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口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10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人口质量
分类号: C922
页数: 7
页码: 213—219
摘要: 人口质量主要描写了景德镇儿童发育情况、受教育程度、人均寿命、残疾人口等内容。
关键词: 人口质量 景德镇

内容

第一节儿童发育
  体格检查儿童体格是人口自然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人口质量的要素之一。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从1979年至1985年对全市30213名集托儿童(7岁以下)进行了健康状况检查。检查后按规定的要求分为三类统计,即健康儿、患病儿、缺陷儿。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扁桃体Ⅱ。肿大以上、支气管炎、肺结核,归纳为疾病统计;砂眼、龋齿,中耳炎、肝肿大、畸形等为缺陷统计。
   表3-431979—1985年景德镇市集托儿童健康状况调查表
  以上被检查的集托儿童健康儿比重上升。过去的婴幼儿多发生佝偻病,近些年来,佝偻病发病率逐渐下降,到1985年,患病儿比重缩小80%;缺陷儿童比重从1982年以后开始缩小,但同1980年相比,仍呈增大趋势,其中儿童缺陷以龋齿和砂眼居多。
   按江西省儿童保健要求:符合儿童体格发育标准的身长、体重均值的人数都应达50%,1979-1985年市妇幼保健院测量了2.893万名集托儿童,经科学评价,各年被检查儿童的身长、体重符合均值标准在50%以上,达到了“双超”标准。表3-441979-1985年景德镇市集托儿童体格评价构成
  智力测验智力包括个人的感觉记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独创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民国时期,江西儿童智力测验局曾于17年(1928年)12月10日在景德镇进行了儿童团体智力测验。共测验当时的市立一小、二小、四小、绍文小学、市立初中等校学童233人。
  测验材料用廖世承氏团体智力测验量表甲及量表乙两种,小学默读测验第一、二两类,混合四则运算第一、二类,共6种。智力分数分为T、B、C三种。T智力分数能测得学生智力的发达情况;B智力分数可了解学生真正聪明的程度,进步的快慢;C智力分数可掌握学生智力所处的年级地位。
   当时景德镇被测儿童男190名,女43名,平均年龄13岁。三种智力分数依次为:T40.0分;B40.1分;C4.3分。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中游。
  1988年7-8月,市儿童智力开发咨询中心组织一次儿童智力测验。参加试测的儿童有幼儿园的部分学童和一些社会幼童,使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咨询中心心理咨询部制定的“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中国参订版代号WISC-R)的上海常模;被试者未经选择,系自然组成。由于被试人数取样不多,范围亦不广,只能近似地反映出市内儿童的智力水平。
   表3-45被试儿童基本情况表
   表3-46被试儿童总智商分布表第二节受教育程度
  教育覆盖率1957年开始,人口增长速度逐步纳入计划控制的轨道,减轻了社会经济的负担,促进了全市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纵向比较全市1985年受教育人口与建国初期,有很大的增长。如高等教育,1949年覆盖率为1:1000(即每千人中有一人受过高等教育,下同);1985年为4.6:1000。中等(含技职业)专业教育覆盖率,1949年为1.35:1000;1985年为5.3:1000,增长了3倍多。中等教育覆盖率,1949年为3.27:1000;1985年上升到66.8:1000,上升了近22倍。小学教育覆盖率,1949年为37.46:1000;1985年为133.7:1000。学龄前儿童教育在1949年以前曾试点性地办过少量的幼稚园和幼儿学前班,但到建国前夕均已停办;建国以后则迅速发展起来。到1985年,全市共有幼儿园(院、所)161个,入托儿童达7809人。成人教育以扫盲为中心,配合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在城乡展开。据1980年统计,全市农村青壮年人口中文盲人口为2.01万人,半文盲人口为3.05万人。市各级政府遵照国务院“一堵、二扫、三提高”精神,把扫盲教育与普及小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1985年参加学习总人数为1.55万人。经1985、1986年两次验收,均达到合格标准。
   表3-471985年景德镇市三个区扫盲验收情况表单位:人
  注:昌江区扫盲验收时间为1986年8月。人口文化结构1964年调查统计,全市文盲和12岁以下非在校的儿童总数18.78万人,小学10.95万人,初中1.73万人,高中5030人,大学1339人(另有25人文化程度不详)。1982年,全市具有大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87,占人口总数的0.96%。大学肄业文化程度(含在校学生)1346人,占人口总数的0.27%。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万人,占总人口的10%。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10.32万人,占总人口的20.4%。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18.62万人,占总人口的36.73%。文盲和半文盲人口16.04万人,占总人口的31.65%。到1985年,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例由1949年的80%以上降低到23.5%,并呈继续下降趋势。
   表3-481985年景德镇市农村三个区阶段人口文化结构表单位:人
   第三节人均寿命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统计,1981年景德镇市人口平均寿命为67.16岁,比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人口平均寿命35岁高32.16岁,比同期江西省人口平均寿命66.07岁高1.09岁,比同期全国人口平均寿命68.9岁低1.74岁。按性别统计,1981年全市男性人口平均寿命为65.45岁,女性人口平均寿命为68.98岁,女性比男性高3.53岁。
   表3-491981年景德镇市男性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表3-49-11981年景德镇市男性人口平均期望寿命
   表3-501981年景德镇市女性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表3-50-11981年景德镇市女性人口平均期望寿命
   第四节残疾人口
   全市残疾人口调查第一次是1984年9月,第二次是1986年4月。
  1984年9月,市民政局和盲人、聋哑人协会进行调查建卡时统计,全市有1604名盲、聋哑人,占总人口的2.96‰,性比例为96。在盲、聋哑人构成中,盲人占23.57%,聋哑人占76.43%,四个区平均每干人中有盲、聋哑人的数量为:珠山区1.7人,鹅湖区3.12人,蛟潭区4.63人,昌江区4.47人。
  1986年4月1日至4月30日,市民政局对珠山区、蛟潭区的盲人、聋哑人、肢残人、痴呆傻人、精神病人五种残疾人进行调查。珠山区主要是工业区域,当时总人口为22.09万人。蛟潭区主要是农业区域,当时总人口为11.86万人。两区总人口为33.95万人,有2354名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93t700,平均每干人内有7名残疾人。其中:珠山区有4.3名,蛟潭区有11.8名,两区五种残疾人的构成是:盲人271人,占11.51%;聋哑人687人,占29.18%;肢残人709人,占30.12%;痴呆傻人452人,占19.2%;精神病人235人,占9.99%。盲人、聋哑人、痴呆傻人多分布于蛟潭区,精神病人多分布于珠山区,两区残疾人情况如下:
   表3-51
   珠山区、蛟潭区残疾人调查统计表
   单位:翕差:会表3-52景德镇市分年龄组盲人聋哑人统计表单位:人
  调查表明景德镇市农村山区、丘陵地带的残疾人口占的比重大,城镇中精神病人多。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山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速度慢,特别是早婚和近亲结婚现象比城镇严重;而城镇中的环境嘈杂,“三废”污染比较严重。在盲聋哑人中,年龄越大,盲人越多;聋哑人则多集中于17—35岁年龄组中O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