,荷载能力为汽-20、拖-100吨级。
   新厂桥位于新厂西路陶研所大门西侧,建于1959年,为浆砌片吞单子L桥,长20米,宽30米,桥身跨度10米,荷载能力为汽-20、拖-100吨级。
   金花桥位于朝阳路,建于1983年,为浆砌片石单孑L桥,长20米,宽30米,桥身跨度10米,荷载能力为汽-20、拖-100吨级。
   第三节道路照明
  民国8年(1919年),以吴钫、吴瑶笙为代表的官商在景德镇创办景耀电灯公司,发电量100千瓦,架设供电线路约2公里,每晚供电约6小时。因发电量小,只能供少数商店街道和官吏家庭照明。城市道路照明,则在一些弄巷口或拐角处点油灯。景耀电灯公司因管理不善,于19491年初停业。
  1949年11月,景耀电灯公司电机设备经修复后恢复供电。1950年6月,在中山路的太平巷——麻石弄路段安装了木架子白炽路灯,景耀电灯公司亦改造为景德镇市电灯公司。1951—1956年,陆续在中华路、珠山中路、斗富弄等路段安装了白炽路灯。1957年,老城区街道里弄已安装路灯500余盏。1958年3月成立“景德镇市路灯管理所”,统一建设、管理全市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到1966年,全市各街道和多数里弄已安装路灯1500盏,线路总长120公里。照明光源是单一的扩磁平行灯罩配25-150瓦的白炽灯(即普通灯泡),光效率为6—10流明/瓦,平均使用寿命600-1000小时。这是城区道路现代照明第一代光源,目前里弄照明仍在使用。七十年代,在珠山路、中山路、沿江东路等主要道路,开始安装第二代新型光源——高压汞灯。
   八十年代初,开始在市区主要道路交叉口、广场安装第三代新型光源——高压钠灯,同时灯型、灯具也有了新的变化。1980年9月在人民广场西面的珠山路与莲社路交叉口,建成高12米的伞灯,装有8只215瓦高压钠灯和8只400瓦反射型高压汞灯。1983年9月在珠山大桥安装20组5头玉兰灯。1984年在光明电影院门前的珠山东路与马鞍山路交叉口,安装了一座叉器组合灯,配有215瓦高压钠灯和交通指挥灯。在夜叉坞跨线桥、火车站广场、广场南路、沿江东路、市政府门口等处,都分别安装了6组5头玉兰灯、12组5头蘑菇灯、8组12头组合灯、双臂雄鹰灯和水泡灯等。
  据统计,到1985年止,全市共拥有多种光源和多种灯型的路灯2550盏,其中街道照明灯1164盏,里弄照明灯1386盏;线路总长172公里,容量180千瓦。城区有34条街道和108条里弄安装了照明设施。灯型灯具有圆球、半圆球、琵琶、悬桃、玉兰、蘑菇、多头组合、伞型和桥式、吊光式、直臂长短式、双臂雄鹰式等。
   第四节排水
   清代有一些依自然地形形成的零星下水道和窨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就地排放。
  民国初年,利用原有零星下水道,修建了两条总长3.3公里的排水干道。一条自莲花塘起,穿越5条街道(今胜利路、中华路、珠山中路、中山路和戴家弄)和4座小桥(原五龙桥、十八桥、蛤蟆桥、太平桥),至刘家弄口排人昌江,全长2.39公里。排水干道为窑砖卷拱结构,平均断面面积约1.2平方米,最大约2平方米,最小约0.6平方米,高为0.8-2.4米,纵坡比降不大于6%,起止落差为12.9米,中段坡度较小,部分地段有倒坡现象。另一条自求子弄起,经中华北路、中山北路至通津桥排人昌江,全长1.1公里,断面结构与第一条大致相同,纵坡比降为4.6%,其中青石街至太平巷段长约210米,有倒坡现象,从太平巷至出口处长约840米,落差为3.89米。两条下水道大部分为暗沟,小部分是明沟,用石板复盖。这两条下水道至今仍是市中心区主要排水干道。部分已从建筑物下穿过,走向曲折,维修困难;1935—1936年,在建设中山路和中正路的同时,修建了两条明沟盖板结构的沿街下水道。
  1949年,市区共有下水道7公里,主干道3.49公里,主要分布在中山路和中华路一带,服务面积约1.5平方公里。1956年建成市中心主干道珠山中路下水道,全长1.07公里,从广场直通昌江,每隔40米设有一个检查井。1965年建成人民广场——樊家井下水道,全长2.89公里,排放工人新村的生活污水。同年还建成新风路下水道,全长1.08公里。1975年建人民广场——火车站下水道,全长1.44公里。1979年结合昌江东岸护坡建设,在沿江东路新建了一条从中渡口至昌江大桥有溢流口的截流式合流制排水干道,全长2.16公里。把沿岸原有的74个排污口截流引至昌江下游的西瓜洲排放,减少了对城区昌江沿岸的污染。沿岸护坡还设有通津桥、麻石弄、戴家弄、和刘家弄四个溢流口,上口沟底标高27.5米,出口沟底标高23.o米,坡度为2.5‰。表4-1城市排水设施统计表
  1980年以来,先后建成昌江大桥东岸花坛——西瓜洲下水道、新村西路——人民广场下水道和东一路——里村下水道等。1985年,全市共有下水道51.52公里,其中干道39.8公里;设有阴井、检查井74个;多分布于老城区,均为雨、污水合流制,服务面积10.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40.4%,日排污量为6013吨。目前,东、西市区的排水设施尚未形成系统。东市区的排水口为南河,在新厂西路建有300米长明沟盖板下水道,曙光路、朝阳路等路段仅有横穿道路的沟桥。西市区建有新风路和沿江西路下水道,兴华北路(现瓷都大道,新风路口至西河桥下水道正在建设之中(1989年竣工)。官庄、丁家洲一带工业区的污水仍就近排人昌江下游。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专题

珠山中路
相关专题
珠山东路
相关专题
珠山西路
相关专题
银曙路
相关专题
陶阳路
相关专题
风景路
相关专题
莲社南路
相关专题
莲社北路
相关专题
昌河北路
相关专题
公园路
相关专题
中渡口路
相关专题
浮桥西路
相关专题
昌西路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人民广场
相关作品
火车站广场
相关作品
昌江大桥
相关作品
珠山大桥
相关作品
吕蒙大桥
相关作品
中渡口浮桥
相关作品
湖田大桥
相关作品
前街大桥
相关作品
童街桥
相关作品
黄泥头桥
相关作品
天宝桥
相关作品
西河桥
相关作品
马鞍山立交桥
相关作品
新桥
相关作品
韦陀桥
相关作品
新厂桥
相关作品
金花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