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09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口构成
分类号: C922
页数: 15
页码: 198—212
摘要: 人口构成资源描写了景德镇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民族构成、职业构成等内容。
关键词: 景德镇 人口构成

内容

第一节年龄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是人口自然变动以及对人口再生产速度变动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民国25年(1936年)江西农村服务区,调查景德镇市农村六村人口年龄构成如下:0—9岁占22.8%,10—19岁占17.05%,20-29岁占15.56%,30—39岁占14.42%,40-49岁占13.02%,50-59岁占9.73%,60岁以上占7.42%。
  36年(1947年)浮梁县政府统计选民人数,年满18岁以上的选民占总人口数的64%,18岁以下的人门占36%。37年(1948年)12月,江西省浮梁县制发国民身份证,统计12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2.47%,12岁以下的人口占27.53%。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市人口年龄构成由1953年的成年人口型转向1964年的年轻人口型,再转
  向1982年的成年人口型。
   市公安局于1951年12月统计的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如下:
  1-6岁占16%,7~15岁占13.52%,16-25岁占16.36%,26-45岁占30.57%,46-60岁占
  17.4%,60岁以上占6.15%。此后又有变化,这从1953、1964、1982三个年份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
   表3-281953年景德镇市人口年龄构成调查表单位:人
   表3-291964年景德镇市人口年龄构成调查表单位:人表3-301982年景德镇市人口年龄构成调查表单位:人
   第二节性别构成
  人口的性别构成受社会的影响较大。决定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出生婴儿性比例,二是死亡人口性比例,三是迁移人口性比例。
  景德镇市人口性别构成历来不协调,性比例偏高。建国以后,人口性比例经过一段时间的上升后逐渐降低,朝趋于协调的方向发展。按每100名人口中,男性占51.5%,女性占48.5%的适度标准,还有差距。
   总人口性别构成民国以前,景德镇市人口总量的性别构成未见资料记载。民国时期记载零散,经整理,部分年份人口性别构成是:
   表3-31新中国成立前浮梁县人口性别构成表表3-321949—1985年景德镇市人口性别构成表
   在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人口男性是111083人,女性是93341人,性别构成是54.34:45.66: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人口男性是173580人,女性人口是147651人,性别构成是54.04:45.96: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人口男性是268346人,女性人口是238609人,性别构成是52.93:47.07。
  建国后景德镇市历年人口性别构成都是男性高于女性,最高是1958年,为57.53%,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5.48%;最低是1984年,男性人口为52.72%,仍比女性人口多11.50%。
  总人口性比例如前所述,民国时期景德镇市域人口性比例高;主要是城市人口性比例高。城市人口以瓷业人口为主体,瓷业人口中又是外地流人的男性人口多。如民国25年《江西年鉴》记载:各县劳工中的各业工人人数统计,景德镇的瓷业人口男性百97.36%,女性仅为2.64%。后来,市域受战争和灾疫的影响,瓷业衰落,男性人口大量死、伤、外流。25年与5年相比,男性人口减少11.66万,下降幅度为74.02%;女性人口减少6.99万,下降幅度为45.68%,男性人口减少数量为女性人口的1.67倍。36年比25年,女性人口减少0.47万,男性人口减少量4.85万,为女性人口减少量的10.32倍,人口性比例下降,性别差别缩小。
   表3-331916-1947年景德镇市境男女人口数量、性比例动态变化表
  1949年经市公安局统计全市人口性比例是116;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全市人口性比例是119;
  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全市人口性比例是118;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全市人口性比例是112;
   从全市人口性比例的年动态变化来看,1950年至1958年,经过起伏和上升阶段。从1959年起开始下降。
  1950—1953年为起伏阶段,各年人口性比例依次是112、124、129、119;
  1953年到1958年为上升阶段,各年人口性比例依次是119、122、121、122、121、136;
  1959年起为下降阶段,各年人口性比例依次是:1959年为125、1960年为124、1961年为121、1962年为121、1963年为118、1964年为117、1965-1967华为116、1968年为114、1969年为115、1970年为114、1971年为113、1972年、1973年为114、1974年为116、1975—1977年为115、1978年、1979年为114、1980年至1982年为113、1983年为112、1984年为111、1985年为112。
