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0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社会变动
分类号: C921.56
页数: 3
页码: 195
摘要: 人口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机械迁移,一般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景德镇市地处内地山区,人口的国际迁移甚少,重点是国内迁移和流动。
关键词: 景德镇 人口变动

内容

人口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机械迁移,一般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景德镇市地处内地山区,人口的国际迁移甚少,重点是国内迁移和流动。
   国内迁移和自流人口建国以后各时期景德镇市人口的迁入和迁出总量变化为:
  “一五”计划时期迁移人口115480人迁移增加37200人;“二五”计划时期迁移人口188508人迁移减少19610人;调整时期迁移人口48654人迁移减少860人;“三五”计划时期迁移人口148143人迁移增加23041人;“四五”计划时期迁移人口169551人迁移增加16109人;“五五”计划时期迁移人口119261人迁移增加11433人;“六五”计划时期迁移人口115652人迁移增加12529人。
   “一五”计划时期迁入景德镇市的人口最多,“二五”和“四五”计划时期是景德镇市人口迁移高峰年代。经过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的恢复,景德镇瓷业基本恢复“元气”,外流瓷业工人陆续回城。1957年,景德镇市工业部门职工人数达2.3万多人,为1952年的12.22倍。同时外地迁入人口亦多。据原浮梁县统计:“从1955年12月31日起至1956年1月15日止,共接受与安置了上海市志愿来县垦荒的群众1547户,4067人”。此后仍经常有人口迁入定居。1956年3月24日,波阳县古城乡划归景德镇市管辖,划人居民500余户、2000余人。
  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景德镇市人口在机械变动中减少2万。据当时的精简办公室统计:1961年精简职工1.71万人,其中回农村原籍的全民所有制职工9092人,学生880人,职工家属5491人;另精简居民9067人,总数为2.45万人。1962年1-11月份,减少城镇人口2.99万人,精简工人1.99万人,其中回农村的1.06万人,回城镇的9237人。
  经过三年调整时期,景德镇市人口的机械迁移又转呈增加趋势。主要有浙江省淳安县部分居民因国家兴建新安江水电站而迁入景德镇市农村;上海等地为支援内地工业建设,科技人员及熟练工人迁入市陶机厂、农机厂、电瓷厂、景兴瓷厂等单位作为技术骨干,并迁来部分家属。还有一些外地国防工业工厂和电子工业部门陆续迁入扩建,迁来数万职工和家属。据统计:仅景华瓷件厂、昌明无线电厂、江西无线电厂、建阳工具厂等8个单位,随厂从外地迁入景德镇市的职工和家属就有近9000人。
   表3-26外地工厂迁入景德镇市的人口数量表单位:人
  “四五”和“五五”计划时期,上述单位从外地迁入的职工和家属增加,同时又迁入了昌河机械厂、景波机械厂等单位,“仅1972年2月至11月,先后就有六0二、七四0、三七二、四三二一等工厂3万余名职工,从江苏南京、黑龙江哈尔滨等地迁入景德镇市”。后来这些厂因安置转业复员退伍军人、退休顶替、缺额补员、职工工作调动又增加大量外地人口。如昌河机械厂一次就安置外地转业退伍复员军人干余人。景德镇市大部分被精简、下放到外地的人口也陆续回收和招工回城。
   截止1985年末,外地迁入景德镇市9家工厂的常住人口已近2万,其中职工1.14万人,家属7450人。
  1983年10月,波阳县鱼山公社、荷塘垦殖场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划入居民住户分别为7002户和762户,划人人口分别为4.11万人和3973人。
  景德镇市人口迁移增减的主要原因外流瓷业人口的回城;行政区划变更的人口划入;支援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外地人口和居民的迁入,外地工厂职工和家属的迁入;精简、压缩和下放人员的迁入和迁出,加上正常的人口迁移,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景德镇市人口从1953-1985年净增近8万人。表3-271953-1985年景德镇市人口迁移变动情况表单位:人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