   分地区人口性比例
  城乡人口性比例1949~1985年,城市人口性比例经过短暂的上升时期以后,在起伏中下降;农村入口性比例则在起伏中上升;但城市人口性比例仍然高于农村。
   表3-341949—1985年城乡性比例比较表表3-34-11949-1985年城乡性比例比较表
  各区人口性比例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四个区的人口性比例是:珠山区为115、昌江区为114、鹅湖区为112、蛟潭区为108。1985年末统计珠山区为113、昌江区为109,两个区的人口性比例都有下降;鹅湖区为112、蛟潭区为108,仍保持原状。
   城市各街道人口性比例1985年末,城市有7个街道人口性比例高出全市水平3—11,呈现失调现象。最高是里村街道为123,其次是新厂街道为118、太白园街道为117、西郊街道为116、周路口街道为115。低于全市人口性比例水平的有:珠山街道为109、新村街道为109、昌江街道为108、石狮埠街道为107。
  农村各乡人口性比例农村27个乡、场中的人口性比例,据1985年末统计各个乡都低于全市112的平均水平。有21个乡达到或接近于105的适度水平。其中:
  吕蒙乡102臧湾乡102九龙乡103瑶里乡103黄坛乡104洪源乡105湘湖乡105鱼山乡106鹅湖乡106江村乡106寿安乡107罗家乡108荷塘乡108天宝乡109[g城乡109新平乡109经公桥乡109兴田乡109储田乡109三龙乡109福港乡109峙滩乡110王港乡110金竹山乡110蛟潭乡111西湖乡111创业乡119
   城市中,还有几个地区人口性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如水上派出所管辖范围内的人口性比例高达145,竟成乡和西郊垦殖场仅为97和90。
   农村的鱼山派出所和枫树山派出所管辖地区的人口性比例分别为140和98,也很不协调。
  建国后,城市人口性比例高于农村,有历史根源,也有现实因素,机械迁入人口性比例高是主要原因。解放初期外流人口陆续回城,其后是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些人口中的男性数量大大超过女性,如1953—1960年的全市净迁人人口数为28073人,性比例为168,其中:城市净迁入34666人,男性为20942人,占60.41%;女性为13724人,占39.59%,性比例高达153。农村的净迁人人口为负数,8年减少6593人,男性减少9542人,女性增加2949人。
  60年代中后期,随同外地工厂迁入景德镇市的人口性比例偏高,如江西无线电厂为135、建阳工具厂为112、景华瓷件厂为117、胜利器材厂为153、黎明制药厂为128、万平无线电厂为231、景光电工厂为127、昌明无线电厂为129,这些厂在市投产后,又在招工安置工作中迁入了不少职工和家属。据1985年末统计,这些厂的常住人口已达2万人,性比例高达128。
  全市分年龄组性比例1949年以采,景德镇市人口中,一般是低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高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因此低年龄组人口性比例高,高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低,其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表3-35年龄组人口性比例比较表
   第三节民族构成
  50年代初,市内只有汉族和少量回族的人口。1958年增加了满族人口。1963年又增加了傣族和其它民族人口。1964年全市有汉、蒙、回、苗、满、壮、仫佬等9个民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共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傣族、黎族、畲族16个民族。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占76.07%,满族占13.25%,壮族占3.44%,朝鲜族占1.96%,蒙古族占1,23%,其余10个民族的人口占4.05%。
  全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1958年以前,农村中未见有少数民族人口。1963年市公安局户口普查时,城市中有少数民族人口107人,农村有24人,比例为1:0.22。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城市为176人,农村为34人,分别此上年增加64.49%和41.67%。到1982年,城市和农村分别为637人和178人,比例为1;0.28。
   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的5个街道,农村的2个乡。
   昌江街道57人,其中:回族53人、壮族4人。
   新厂街道179人,其中:回族154人、蒙古族6人、彝族1人、朝鲜族2人、满族9人、土家族5人、傣族2人。
   昌河街道117人,其中:回族34人、朝鲜族10人,满族73人。
   石狮埠街道61人,其中:回族48人、彝族3人、满族8人、傣族2人。
   西郊街道69人,其中:回族50人、藏族1人、壮族13人、满族5人。
   南安乡66人,其中:回族50人、苗族2人、壮族3人、朝鲜族4人、满族1人、瑶族2人、白族4人。蛟潭乡回族58人。
   这7个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605人,古全市少数民族总数的74.48%。
   表3-361951-1982年少数民族人口统计表单位:人
   第四节行(职)业构成
  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关系到生产力布局和生产结构是否合理,新中国成立前景德镇市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城市人口以瓷业为主业,农村人口则多务农业和茶业。
   清代及以前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由汉唐到宋元,景德镇瓷业有很大发展,从事瓷业的人口亦随之增加。明代成为瓷器烧造中心后,官匠、民匠都在不断扩充,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已有官匠300余人。从业人员分工极细,共23个工种,制瓷有大碗、酒盅、碟、盘、盅、印、锥龙、画、写、色、匣等11个工种;辅助工种分泥水工、大木工、木工、船木工、铁工、竹工、漆工、索工、桶工、染工、东碓土、西碓工等。工序也极为细致,“一器方成,细者计七十二道,粗者六十四道”。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起,朝廷规定了“轮座”和“住座”的制度。饶州府借此名义从饶州千户和所属上饶、乐平、鄱阳等七县为御器厂征派雇夫、砂土夫和上工夫。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嘉靖十九年(1540年)“浮梁景德镇民以陶为业,聚佣至万余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景德镇从事瓷业的人口达10万余。
   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康、雍、乾三朝,瓷业人口规模空前,各行业人口也有较大发展。
   瓷业 《陶说》载“事陶人以数万计”,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略可莱在饶州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景德镇拥有一万八干户,一部分是商人,他们有占地面积很大的住宅,雇佣的职工多得惊人”。乾隆初,督陶官唐英在《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当时全市有25万余人口,可见瓷业人口所占比重之大。
  商业旧志记载,浮梁各乡共有8个市,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商业网络。当时景德镇从事瓷业和商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仅瓷器街就有不少人从事零收、贩户、整治、摆售等职业。不仅如此,而且镇上中外商人络绎不绝。有“九域瓷商上镇来”之说。
  运输业瓷业生产的大规模进行,必然需要大量的运输工人。如白釉、黄土、窑柴、瓷坯、瓷器等都需有人运输,虽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可推想到当时运输工人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此外还有石灰业、油灰业、开采业(开采瓷土)、砍伐业(砍伐松槎窑柴)等为瓷器生产服务及为人民生活服务等行业的人口亦不在少数。
   民国时期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民国时期,景德镇市境人口的职业行业构成主要特征是:从事瓷业和农业的人口所占比重仍然大,从事商业和茶业的人口占有一定的比重。《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记述:景德镇“直接从事制瓷之工人约三万余人,而各项直接间接持瓷为业的亦达二三十万”。当时县、镇总人口计有近38万,瓷业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3万余直接从事瓷业之工人中,圆器类业人口占52.66%,琢器类业人口占20.44%,烧窑业人口占9.07%,匣钵业人口占3.73%,彩绘业人口占14.10%。
   民国25年,江西省统计各县劳工状况,景德镇瓷业工人为68283人,男性为66481人,女性为1802人。瓷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0.19%。
   域内农业人口基本上保持在10万左右,27年农户人数为94969人,占总人口的53%,农户为17919户,占总户数的53.5%。
  景德镇商业户在26年有1189户,其中粮食业户189户,调和料业36户,鱼肉蔬菜业102户,南货京菜业50户,烟酒业62户,服务业189户,五金颜料业40户,中西药业33户,文化业82户,燃料业86户,家用器具业72户,服务供给业24户,建筑料业59户,杂货业115户,其他业50户。到28年,全镇商户计有买卖业579户,印刷业10户,兑换金钱业或货金业9户,动物产品业118户,矿产品业1户,制造或加工业938户,技术业4户,设坊屋以集客之业7户,其他业72户,合计1738户。4年茶庄、茶号有100多家,其中西湖35家,江村26家。至30年4月,全市有茶号140家,各茶号合作社分组人口总数为1.43万人,占县镇总人口的8.45%。其中江村组,茶号26家3029人;桃墅组,茶号18家2357人;硒村组,茶号21家2321人;储田组,茶号27家2198人;全民组,茶号25家2340人;潭口组,茶号23家2023人。
  25年12月中旬至26年3月底,江西农村服务区调查时对居民职业进行了专项调查,景德镇市域为全省调查区域的第一区,调查了镇郊六个村的人口职业。其中:从事农业的人口占56.14%,从事精工的人口占12.49%,从事粗工的人口占14.75%,从事商业的人口占11.5%,学生、教员、军人、警察、医务、公务人员占2.33%,从事家务的人口占46.11%,从事其它职业的人口占1.66%,无职业的人口占51.78%。表3-37民国25年景德镇郊区6村人口职业构成调查表单位:人表3-37-1民国25年景德镇郊区6村人口职业构成调查表表3-38民国30年12月景德镇商会、同业公会调查统计表单位:人
  据30年12月景德镇人民团体调查统计,全镇参加各商会的人数为2943人,参加各工会的人数为1.24万人。两者合计为1.53万人,前者占19.29%,后者占80.71%.解放前夕,景德镇瓷业衰落,百业凋零,大部分工人失业,仅剩下近千名瓷业工人。建国初期,经过党和政府的努力,各业陆续复工,1949年9月中旬,只有8657名瓷业工人,仅占全市人口的5.32%。1945年到1949年茶叶生产每况愈下,从事茶叶经营的人口大减。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行业构成新中国成立后,全市的劳动力人口在各行业中的分配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在业人口日益增多。经过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国民经济,居民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全市在业劳动者人数由1949年的7.6万人,增加到1978年的20.11万人,绝对量增长1.65倍。在业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39.44%,扩大到1978年的41.7%,平均年发展速度为103.6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广开了就业门路,1985年的社会劳动者人数发展到29.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1.09%,绝对量比1978年增长44.7%,平均每年递增5.42%。
  农业在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1949年全市农业在业劳动力占总在业劳动力人口的53.42%。1952年降为51.990_10。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末降为46.36%。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末为47%。三年调整时期末降为42.06%。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降为40.27%。第四个五年计划期末降为34.84%。第五个五年计划期末降为33.39%。第六个五年计划期末降为32.82%。
  瓷业人口有较大发展。1949年9月中旬,经过政府及多方的努力,景德镇市已复工手工业工厂1229家,烧窑业有69家开始生产,全市有8657名瓷业工人。“六五”计划期末,全市瓷业工人数达59984人,其中,建筑电器陶瓷工业8847人,日用陶瓷工业51137人。瓷业工人总数较1949年增长5.93倍。
  其他工业部门劳动者比重增大,其中的机械及电子工业比重上升快。1985年,景德镇市工业部门劳动者达12.62万人,占全社会劳动者的43.37%。1949年为2.33万人,比重仅为30.66%。全市的工业结构原来呈单一陶瓷的畸形结构,建国后这种状况有了改变,特别是“六五”计划期间,工业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初具规模。全市已初步建成以陶瓷为主,包括机械、电子、建材、轻化等综合型工业城市,因而从事机械、电子等行业的人数迅速增加。1952年机械工业职工人数仅为20人;1985年,全市工业普查统计:机械、电子、电器部门职工达37601人,占全市工业部门人数的比重由1952年的1.03%上升为57.68%,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67%。
  职业构成50年代初期景德镇市人口的职业构成具有城市人口做工的多,农村人口以务农为主;有职业人口少,无职业人U多,且女性人口多数无职业的特点。据1949年12月份统计,城市有职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4.26%,其中男性占21.55%,女性占2.71%。工人占在业人口的61.27%。
   表3-391953年景德镇市城市人口职业分类表单位:人
  经过三年的恢复时期,1953年统计,城市有职业人口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67%,学生占6.7%,料理家务者占19.52%,无业者占21.53%,其中失业工人和职员占5.73%。在职人口的职业构成为:工人60.70%、职员9.97%、农牧畜业者3.79%、小商小贩7.99%、小手工业者6.58%、其他在业者10.97%。
  1958年,城市有职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为35.58%。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事业及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在有职业人数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为78.04%,合作社营事业工作人员占18.04%,个体从业人员占3.74%,宗教职业者和迷信职业者分别占0.02%和0.16%。
  此后,特别是1979年以来,就业渠道大大增加。1982年人口普查时统计,全市有职业人数占全市人口的51.86%;全市“技术密集型”企业增多,复杂劳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职人数的8.6%。同时,随着妇女合法地位的提高,女性在业失数大幅度上升,1982年占全市总人口的21.62%。
   表3-401949—1985年景德镇市社会劳动者分配情况单位:万人
   表3-411949~1985年景德镇市社会劳动者构成升降指数单位:%表3-421953年景德镇市城区居民职业分类表李位:人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